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明明哭了,记者为何强调她笑?

中国记协微信 中国记协 2024-05-27


在山东济南大学附近的夜市街,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李钦鑫和高广超偶遇了摆摊卖炸串的周春苗夫妇,他们都是听障人士,却坚持摆摊赚钱,养活一家人。


采访中,谈起孩子和诸多不易,周春苗流下了眼泪。但记者却将“笑了”放到标题。


李钦鑫应邀为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我在现场”栏目来稿讲述。


本栏目长期征稿,征稿信息附文末。

















我在现场|明明哭了,记者为何强调她笑?

本文作者:李钦鑫


采访一位听障妈妈,报道入选中国记协“我的代表作”,成为我和同事高广超职业生涯的动人一笔。


(一)


2024年3月底,我和朋友在济南大学附近逛街,被推荐尝尝一家很好吃的炸串。


蓝色的炸串车就停在舜玉路和舜耕路路口的夜市街,街上人不多,唯独这里排起了长队。走近后,车上醒目的红底白字最先引起我的注意,吃惊之余,记者的本能再度觉醒。


我和朋友排上队,开始观察他们。



这个炸串小摊由夫妻俩共同经营二人分工明确,妻子负责前台,丈夫负责后厨。在看到顾客的点单后,妻子转身用手势比划着,丈夫心领神会,随即将炸串放入锅中,妻子再刷酱、撒调料,最后打包递给顾客。


有个细节令我印象深刻:老板娘总是将口罩拉下,满眼含笑地将炸好的串递出,嘴里说着“谢谢”。笑容中透露的真诚与善意,丝毫看不出生活在她身上留下过苦难的痕迹。


轮到我点餐时,我把先前排队时写在手机备忘录里的话递给老板娘:


“您好,我是大众日报的记者,可以给您做一期采访,和您约个时间录个视频吗?


老板娘明显愣了一下,若有所思,随后冲我笑了笑,害羞地点了点头。


我点了七八串炸串,付钱打包骑车带回家,临走时我又回头看了一眼:一看就不容易,但她却总笑,一定有故事。



(二)

隔天下午,我和同事高广超来到小吃街,很轻松就找到了那辆醒目的小蓝车。


我们打算拍一部微纪录片,真实展现他们的生活。一下车我们就把机器开机,和老板娘打声招呼后就躲在一旁拍摄,尽量不影响他们的日常。


老板娘名叫周春苗,今年44岁,她与丈夫董宁一道经营炸串生意已有5个年头。


周春苗白天要上班,因此白天主要是丈夫买菜、穿串,下午5点后周春苗会来这里和丈夫一起,一直到晚上10点收摊。


“一开始大家看我们东西不多,我说话也不利索,所以没什么人光顾。后来我们就把情况写了出来,大家看了后慢慢能理解我们,生意也就慢慢好起来了。”



夫妻俩都是听障人士,但周春苗的情况要好一些,戴着助听器能进行简单的交流,因此前台的“重任”就落在了周春苗肩上。丈夫用手势朝我们比划着,周春苗转述道:“他说我太累了,白天晚上连轴转,他怕我身体吃不消。”


周春苗觉得,老公白天一个人干活太辛苦。“想辞职,可老板对我很好,我舍不得,也想增加一份收入,我们一起奋斗呢,苦也要干下去。”


丈夫的手轻轻拍着周春苗的肩,温柔地看着她。

    

夫妻二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撑、相互信任的朴素爱情,令我们大为感动。


(三)


采访的前半部分,周春苗更多地是笑着讲述自己的日子不错——两口子打工,炸串店的生意也越来越好,家里的经济状况在改善。


后来提起孩子,一段真实鲜活的人生经历,慢慢在我们面前打开。


“有次学校举办活动,我让孩子报名,他说他不报,因为参加活动要花很多钱,家里条件不好,他不舍得花这个钱。”说这话时,周春苗语带哽咽,不断摩挲着胸口,努力平复心绪。



孩子很懂事,在学习之余但凡有一点空闲时间都会想着帮家里干活。“孩子经常跟我们说想帮帮忙,他爸爸不肯,只说让他好好学习。


说起孩子的学习成绩,周春苗非常骄傲,眼里充满期待。她说,孩子想考航天大学。“我们就努力赚钱,别让孩子在生活上有太多压力。


(四)


采访完已是晚上十点多,夫妻俩已经结束营业,准备收摊回家,而我和广超都已筋疲力尽,感慨万千。


市井烟火里,藏着普通却又不平凡的人生。


回去整理素材时,我和广超讨论着一个问题:是原声放送,还是借我们之口讲述这些故事?


在反复观看视频后,我们一致认为:周春苗夫妇二人朴素的表达,胜过一切华丽辞藻,无需过多修饰。


因此,最后视频没有配音,也没有华丽的剪辑手法,只配上字幕与音乐。我们相信,大道至简,他们的表达本身就足以撼动人心。


我们又一度在起标题时苦恼,在看到周春苗因觉亏欠孩子而落泪时,不知怎的,我脑海中却冒出这几个字——“她笑了”。


是啊,生活很苦,我们都会忍不住哭,但哭完后,总有人继续微笑面对。


一哭一笑形成对比,苦难与乐观形成对抗。



比起哭,他们更想传递的是那温暖而真诚的笑,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顾客,这也是我们想传递的——


生活在你我身边的普通人,总能给予我们无限温暖与力量。


征稿启事


“我在现场”是中国记协微信启动改版以来开创的首个栏目,是编辑部重点打造的精品栏目。


“我在现场”中,记者以第一人称讲述一线采访故事,深挖故事细节,分享真知灼见、流露真情实感,鲜活明快、可读性强。编辑部不定期将优秀作品集纳成册出版发行。


更多稿件请参考文末 #我在现场 专栏。投稿地址zgjxwxtg@163.com标注【我在现场】+单位+姓名+联系方式。


投稿要求:

1、字数2000—3000字最佳;

2、强调现场感,记者在现场;突出故事性,记者讲好故事;提高可读性,语言表达简洁凝练。


优质投稿将单篇展示在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上,编辑部会与记者本人联系,后续沟通稿酬等相关事宜。




更多阅读

记者很紧张:生怕问了不该问的!

记者全身发凉:“好像有双眼睛盯着我们……”

高手过招!新华社体育部怎么做的?


来源:中国记协微信(ID:zgjxacja)

本期编辑:李永锡 樊杨 任金蕊

实习:陈祖明 黎苑婷


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