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政涛 | 黄昏后起飞的“大先生”——记与成尚荣先生的教育交往

这是一位在黄昏后起飞的“大先生”,世所罕见。


成尚荣  1941年生于江苏南通,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原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中小学教材审查专家,明远教育书院学术委员。做过小学语文教师,担任过小学校长,多年来,他用实践书写着《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这本书,始终将儿童作为自己的第一研究立场,坚持站在教育学术前沿,引领支持青年教师成长。在4位教育人的讲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位教育家精神实践者的多维画像,通过交往,他影响了许许多多的教育工作者,也把爱播撒在许许多多孩子心中。


李政涛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


我与成尚荣老师的个人交往史,出现过很多“第一次”。


第一次认识成老师,就被他成功“打动”了,因此让我记住了这位颇具“鹤发童颜”风采的先生。一次江苏常州校长论坛,我们请成老师做专家点评。与我的导师叶澜先生相比,他们有两个共同点:都属于同龄人,同年同月生,且都非常善于倾听。只不过倾听方式有所不同:叶老师听别人发言时,习惯于专注地做笔记,手下的笔唰唰记个不停,但成老师很少记,当然不是不记,只是不用“笔”来记,而是用“心”、用“脑”记,他只是安安静静坐在那里听着,最后等他上台,什么都不带,只需带着大脑走上讲台,然后开讲,讲出他听出的所有校长发言中的亮点、差异、问题和建议,一个小时后,发言结束了,台下负责记录的老师发现,一篇精彩的文章也出来了……这就是“打动”我的原因:我目睹了一位“倾听高手”的横空出世。


各行各业不缺能说会道、能言善辩的高手,不缺“会上课”“善演讲”“能报告”的名师,但“善倾听”的却极为罕见。一般人发言,只能把自己想到、想好的话说出来,基本不管前面的人说了什么,怎么说的,最多轻描淡写点上几句,但成老师的言说是编织式和融通式的,把自己的话和别人的话,尤其是听了他人发言之后生发出的话编织在一起,加以融会贯通后再来表达,这就将倾听、回应和表达融合在一起了。这不只是高手,更是高人了:既有敏锐的思维、超强的记忆力和表达力,还蕴含了对他人思想、观点和声音的理解、尊重与呼应。


第一次被成老师“感动”,是看了《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的后记。他在其中追忆了自己退休后的人生规划,自问自答了一个人人都会遭遇到的现实问题:退休后的日子怎么过?很快,他给自己交出了一份答卷,起名为“黄昏起飞计划”。现在看来,在相当程度上,成老师大部分的学术成果及其产生的重要学术影响与社会影响都是这个计划的产物。我的感动就在于此:许多退休老人,如果说还有“黄昏计划”的话,可能大部分是休闲型、享受型的旅行计划和美食计划……但成老师的计划是自我成长型和发展型的计划。什么是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典范?这就是了。


第一次被成老师“触动”,是听他在一次会议上讲“三格”。一是“格律”,办教育、当校长、做教师都要遵循基本原则和规则,依循基本规律;二是“格局”,核心是“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格局。例如,校长心中“什么是理想的教育”“什么是理想的学校”,他就会做出什么样的教育,办出什么样的学校,就会有因为校长的价值观而来的“学校格局”。一位教师眼中“什么是好课”“什么是好教师”“什么是好学生”,他就会上出什么样的课,成为什么样的教师,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自然会形成因自己的教学价值观而来的“课堂格局”;三是“格调”,它与境界有关,在成老师看来,最高境界是美的境界。特别触动我的是,这“三格”直接呼应并具体对接了人类永恒不变的三大追求:真、善、美,格律走向真,格局通向善,格调则通往美。


第一次被成老师“震动”,是看了他的一篇有关《做新时代的“大先生”:教师的信念与行动》的文章,他提出,新时代的大先生,应该是“大写的人”、具有“大丈夫精神”,是胸怀“国之大者”,更是“有情怀、有担当的知识分子”,还是“专业的智者”,换言之,就是融合了“大”“情”和“智”的“先生”,成老师何尝不是这样的“大先生”?今天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时代,需要更多像他那样的“大先生”。


如此之多的“第一次”,相互叠加、彼此交融之后,在我眼前浮现出来的不再是常人眼中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而是始终充满思想活力和创造活力的大先生,最重要的在于这是一位在黄昏后起飞的“大先生”,世所罕见



来源 | 中国教师报编辑 | 白衣商务合作请拨打 010-82296668(梁老师)广告业务请联系010-82296739(刘老师)010-82296727(韩老师)愿你做这样的教师
一位资深教师的3个备课小妙招

李希贵:教育就是关系学

海淀教育品牌背后的教研力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