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原创 | 品川爱子:梅兰芳与京剧在日本的传播

2016-04-27 品川爱子 中国文艺评论
作 者 说
 

本文探讨了梅兰芳访日演出对现代日本的影响,介绍了京剧在日本传播的现状。

梅兰芳在日本是极有影响的京剧演员,几乎被视为京剧的代名词。

梅兰芳访日演出的重要性:第一,在海外传播了京剧艺术;第二,以他的表演为载体而构成与相关人士的艺术交流,建立了中日友好的桥梁;第三,在日本撒播了京剧艺术的种子。

京剧在当下日本具有较好的传播基础,已经成为普通日本国民容易接触到的常见海外艺术门类之一了。


2010年,京剧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时间,京剧的文化价值在国际范围进一步得到认可。在当前全球化发展的语境下,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艺术,其传播范围越来越广,逐渐传播至不同的国家。其中,日本应该是与京剧最有缘分的海外国家之一。自从上世纪梅兰芳访日演出以后,常会有不同的中国京剧团体赴日举行演出。此外,日本国内也有固定的京剧团体和演员,几乎每年都会主办京剧演出。 本文将探讨梅兰芳访日演出对现代日本的影响,介绍京剧在日本传播的现状。目前,日本国民最容易接触到京剧的城市是日本首都东京,因此本文主要讨论京剧在东京的传播情况。 一
梅兰芳访日演出对现代日本的影响
  一直以来,学界广泛关注着作为京剧海外传播典型案例的梅兰芳访日演出,并且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1]大部分的研究成果主要关注梅兰芳访日演出的社会背景以及日本国民对演出的反应等,而梅兰芳访日演出对当代日本产生意义的研究成果则相对较少。 梅兰芳访日演出对现代日本社会产生的影响可分为有形和无形两方面。有形影响包括日本当时出版的书籍、新闻报道、录制的梅兰芳的音像资料、电视台播出的演出实况等。当时的媒体报道盛赞梅兰芳是一位优秀的京剧旦角演员,具有出色的艺术魅力。[2]此外,当代日本学者撰写的京剧书籍和几篇论文也谈到了梅兰芳。[3]日本偶尔举办以京剧为主题的展览中也会提到梅兰芳。虽然京剧展览的机会不太多,但这些展览常常会回顾梅兰芳访日演出的内容。总之,梅兰芳不仅仅在中国是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在日本也是极有影响的京剧演员,几乎被视为京剧的代名词。无形影响是指梅兰芳访日的情景仍然存在于当时在剧场观看演出日本观众的回忆之中。由于梅兰芳的海外演出不多,现场观看过梅兰芳演出的外国人数量也非常有限,因此他们的记忆十分宝贵。然而,这些看过梅兰芳演出的日本人年事已高,不久的将来我们终将失去梅兰芳艺术海外传播的“鲜活”记忆。 对于当今的京剧界来说,梅兰芳访日演出的重要性在于:第一,在海外传播了京剧艺术;第二,以他的表演为载体而构成与相关人士的艺术交流,建立了中日友好的桥梁;第三,在日本撒播了京剧艺术的种子。以上观点已在京剧专业人士圈内达成共识,本文要强调的是这三方面影响均持续到了现在。比如,2014年是梅兰芳诞辰120周年,国家京剧院在日本举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梅兰芳》艺术特选”演出活动(2014年5月9日至7月3日),上演了梅兰芳的代表剧目《霸王别姬》与《凤还巢》。《霸王别姬》不仅是梅兰芳的代表剧目,也是京剧艺术领域最著名的戏之一。[4]《凤还巢》是文戏,在海外传播时不懂汉语的外国人难以理解,在一般情况下不会演《凤还巢》。但这次节目策划时,由于中方的强烈要求,所以还是决定上演这出戏[5]。 笔者观看了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中国京剧团访日演出《凤还巢》的最后一场演出。[6]《凤还巢》为双演员制,笔者看的这一场由李胜素饰演程雪娥,于魁智饰演洪功。这两位演员也是现代中国京剧界的名角,即使在中国,两位同台演出也十分难得。日本观众反应相当热烈,如同中国观众观看《凤还巢》一样,剧场气氛和谐,充满了欢乐的笑声。大部分日本观众可能并不清楚这两位演员在中国的超高人气,所以《凤还巢》的良好反馈主要得益于两位演员的精湛表演。 同年3月8日至7月6日,东京的民音博物馆还举行了一场名叫“世纪的名优——梅兰芳と日中友好展”的小型展览。通过这些活动的举办,日本的民众回顾和重新认识了梅兰芳、京剧与日本之缘。 京剧作为中日友好桥梁的纽带意义,始于梅兰芳访日演出,而这一精神也一直贯穿于日本后续的京剧传播之中。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受其他的社会因素特别是政治氛围的影响。1956年,梅兰芳访日演出之前,由于种种历史纠葛,心里本有些犹豫,但在周恩来总理的鼓励下,终于成行。历史证明,梅兰芳的日本之行推动了两国友好交流,成就了一段艺术佳话。 二
从当代京剧访日演出看京剧在日本的发展现状
  梅兰芳以后,当代京剧的访日演出情况如何?尽管中国学界对京剧在日本传播的话题很有兴趣,但目前很难看到有分量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二:首先,研究这一专题需要长期的关注和广泛的收集资料,没有相关的资料统计,较难把握多渠道的京剧演出和系列活动,难以得出全面的认识;其次,有的演出信息(比如观众的数量等)在公开时需要征得各个主办机构的同意,操作起来不太容易,因此较难掌握京剧在日本传播的具体情况。 据笔者调查,中国的京剧团会定期进行访日演出,地点以东京为主。“乐戏舍”与非营利机构“京剧中心”(以前还包括公益机构“日本青少年文化中心”)是组织京剧访日演出的主要单位。1986年以后,在这些机构的组织下,东京几乎每年都有京剧演出。乐戏舍的京剧演出定期举行,演出频率也相当高,给日本观众提供了较为稳定的接触环境。此外,“民主音乐协会”(以下简称“民音”)也不时组织一些京剧演出,但演出期很长。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2015年4月2至3日,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举办了日本歌舞伎与京剧的同台演出。2007年,日本歌舞伎也曾进行过访中演出(《松竹大歌舞伎近松座》,由日本“人间国宝”坂田藤十郎担当主演。此后,歌舞伎演员坂东玉三郎也曾在一次演出中扮演了昆曲《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截至到2015年底,日本尚没有举办大型的歌舞伎访中演出。虽然中日两国具有共同的文化根源,但是日本毕竟是大和民族等非华人族群为主的海外国家,从这一比例来看,京剧的访日演出还算是比较多的。2006年至2015年10年间“乐戏舍”与“民音”组织的京剧访日演出概况详见文后附表1。 “京剧中心”的津田忠彦在邀请中国京剧院团赴日演出时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他积极地与中国的多个京剧团商定演出剧目。据乐戏舍的调查,每次演出大概50%是首次观看京剧的观众,因此他决定演出节目时必须考虑首次观看京剧观众的视角。[7]比如2015年《二人悟空真赝争》的演出,首次看京剧的人有502人(38%),第二次观看的人为207人(16%),第三到五次观看的人有323人(25%),第六到十次为134人(10%),第十一次以上的为140(11%)。[8]此外,也有首次观看京剧观众人数超过50%的演出。从乐戏舍举办的京剧访日演出剧目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出如下几个变化:首先,从2006年至2010年,基本上每年都有两次访日演出,一场折子戏,另一场是大戏。2011年开始,就只组织大戏了。其次,除了武戏,文戏也在逐渐增加。因为对于首次观看京剧的观众而言,较容易受武戏吸引,但随着观众的接受程度,演出的剧目范围也在慢慢扩大。2009年湖北省京剧院、中国国家京剧院、上海京剧院与北京京剧院的大戏演出便是最特殊的例子。再次,演出剧目的题材和内容比较贴合日本人对中国文化的知识和兴趣,以及日本观众的审美趣味。2009年是专业京剧院团访日演出最多的一年,这不仅给观众带来更多欣赏京剧的机会,而且从演出剧目的内容也可以看出策划团队的用意,扩充了原来的访日京剧演出的节目选择。但此后,演出节目的扩展不够明显,而相对生僻的剧目无法长久地吸引对京剧较陌生的受众。因此,访日演出的剧目还是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接下来,本文将考察京剧访日演出的票价问题,这有助于我们了解京剧作为表演艺术门类之一在日本舞台艺术中的位置。总的来看,跟其他本土的表演艺术相比,京剧演出在票价上没有明显的差异,详见文后附表2. 表中列举的剧场都是日本具有代表性的剧场,除了帝国剧场与歌舞伎座为私立剧场,其他的都是公立剧场。1911年帝国剧场开始营业时的最低票价是20钱日元,[9]最高票价是5日元,到了1919年,普通演出的票价也大致相同。[10]梅兰芳1919年访日演出的票价是特等10日元,一等7日元,二等5日元,三等2日元,四等1日元。大正时代的一日元相当于现在的一千多日元。[11]特等10日元的高价票是帝国剧场为支付梅兰芳要求的报酬而设定的特殊价格。虽然票价有些高,但由于是京剧的首次访日演出,对当时日本观众具有较高吸引力,因而被大家所接受。 现在日本京剧演出的票价比其他日本本土艺术票价要高,但是作为海外表演艺术团体的票价尚属合理。相比之下,中国京剧演出的票价幅度较大,观众对象明显地包含从普通百姓到富裕阶层。相反,日本的京剧演出的票价幅度小一些,最低票价比中国国内京剧演出要高。[12]票价幅度小意味着现代京剧演出与过去的不同,更接近日本普通观众的消费习惯。上文提到的基本数据只是京剧在日本传播的部分信息。整体而言,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国民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看戏和听音乐会等文化行为也越来越普遍(当然也有地方的差异),对京剧有兴趣的民众可以随时去欣赏京剧。每次京剧访日演出的观众中包含了公司人员、家庭主妇、学生及退休人员等各个层次的人员。京剧已成为大众娱乐文化活动的选择之一了。从演出数量、方式、票价等方面来看,在日本观看京剧已不像过去那样属于特定阶层的文化活动。京剧在当下日本具有较好的传播基础,已经成为普通日本国民容易接触到的常见海外艺术门类之一了。 三
结 语
  梅兰芳之后,京剧的种子已在日本生根发芽并逐渐生长。梅兰芳的访日演出已成为中日两国之间的共同文化遗产,为后续开展京剧访日演出奠定了基础,使京剧在日本传播具有更稳固的条件。 

此外,在梅兰芳访日演出的影响下,东京还出现了“票房”(参与者以中国人及已加入日本国籍的中国人为多)、京剧研究会等京剧爱好者的团体,还有学习京剧打击乐的“锣鼓教室”等。随着中日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京剧本身也在不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应用多视角、跨学科的方法,动态且细致地观察京剧在日本传播中的变与不变,准确把握京剧在日本的传播规律,为京剧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材料。


*品川爱子: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留学生

*责任编辑:张玉雯*注:注释见纸版



自 助 佳 文 回复关键词(作者或被访者姓名),查看往期佳作吆~
作 者
 赵实 | 尚长荣 | 陆贵山 | 张炯 | 崔凯 | 云德 | 王一川 | 尚辉 | 王瑶 | 董耀鹏 | 程大利 | 言恭达 | 向云驹 | 陈振濂 | 邵大箴 | 王丹彦 | 季国平 | 康健民 | 郭启宏 | 刘成纪 | 彭锋 |蒋述卓 | 李石 | 宋宝珍 | 曾来德 | 陈晓云 |叶青 | 高伟 | 林琳 | 杜学文 | 余开亮 | 胡崇炜 | 索久林 | 张智华 | 李金秋 | 张伯瑜 | 戴清 | 李昌菊 | 梁秉堃 | 欧阳友权 | 胡晓军 | 罗丽 | 张鑫 | 刘永春 | 高强 | 刘悦笛 | 林如 | 王晓鹰 | 李树峰 | 郑晓华 | 曹卫东 | 喻国伟 | 刘曦林 | 陈旭光 | 吴蛮 | 万建中 | 高小康 | 郑榕 | 仲呈祥 | 李佩伦 |谢柏 53 28835 53 15290 0 0 3027 0 0:00:09 0:00:05 0:00:04 3151梁 |赓续华 | 田志平 |罗怀臻 | 许锐 | 杨勇 | 张之薇 | 梁君健 | 路侃 | 顾亚奇 | 胡志锋 | 饶曙光 | 陈犀禾 | 鲜佳 | 傅谨| 乐泉 | 吴琼 | 胡凌虹 | 赵晖 | 唐宏峰 | 赵建新 | 素心 | 杨曦帆 | 思明 | 程正民 | 张祖健 | 刘建 | 李诗男 | 孙惠柱 | 谢柏梁 | 姚国强 | 樊露雪 | 彭程 | 陈燕 | 品川爱子 | 朱伯华
被访者
 傅庚辰 | 李雪健 | 袁毅平  | 张世英 | 刘厚生 | 李准 | 胡经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