查看原文
其他

教材推荐|《19世纪英国商业题材小说选读》

交大外语 交大外语 2021-03-17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19世纪英国商业题材小说选读



图书介绍

1

基本信息

2

前言

3

目录

4

内容试读

教材订购

1

图书信息

2

购买方式


  19世纪英国商业题材小说选读  

An Anthology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British Novels on Business


ISBN  978-7-313-23387-5

主编  王卫新  胡怡君  陈  豪



内容提要

    本书是在新文科理念的指导下,运用文学与经济跨学科研究方法而编写的外国文学教材。本书选取了司各特、狄更斯、特罗洛普、奥利凡特、爱略特、史蒂文森、哈代、柯南道尔和布朗9位英国小说家的13部作品。对每位作家的讲解分为作者简介、作品导读、作品精选、讨论题目和课外阅读五个部分,短篇小说采用全文,长篇小说选取最能代表商业题材的章节,讨论题目紧紧围绕商业活动展开。


    本书聚焦能对当代读者产生重要启示的19世纪英国商业题材小说,设计文学与自由贸易、文学与商业经营、金融与女性以及文学与信用经济等热门话题,可以帮助读者窥探此类小说书写的概貌,引导读者走进文学跨学科的殿堂。


前  言


    美国纽约大学文学教授玛丽•普维用一句话概括了当今美国大学文学和经济学学位的巨大差异:“经济学学位能给人体面的职业和丰厚的回报,而文学学位却只能让父母亲都感到绝望。”这句话可能略显夸张,但在当今世界中,经济学相对强势、文学相对弱势却是不争的事实,文学和经济学的交流也越来越少,两个学科之间即便偶尔有交流,可能也是交锋大于交流。一方是舞文弄墨、自认为格调高雅的墨客,另一方是捞金弄银、自诩能日进斗金的掮客,似乎文学和经济学之间天生就是死对头,理应老死不相往来,井水不犯河水。


    然而,一旦我们翻开历史,就会发现截然不同的场景。在20世纪之前,文学和经济学之间不是形同陌路,而是形影相随。诚如美国当代小说家凯文•麦克劳林所言,“经济问题从来就没有远离过英国小说”。18世纪英国小说兴起的时候,作为新科学代表之一的政治经济学也正在悄然升起,亚当•斯密(Adam Smith,1713—1790)的《国富论》(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于1776年问世,和美国《独立宣言》诞生在同一年。到了19世纪,小说开始成为英国民众最主要的精神食粮,政治经济学也正在阔步走向历史的前沿,登上英国大学的课堂,成为英国学界哲学论辩的热点,而且,颇为有趣的是,“文学批评学科的建立,和经济学的建立几乎是同时的”。


    20世纪之前,文学与经济学两大学科之间存在着近缘关系,文学作品和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18世纪英国小说的兴起得益于文学市场的繁荣,而文学市场繁荣的大前提是中产阶级的兴起。中产阶级兴起之后,小说承载着娱乐与教化的功能,所以,18世纪小说家不遗余力地书写美德,因为只有书写美德的小说在18世纪才能市场。小说的兴起得益于经济的发展,小说家的作品中也无时无刻离不开对各种经济现象的书写。笛福(Daniel Defoe,1660—1731)、菲尔丁(Henry Fielding,1707—1754)、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一1745)、哥尔斯密(Oliver Goldsmith,1730—1774)的作品都触及了经济学主题,在笛福的人生阅历中,他经商的时间比文学创作的时间还要长。


    19世纪有一系列重大的经济事件:1815年谷物法,1845年爱尔兰土豆饥荒,1843年银行法案,1851年博览会,1878年格拉斯哥城市银行倒闭。19世纪的英国文学作品对上述经济事件做出了文学的回应,这些回应并不总是被动的、无意识的,有些作品对经济事件以及经济现象的回应是主动的、有意识的,这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埃利奥特的《谷物法歌谣》(Corn Law Rhymes, 1831)和马蒂诺的《政治经济学图解》(Illustrations of Political Economy, 1834)。《谷物法歌谣》对臭名昭著的1815年谷物法带来的贫穷饥饿进行了血泪控诉,而卷帙浩繁的《政治经济学图解》则涉及马尔萨斯人口论、1815年谷物法、1843年银行法案等诸多问题。当然,主动地、有意识地回应经济事件的文学作品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文学作品还是被动地、无意识地回应经济事件。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的《坎伯兰的老乞丐》、骚塞(Robert Southey, 1774-1843)的《奴隶贸易之诗》等诗作都书写了经济现象,但是,就文类而言,书写经济现象最多也最充分的肯定是小说。


    我们不敢妄言,说19世纪是英国文学史上经济书写最为活跃的时期,但是,和之前以及之后相比,这一时期文学作品对各种经济现象的回应确实是更及时也更深人。虽然18世纪有《国富论》这部古典经济学的扛鼎之作问世,但经济学作为一个学科还并未兴起,经济学臻于成熟的时代还是在19世纪。20世纪的经济学学科开始逐渐强势,经济学著作层出不穷,但文学家尤其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家由于沉溺于文学形式变革,对社会经济现象的书写反倒大不如前。因此,我们可以信心满满地说,要想更好地理解文学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更加深入地解读文学中的经济学书写,19世纪文学实属上乘之选。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试着编选了这部《19世纪英国商业题材小说选读》。编写这部教材的主要目的是想让外国文学的读者重视文学与经济学的关系,开拓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的视野,从纯文学模式中走出来,走进跨学科、跨文化的殿堂。在一个倡导新文科理念、强调复合型人才培养以及跨学科研究的大背景下,外国文学的教师们应该充分认识跨学科的重要性。在当今世界,作为外国文学的教师,依托于一个学科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就会显得杂而不精,但仅仅了解一个学科的内部体系是远远不够的,把自己局限于一个学科无异于画地为牢。在林林总总的学科当中,选择经济学作为跨学科的方向也是经过认真思考的。首先,经济学是一个强势学科,能给人体面的职业和丰厚的回报,文学的教师和学生懂点儿经济学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尤其如此,一个既懂文学又懂经济学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也会多一份竞争力。其次,如前文所言,经济学与文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20世纪之前,两个学科相伴相随,交相辉映,只是到了20世纪之后,两个学科“友谊的小船”才翻了。最后,对于文学教师以及文学研究者而言,经济学尤其是经济史比较容易驾驭,甚至比某些文学批评理论更容易驾驭,跨学科的阅读比纯文学模式的阅读更有新意,跨学科之后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容易被文学研究同行所接受。




    《19世纪英国商业题材小说选读》一共选取了9位英国小说家的13部作品,按照每周讲授一部作品计算,13部文学作品足以满足一个学期的教学需要,余下的3至4周教师可以灵活掌握,根据自己的研究取向加入其他作品,或者自设几个专题(如文学与商业伦理)来讨论。另外,考虑到选取的作品年代比较久远,而且部分作品中的方言(如苏格兰方言)比较难读,几经斟酌之后,我们决定采用中文。有的作品国内没有现成的译本(如《海斯特》),我们根据权威的英文版本将其翻译成中文。有的已经有了译本(如《董贝父子》),我们参考了已有的译本,并依据权威的英文版本进行了部分修正。用中文做外国文学教材有其有利的一面,它增加了受众的数量,中文专业的学生也可以自主阅读,但这样做也有不利的一面,因为再好的译文也无法代替原汁原味的原文。不过,在当今时代,获取英文原文的渠道十分畅通,找到本书所选作品的原文并非难事。


    本书所选的13部作品是经过认真挑选的,主要涵盖以下话题:文学与自由贸易、文学与商业经营、金融与女性、文学与信用经济。文学与自由贸易的代表作品是司各特的《红球罗伯》,在这部作品中,苏格兰草根费尔塞维斯通过小打小闹的走私表达他对英格兰税官的愤怒以及他对可怜的古老的苏格兰的眷恋。在1707年至1745年的特殊历史语境中,费尔塞维斯的独特的“自由贸易”理念有一定的代表性,但这种理念绝不能泛化,读者必须时刻牢记,这种理念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苏格兰尚未从文化层面融入联合王国的一个文化表征。文学与商业经营的代表作是哈代的《卡斯特桥市长》和布朗的《带绿色百叶窗的房子》,两部作品的主角都是悲剧性的人物,而他们的悲剧根源就是不会商业经营。《卡斯特桥市长》的粮食商人亨查德缺乏耐性,他大量囤积粮食,企盼天气恶劣、粮食减产,以便自己囤积的粮食可以卖个好价钱。可是天公不作美,他企盼的是阴雨天,看到的却是艳阳天,他终于沉不住气,把粮食低价售出,而他刚刚售出之后,就是整日阴雨连绵,仿佛老天就是来和他作对的一样。《带绿色百叶窗的房子》的古尔雷也是粮食商人,他为了排挤商业对手,不惜赔本赚吆喝,在铁路来临的时代,他还死守着用马车运送乳酪的传统,而乳酪用马车运输是极容易变质的。相比之下,《卡斯特桥市长》中的法尔弗雷和《带绿色百叶窗的房子》中的威尔逊则是很有商业头脑,法尔弗雷能用先进的技术把发霉的小麦变得象新小麦一样,他运气极佳,想买粮食的时候天气就放晴,粮价就低迷,想卖粮食天气就变坏,粮价就飞涨。威尔逊在农村开商店,不仅送货上门,还推出分期付款服务,他还运用发传单等手段加大商业宣传力度。金融与女性的代表作是奥利凡特的《海斯特》和史蒂文森的《瓶中妖魔》,《海斯特》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临危不乱,拿出自己的积蓄,并请来英格兰银行的主管助威,平息了挤兑风波,挽救了维农家族银行,展现了女性银行家的风采。《瓶中妖魔》的女主人公科库娅在丈夫一筹莫展的时候,告诉他美分不是最小的货币,一美分可以兑换五个法国生丁。对于一个在当时还并不属于美国的夏威夷岛民来说,女性能接受如此良好的教育并能懂得国际货币行情,实在是难能可贵的。文学与信用经济的代表作是史蒂文森的《化身博士》,《化身博士》是和信用经济紧紧绑定在一起的,海德使用杰基尔签名的支票支付赔偿金,是破解小说种种谜团的金钥匙。如果不是因为银行支票上的签名,人们很难将杰基尔和海德两个地位和容貌截然不同的人联系在一起。正是签名这个信用经济的游戏规则,让人们最终确认杰基尔和海德其实是一个人,海德是杰基尔人性恶的一面,而杰基尔的躯体则是海德作恶之后的藏身之所。

 

    本书所选的小说主要集中在商业题材,这是我们采用“商业题材小说”名称而没有用“经济题材小说”的主要原因。“经济题材小说”包容性更强,但在中文中会有一种误导,好像作家创作本身就是为了图解经济学原理。马蒂诺的《政治经济学图解》属于这一类小说,但是,由于她的小说过于模式化,选读一章或者两章很难窥探小说的全貌,所以,思忖再三,我们还是没有将她的小说选人本书。虽然“商业题材小说”包容性略差,但中文读起来更顺畅,而且,在没有选入《政治经济学图解》等有着明显的图解经济学原理的创作意图的小说的情况下,使用“商业题材小说”名称还是恰如其分的。


主编介绍



王卫新,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教授,英国苏格兰文学研究会国际委员会委员,英国爱丁堡大学高级人文研究院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苏格兰文学研究、文学与经济跨学科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项,省精品课程建设项目1项。曾荣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并入选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



目  录






教材订购






《19世纪英国商业题材小说选读》

主   编

王卫新  胡怡君  陈  豪

ISBN

978-7-313-23387-5

定   价

43.00元

扫描左侧二维码 至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

教育分社

购买图书


征订请联系

↓↓↓

朱 老 师

座  机

(021)6082-3909

手  机

138-1818-3050






19世纪英国诗歌选读




 19世纪英国诗歌选读

编译   王卫新


    本书在英国诗歌的长河中截取了19世纪这一段。经过几个世纪的探索,19世纪英国已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且,在语言实验尚未蔚然成风的时刻,19世纪英国诗歌的文学性和可读性都是令人满意的。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本书采用了英汉对照的方式,并对所选诗人作了简单的介绍。同时,为了减轻读者的负担,免除不必要的翻检之劳,本书用注释的方式对每首诗歌撰写了简略的导读,并对属于中级以上的词汇进行了注音和注解。

    本书适合高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师生以及文学爱好者阅读使用。

2020—2021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教育分社

大学英语教材目录


扫描二维码即可下载


相关文章


1. 教材推荐|王卫新编译《19世纪英国诗歌选读》(英汉对照版)

2. 【学术助力】邢春丽:《澳大利亚原住民小说与非原住民小说的历史批评研究》

3. 教材推荐|《学术英语写作综合教程(第二版)》

4. 教材推荐|新核心翻译硕士(MTI)系列教材《基础口译》

5. 会议通讯|改革与发展:外语教学的学、教、测一体化之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