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兰州30年:一直在努力,从来未崛起

2015-08-24 城市设计

本文根据中国城市中心(微信号 ccudwx)的推送整理编辑,欢迎你关注他们的公众号。原文来自凤凰城市,作者系凤凰网城市频道副主编、凤凰城市与旅游研究院研究员。


导读:

随着城市的扩张和人口的膨胀,兰州老城区已经拿不出新的土地发展。而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使得交通拥堵问题更加严重。兰州主城区的城关区、安宁区、七里河区和西固区错落散布在东西狭长的河谷地带,黄河又将城市一分为二,安宁区坐落在黄河北岸。这种城市布局导致交通成本和压力很大,东西主要是靠滨河路这样的交通干道,南北交通主要靠几座跨河大桥,冬季下一场大雪就足以令这个城市的交通陷入瘫痪。




文/张五明


在兰州最大的老工业区西固区的城中心,有一条主干道叫做玉门街。这条街是西固建城以来最老的街区之一。它的名字记录着兰州最为辉煌的一段历史。


玉门是大庆油田发现以前中国最大的油田,也是新中国成立初唯一一个可直接开采的油田。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将石油化工项目布局在兰州,玉门的原油源源不断地流向兰州,并在此诞生了中国第一桶自主研制的汽油。


山崖底部密集分布的洞穴是石油工人最早居住的地方,许多工人的儿女都是在洞里出生。新中国成立后,玉门为陕北、大庆等新油田输送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20余万名技术人才和石油工人,玉门油田因此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建国以来,玉门已为国家上缴税收上百亿元。图为玉门油田老君庙油矿一架还在生产的抽油机。


从此之后,兰州一发不可收,以石油化工为支柱产业,逐渐建立起完整的重工业体系,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和中国西部最大的工业基地。黑色的石油带给了兰州无限的荣耀。


而今,玉门油井荒芜,玉门亦成废城。兰州不用玉门的油已经很多年,但却一直没能摆脱对石化的依赖,这个曾经中国最耀眼的石化城,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如温水青蛙般任凭自己的荣光一点点消褪。


2014年全国GDP排名勉强挤进前100


2013年,兰州国民经济总量不足1800亿元,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倒数第五,只高于拉萨、西宁、银川和海口。如果放眼全国城市,这个甘肃省最大的增长极竟只排到第98位。而在上世纪70年代,兰州一度位居全国前20强,省会城市中亦属中游。


不仅是经济总量,2013年,兰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21000元,工资性收入不足14000元。在媒体统计的全国最难赚钱的20座城市中兰州高居第二。而在计划经济时代,兰州大国企的员工足以羡煞旁人。


现在走在兰州大大小小的街区中,还随时可看到那个时代留下的影子:老国企的家属院、学校、医院、职工食堂、活动中心,甚至街区的名字都带着鲜明的烙印。即使高楼林立的今天,兰州仿佛依旧活在历史的骄傲中,却不能阻止四十年来这座曾倾举国之力建设的老石化城悄声无息的滑落。


现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进程,给兰州当头一棒的是国企的衰落。


兰州中山铁桥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如同所有以国有经济为支柱的老工业城市,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国有企业效率低、负担大、对市场不敏感等弊病在市场竞争中凸显出来。短短十余年间,曾经散布在兰州的数十个知名国企纷纷频临倒闭。


这使得曾经靠大型国企支撑起来的兰州经济遭到重创:政府财政收入锐减、城市投资和建设进程趋缓、城市失业率大增,人才流失。


尽管兰州政府围绕国企问题做了包括股份制改革、身份置换等大量尝试,但即使三十年后的今天,兰州国企的滑落依然在继续:包括兰州最大央企兰州石化在2012年亦巨亏48亿元。


国有企业的衰败将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的弊病暴露出来。为了实现重工业城市的转型,兰州不得不重新打起精神对城市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进行重新定位。


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从“西部石油化工基地”到“西部商贸物流中心”再到“工业兴市”、“科教兴市”,兰州的城市发展战略几经反复,但仍没有摆脱对石化产业的高度依赖。


2013年,兰州石化产业增速继续放缓,全年石油加工业增加值增长6.6%,化工行业增加值增长8%,明显牵制着兰州经济的发展。




还在转型中迷失着,然而让兰州更为头疼的是,经济尚未崛起,大城市病却已扑面而来。


受制于地形限制,黄河河谷中的兰州没有风能吹散重化工企业烟囱里排出的浓烟。而随着人口的大幅度增长,用地紧张的兰州希望拓展城市空间时却发现抬眼尽是山。




上世纪90年代至今,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用地紧张、房价激增等制约着兰州投资环境的改善。为此,兰州市政府一方面大力治污、绿化造林,另一方面,为了开辟新的城市空间而绞尽脑汁。


2000年以来,兰州市先后提出“兰(州)白(银)一体化”和“跳出老城建设新区、跨越发展再造兰州”的口号,试图通过拓展城市空间做大经济总量,纾解大城市病。


最初,兰州将目光瞄准了坐落在主城区西北部与白银市相连的兰州新区。但当时面临的主要困境是新区基础条件差、投资压力较大。


2012年,兰州新区获批为国家级新区,成为西北唯一一个国家级新区。政策优势使得兰州新区的招商引资进展顺利。


兰州新区辖永登、皋兰两县中川镇、秦川镇、上川镇、树屏镇、西岔镇和水阜乡6个乡镇(街道办),73个行政村。对原永登县中川镇、秦川镇整体以及原皋兰县西岔镇的7个行政村进行托管。


然而2014年以后,随着陕西西咸新区、贵州贵安新区、成都天府新区的获批,包括重庆两江新区在内,西部省份的国家级新区已是遍地开花,基础薄弱的兰州新区唯一“拿得出手”的策优势很快被消解。


据政府知情人士透露,许多之前与兰州新区签署投资协议的企业放慢了脚步甚至开始观望。这使得兰州政府无暇他顾,不得不把落实以签署的投资协议作为年度工作重点。


此外,在主城区东部的青白石区代表着兰州向东北拓展的愿望。2004年,兰州开始在该区削山造城,但因投资过大工程虎头蛇尾。2012年,兰州新城项目启动,一期计划投资200亿元,劈山造地,意图最终打造出一座面积约160平方公里的新城区。然而,开工至今又因种种原因几近停滞。


东西流连多年,时至今日,兰州依旧困在局狭的黄河河谷上。


自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西北的开发开放再次纳入国家视野。


作为回应,甘肃将自身定为了“丝绸之路黄金段”,并于2014年5月出台《“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方案》。《方案》提出,“通过国有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重大基础设施、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产业核心技术研发、战略合作平台建设。”其中特别提到将构建兰州新区作为“三大战略平台”之一。



而甘肃省交通运输厅表示,2015年将全面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6563”交通突破行动,即从2015年起,累计投资5000亿元用于甘肃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


作为中心城市兰州,享受丝绸之路经济带带来的政策红利无疑比省内其他城市更具优势。包括兰新高铁在内的大型交通项目也将进一步强化兰州城市的枢纽地位。


不过,在西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内困未解、战略尚不明晰的兰州如何最大程度上利用好“丝路红利”将注定成为兰州主政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中国甘肃网关于《向西开放,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专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