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瞬间,凭什么有穿透力?

中国记协微信 中国记协 2024-05-27



浙江广电集团记者杨川源给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来稿的第一句话是:对现场,我有执念。她说,有些瞬间在报道中匆匆而过,让人顿生遗憾,所以要抓住瞬间,增强传播的穿透力。


以“一瞬间”命名的栏目,尝试从优化传播思维、创新表达方式、转换传播视角等角度,收获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今天,让我们跟随杨川源的脚步,共赴“一瞬间”。
















一瞬间,凭什么有穿透力?

本文作者:杨川源


对现场,我有执念。捕捉现场瞬间,就像赛场角逐,充满挑战。


然而,那些触动人心、耐人寻味的瞬间,总是在报道中匆匆而过。作为蹲点记者,每每都会心生遗憾,觉得没说完,没说够,没说透。


新媒体传播时代,自基层一线的“一瞬间”正是主流媒体建立与受众联系的突破点。群众需要的是轻巧、贴近的传播,我们就必须转作风、改文风,以最快速度,把那些淹没在完整叙事逻辑里的“一瞬间”及时精准地拎出来,有效增强和释放它的穿透力与传播力。


浙江广电集团新媒体专栏《一瞬间》正是在这样的焦虑中应运而生,主打“换个角度读理论”,尝试把党的理论与新闻一线调研相结合,突出瞬间感悟,连通受众共鸣。


我们集中力量做两件事。第一,重新定义“碎片化”:深挖“碎片”价值,把“碎片”变成“段落”,转化成传播力“触点”;第二,理论“人格化”表达:通过具体的人和感受,强化群众视角,让理论传播更具有时效性、故事性和贴近性。


改革,是《一瞬间》的第一属性。我们着力解决创新理论传播中的三大难题。


(一)


第一,解决从“我”到“你”的问题。


从“我的逻辑” 到“受众的逻辑”,是传统媒体理论传播的第一关。很多时候,我们的报道写着写着就忘了为什么写、为谁写,习惯了想当然。而新媒体传播恰恰需要的是在“一瞬间”建立受众关系,让大家在“一瞬间”里找到自己。


第一期节目《一瞬间:我看见太湖曾经的痛》就是从 “全国首个生态日”蹲点湖州,我爬进南太湖老渔船船舱的那“一瞬间”开始的。船舱的门很小,顾不得镜头形象,我第一次手脚并用爬了进去。



已经废弃了近20年的旧渔船,船舱里根本站不起来,直不起腰,两块木板就是灶台,没有底的桶就是厕所,睡觉要到下面更加黑暗潮湿的舱里,炒菜、吃饭都要跪着……我惊呆了,这时老渔民朱大伯撸起裤管,一道20多厘米长,像大蜈蚣一样的手术伤疤,见证了太湖渔民的常见病——风湿……


蹲点中的真实一瞬,让我穿越回20年前南太湖的几千条“船屋”,2万多渔民曾在逼仄的船上生活。正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提出“八八战略”,绿色发展的理念挽救了太湖岸线的生态环境,也开启了朱大伯和众多渔民的新生活。


今昔对比,如此强烈,从“能不能”,到“信不信”,触手可及的身边故事,让太湖沿线老百姓20年间见证的绿色发展之变的感悟扑面而来。


节目一推出,引发了广泛共鸣,湖州市委书记看到后,要求全市上下都要关注这样的“一瞬间”,还专门打电话,跟我讨论如何抓住更多这样的发展瞬间,推动发展。这也是第一次,一位市委书记,因为一个新媒体视频,跟我聊了这么久。


从“我”到“你”,“一瞬间”的穿透力出来了!



(二)


第二,解决“长话短说”的问题。


“长话短说”的背后是转文风、转话语、转思路。当理论传播加速从大屏走向小屏,受众接纳信息的关键时间,也从之前的半分钟,走到了前三秒,甚至是第一秒。讲理论,更要见生活。“一瞬间”正是重大主题报道“调研态”的“轻量化”转型,让宏大主题脱去厚重的外衣,穿上轻衫小褂,让原本就是从群众中来的理论,重新回到群众中去。 


《一瞬间:过河的石头》里,我们给了大家一个出乎意料的瞬间。明明是讲浙东抗日根据地老典型横坎头村20年间蜕变的故事,却偏偏是从74岁的老书记吕凤灿,拿出一杆铜皮都磨掉的秤开始。



当年,他就是用这杆秤称面粉炸油条开店,给村里还之前发展产业失败,欠下的账。然而,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2003年春节前来到横坎头村调研,他说老区建设能不能搞好 “关键要看那里的干部群众有没有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有没有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的拼搏精神,有没有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三个“有没有”,叫醒了老乡们。要发展就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横坎头村转变思路,锁定优势产业,一边种樱桃,一边开发红色旅游,几年下来,村里不仅还清了欠债,还有了整治村容村貌的钱,涅槃成了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20年,一杆曾经让人尴尬的秤,称着老区干部带头致富的责任和担当,更称着选择。一瞬间撬动了原本冗长的故事叙事,让我们找到了从“横坎头”的名字“过河的石头”里延伸出的理论哲思:要发展,就不能总是垫着石头过河,而是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找到优势,发挥特长。不能总是低头“炸油条”,要抬头看看前面的路,千方百计找到自己的“桥”和“船”。


“长话短说”的反差感,“一瞬间”的辩证性出来了!



(三)


第三,解决从“正面”到“侧面”的问题。


浙江是中国民营经济大省,经济类报道是重头戏,更是为发展鼓与呼的主阵地。然而,大多数报道中我们看到的都是奋斗的结果,但政策、理论传播的说服力恰恰是在那些艰难的过程里。所以,光有“正面”不够,“侧面”更重要。


《一瞬间:巨型专利墙的背后》正是从一个仰视的瞬间开始的。蹲点那天,在绍兴嵊州集成灶行业领军企业帅丰展厅的尽头,董事长商若云兴奋地带我们去看专利墙,原本以为特点只是“多”,但当站在两面有十几米高,370多张专利的展示墙前,我震惊了。



这样的数量或许在浙江民营企业中并不算最多,但26年,从一家冲片小作坊到上市公司,这样持续对创新的仰望与尊重,让人肃然起敬。


然而,无意间的攀谈,董事长商若云却提起了一件创业之初去讨债的伤心事。当时还在给其他灶具做排风扇配套的她,大年三十,因为拿不到货款,硬着头皮上门要钱,却从早上答应给100万,到了中午就变成了50万,傍晚就只剩下了20万,苦坐了一天冷板凳的她,边哭边拿着钱,发给员工,那天她彻夜难眠,发誓再也不给别人做配套,要干就干成品,打自己的品牌!


这个侧面,让我忽然读懂了这面需要仰望的专利墙,读懂了为什么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26年来,从村里走出的商若云,面对过很多次躺平的诱惑,却总是自讨苦吃,坚持自主研发,每一项都在解决行业痛点,都主动踩到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上,提前一步,胜人一筹。


短视频推出后,这位在商场上叱咤风云的女企业家,特意打电话激动地对我说:节目我一看再看,你把我说哭了,说到了我的心里……


要“正面”更要“侧面”,“一瞬间”的说服力出来了!



(四)


从2023年9月推出到现在,《一瞬间》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抓住重大主题宣传节点,推出了经济、文化、社会治理等一系列短视频。


在《一颗磨平的印章背后》义乌海关不到两个月就把一颗印章磨平的一瞬间,我们读懂了什么是“要给长得快的孩子换上一件大衣服”。


在《一路生花》杭州高架桥上 “月季花路”绽放的瞬间,我们读懂了什么是“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在《山不转 人转》景宁双后岗村现任村干部到老村长家借花轿的瞬间,我们读懂了什么是“志不求易,事不避难”。


……


以“一瞬间”撬动“大主题”,把党的政策理论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小切口”,为群众“看得见理论,读得懂理论,悟得到理论”做探索和尝试,平时要长篇大论做注脚的理论,都在一个个鲜活的瞬间里深入浅出起来。我心里的那个结也正在被慢慢解开:一切传播终将回归对人性的洞察。“新时代”的“好记者”要“顶天”更要“立地”,尊重自己的第一感受,尊重被采访对象的第一反应,尊重受众的第一需求。


现在,为了拓展“一瞬间”的选题来源,川源蹲点工作室不断联动全省12个基层观察点,并恢复通讯员制,建立蹲点故事库,构建多屏、交互、全链路的新质媒体传播形态,锤炼队伍提升基层记者新闻发现力,更好地挖掘重大理论基层实践样本,探索重大理论的群众性解读法。


相信,穿越瞬间,我们会看得更深更远。



更多阅读

赶不上正日子了!怎么办?

要流量,但不能唯流量

上万人的队伍,记者却拼命追踪他


来源:中国记协微信(ID:zgjxacja)

本期编辑:李永锡 樊杨 任金蕊
实习:郭玉蓉


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