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大学首任校长,福建人!

观八闽 2024-02-21


康有为说他是“精通西学第一人”。


梁启超说他是“于中学西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


胡适评价他为“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


他就是严复,近代中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


本期“你不知道的福建”为您讲述这位“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里程碑式的巨人”的故事。


严复。人民网 黄东仪翻拍


为谋生路成为海军学生





1854年1月8日,严复出生在福建福州南台苍霞洲(今福州市台江区)。


严家先祖唐代时从河南迁到福建,定居侯官。严复父亲严振先是当地名医,外号“严半仙”。


1866年,严振先在救治霍乱病人时感染病逝,此后家庭经济更是雪上加霜。


“我生十四龄(按阴历,以虚岁计算),阿父即见背。家贫有质券,赙钱(指为助办丧事而赠送给丧主的钱财)不充债……门户支已难,往往遭无赖。五更寡妇(指严复母亲)哭,闻者隳(huī,毁坏)心肺。”后来严复回忆往事时心酸地写道。


恰在这年,近代中国创办的第一家专业机器造船厂在福州马尾动土兴建。年底,船厂配套的学堂开始招生,不仅包食宿,还每月给学员银两养家。


严复动了心。父亲去世后,从小由老师领着读“四书五经”长大的他“辍了学”,家庭再难支撑他在漫漫科举路上拼搏了。


报考船厂学堂需当地有名望的人担保。严复五叔父是举人,曾在严复幼时教过他读书。严复母亲替儿子向五叔父求保,遭拒。船厂新开,好坏难测,在当时,体面人家大都不愿子弟冒这个险,宁可稳妥地走科举“正途”。


迫于生活,严复没有更好的选择,和族人商量过后,还是设法报了名。不幸中的万幸,那年招考作文题为“大孝终身慕父母论”,严复刚蒙丧父之痛,下笔文情并茂,被主考官沈葆桢判为第一名。


次年,13岁的严复开始了在福建船政学堂为期4年的学习。


少年严复或许并未料到,近代中国海军事业将在此后数十年间持续扩张。随着他求知深入,广阔而光明的前景在他面前徐徐展开。


青年严复。图片来源:《严复全集》


从教书匠到译《天演论》





一晃5年过去。以最优等成绩从船政学堂毕业后,18岁的严复在当时国内吨位最大的巡洋舰“扬武”号实习。


“扬武”号舰长德勒塞来自英国,对勤勉好学的严复很是欣赏。在任满返回英国前,德勒塞对严复表达了鼓励与期待。


据《严谱》,德勒塞的话大意是这样:

“子(指严复)于海军学术,今已卒业(指毕业)矣……盖学问并不以卒业为终事,此后自行求学之日方长,子如不自足自封,则新知无尽,惟子勉之而已,此不第海军一业为然也。”


这番话从此深深刻在严复心中。


大海碧波无垠,可正如德勒塞所说,新知更无尽。在国人睁眼望向大千世界的重要关头,作为享受了当时国内屈指可数的顶尖教育资源的幸运儿,他理应为同胞查看、考量的,不该只是海军这一门技术而已。


又5年过去,在沈葆桢的反复争取下,福建船政学堂获得派遣留学生的权利。严复是首批船政留学生中的一员,和他一同赴英留学的还有刘步蟾、萨镇冰等人。


远渡重洋后,严复在保持专业成绩优异之余,无时无刻不在探寻西方社会值得借鉴之处:到英国法庭旁听诉讼,在法国考察下水道工程,不仅积累起丰富的科学知识,还大量阅读资产阶级经典思想论著——进化论代表人物赫胥黎是严复格外欣赏的学者之一。


1879年,严复从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回国。此时李鸿章正在筹建北洋水师。经陈宝琛举荐,严复北上天津,进入北洋水师学堂从事海军教育,一干就是20年。


1894年,中日海军黄海决战,严复的同学诸友们虽“宁死不降”,但仍无法扭转战局。消息传来,时任北洋水师学堂校长的严复在给陈宝琛的信中悲愤地写道:“几何不沦胥及此耶!……诚恐四千余年之文物声明行将扫地而尽,此惊心动魄之事,不料及吾身亲见之也。”


严复认为,海军之于人国,譬犹树之有花,必其根干支条,坚实繁茂,而与风日水土有相得之宜,而后花见焉……徒苛于海军,未见其益也。


痛定思痛,严复开始他的翻译与启蒙计划。他试图证明,西方财富和权力的来源,并不仅限于西方的技术进步,更在于这些技术背后的思想和制度。


这一年,他完成对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的初步翻译。经数年打磨,严复的译著定名为《天演论》,在1898年维新变法启动当月正式出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字字铿锵,为国人敲响了救亡图存的警钟。


此书一出,影响甚广,用胡适的话讲“严复所传播的思想像野火一样,燃烧了许多少年的心和血。”


鲁迅也曾回忆,当年他在南京做学生时,“星期日跑到城南去买了来,白纸石印的一厚本……一有闲空,就照例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


严复译《天演论》自序。人民网 黄东仪摄


而在该书的序言中,严复提出“信(忠于原文)、达(文辞畅达)、雅(有文采)”作为翻译原则,将自身翻译体会上升为理论高度。此后,这一标准成为翻译业界的金科玉律,沿用至今。


于山河飘摇之时绘制国人启蒙蓝图




严复一生坚持英文阅读习惯。从英国留学回国后,他持续从天津、上海等地的洋书行购书。从赫胥黎到亚当·斯密,从康德到柏克,严复长期“浸泡”其中,拥有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学术视野。


从《天演论》开始,他精心挑选对现实中国社会政治改革有着文明借鉴意义的外文书,接连翻译了《原富》(原为亚当·斯密《国富论》)、《法意》(原为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群学肄言》(原为斯宾塞《社会学研究》)等八部西方经典。


严复的翻译,擅长在“引西入中”的同时“援中解西”,从中国本土语汇中选择与西方杰出思想对等的语言。譬如,将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译为《天演论》,省略原题中的“伦理学”,因为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既意味着宇宙,也意味着一切伦理的源泉。


在山河飘摇、举国茫然之时,这些译书是严复为中国社会打造的启蒙蓝图,几乎每一部在当时都有明确的现实功用,被后世统称为“严译八大名著”。


严复写给族侄的英文信件。人民网 黄东仪摄

严复生前使用过的《英华大辞典》。人民网 黄东仪摄


1905年,严复参与创办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并于次年任该校校长。


1912年,严复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并在该校更名为北京大学后出任校长。


作为教育家,严复主张大学要促进中西对话互鉴,提倡西学、外语与旧学并举。


他曾这样主张北京大学课程设置:“大学文科,东西方哲学、中外之历史、舆地、文学,理宜兼收并蓄,广纳众流,以成其大。须所招学生于西文根柢深厚,于中文亦无鄙夷,先训之思,如是兼治,始能有益。”


1920年,66岁的严复落叶归根,返回福州郎官巷居住,于次年病逝。


位于福州三坊七巷的严复故居。图片来源:遇见福州


在遗书中,严复如是嘱托儿女:“故本吾身阅历,赠言汝等,其谛听之: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须知人要乐生,以身体健康为第一要义;须勤于所业,知光阴时日机会之不复再来……”


毛泽东曾列举“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严复赫然在列。


百余年后,当我们回望这位“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里程碑式的巨人”,他为国人勾勒的启蒙蓝图仍在熠熠闪光。


2024年1月8日是严复诞辰170周年纪念日,福建近期举行多项纪念活动。1月5日,严复诞辰170周年纪念大会和学术研讨会在福建福州举办。1月8日起,严复诞辰170周年翰墨展将在福建省画院开幕,展期20天。



推荐阅读

百年前,福建这位“外文盲”翻译的小说影响了鲁迅…
这位“闽学鼻祖” ,科举成绩比韩愈还牛
他是“开闽第一位进士”,打破福建100多年的“科举荒”



来源|观八闽 撰稿/黄东仪 参考/《笔醒山河:中国近代启蒙人严复》《严复年谱新编》编辑|林诚烨审核|陈欢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京大学首任校长,福建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