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黑暗三人格与性骚扰

Dan Defoe 利维坦 2019-04-06



利维坦按:我认识一类人,他(她)们往往不擅长倾听对方,大部分的谈话内容都是围绕着他(她)自身展开,且对于情感上的表达是极为匮乏的(情感表达功能缺失)。结合文本的黑暗三人格特征,虽然很难将这类人简单归结到自恋、精神病态和马基雅维利主义中的任何一个,但或多或少是部分具备相应特征的。这种障碍的形成原因自然很复杂,但如果这类人出现在你身边,如何来应对他们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文/Dan Defoe

译/乔琦

校对/斩光

原文/www.psycholawlogy.com/2016/03/18/sexual-harassment-and-the-dark-triad/  

本文基于创作共同协议(BY-NC),乔琦在利维坦发布

文章仅为作者观点,未必代表利维坦立场


注意:这篇文章默认读者是法律圈人士,所以有几处看起来有点儿怪。



你所在的公司、部门、办公室、商店、库房或者诊所里,总有那么一些反面角色。他们或是公司首脑,或是你的同事,或是你的领导。不管是谁,他们总是带着和性骚扰相关的特定性格特征。


他们会在你的工作场所里表现出这些恶意的反社会人际行为。早先的研究已经将这些和性格品质相关的行为同两类现象联系在了一起:一是对他人实质上的剥削以及视他人为潜在受害者;二是实施性骚扰。为了扩展过去的那些有关性骚扰的研究,也为了探寻勾起性剥削他人的歹意的其他风险因素,以及寻找预防这些反面角色实施此类恶性行为的潜在干预手段,研究人员近来把焦点汇集到了一个新的研究重点上。


新闻头条背后——为什么这些恶行影响甚巨


性骚扰是美国最令人遗憾、最根深蒂固、危害性最大的非正常工作行为之一。研究者们从崭新的视角研究了这种行为涉及的特定性格特征,以及或许会导致性骚扰行为的心理过程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他们最近一段时间展开的研究,详细检视了过去曾有过此类行为或者表现出了将来可能会实施此类行为的那类人群共有的性格特征。该研究硕果累累,并且扩展了我们对性骚扰的认知。


除了过去许多研究里早已体现的和特定行为有联系或确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信仰、认知机制以及组织实践等因素外,最新的这项研究显示,自恋(行为冷酷无情,自我膨胀)精神病态(对应冲动的短期反社会行为)以及马基雅维利主义(高度策略性、喜好操纵他人且冷酷无情)这三种性格特征和性骚扰倾向之间存在特殊联系。实施性骚扰者的身上总能体现这三种性格的某个或某几个方面。这些黑暗人格还会表现出性剥削他人的倾向。


图源:The Context Of Things


上述所有这些反社会性格特征构成的集合有一个专属名称——黑暗三人格。自2002年左右黑暗三人格确证以来,研究人员已经做了一系列相关研究。这些致力于黑暗三人格的研究表明,拥有这类人格的人群(也就是那帮侵占你工作空间的坏蛋)的行为总是冷酷无情,而其目的则是要剥削、操纵、伤害你和你的同事。他们完全没有同理心,也没有诚信和谦卑。拥有黑暗三人格的人群最常表现出来的就是与人为恶。


此外,他们身上还有欺骗倾向自我中心倾向,并且往往会在员工面前表现出这类倾向。不幸的是,他们身上的这些不为社会所容、难以处理且具有破坏性的负面人际行为,还会牵涉到性剥削或毫无掩饰的性侵犯。拥有黑暗三人格的人群每日都在给你和他人造成负面影响,从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对你造成伤害,并最终让你的工作和职业生涯脱离正轨。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以及精神病态这三大黑暗人格每年都会给组织、企业、政府造成千百万美元的损失。


性骚扰现象会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私人机构中出现,会在法院以及政府其他各个部门和分支里出现,会在医院、诊所等医疗组织中出现,会在教育机构里出现,甚至会在律师事务所或其他提供法律服务的组织中出现。除了经济损失之外,性骚扰还会对受害者、旁观者、实施者、组织机构乃至整个社会造成深远影响,会对个人的身心健康、工作满意度以及组织忠诚度造成损害。


不幸的是,面对性骚扰事件及其造成的危害和相关成本,律师、其他法律服务专家及其所在的组织机构也都束手无策。Psycholawlogy网站上就有几篇文章站在律师和法律机构的角度上讨论了这个重要课题。


最近的这项研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性骚扰行为提供了新视角,同时也可能会为我们提供一些干预甚至预防职场性骚扰的更优方案。重要的是,这项研究的结果确证了性骚扰倾向者身上某些黑暗人格可能带来的新风险。这项研究没有涉及律师这个行当,也没有涉及美国职场。然而,对律师、律政届高层以及所有法律服务从业者来说,如果他渴望得到本就应该享有的更安全、更人性、更高产的职场环境,如果他希望深入了解性格因素在性骚扰行为中扮演的角色,那他就会从阐释该研究的这篇文章中获益匪浅。


文章梗概


在讨论这项主题研究及其结果之前,本文会先从更高层面上的综述角度以及相关参考材料的核心观点两方面简要概述一下这个首次登上Psycholawlogy网站的话题。描述过黑暗三人格的组成之后,本文就会简要讨论黑暗三人格的核心特征,之后再证认并简要讨论三类黑暗人格人群(自恋、精神病态、马基雅维利主义)之间的区别。


此外,本文还会提及黑暗三人格人群的不良行为会对职场产生何种程度的恶劣影响。本文的最后一部分会为律师、其他法律从业者及其领导处理此类事件提供一些重要参考。接下去我们就进入第一个问题,促使你办公室或公司内的那些“坏蛋”走向“黑暗”的究竟是什么?


黑暗三人格共有的核心特征


马基雅维利主义、隐性自恋以及隐性精神病态这三个互有重叠但又各有区别的人格分类三位一体,将其中蕴含的“黑暗”原力组成合力,一并注入了一种人格大框架。这种人格大框架就称为“黑暗三人格”。黑暗三人格中的每个分支都有特点鲜明且多样的理论起源以及行为模式。


尽管本文旨在突出拥有这三种黑暗人格的人群身上坏的一面,也就是他们的“黑暗”行为,但请你注意,无论是马基雅维利主义者,隐性自恋者,还是隐性精神病态者,他们的这些人格特征在其个人人生中的特定环境下都能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不过,抛却他们各自的生活环境不谈,拥有黑暗人格的人身上都存在某些共同“黑暗”特征,下面我们就简要列出他们的人格黑暗面。


首先,专家们认为这些黑暗人格是“非病态”的,换一种说法就是,这些人格“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特征”,或称“隐性”。这意味着,就“整体”而言,受黑暗人格影响的个体也属于“正常”人群,也是说,他们无需接受强制临床治疗或司法监督。通常来说,广泛用于描述这个群体的一个词汇叫作“社会嫌恶者”。这个词汇背后又有何含义呢?


文献显示,最早的黑暗三人格研究表明这类人群都拥有一个共同特征。根据该研究作者的说法,拥有黑暗人格的群体“都有一种不友善的核心特征”。他们表示,这种性格特质正是“黑暗人格者对社会产生破坏作用的根源”。


性格高度友善的人们希望与他人和谐相处,他们珍视社会和谐。2014年,弗海姆(Furnham)及其同僚在他们的综述论文中讨论了友善的性格特质为何囊括了诚信、坦诚、利他主义、顺从、谦卑以及温和这些基本面。他们还在论文中提到,那些在友善度测试中得分较低的人,比如黑暗性格者,看上去“刻薄、狡猾、轻浮、妩媚、精明、专横、自私、固执、任性、急躁、偏狭、语言生硬、冷酷无情、独断专行、好与人争、盲目自信、咄咄逼人、夸夸其谈、反复无常”。


那些实施性骚扰的黑暗性格者还拥有另一种核心共同特征,那就是他们都拥有不怀好意的想法和行为——他们就是不愿与他人和谐相处,实施这些恶毒行为就是为了伤害他人。

(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spc3.12018)


图源:Exploring your mind


另一种广泛用于形容黑暗性格者的描述是:“他们身上的这一系列黑暗性格特征是由剥削和操控他人的意愿、麻木不仁、毫不友善、弄虚作假、自我中心、诚信谦卑感缺失、毫无同理心等特质塑造的。”还有一种描述则将黑暗性格者的共同性格特征形容为“他们热衷于操控人际关系的麻木不仁的原因”。


2013年,一项号称“第一次检验了与这些共同核心特征相关的各种理论”的研究考察了三种黑暗人格互相重叠的部分。结果发现,分别拥有这三种黑暗人格(马基雅维利主义、隐性自恋以及隐性精神病态)的人群都拥有两种受社会嫌恶、与社会对立的性格特征,或者说行为、信仰以及态度。其一是热衷操纵人际关系(撒谎、夸大自我价值、胁迫他人以及缺乏诚信),其二是麻木不仁(同理心匮乏,也就是甚少关心他人福祉,在破坏他人幸福后也毫无悔意)

(scottbarrykaufman.com/wp-content/uploads/2013/09/The-Dark-Triad-Personality.pdf)


图源:GifImage.net


本文讨论的这项有关黑暗性格的近期研究对上面阐述的种种情况作了简短的总结:拥有黑暗三人格的人都有受社会嫌恶、与社会对立的性格特征,他们都是些满嘴谎言、麻木不仁的人。换句话说,这些黑暗、邪恶的人格在行为、态度以及信仰上都有一些共同的不良表现——他们都在热衷操纵他人、冷酷无情的恶劣人际行为中表现出了诚信和同理心的匮乏。接下去,我们就来讨论黑暗三人格中每种性格最突出的特点。

 

黑暗三人格之马基雅维利主义


马基雅维利主义(Machiavellianism)这个词发源于40多年前对一本指南性质著作《君主论》的剖析。《君主论》成书于16世纪,作者为政治哲学家尼科洛·马基雅维利(Niccolo Machiavelli),主要讨论如何攫取并保持政治权力。


简单来说,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是一群通过长期策略操纵他人的冷酷、无情、满嘴谎言的家伙。这些毫无道德感的反派角色没有任何原则,他们的行为准则就是运用各种权谋为自己的个人利益服务,对他人、社群、社会都漠不关心。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不像精神病态者那样冲动、情绪化,他们视自己为精于权谋的驭人者,行为颇有策略性并且会遗毒甚久。这都需要缜密的规划。


马基雅维利(1469-1527)肖像。在一部分论者眼中,马基雅维利主义成为马基雅维利及其《君主论》的化身。马基雅维利所假设的人性本恶也反映出他认为必须使用残忍权力才能达成实际目标的主张。君主不该对于其臣民抱有完全的信赖和信任。读者经常会以为《君主论》一书的中心思想是“为达目的而可以不择手段”——这其实是一种目的论的哲学观点,亦即只要目的正当,所有的邪恶手段也都是正当的。然而这只是对于马基雅维利的误读,因为马基雅维利也指出了邪恶手段的一些限制。图源:维基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关心的是如何维持自己的地位以及声望。为了更好地实施自己的战略,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之间会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同盟。此外,他们也不会操纵、玩弄自己的家人、密友。他们运用的所有策略都涉及提前规划。地位提升、财富增长都会令这些反面角色趋之若鹜。2013年的一篇评论文章称他们为黑暗三人格中“最多变的”一个,常常采取“软硬兼施”的操控他人的手段。


研究表明,尽管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欺骗、撒谎甚至背叛成性,但他们“通常也不会参与极端负面的反社会行为”。相反,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展现出较高策略性,擅长放长线钓大鱼。有些研究者把他们的行为归为“实用主义”及机会主义。在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的眼中,“结果胜于过程”,或者说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对那些受到他们伤害的人,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不会表现出一丝一毫的后悔与同情。”


马基雅维利主义与职场行为


马基雅维利主义与职场行为之间的关系既有正面特征,也有负面特征。这一黑暗人格群体的能力足以让他们在社交中表现得“八面玲珑”。就其本身而论,马基雅维利主义者能够忍受周遭人群对他们的各种态度和行为,并且能够潜移默化地操控职场社交动向。他们或许还能模仿并组织公民行为,以此粉饰自己,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马基雅维利主义者通过玩弄人际关系的扭曲方式获取了他人信任,并进而建立了一张强大的社交网络。这张网络有时能给组织提供具有积极意义的结果。


图源:Merriam-Webster


然而,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的最终目的还是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不是为组织或组织成员服务。在职场中,他们的同事或下属终究会识破他们的丑恶嘴脸。拥有马基雅维利主义特征的组织角色会削弱组织、监管者以及团队的公信力和忠诚度。马基雅维利主义者,这个黑暗三人格中最善变的群体,既会使用某些“强硬手段”(比如操纵行为、攻击性行为),也会使用某些“怀柔政策”(比如和你摆事实讲道理,对你展现其美好、魅力四射的一面,诱你上钩),但他们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攫取、使用并保持权力来操控他人、操控环境,来为其私欲服务。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掌握实权后,组织及组织成员就会饱受其害。员工们的工作表现会因此下滑,不利于工作的行为(比如欺骗、不当监管)则会增加。


黑暗三人格之自恋


拥有隐性自恋特质的黑暗性格者对自己颇为欣赏,并且会表现出一些与自大、权利意识、占有欲以及优越感有关的行为。这类反面角色往往自命不凡,对能够提升自我形象的事趋之若鹜。


根据一项最近展开的荟萃分析的说法,这种性格特质的典型特征是“极度自我膨胀”。这项工作还表明,除了自我膨胀以外,黑暗三人格中的自恋特质还会表现出“幻想取得成功、受到尊敬、获取控制权;渴望他人认可甚至加强自己的这种自恋心理”。


图源:Tenor


这类黑暗人格者经常沉迷于或者投身于领导角色或者支配地位,他们喜欢成为他人关注的焦点。隐性自恋者还有一种权力意识。这类意识的经典表现是这样一句话:“那些本就属于我的尊重,我全部都要拿到。这种过度自信已经超越了专家对“健康自尊”的定义。


自恋者还会夸大自己的能力并声称自己拥有非凡成就。因此,他们会对批评视而不见并拒绝妥协或承认错误。他们希望别人欣赏自己。这些反面角色太过自恋,因而总是觉得自己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这种过分的自尊有时确实会外显出一些有益行为,但一旦走错了路,他们的这些自我行为就成了完完全全的危害行为。


根据2013年展开的一项有关黑暗三人格和职场荟萃分析的作者的说法,“自恋者往往傲慢自大、自我夸耀、富有进攻性且通常不受人喜欢” 。这些四处追寻聚光灯、自我膨胀、幻想自己地位尊崇的反社会反面角色对负面反馈则不屑一顾。当反对意见、不如意回应、负面报导或者批评公开化后,这些通常使用毫无人情味的“怀柔”操控策略的自恋者“很可能”会诉诸攻击性行为。


自恋和职场行为


自恋者幻想自己地位尊崇、跻身精英阶级、能力极高并且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这会或直接或间接地对整个组织机构的表现造成负面影响。高度自恋者常常工作表现欠佳、会对工作表现出不满并且会做出产生负面效果的领导行为。具有自恋特质的领导者可能会做出突破道德底线、犯罪及其他对组织造成负面影响的行为。


研究表明,自恋者的攻击性要小于精神病态者。拥有自恋这种特质的黑暗性格者更倾向于用“怀柔”策略达成目的。这些表面和善甚至常常长相出众的反面角色经常会在职场中虚情假意地与同事保持友谊。自恋者常用的怀柔策略包括戏谑、开玩笑、交流喜好以及拍马屁等这些笑里藏刀的行为。自恋者使用这类怀柔策略(也称作印象管理)而非诉诸暴力是为了“让目标相信按自恋者的想法做事能让他们获得最大利益”。


部分“暗黑”学者承认,隐性自恋也有一些积极的方面。这类特质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自我推销以及政治性拉票,有时候或许会让一些人感觉振奋。自恋者非常自爱并且也有很高的自我认可度。这种自我认可的感觉常常会让他们非常满意自己的工作。


有些研究甚至表明,自恋者能在领导或者管理岗位上作出成绩。然而,他们也会高估他人对自己的接受度及认可度。自恋特质的许多方面确实能帮助自恋者跻身高位。然而,当自恋者成为领导以及管理者之后,这种“优势”就会转为缺点。


根据2013年那项荟萃分析作者的说法,“对于自恋的研究较为一致地表明,当自恋者在组织机构中的地位处于上升阶段时,自恋特质的外显性、控制欲、占有欲以及高度自信都常常起到正面作用,但一旦自恋者大权在握,他们就会偏离正常轨道。”这些作者在引用了一大堆文献之后,如此写道:“一切只为私欲,毫无责任感,对他人的反馈缺乏兴趣,热衷自我推销,傲慢自大,控制不住脾气等特征对领导角色或者管理角色来说,都是致命缺点。”


黑暗三人格之精神病态


隐性精神病态者有一些麻木不仁的反社会性格,其中包括高度冲动、寻求刺激、焦躁不安以及同理心匮乏。最近一项由奥博伊尔(O’Boyle)及其同事开展的荟萃分析将这种黑暗人格描述为“既缺乏对他人的关怀,又漠视社会监管机制,冲动,缺乏罪恶感,当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时毫不后悔”。这类黑暗性格者也被描述为“薄情寡义”,为达目的会做出各种富有进攻性甚至是违法犯罪的行为。在造成实质性伤害之前,精神病态者的外表可能完全不像恶人。

(www.ncbi.nlm.nih.gov/pubmed/22023075)


图源:Gfycat


拥有精神病态特质的黑暗人格者常常表现出规避或转移愤怒的卓越技巧。压力似乎不会对他们造成任何困扰。人们称精神病态者能“忍他人之不能忍”。尽管所有的黑暗人格者都对别人麻木不仁,但精神病态者其实只是“情感冷漠”或者说“毫无情感”。精神病态者在剥削及操控他人的行为中体现的特征就是悔过感、恐惧感、同理心匮乏。


精神病态者只关注“即时回馈”他们愿意为了眼前利益而在长远利益上作出妥协甚至放弃。与马基雅维利主义者长久规划的麻木不仁行为相比,冒失、鲁莽以及乐于寻求刺激很好地描述了精神病态者自我控制力缺乏的特点。总是和麻木不仁行为以及为社会嫌恶的核心特质出现的,还有即刻满足需要的欲望——这其实也是冲动的一种元素。这种欲望构成了精神病态者怨毒、不稳定生活以及反社会行为的典型特征。


精神病态与职场行为


那些在商业界工作的精神病态者(以“企业心理变态”为人们熟知)对企业的责任感很差。这些职场反面角色会对企业生产力产生极大恶劣影响。某些职场环境似乎给300万隐性精神病态者(某个统计中的数字)中的一部分提供了繁荣滋长的理想环境。


下面提到的这篇荟萃分析在相关部分提到,这类黑暗三人格中最恶劣的人群“在商业及企业背景下,尤其是在其工作需要他们的行为举止保持理性、不掺杂个人感情时,可能会作出如下反应:始终把关注重点放在成果上,哪怕这个获取这个成果的代价是要伤害他人;愿意承担风险;展现出超凡的社交技能。”对某些从事律师行业的读者来说,这种职场描述可能颇为熟悉。


职场中,精神病态者不会尊重他人的正当权利。在那些必须与他人合作的情况下,他们的反社会性会给自己带来负面表现评价。其实他们只是无法与别人和谐相处而已,不过,他们自己对此也不在意。性格不好相处(一部分原因是无视他人感受),让这些比较严重的精神病态者无法成为理想的员工或者同事。精神病态者对来自他人的关心以及认可也毫不在意。对老板的忠诚感也无法激励他们。


企业心理变态者的那些漠不关心导致的冲动性古怪行为特征,让高层领导对他们的批评毫无效果,比如因未能完成生产任务或者错过截止日期而批评他们。除了职场表现不佳之外,有些精神病态者还会出现霸凌、欺骗或者偷盗行为。他们在做这些坏事之时毫无羞愧感。在履行义务以及遵守规则方面,他们的冷漠无情也有体现,结果当然就是精神病态者无法履行应尽的义务,也无法遵守规则。


大部分精神病态者都没有入狱。正如一项2010年的研究显示的那样,精神病态者反而在职场越爬越高,在得到“具有高度潜力”的评价后成了企业领导,有些甚至最终成了官员或者进入了企业董事会。


入职阶段,精神病态者尚有能力展现自己的魅力、欺骗并操控他人。他们会在招聘会上对用人单位展现出颇高的吸引力。在触发了招聘官的好感后,一些精神病态者会在短期内取得成功。然而,拥有精神病态这种特质的黑暗人格者性格上最具破坏性的那些方面(例如管理糟糕,无法组建并维持团队以及表现不佳)最终都会出现。


他们自私自利、耽于欺骗的本性促使精神病态者欺诈、诓骗、诈骗、支配、恐吓、胁迫、欺凌或控制他们的同事、组织以及公司的客户。根据专家的说法,一旦受聘,这些反面角色就很少再会展现出对机构职能有益的行为了。更常出现的情况是,精神病态者的这些离经叛道的行为对组织及其成员造成了危害。


图源:Medium


性骚扰倾向与黑暗三人格


过去的研究已经表明,黑暗性格者与性侵犯和性哄骗行为之间存在联系。还有一些研究则表明,自恋者以及精神病态者会出现性胁迫行为。在回顾文献的过程中,这些作者提出:“这表明黑暗人格特质可能会激发剥削性社交策略以及剥削性性策略,其中就包括性骚扰。

(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81762799_The_Dark_Triad_and_dispositional_aggression)


看了上面这些对黑暗性格者核心特质以及个性特征的总结,你就知道研究者们总作出“黑暗性格与性骚扰行为之间可能存在联系”这种假设不是空穴来风了。接下去,研究者就开始调查是否每种黑暗人格都与实施性骚扰的倾向有关。


他们研究了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以及精神病态这几种黑暗人格各自与性骚扰倾向之间的关系,且研究对象不分男女。除了与此相关的认知信仰及机构因素之外,这个研究团队还想究明黑暗人格特质是否真的与性骚扰行为相关,若是,则这两者之间又是怎么联系起来的。他们这项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扩大对性骚扰行为的认知。


在两项横向研究中,研究人员测量了各黑暗人格者性骚扰倾向的高低,研究对象则是两个样本很大的以色列社区成员。第一项研究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已经发生了的性骚扰事件上。研究者转而使用了一个更宽泛的样本,测量社区成员实施性骚扰的倾向性以及这种倾向性与黑暗人格之间的关系。第二项研究采用的评估手段及工具与第一项相同,毕竟它首先得重复出第一项研究的结果。


除此之外,第二项研究还检视了黑暗人格特质是否与“女性成为性骚扰对象的可能性,男性实施性骚扰的可能性”这两种判断存在正向关联。为了完成这个额外的目标,第二项研究要求被试们观看年龄在18—29岁之间的两性半身露脸照。在看到照片中人的笑脸后,若照片中人为女性,则让被试评估该对象成为性骚扰受害者的可能性;若照片中人为男性,则让被试评估该对象实施性骚扰的可能性。


这两项研究的研究者没有披露使用的分析方法,没有透露具体分析过程,也没有告诉人们研究的不足及可能存在的误差,下面是他们发布的研究结果。


图源:Business Insider


两项研究都表明,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以及精神病态这三种黑暗人格特质都与性骚扰倾向有着正向联系。不过,与第二项研究不同,第一项研究并没有表明女性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与性骚扰行为之间有明显关联。


第二项研究还多了两项内容:(1)黑暗人格特质如何与针对“照片中女性受到性骚扰的可能性”做出的判断相联系;(2)黑暗人格特质如何与针对“照片中男性实施性骚扰的可能性”做出的判断相联系。下面这两节文字高度总结了他们的研究结果,并描述了研究人员发现的黑暗人格和性骚扰行为之间的“独特联系”。


就被试针对“照片中女性受到性骚扰的可能性”做出的判断来说,分析结果表明:那些精神病态程度较低且实施性骚扰倾向较低的人群做出的判断数值最低,也就是他(她)们最不认为照片中的女性会受到性骚扰;比起男性自恋者,女性自恋者更加认为照片中的女性会遭到性骚扰。


另外,虽然女性自恋者作出这种判断和自恋的特质之间并没有明显联系,但自恋程度越高,男性自恋者就越不会认为照片中的女性会遭受性骚扰;比起男性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女性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更加认为照片中的女性会遭到性骚扰,另外,虽然女性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作出这种判断和马基雅维利主义之间并没有明显联系,但马基雅维利主义程度越高,男性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就越倾向于认为照片中的女性会遭受性骚扰。


就被试针对“照片中男性实施性骚扰的可能性”做出的判断来说,研究人员对有关数据展开的分析也揭露了各黑暗人格和性骚扰之间的独特联系。就马基雅维利主义来说,分析结果表明,具有高度马基雅维利主义倾向且具有高度实施性骚扰倾向的人做出的判断数值最高,也就是他(她)们最认为照片中男性会实施性骚扰。针对精神病态这种黑暗人格特质展开的分析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也即具有高度精神病态且具有高度实施性骚扰倾向的人最认为,照片中男性会实施性骚扰。


总结


这个专项研究的研究对象并没有涉及律师或律师事务所,但用了多达2个社区的大样本。研究人员向我们展示了性骚扰行为和黑暗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身处提供司法服务机构的法律工作者们可以较为轻松地将这项研究的结果转译并应用到自身专业服务背景下的职场及同事上。这些机构的领导或管理者以及你所在团队、小组、公司、部门或机构的成员,如果他们具有高度自恋、精神病态或者马基雅维利主义特质,那他们就更可能实施性骚扰。这对你来说非常糟糕,对整个企业的业务也很糟糕。


男性和女性都会在职场中实施性骚扰。特定性格特征(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以及精神病态)与性骚扰行为以及对谁会成为性骚扰实施者、谁会成为性骚扰受害者的预测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在形成同盟或站稳脚跟后,这些恶毒的反面角色就会像故事里说的那样,运用冷酷、精明、虚伪的人际权术帮助自己登上高位,实施自己的恶行。这部分人中的大多数最终都会跌下神坛,但在那之前,他们常常已经给他人带去了许多痛苦,对所属机构造成了极大伤害。


黑暗三人格者的存在给所有公司、管理人员以及职场员工都出了一道难题。了解那些具有高度黑暗人格特质的人会在工作中如何表现,或许能让组织机构预防或者控制他们造成的伤害,至少也能让人们对未来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有所准备。对此,你能做些什么呢?






往期文章:







“利维坦”(微信号liweitan2014),神经基础研究、脑科学、哲学……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反清新,反心灵鸡汤,反一般二逼文艺,反基础,反本质。


投稿邮箱:wumiaotrends@163.com

合作联系:微信号 liweitan2018

点击小程序,或阅读原文进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