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兵分三路,这些记者要干什么?

中国记协微信 中国记协 2024-04-29

同志们

不知最近你们是否在

视频号、微信公众号上

刷到过这些精彩瞬间?

↓↓↓





记者们的动人讲述

得到大家一致好评

有些稿件

在中国记协微信视频号中

已有超过700万人观看



这是什么活动?

为什么要办这个活动?

活动有哪些精彩瞬间?

活动的效果如何?


(一)


3月26日至4月2日

中国记协和全国三教办

组织了24名“好记者讲好故事”优秀记者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者

兵分三路

举办39场报告会和座谈会

分享采访经历和所思所悟

并与现场听众座谈交流


左右滑动查看


(二)


我们为什么要办这个活动?


一直以来

“新闻专业值得读吗?”

“我们还有新闻理想吗?”

“记者在今天还能做什么?”


这些问题被广泛讨论

需要记协发声回应

让大家更进一步地了解记者

了解他们的工作



何为记者?


巡讲中记者们的发言

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


记者是

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

时代风云的记录者

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记者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

挖掘真相、接近现场

记录时代、反映诉求



使命光荣艰巨

角色不可或缺


(三)


我们摘取一些

巡讲活动的精彩瞬间

和您分享

↓↓↓



经济参考报 王文志:
我们团队在工作中努力做到“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力求真正在“四力”上下足功夫。我深切感到,精品的调查报道是跑出来的,是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调研的结晶。

和很多出镜记者不同,这些年我与大家互动的方式,就是用这一个个产品,让正能量传出去,让好声音留下来,在这些产品和光环背后,有迷茫、有热爱、有很多咬着牙的坚持与无数个和选题较劲,和作品较劲,和自己较劲的日日夜夜。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 杨川源:


“一瞬间”里有“小日子”更有“大时代”,“好瞬间”能成就“好作品”。然而,“好瞬间”绝不会从天而降,每每被问到连续三年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诀窍时,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蹲!每一篇蹲点报道都有让我们一辈子难忘的一瞬间。当记者,让我和这个社会的联系更紧密了,胆子更大了,觉得自己更有用了。新时代需要好记者,人民群众需要好记者,这就是好记者的价值和责任。只有站稳人民立场,真正把根扎下去,才能一起强起来,追逐光,成为光!







工人日报 兰海燕:

38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我有一个愿望,就是通过一个老新闻人的讲述,能够帮助年轻人在心里埋下一颗新闻的种子,让这份事业和责任得到传承。如果我们的故事能让社会看到记者的价值,能对大家有所启发,那将是我最幸福的时刻,它超越了我获得长江韬奋奖和中国新闻奖的喜悦。我们一起努力,让我们的时代更美好,让每个人都笑意盈盈。






光明日报 常河:


榜样的力量,就是一束光照亮另一束光。放眼今天的中国,我们欣喜地看到,好人现象正从一个个“盆景”成为漫山遍野的“风景”。


因为这种力量,今年56岁的我,依然奔走在新闻采访一线。我深知,“奔跑在记者路上的时间也不多了”。我愿意像叶连平老师那样,做一只新闻战线上的“萤火虫”,只争朝夕,坚守一名人民记者的初心,扛起人民记者该有的使命。






人民日报 熊捷:

对我而言,新媒体报道就如同登山,目的并不是到达山顶,而是上一山,过一山,是努力攀登的过程,是一路遇到的风景。带着攀登的勇气和坚韧,带着过了一山又一山的风景,苦并快乐着,我们一路向前。最后,回到一个很多人都问过我的问题:“新”媒体人怎样炼成?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因为新媒体的“新”是创造、是无限可能,是永远在路上。





新华社 高文成:

我曾努力在国际政要记者会上高高举手,争取提问机会,创设一个个关于中国的积极议题,借由场下的外国同行传向世界各地。结束在伊朗的常驻工作回国后,我从事国际评论工作,在国际舆论场传递中国观点、亮明中国态度,对西方媒体不实抹黑攻击予以坚决回击。看到自己稿件被西方主流媒体和众多发展中国家媒体采用,看到自己在世界瞩目的国际大事件中留下了小小的痕迹,感受到这份职业带给我的巨大的价值感和使命感。





山西广播电视台 陈湘:
一个记者,一支笔,一个话筒,只要有情怀就可以有力量。记者,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信念!

是记者这个职业给了我一双眼,让我去发现;给了我一双耳,让我去倾听;给了我一双脚,让我走进生活。是记者这个职业给了我一支笔、一个话筒,让我去讲述;给了我一双手,让我去帮助;给了我一颗滚烫的心,让我去爱。这是我热爱坚守新闻职业的原因吗?是的。面对这个世界,葆有永远的好奇心、永远的热情,永远脚步不停歇,这也是我不变的初心!我们从人民中来,要走到人民中去!立足新时代,讲好故事,当好记者,更是30年,我,一个记者的心里话!





扬州日报 胡俭:

高考落榜后,我当过图书管理员、报纸投递员,安装过有线电视,推销过人寿保险,经过10年的自学考试,从乡镇广播站的通讯员变成了记者。
干了20年的记者,有人对我说,在一个地级市的媒体里,获得这么多荣誉,够本啦!参加这次巡讲,我才发现,许多比我岁数大的老师,每天晚上还在忙直播,剪辑短视频,线上线下帮助群众的“急难愁盼”;拿过9次中国新闻奖、获得长江韬奋奖的老前辈,临近退休,还奔跑在第一线。他们才是我心中“新时代好记者”的模样。




(四)

活动效果如何?

本次巡讲活动跨圈破界

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听众受众普遍反映

巡讲记者讲述的精彩故事

增进了他们对国情的了解

扩大了记者的职业声誉

彰显了榜样力量

激发了从业向往




上海大学学生“青青子衿”说:

“真心扎根于基层、

坚守岗位的记者永远不会被AI所代替”。







华东师范大学学生“龙女归来3801”表示:

“巡讲老师很令人敬佩。

面对新的形势,

新闻人不能固步自封,

要具备新时代所要求的技术能力,

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网友在评论区纷纷留言:



往期推荐

新华社这个栏目,有看头!
这篇文章,戳到你了吗?
这就是我们的想法!我的代表作,第一期来了!


来源:中国记协微信



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