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581期【啃读】《学习心理学》002:重要术语一览表(二)

2016-01-05 项恩炜 成为学习者

2016,从“啃读”开始。




2016,从“啃读”开始。

选本为王小明老师的《学习心理学》,2009年2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读法如下:

先整体梳理本书141个重要术语(定义),作为目录。

再逐一进行琢磨,结合实际学与教的案例作个人理解。

整个过程,不刻意,读了多少算多少;但也不停止,陆陆续续坚持啃下去。

欢迎您提出建议与意见。





12.认知主义:对自己或他人的学习经验进行哲学思辨或总结分析,关注的问题主要是知识的性质及学习或知晓的性质、过程。根据对知识与学习的不同看法,又大致分为:客观主义和解释主义。



13.联结: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的联系(桑代克)。


14.经典条件作用: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配对呈现后,条件刺击能引发条件反应。



15.操作条件作用:有机体主动做出并能作用于环境的行为。



16.强化:反应之后呈现的能够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可分正强化、负强化,一级强化物与二级强化物。


17.认知地图:托尔曼以小白鼠走迷津为实验,发现小白鼠学到的不是具体反应而是学到迷津的“地图”,由于这一“地图”处于白鼠内部,托尔曼称之为“认知地图”。


18.潜伏学习:学习已经发生但没有表现出来,只是在条件是当的情况下才表现出来。


19.完形:对事物间相互联系和互相作用的整体认识。


20.顿悟:对事物间关系的突然领悟。


21.认知心理学:诞生于20世50、60年代,基本思想是把人脑与计算机类比,都属于信息加工系统,都涉及对符号的操纵和转换。强调学习是信息加工与转化的过程。运用反应时技术、口语报告、计算机模拟等方式,构建人类学习的信息加工机制。


22.口语报告:被试在执行某项任务之、之中、之后所做的自我报告。学习者内部的思维过程虽不可观察,但学习者将其思维过程用言语表达出来,研究者就可以对其进行客观分析。口语报告只要求被试说出他在执行某项任务时头像中想什么,并不要求他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提供理论解释,而且口语报告通常要求被试“即时”进行或在任务完成之后紧接着进行,这时头脑中思考的内容仍处于短时记忆中,因而报告的结果较之于相隔较长时间后的回忆是可靠的。


23.反应时法:从刺激呈现到有机体做出反应的时间。反应时的长短是内部认知过程复杂程度的重要指标,因而通过比较被试完成不同任务上的反应时,可以分析出完成不同任务所涉及的认知过程。


24.计算机模拟:在初步形成有关人们完成某项任务的内部认知过程的理论之后,根据这一理论编写计算机程序,而后由计算机运行该程序。如果计算机运行该程序的表现和结果与人类完成这一任务的表现一致,则我们就有理由认为这种理论解释是可信的。


25.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大脑神经活动与认知活动之间的关系,关注问题两个:认知活动发生在大脑哪些区域部位,认知活动发生的不同阶段涉及的大脑区域。


26.脑成像技术:这是根据被试完成认知任务时的脑电活动、脑代谢水平和脑流血变化来生成大脑活动的“图像”。目前主要有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27.高级心理功能:维果茨基提出的,是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受文化历史因素的限制,涉及对心理过程的意识、抽象和控制,涉及使用逻辑关系和概念、原理,如运用概念进行思维、基于概念间的关系进行记忆、有意注意等。


28.内化:外部操作的内部重构,即最初代表外部活动的操作被重构并开始在学习者内部出现。内化也可看作是人际间的过程转化为个人内的过程。


29.学习科学:学习科学是一门研究教学与学习的交叉学科,不仅研究正规学校的课堂学习,还研究发生在家中、工作中及同伴间的非正式学习。学习科学研究的目标是更好地理解导致最有效学习的认知与社会过程,并运用这些知识来重新设计课堂和其他学习环节。以便人们更深入、更有效地学习。涉及认知科学、教育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人类学、社会学、信息科学、神经科学、教育、设计科学、教学设计等领域。


30.教学心理学:教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学如何影响学生学习的学科,其研究的主题一般涉及五个部分:1描绘出欲想达到的终点状态,或某一领域中的教学目的;2描绘出教学之前,学习者所具备的与目的有关的初始状态;3阐明从初始状态到欲想状态的转化过程;4确定促进这种转化的教学条件;5评价学生的作业表现及教学效果。


31.事实性知识:又叫事实。是通晓一门学科或解决其中问题所必须知道的基本要素;单独出现的、存在于过去和当前的、不具备预测价值并且只能通过观察过程而获得的内容类型。


32.接近:指事实性知识的各部分在空间和时间上相靠近,以使学习者能够同时注意到。


33.重复:学习者不断地体验事实性知识的各组成部分。


34.强化记忆术:学习者正确地重复了要学习的事实性知识后得到了奖励或表扬,从而促进学习者对事实性知识的学习。而记忆术是指对信息进行更有效编码的方法,实质是学习者有意识地将要记忆的信息组织成对他而言更熟悉,更有意义的单元 或结构,以便达到持久记忆的目的。


35.配对联想学习:是指在刺激项目和反应项目之间建立联系。习得这种联系后,给出刺激项目,学习者可以说出反应项目。过程分刺激、反应、刺激与反应间联系三阶段。



36.关键词法:找到一个中介词,将刺激与反应联系起来。


37.系列学习:按照特定顺序,习得一系列的项目。


38.系列位置效应:项目在系列中的位置对系列学习有影响,靠近系列开头和结尾的项目更快、更容易地习得。


39.位置法:古希腊人创立。学习者首先熟练准确按照一定顺序想出一系列的地点或位置,在将自己要记忆的项目按顺序与地点建立联系,最后回忆自己依次走过的地点,提取要学习的项目。



40.词栓法:学习者首先熟悉1-10及数字的发音相押韵的一系列词语,然后在学习一系列项目时,将每一个项目与词栓先进行形象化,最后通过形象上的作用联系起来。


41.连接法:学习者把一系列项目形象化,再想象第一个项目的形象如何与第二个项目的形象互相作用,第二个项目的形象与第三个项目的形象如何作用…..以此类推。


42.自由回忆学习:学习者对于系列学习项目,按照任何顺序来回忆。


43.主观组织:学习者对呈现给他们的列表赋予了某种结构或组织,从而促进了对列表的回忆。


44.首字母法:学习者将列表中的词语的首字母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缩略词或有意义的单词。


45.故事法:学习者以列表中要记忆的项目为基础而构建一个有意义的故事。


46.组块:学习者运用原有知识经验在心中将若干孤立的项目组合成更大的、更有意义的单元的过程。


47.概念性知识:较为抽象概括的、有组织的知识类型。


48.概念:学习者有关一类事物关键特征的心理表征。分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



49.原理:学习者关于若干概念间关系的知识。


50.正例:能说明某一概念与原理的例子。


51.反例:不能说明某一概念与原理的例子。


52.具体概念:具体概念的关键特征只能通过概念例证的观察而获得。


53.定义性概念:不能通过概念例证的观察而获得,必须通过下定义的方式才能习得。


54.原型:某一概念所有特点性特征而不是定义性特征的抽象,是概念所有例证的综合与平均。


55.认知冲突:学习者认识到自己持有的日常观念有问题,引发观念转变的过程。


56.日常观念: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会自发习得一些概念与原理,这些概念与原理总称日常观念。


57.图式:我们头脑中关于一类客体、事件或情境的一般知识结构。


58.变量:图式是按照一定方式组织起来的“空格”进行的,这些空格叫做“槽”。其中一类槽,在许多情况下所填的内容可以不断变化,这类槽叫做常量。


59.常量:图式是按照一定方式组织起来的“空格”进行的,这些空格叫做“槽”。其中一类槽,在许多情况下所填的内容不变,这类槽叫做常量。


60.变量之间的约束:图式的槽是按一定顺序互相联系起来的,每个变量中可以填充什么内容是有限制的。一种是其他变量所填的内容对该变量所填内容的限制,即变量之间的限制。


61.变量本身的约束:图式的槽是按一定顺序互相联系起来的,每个变量中可以填充什么内容是有限制的。一种是变量本身对所填内容的限制,即变量本身的约束。


62.具体化:当所填充的各个值之间内在联系而形成的一个统一体时,我们将这个过程称为图式的具体化。


63.缺席赋值:通常,图式各槽的值要从环境中获得,当环境没有提供某一槽的值时,我们会给该槽赋予一个值,这个值叫缺失值或默认值。


64.心理模型:学习者在遇到问题或现象后,头脑中建构了一个针对该问题或现象的工作模型,通过对这一工作模型的构建和操纵,我们便可理解问题或现象并对之做出反应。这种模型,即为心理模型。


65.图解:图解助于学生学习心理模型。一类是组织性图解,描述给系统各成分之间的结构练习。一类是解释性图解,解释某些系统如何运作的。


66.陈述性知识:学习者个体能有意识提取,因而能用言语或其他方式直接陈述的知识。


67.程序性知识:是个体不能有意识地提取的,因而其存在只能通过某些形式的行为而间接展示的知识。


68.技能:在练习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


69.产生式:学习者对程序性知识在头脑中的表征。指条件-行动的规则,可以用“如果…..则……”的形式来表示。如果表条件,则表这一条件下采取的行动。


70.认知技能:旨在完成智慧任务的技能为认知技能。分智慧技能与认知策略。


71.弱方法:(欢迎留言,帮我定义。)


72.操作步骤:智慧技能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学习者按一定顺序执行一系列较简单的规则。


73.智慧技能:学习者运用概念与规则对外办事的能力。


74.智慧技能层次论:加涅认为,智慧技能的各个亚类之间存在一种层次关系,即高级规则的学习要以规则的学习为前提,规则的学习要以概念的学习为前提,概念的学习要以辨别的学习为前提。


75.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来调节控制自己注意、学习、记忆、思维过程的一种技能,或者是对学习和思维中的内部过程进行选择和指导的认知技能。


76.样例学习:从例中学。即从已经为学习者解出的题目中,观察与研习,以获得解题方法或规则。


77.ACT理论:安德森认为程序性知识是由陈述性知识转化来的,可分三阶段:陈述性阶段,知识的编辑阶段与调整阶段。



78.练习的幂定律:是描述学习者练习认知技能变化过程的定律,在练习早起,技能改进的空间很大,因而改进的速度很快;到了练习的晚期,技能提高的空间已经很小,于是 技能改进的速度也大大降低。


79.反馈:学习者在练习之中或之后,得到的有关技能练习情况的信息。认知理论认为,反馈在技能的练习中起提供信息的作用和发挥动机的作用。而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反馈是一种强化。


80.元认知:学习者对自己认识的意识和控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