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亲手杀人、救人最多的都是谁?

Alexis DeStout 利维坦 2023-02-16

© Russia Beyond

利维坦按:




人类历史上的大屠杀事件屡见不鲜,仅上世纪二战纳粹屠杀近600万犹太人就已足够触目惊心,不过,与这种人所共知的历史事实相比,卡廷屠杀则是在事发几十年之后才被世人所知。根据1990年苏联解密档案的内容,证实了在1940年4月3日到5月19日期间,有21857名波兰战俘在不同刑场中被杀。历史学者格哈特·温伯格(Gerhard Weinberg)认为,斯大林的目的是通过大规模处决其军事人才的方法,来削弱一个潜在的未来波兰的军事实力。
在网易云音乐搜索【利维坦歌单】跟上不迷路

我们有一个新号【利维坦行星】可以关注






纵观历史,许多领袖都曾通过下达命令造成大量人口的死亡,有时甚至多达数百万人;在现代,这种情况的典型代表或许就是希特勒和斯大林这样的人,然而,他们是以一种有些抽象的方式造成的这些死亡,而非直接、亲手杀死了那么多人。这就把我们引向了今天的话题——是谁亲手杀死了最多的人?再换个积极些的角度,又是哪位可敬的捍卫者亲手拯救了最多的生命?

论及这个问题的消极一面——也就是“亲手杀生者”,人们或许会提名保罗·蒂贝茨(Paul Tibbet)准将和查尔斯·斯威尼(Charles Sweeney)少将,或是他们各自的投弹手托马斯·费尔比(Thomas Ferebee)上校和科米特·比恩(Kermit Beahan)上尉,他们分别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前者造成的死亡人数在7万至14万之间,后者的死亡人数在6万至8万之间,这一记录显然难以打破。

然而,曾经有一场更加耸人听闻的大屠杀狂欢,其始作俑者也更符合“亲手杀生”这个分类,此人正是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中记载的史上“行刑最多次的刽子手”——斯大林手下的瓦西里·布洛欣(Vasili Blokhin)。

瓦西里·布洛欣(1895-1955)。© Rare Historical Photos

1895年,瓦西里出生于一个俄罗斯农民家庭,一战时,他在沙皇军队内服役,很快就通过手里的“脏活”(chernaya rabota)积累了名声:他因擅长秘密暗杀、酷刑和处决而得到了斯大林本人的认可。布洛欣在当时的俄罗斯秘密警察部门——内务人民委员部NKVD,内务人民委员部作为秘密警察机构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917年列宁成立的全俄肃反特别委员会,俄语简称为“契卡”。编者注)——中迅速晋升,最终成为了军事管制总部的部长,该部门的所有成员都由斯大林本人批准任命,并直接听从他的命令,做下的脏活只为了进一步实现斯大林的伟业。

在布洛欣担任这一职务期间,他监督了许多场大规模处决,并亲手处决了几位知名人物,其中包括苏联元帅米哈伊尔·图哈切夫斯基(Mikhail Tukachevsky),以及他两位原先的上司、前内务人民委员部领导人。

但是布洛欣最臭名昭著的暴行发生在血腥的卡廷大屠杀中。1939年,就在德国入侵波兰两周后,苏联军队进入波兰东部。尽管他们没有正式宣战,但他们俘虏了超过2万名波兰军官,并将他们关押在苏联的集中营里。

但是要怎么处理他们呢?这个么,斯大林毕竟是斯大林:1940年3月5日,斯大林下令处决所有被关押的波兰军官。

正因为此,瓦西里·布洛欣可以说成了人类历史上直接屠杀最多人的谋杀犯。在28天的时间里,瓦西里协助杀害了这大约两万名军官,还亲自在卡廷为超过7000名波兰人执行了死刑,平均每晚亲手杀死近300人……

波兰导演安杰伊·瓦伊达(Andrzej Wajda)《卡廷惨案》(Katyń,2007)中,真实地再现了当年NKVD秘密枪杀众多波兰军官的一幕。© YouTube

在这场绵延多日的处决中,行刑通常从黄昏持续到黎明,布洛欣每天晚上几乎不间断地工作。他之所以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亲手制造了如此多的谋杀,是因为这个系统的设置极为高效。

死刑执行的流程是这样的:在签署身份证明文件后,军官们被绑着双臂领到一个小房间里,房间里有隔音墙、下水道和水龙软管。他们被迫跪下,随即会有一发子弹射向囚犯的后脑勺,将他们当场毙命。接着,他们的尸体会被人从第二扇门拖走,房间被冲洗干净,然后下一个囚犯被带进来。

电影《卡廷惨案》行刑片段。

至于布洛欣用的是哪一种凶器:他更喜欢7.65毫米口径的瓦尔特PPK手枪。在布洛欣看来,它的后坐力没有其他枪那么强,这意味着在每晚执行数百次死刑之后,他的手腕不会那么痛。这种手枪也很少走火,这意味着几乎每次扣动扳机都可以将受害者一枪毙命。

电影中出现的应该是德制瓦尔特P38手枪。© wikimedia

这种枪在这场处决中之所以受欢迎,还因为它是德国军官通常携带的手枪型号。因此,假使万人坑被发现,尸体内的子弹也会是德制手枪的,苏联就可以否认这场屠杀是苏方所为。

说回瓦西里吧。1940年4月27日,布洛欣因为主持实施了这场令人惊奇的、血腥而有组织的大规模屠杀而被授予红旗勋章。该勋章传统上授予那些在战斗中表现出“非凡勇气、自我克制和英勇精神”的军事人员。话虽如此,苏联其实并不真想公开瓦西里的所作所为,因此他的勋章是秘密授予的。

1943年4月30日,国际医学委员会成员、那不勒斯大学法医学和犯罪学教授维琴佐·帕尔米里(Vincenzo Palmieri)博士向他的私人助理玛丽亚·皮耶特拉斯(Maria Pietras)口述卡廷惨案尸检结果。© wikimedia

书接上文,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后,斯大林发现自己与波兰政府成了同盟。此时,他从集中营释放了数十万波兰人,并多次被要求说明数千名失踪战俘的去向。斯大林称自己对此一无所知,但在1943年,随着卡廷万人坑被发现,真相开始浮出水面。

1940年3月5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负责人拉夫连季·贝利亚写给斯大林的文件备忘录,提议处决波兰军官。© wikimedia

正如一开始计划的那样,苏联政府完全否认了对此事的责任,并将罪责归于德国人。直到1990年,在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Mikhail Gorbachev)的开放政策背景下,真相才通过一系列文件得到了揭示,这些文件都强调了苏联在大屠杀中扮演的角色。

1943年,波兰卡廷森林中发现的波兰军官被杀后的乱葬坑。© wikimedia

至于布洛欣本人,他在有生之年里都没能看到自己的“功劳”被公开认可。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他被迫退休。在随后的去斯大林化运动中,布洛欣被剥夺了军衔,并开始酗酒。据称,他在1955年死于酒精和精神错乱的双重影响,官方记录中,他的死因被列为自杀。如果此事为真,如果他不是“被自杀”,这意味着他要把自己的生命也加到他那破纪录的谋杀名单里。

布洛欣死后的墓碑。© wikimedia

至于这份名单到底有多长,根据报道,除了他在卡廷亲手处决的约7000名战俘之外,他还在二战期间直接造成了集中营内数千名人员的死亡,这为他赢得了“行刑最多次的刽子手”这一恰如其分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号,而且,就我们所能找到的资料来看,除去按动按钮投下原子弹的那几位之外,他也同时是历史上有着亲手杀死最多人之恶名的人类。

那这个问题的另一面又当如何呢?是谁亲手拯救了最多的生命?对此,人们可以再次提名各种各样的国际领袖,比如泰迪·罗斯福(Teddy Roosevelt,即西奥多·罗斯福)他成功调停了日俄战争,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并在此之后做成了一件意义更加重大的事:他扼制了一战爆发的苗头,至少是将其推迟了数年。

西奥多·罗斯福(1858-1919)。© Bill of Rights Institute

这件事是这样的:1905年,由于第一次摩洛哥危机,本在某种程度上结盟的法国和英国之间产生了不断升级的紧张局势,而德国站在了另一边。简而言之,从表面上看,问题的核心是摩洛哥的控制权该掌握在哪个欧洲列强手中。但更深层次的矛盾在于,德国对危机期间英国和法国的亲密关系略感紧张、法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以及这一切在欧洲各国间造成的权力变化。

随着紧张局势升级,德国试图从美国和罗斯福那里获得正式的支持,但此时美国国内的普遍观点是美国应该置身于冲突之外。因此,罗斯福在公开场合多少保持了中立。

最终,德国考虑直接与法国开战,但又担心英国会与法国结盟进行报复。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罗斯福先前帮助调停日俄战争冲突时的出色表现(重申:这为他赢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德国人找上了罗斯福,让他出面说服法国参加此次冲突牵涉的诸国所召开的会议(共有13个国家与会)

罗斯福得到德国的承诺称,德方将在会议期间支持罗斯福的决定——此时,德国人以为罗斯福会支持他们,而不是保持中立——于是,罗斯福同意提供帮助,说服法国参加会议。

这是一个关键点,因为在某个时刻,会议几乎完全丧失了效力、变成了一盘散沙,与此同时,法国开始向德国边境进军,而德国则调动自己的部队作为回应。

但是一等罗斯福确保法国出席、自己也参与到会议中来,他就提出了一个解决冲突的建议,而该提议对法国极为有利。自然,德国拒绝了。然而,由于除了奥匈帝国以外几乎没有国家支持德国,美国也没有像德国想象的那样支持他们,再加上他们之前向罗斯福承诺过会支持美国的决定,最终,德国屈服了。

最终,会议和平收尾,法国的立场或多或少取得了胜利,但为了保全德国的颜面,也有一些条款偏向了后者。

如果没有罗斯福帮忙说服法国人参加会议、没有他在会议中的斡旋,或者说如果会议中断了,这场冲突很可能会升级成战争,考虑到导致一战升级的许多条约和此次会议涉及的冲突双方,这场冲突本可能会引发另一个版本的、比真实一战早发生十年的“一战”。

当然,考虑到在大约十年后战争最终爆发时,无论如何都有数百万人死亡,有人可能会说,罗斯福在这次和平会议上的努力并没有挽救数百万人的生命,而只是推迟了一部分人的死亡:这部分人在1905年时年纪已经大到足够参加一战,在一战真正来临时也确实参战了。

对于“谁是直接拯救了最多生命的个人”这个问题,另一种观点会指向各种各样的科学家,特别是医学领域的科学家——比如乔纳斯·索尔克(Jonas Salk)和他的脊髓灰质炎疫苗——以及其他无数通过直接行动拯救了数百万生命的科学家和发明家。

或许还有一个迄今为止拯救过数百万生命的人,但更为默默无闻,他就是澳大利亚的詹姆斯·哈里森(James Harrison)——那个拥有“黄金手臂”的男人。他是如何拯救了这么多人呢?哈里森的血液中含有一种叫做 Rho(D)免疫球蛋白的抗体,这种抗体被用于治疗恒河猴疾病(Rhesus disease),它是一种严重的贫血症,会导致孕妇血液中的抗体破坏胎儿的血细胞。

詹姆斯·哈里森(1936-)。© Medium

1949年,13岁的詹姆斯·哈里森做了一次胸部大手术,如果不是因为这次手术,他可能永远也不会发现自己的血液中有这种罕见特质。在那次手术中,医院给他输了将近3.5加仑(约合15升)的血液。他在医院度过了三个月的康复期,在那期间,感激于他人的献血挽救了自己的生命,他发誓一等自己到了法定献血年龄就开始献血,以此来回报那些为他提供了血液的陌生献血者的善意。(当时,献血者必须年满18岁。)

1954年,哈里森满18岁并开始献血,很快,人们发现他的血液中含有一种罕见的、极为宝贵的救命抗体,这种抗体可以用来治疗恒河猴疾病。

当时,恒河猴疾病每年会导致成千上万的婴儿死亡(仅在美国每年就有大约一万例),还会造成许多婴儿产生脑损伤等严重的出生缺陷。大多数人(约85%)的血细胞中有一种叫做Rh因子【Rh是恒河猴(Rhesus Macacus)外文名称的头两个字母。编者注】的特殊蛋白质,这使他们获得Rh阳性血型;其余缺乏Rh因子的人的血型被称为Rh阴性。

怀孕的妇女也许会记得去做Rh血检,这种检查可以检测出妇婴血液间的任何不相容性。为什么这件事很重要呢?正如美国国家心肺血液研究所(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所指出的那样:“如果(母亲)是Rh阴性血型……而婴儿是Rh阳性血型,(母亲)的身体会将婴儿的血液视作外来物质并做出反应。(母亲的)身体会产生针对婴儿Rh阳性血液的抗体(蛋白质)……Rh不相容更有可能在孕妇第二次或更之后怀孕时造成问题,因为那时Rh抗体可以穿过胎盘,攻击婴儿的红细胞……导致婴儿体内产生溶血性贫血。

幸运的是,如果能早早地发现不相容,有一种产前治疗手段(Rh免疫球蛋白)可以在任何问题出现之前预防它们。这种治疗是通过引入能够附着在Rh阳性血红细胞上的抗体来实现的。这能够有效地使母亲的免疫系统无法检测到Rh阳性血红细胞,从而不会试图摧毁它们。

说回哈里森。在人们发现哈里森的血液里有这种抗体后,他同意接受大量的检测和实验,最终,人们从中开发出了一种叫做抗D(Anti-D)的疫苗。哈里森说,他很乐意帮忙,但是为了防止他在检测过程中发生意外,研究人员还是采取了一些预防措施。“他们给我投了100万美元的保险,所以我知道我的妻子芭芭拉(Barbara)不会有后顾之忧。我不害怕。我很高兴能帮上忙。”在2010年的一次采访中,哈里森说。

哈里森和他救助的部分母婴在一起。© rtve.es

除了让自己成为研发抗D疫苗的小白鼠之外,哈里森还捐献了大量的血浆。血浆可以每两到三周捐献一次,不像全血只建议每六周捐献一次。因此,哈里森在大约60年的时间里捐献了1173次,直到2018年才停止,因为澳大利亚的政策不允许81岁以上的人献血。

据估计,到目前为止,哈里森总共通过他的行动帮助拯救了大约200万至250万人。其中,他本人的女儿特蕾西(Tracey)在儿子出生后也不得不接受抗D注射。

但是,尽管上述这些人都可能通过各自的直接行动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却仍然无法与另一个名叫瓦西里的人竞争,这位瓦西里的全名叫瓦西里·阿尔希波夫(Vasili Arkhipov),而他的的确确拯救了世界。

年轻时的瓦西里·阿尔希波夫与妻子奥尔加© The Guardian

作为参考,此处补充一下背景知识:在他拯救世界的时候,地球上大约有32亿人,可以说,如果没有他的行动,其中相当大一部分人必死无疑,人类和地球在此后也将永远改变。

那么瓦西里是如何拯救世界的呢?

1962年,美国和苏联正处在或要相互毁灭的边缘,整个世界都面临着核冬天降临的可能性,以及随之而来的一切破坏。随着1961年猪湾事件的失败以及随之而来的古巴导弹危机,冷战已经升级成了“温战”,并且逐渐接近白热化。

1962年5月,苏联最高领导人尼基塔·赫鲁晓夫(Nikita Khrushchev)和古巴菲德尔·卡斯特罗(Fidel Castro)达成了一项“秘密”协议,允许苏联在古巴建造导弹基地,包括在该基地储备其中42枚核导弹。

苏联制R-12导弹(北约代号SS-4)于莫斯科红场上的展示,该型导弹后续部署至古巴。© wikipedia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候的美国已经在土耳其和意大利部署了核导弹,可以在发射后16分钟内击中莫斯科。另一方面,苏联部署了大量核武器指向美国在全欧洲的盟友,这些核武器完全有能力摧毁他们。然而,苏联几乎没有能力摧毁美国本土的目标。当然,他们有足够多的核武器可以摧毁美国所有的主要城市,甚至更多,但是他们缺乏可靠的洲际弹道导弹来充分发挥“相互毁灭”机制的威慑力。

事实上,美国高层中的确有一些人认为,失去整个欧洲的盟友加上成功击中美国目标的少量远程核武器所造成的较小直接伤亡是可以接受的损失,因为其回报将是苏联的毁灭和上述这两条对美国威胁的终止。因此,假如苏联在古巴拥有了核武器,那将使冷战的天平重新回到接近平衡的状态,而不是像此前那样偏向于美国。

1962年秋,美国派出一架U-2侦察机飞越古巴上空,试图证实他们听闻的有关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的传言。1962年10月14日,U-2侦察机带回了这些导弹基地的照片。一天后,这些照片被呈交给肯尼迪总统。紧张局势升级,警报响起。于是,1962年10月15日,被后人称为“古巴导弹危机”的磨难13天开始了。

1962年10月17日,美军侦察机拍摄到的古巴核导弹发射基地。© wikipedia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场危机中的风云人物:瓦西里·阿尔希波夫。

1926年1月30日,阿尔希波夫出生在莫斯科附近的旧库帕夫纳(Staraya Kupavna)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16岁时,他开始在太平洋高等海军学校(Pacific Higher Naval School)接受教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瓦西里驾驶扫雷舰在太平洋战区参与了自己的第一次军事行动。1947年,他从里海高等海军学校(Caspian Higher Naval School)毕业,先后在苏联黑海舰队、北方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的潜艇上服役。1961年,瓦西里第一次尝到了危机管理的滋味。那次事件虽然已经极其重大,但与他后来帮助解决的问题相比还是几乎不值一提。

第一起事件发生在瓦西里被任命为新投入服役的K-19号潜艇副指挥官后。今天,这艘潜艇因为2002年的电影《K-19:寡妇制造者》(K-19:The Widowmaker)而被称为“寡妇制造者”,但在当时,苏联人对它的昵称是“广岛”。这艘潜艇是苏联最早的核潜艇之一,也装备了核弹道导弹。

苏联H级K-19号核潜艇。© wikipedia

1961年7月4日,当潜艇在格陵兰岛附近进行演习时,艇上人员发现辐射冷却系统中出现了严重的泄漏。由于潜艇未在启航前安装备用冷却系统,艇上的反应堆面临着堆芯熔毁的真实危险。为了防止发生史上前所未有的核事故,潜艇艇长派遣工作人员到高辐射区域,现场建造一个冷却系统。潜艇上的每位成员都竭尽了全力以避免灾难发生,这其中也包括瓦西里,他用自己在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为众人控制过热反应堆提供了一臂之力。船员们最终成功了,但代价是这些工作人员和许多船员都患上了放射病。作为第一反应人员被派往高辐射区域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在几天内死亡了。

正因为如此,K-19号潜艇上几乎爆发了一场兵变。瓦西里站在了艇长这边,支持后者继续工作;最终,他因为在危机时期的英勇行为和对苏联的忠诚而获得了一枚奖章。这一切都为瓦西里·阿尔希波夫拯救世界的那一天做了铺垫。

苏联F级B-59号潜艇。©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在K-19号潜艇上服役后,瓦西里成为了B-59号潜艇的大副。B-59号是1962年10月1日奉命前往古巴的四艘攻击潜艇之一。这艘潜艇装有22枚鱼雷,其中一枚是核鱼雷,其威力与投在广岛的原子弹大致相同。四艘潜艇的艇长都得到了允许,只要他们得到了艇上政委的支持,就可以自行决定发射手中的核鱼雷。在B-59号潜艇船员不知情的情况下,美国于10月24日开始对古巴进行海上封锁,并通知苏联称,他们将投下演习深水炸弹(类似于鸣枪警告),迫使潜艇浮上水面、表明身份。

由于B-59号在水下太深,无法接收无线电信号,莫斯科方面未能将这一信息传达给该潜艇。

美国埃塞克斯级伦道夫号航空母舰。© wikipedia

于是,1962年10月27日,美国的驱逐舰和伦道夫号航空母舰(USS Randolph)发现了这艘潜艇,困住了它,并开始投放深水炸弹迫使它浮出水面。潜艇上的船员已经航行了将近四个星期,期间几乎不曾与莫斯科方面联系,他们非常疲惫,又对眼下的情况一无所知。潜艇艇长瓦伦丁·萨维茨基(Valentin Savitsky)认为苏联和美国之间一定已经爆发了核战争,于是想要发射核鱼雷。艇上的政委表示同意。现在他可以发射核鱼雷了。

幸运的是(特别是考虑到当时高度紧张的局势)在这起事件中,除了上尉和政委之外,还有一个人拥有否决权,也就是大副瓦西里·阿尔希波夫。瓦西里虽然是B-59号的副指挥官,却同时是苏联派出的这四艘潜艇的舰队首领。如果瓦西里不在场,核战争很可能会发生,因为艇长和政委都想发射核鱼雷,而要是没有瓦西里,他们真的就能这么做。

然而,瓦西里强烈反对,认为由于莫斯科已经很多天都没有发出命令,采取如此激烈的行动并不明智,潜艇应该浮上水面与莫斯科联系以评估形势。一场激烈的争论爆发了,据传说(可能是谣言)称,众人挥拳头打了一架。不过,最后瓦西里获得了胜利(据称,他在K-19号潜艇兵变中的英雄美名帮了他一把),潜艇浮出了水面。浮出水面后,他们遇到了敌方美军,并被指示返回俄罗斯。他们不得不听从(也是因为他们艇上开始出现了机械故障),转而向东航行。核战争得以避免。瓦西里·阿尔希波夫再次成为了英雄。

然而,当潜艇返回苏联时,等待着B-59号船员们的却是一种不安的情绪。毕竟,他们基本就等于向美国人投降了。一位苏联海军上将对艇上的船员们说:“如果你们和你们的船一起沉了会更好。”

尽管瓦西里刚回国时受到的“欢迎”与他的英雄身份并不相符,他之后仍然在苏联海军服役,并最终在1975年被提升为海军少将。后来,他成为了基洛夫海军学院(Kirov Naval Academy)的院长。他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退休,并于1999年去世,享年73岁,死因是当年在K-19号上辐射引起的并发症。

晚年的瓦西里与妻子奥尔加。© KPBS

尽管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听说过他,也很少有人赞扬过他,但至少有一个人认识到了瓦西里在1962年10月27日所做事情的重要意义,这个人就是他的妻子奥尔加·瓦西里(Olga Vasili),她一直认为他是拯救世界的人。她说:

“阻止了核战争的男人是一名俄罗斯潜艇员。他叫瓦西里·阿尔希波夫。从过去到现在,我一直都为我的丈夫感到骄傲。”


文/Alexis DeStout

译/苦山

校对/兔子的凌波微步

原文/www.todayifoundout.com/index.php/2023/01/what-person-has-murdered-the-most-people-directly-by-their-own-hand-and-who-has-saved-the-most-lives/

本文基于创作共享协议(BY-NC),由苦山在利维坦发布

文章仅为作者观点,未必代表利维坦立场




往期文章:




投稿邮箱:wumiaotrends@163.com

西文学术书1元起拍,点击阅读原文入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