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当灵魂被肉体的欲望蒙蔽,智慧将是指路明灯 | 一间书房·一页

2017-11-01 福田图书馆


周三

2017.11.1


真正高明的人,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蒙蔽。

——苏格拉底


向死而生的智慧



杨绛翻译的柏拉图著作《裴多》,记录了苏格拉底临死前和裴多等几位弟子探讨欢乐与痛苦、灵魂与肉体、生与死等问题,直至喝下毒药死亡的全过程。《裴多》里的苏格拉底,处处流露着死前智者的善意——一种向死而生的非凡气度。





1. 苏格拉底认为,世界上存在着可见和不可见的两类东西:看不见,是不变的本质,包括真理、智慧和人的灵魂;看得见的,是总在变化的物质世界,最有代表性的是人的肉体。灵魂和肉体结合时,依照天然规律,一方是服从的仆人,一方是指挥的主子。灵魂是神圣的,肉体则是凡人的,而智慧就像是老子说的“道”,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人“向死而生”的终极目标。



2. 然而,在泥潭一般的大千世界,人太过分注重物质,以至于成为肉体的奴仆,眼睛只盯着三生而下的万物,灵魂被肉体的视觉、听觉等遮蔽,变成迷失中找不到方向的醉汉,对灵魂往往视而不见。多数时间,人厌弃智慧、躲避崇高,更愿意拉低自己。



3. 在《裴多》中,苏格拉底一再强调,人只有由内在的“灵魂”引领,让肉体安静下来,独自进入纯洁、永恒、不朽的状态,与本真水乳交融,灵魂才能得到智慧,而这也是人获得幸福快乐、战胜死亡的正途。


4. 苏格拉底比老子更积极,老子的无为之道容易让人产生悲观厌世感。读过《裴多》,对比老子的《道德经》,一个遵循入世法则,一个沿用出世法则。苏格拉底感性思辩,老子博大精深,二者有类似的观点,又有完全相反的处事态度,这些也是造就东西方智识差异的根本。


5. 在当下如此多元的世界,读一读《裴多》,其中散射出的智慧光芒,对于人身心灵的平衡有巨大的帮助。



最好的见证,就是译者杨绛先生本人。1999年,在女儿和钱钟书相继离开人世后,杨绛翻译了此书。她深入了解苏格拉底对灵魂、智慧、死亡等的看法,从中获得莫大的慰藉。度过百岁的杨绛先生,以她的生活轨迹也足以说明:向死而生,得智慧者得快乐!


(本期撰稿 安哲儿)


信手而写:延伸阅读推荐《内观:葛印卡教授的解脱之道》(海南出版社)。本书介绍了一种源自古印度的自我观察方法:透过观察自身来净化身心。


基本方法是通过观察自己自然的呼吸来提升专注力;接着就观察身和心不断在变化的特性,体验无常、苦以及无我的普遍性实相。这种经由直接的经验去了知实相的方式,就是净化的过程。大约在两千五百年之前,内观在印度被传授,作为对治一切烦恼的良药,亦称生活的艺术。



本期推介

《裴多: 柏拉图对话录之一》

作   者:柏拉图

译   者:杨绛

出版社:三联出版社

出版年:2015年4月


作者简介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另有其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对话都有苏格拉底出场。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其中的苏格拉底形象并不完全是历史上的苏格拉底。


关于一间书房

基于一种有诚意的阅读推广理念,立足当代,但着眼于社会的发展与未来,做有温度、有诚意的阅读推荐与分享,以涓涓细流奔赴大江大海的信念,以润物无声的心境,落地生根。

关于一页

内容简介:每期推荐一个作家、一本书或一个历史事件


出版周期:每月三期,每月10/20/30号上新






对这些感兴趣……


请点击图片浏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