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539期【怎样学习】从1到50——一个孩子怎样学跳绳

2015-11-23 项恩炜 成为学习者

分享时间: 2015/11/19-20

分享平台:成为学习者练习群(Q群号:176834581)

分享人:沪师学法项恩炜、群成员

整理人:蒋金玲、张淼凤

整理时间:2015-11-20

沪师学法项恩炜 12:06:05

分享一个个案:怎样学跳绳?

沪师学法项恩炜 12:17:46

这次回上海,小儿又有变化。他手头多了一根“跳绳”。与大拇指一般粗细,淡淡的天蓝色从头一直到尾。绳子延伸头尾两段,又消失在蓝白相间的木柄之中。木柄像个被拉得挺长的葫芦,两头鼓起,中间凹下,凹下的部分,线条柔和,长度正好可以为孩子的手所握住。整个“跳绳”让人觉得很简洁,舒服!小儿很是喜欢。他说,这是同学某某某过生日时,送给班级其他小朋友的礼物。我以为,他是珍惜这份礼物,所以爱不释手。但是很快,我发现我的理解是错的,或者说,是完全不充分的。

14号晚上。

他自己玩“跳绳”。已经可以双手甩起绳子并在绳子落地的刹那一下子跳过绳子,虽然只有一个。不过也挺好。所以我也没在意,靠在沙发上休息。似乎还睡着了。

特别的情况发生了。我开始休息的时候,他在跳;我迷迷糊糊睁开眼睛,他还在跳;再次醒过来,他已经在跳……

而且,最多只跳一个。

脑袋红通通的,汗气蒸蒸而上,汗珠四布额头发稍。

于是,我提醒他脱衣服,休息下。结果他很坚定:哼,不行!

接着跳。跳过一个,调整下绳子,再跳过一个……

看他确实是累。就在他的小方杯里倒了杯水放他旁边的桌子上,我自己也倒杯水,坐沙发喝起来。很快,他终于停下来,抹着眉毛上摇摇晃晃快要掉下来的汗珠,站着喝水了。

气顺了,话也多了,小家伙还不肯放下绳子,两只手提着绳,一边比划一边说:爸爸,你知道吗?我们林一可厉害了!……她是全班最厉害的。第二名是葛……,他是我们男生里最厉害的……听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难怪要全部送“跳绳”作为礼物,难怪小家伙要拼命练习。脑海在转,但继续听他说。没想到他自己暴丑,哈哈。他说,我是全班最后一名,哦,不对不对,是……1.2.3,是倒数第三名。

他在那里自我解嘲地哈哈傻笑,但满头的水汽与汗珠,显然咆哮着另外一个声音:我也要学会跳绳,哼!

再一次,我意识到,“跳绳”这个事情没那么简单了。不仅是绳子好看,也不仅是同学友情,而是关乎一个小男子汉的因为“学会”而带来的尊严感。

这时,我决定介入他跳绳这个事情。开始有意识地“阅读”他的“跳绳”了。

他是怎样跳绳的?

之前觉得他总是在跳一个,但这句话抹去了太多的珍贵细节。真的阅读了,才发现,这“跳一个”,还真的不容易。

准备跳了。他身体立正,站得笔挺,从脑袋到脚跟!双手各握绳子一端,胳膊直直的,斜上方伸出。拳头的高度举过了肩膀,拳头距离地面的高度都快到耳朵的高度了。从拳头延伸出的绳子倒是绷紧的,从身子侧面斜线滑下,一直绕到脚踝处,紧紧地贴着裤角。不时的,随着他调整时呼吸与站姿的变动,松一下,距离裤角远了,又紧一下,紧紧贴着裤角。

跳起来了!太快!根本就来不及观察。只听到蹦踏的声音,一个就已经跳好了。感觉手在动,脚在跳,绳子飞过,但还来不及搞清楚他怎么跳的。绳子已经被踩在脚下了……又是一个。

反正他还在继续跳。连续跳了几个,一个明显的特征出来了:每次停下的时候,绳子总是在两个脚之间。也就是一只脚过去了,一只脚没有过去。

绳子的位置启发了我:“为什么是踩在脚底下”? “为什么是一只脚过了部分,另一只脚没有过”……难道是他两只脚起跳有不同?难到不是双脚起跳?……一系列假设瞬间进入脑海。于是,告诉自己,得开始关注孩子跳绳时候两只脚的情况。

他继续这样“一个”,没过,“再一个”,没过……地跳着。也提供了很棒的观察机会给我。

仔细看他起跳时候的脚步动作,终于发现了秘密:

1.他跳时右腿小腿没有明显弯曲。但左腿弯曲明显。导致脚尖离地高度不一。

2.他跳时,右腿正常,左腿有前迈的动作。两只脚落地后的位置是成直线的,但在空中停留时间是不同的。

3.他跳时,两个脚落地时是分开的,分开距离不一。(可能与2有关)

再听声音,确实和我自己平时跳的感觉不同。

这时我躺在沙发上,努力让自己进入跳绳的状态。发觉:自己是双脚起跳,起跳时候两脚是并拢的,双脚脚尖用力踮地,脚后跟抬起放下抬起放下两三次帮助自己找到感觉后,胳膊肩膀处似乎有肌肉动的感觉时,脚尖突然用力,双脚离地。肩膀的肌肉松弛下,脚尖同时落地,前脚掌随之触地,再后脚掌与脚后跟准备触地而未触地时,又再次起跳了。但每一个跳的感觉是这样的。整体跳的感觉是,嚓嚓嚓嚓,很有节奏的声音与跳动的样子。

找到自己是如何跳的感觉后,再看小家伙跳的,就发现最大的不同了:他还没有找到这样“嚓嚓嚓嚓”的整体感觉。至于落地的问题,是造成这个感觉丢失的的一个具体原因。

得先帮助他整体体验这样“嚓嚓嚓嚓”的感觉,不能总是让他长时间体验在“跳一下”的动作体验中。但是怎样才能帮助他找到“嚓嚓嚓嚓”的感觉呢?我想到了如不用绳子跳的做法。

来,要不要爸爸教你?

不要!----小子非常坚定!

那我也没办法了。

小孩子继续满头大汗地“一下”,没过,“还是一下”,还是没过……嘴巴里嘀咕“怎么搞的,怎么还是一下……”

“想不想跳到三下?其实只要调整一下,就有可能跳到三下,甚至八下。”我故意引诱他。

“啊~八个啊!”他夸张地发出“八”和“啊”。嘴巴张老大。哈哈。

“想吧,来,你把绳子放下,我们不用绳子练习,就可能跳到3个跳到8个了……”

他果然把绳子放下了。

我从沙发上站起来。和他面对面站着。

我先“嚓嚓嚓嚓”地无绳跳了起来。带有甩胳膊的动作的。

结果他叫起来:对!真棒!我们林一就是这样跳的!

“这样啊,那看来这个跳绳的方法真的可以跳多一点吧!”

“嗯!”

“来,我们一起跳。”

“准备,3—2—1”

我故意稍微放慢了一下节奏,声音变成“嚓、嚓、嚓、嚓”,但还是连贯而有节奏的。结果,他开始两个点踩准节奏了,第三个点开始双腿分开,两脚开始乱了,又出现了左脚往前跨的情况,落点声音成了“崩—趿”了。

来,我一边示范一边说。脚并拢,脚后跟踮起来……他也跟着脚并拢,脚后跟起来了。对,就是这样的。等会记得跳到第三第四个也是这样哦。不要分开。脚后跟不着地。我们跳五下好不好。1——我先跳起,落地时刻意脚后跟不着地,双脚尖并拢。你看,就是这样。他也跳了一次。对的。好!2——我跳他也跳 ,对的!3——我跳。他有点跃跃欲试了。也是对的。4-他已经先跳了。是对的。不过两脚有点分开。“小心哦,落地时,两脚不要分开,分开了容易绊住绳子的”5——一起跳,对的!

太好了。来,就这样,我们连续跳五下吧。我先蹦起来“嚓-嚓-嚓-嚓-嚓”,节奏还不是特别快。他也跳了,1--2--3--4--5--好样的。就这个感觉。

来,再来。我“嚓嚓嚓嚓”跳了五下,他也“嚓-嚓-嚓-嚓”地跳了五下。这个节奏感是对的。就是最后身体有点晃(当时没有意识到,现在想来就是王老师说的上身没有放松的问题了。)

你自己跳吧。我一边说一边坐下。

他听到,又要去拿绳子。

你觉得这个感觉好不好?好。那你先把这个感觉多练几次吧。先不着急用绳子。

他自己在那里无绳跳。我就跟着喊,对!好。就是这样!很好!继续……

结果他无绳跳了几次,又很夸张地前后脚跳了。诶诶,不对不对……我赶紧喊停,他对着我哈哈大笑。

我知道他是故意跳错。估计也是累了。也就跟着和他一起哈哈笑。然后一拍沙发,说:来,坐会儿!他过来,不好好坐下,却跪在地上夸张地摇头晃脑往沙发上爬,爬上来,又往我身上爬,在我脑袋上面神秘兮兮地对着我的脑袋问:爸爸,你会双飞吗?很奇怪他竟然知道双飞……

于是,给他秀了一出双飞……听到绳子发出的咻咻声,他笑得直打滚。(所谓双飞,就是跳一次,绳子在脚底飞过两次。)

【但是这个过程,从教学的角度看,是害人的。出现的场合不合适。导致后来,甚至第二天,他好好跳着的时候,总是忍不住快速来一下类似双飞的感觉……】

我理解,他现在要学会退步,不要着急用绳子,不要着急甩绳跳跃一起,不要着急跳很快……要学会慢下来。退步,退步。退步到老老实实找到稳稳地有节奏地跳好五下,跳好十下,跳好二十下……

这样玩闹休息了下,他又下去跳了。(我发现跳绳真是伟大的运动,简单,随时随地可以发生,确实比我每天走7000步要训练量大得多)

往那一站,好像忘记刚才怎么练习了一样。愣了下。一跳,光听就知道节奏不对。感觉不对啊。你先不用绳跳三下看看呢。找到感觉了再跳?我建议。

他自己在那里踮脚,跳跳,找感觉。然后跳一下。

其实也还是跳过了一下。但是“嚓嚓嚓嚓”的感觉对了。好好,不要紧就这个感觉。

他继续跳。

奇迹没有发生。还是一下。

我用耳朵听,一会节奏是对的,但刚起来就断了。一会节奏又乱了。但是能感觉,他在努力调整。整体感觉比前面好一些。但我觉得他有点沮丧……

“嚓-嚓”,一个声音出来了。习惯了“嚓”断的节奏后 这个声音的出现,让那一刻似乎时间静止了。

我抬头看他,他也正回头瞪着眼睛看我。嘴巴凝固成O型,眼睛大而放光,满脸的兴奋,还没有爆发出来。

爸爸,好像是两个!他说话了。

哦是啊。我也听到好像是两个。我回答。

哈哈!哦,耶!他双手乱舞,我们击掌。

他继续跳。就这样,不断调整。这个晚上的成绩是能够稳定跳两个,偶尔冲刺到了三下。

时间发生在上周四。

周五有事情,回去孩子已经睡着了。听说在一直练习。

周六一大早,我还在睡觉。小家伙就在家里嚓嚓,嚓,嚓地跳起来了。

忽然猛地被他推醒:爸爸,我可以跳三个了。你看……

真的。他可以跳三个了。

整个上午,我们就到处跳。


在楼道里跳。


在车位上跳。


在亭子里跳。


他说,爸爸你爬这棵树 我用跳绳当做加油声!

于是,在树底下跳。


找到蘑菇了。在蘑菇旁跳。


找到跳绳小友了,和小朋友交换绳子跳。

中午回家的时候,他已经稳定跳到了7、8个,最高跳到15个。

周日去同学家玩,他还带着绳子,教其他小朋友跳……观察了下。节奏是对的。只是右手与左手力气不一,绳子划出的线条,往左边偏。没有提出来。

周日晚上,我和他一起定目标,下次爸爸出差回来,他跳到20个。

周一,他放学回家,在小区跳绳。结果我回来的时候遇到邻居大伯,他说,你儿子跳绳厉害了!前面我们一起帮他数,跳了50个……

回家,果然。他也很兴奋。有一次这样的高峰体验,挺好。


网友交流:

武汉生物余 12:33:09

细节描写得很好,看了项老师的文字,仿佛觉得那孩子就在我面前跳。

黔语 鲁12:31:14

孩子学跳绳有个协调的问题。

呵呵,还很能坚持。

你们的功力很深!我需要加油。昨天写摸树皮的练习,居然写不下去了,今天需要到树前去报道……

我家有个侄女今年8岁,她说上幼儿园时学跳绳,怎么都学不会。

今天终于学会了,而且还能1分钟跳50多个。

她的理解是要会连着跳,不停顿。否则是没学会。她去教同学跳,回来就说人家笨,不会甩绳子。

我教她跳绳时,给她示范过拿绳子的手腕怎样运动,绳子到最低处落地了,才可以脚离地跳起来。要不,我看她自己跳的时候也和你儿子一样,跳一下,得一个。

还握住她的手,让手腕动,手臂不动。

手臂不动,绳子就不会胡乱飞舞。手腕按照成圆形的轨迹运动,绳子就甩得好,自然就跳得好。

杭州陈美燕14:08:51

说起学跳绳,我女儿小时候,人家都会跳的时候她还没有学会,然后我看着她自己在那里琢磨,放慢镜头一样地,先站好姿势,两个小手紧紧地捏着绳子的两端;然后把绳子往身后一甩,两手往上一提,使绳子在身后紧靠着膝关节背后,然后把绳子用力往前一甩,眼睛看着绳子落在脚尖前面;两个小脚并拢奋力地往前一跳,好似跨过了一条大濠沟,小眼睛神气地看看自己的脚又看看落在了身后的绳子,觉得自己太厉害了。接着再接再厉,又拉紧绳子开始新一轮的跳绳,等她跳了七八个绳,回头看看,已经离刚刚起跳的地方很远啦!我在旁边给她兴奋地yeah!

小乔 ~16~8 14:13:43

我儿子到现在也不会跳绳。

鄂孩妈王萍 15:00:48

@沪师学法项恩炜 我在教我儿子跳绳时,先让他学会两个脚同时跳起来。先不拿绳子,像跳蹦床那样,在地上跳:上身站直,两脚并拢,膝盖稍弯曲,先提脚跟,腹部、大腿用力向上,跳起。落下时,脚尖先着地,再落脚跟,同时膝盖稍弯曲,缓冲压力。然后再重复上一个动作。当两个脚能连续一起跳起落下后,再协调手的动作。

沪师学法项恩炜 15:23:56

@鄂孩妈王萍 后来我也这样教他。不过没有你这样细致。

鄂孩妈王萍 15:43:28

@沪师学法项恩炜 我这是要表述给你的,所以细致。实际上,我当时教的时候,只是给孩子示范了动作,强调了上身一定要站直放松,跳绳时全身肌肉不协调,一是双脚不在一起起跳落下,二是上身因为紧张稍弯曲,上身的紧张又会加重两脚的不一致。我自己的观察和体会。

沪师学法项恩炜 15:44:53

我说细致,是说我没有注意到腹部和大腿的变化。但是您注意到且精准地表达出来了。让我觉得有启发。当时我自己觉察不够,导致最后教的时候,其实,这块没有进入自己意识。

深圳方庆 15:51:32

做这样的活动,我总是想到分解动作。比如不拿绳子,只指导怎么跳脚,练熟了,再配合手上动作。这似乎是体育活动的规律性教法。

沪师学法项恩炜 15:52:48
@深圳方庆 所以我想絮絮叨叨把这个思考过程讲完。表现出来看,都是分解动作,但背后的设计指向,是完全可能相反的。

为了分解而分解,是九层之台,始于垒土,是单点逐一击破,是1+1+1=()

鄂孩妈王萍 15:55:45
@
沪师学法项恩炜 不是你教的不好,而是孩子的左右脑发育协调本身需要时间。你告诉孩子这些,他也找不到身体与脑的连接。其实老师只要正确的姿势示范,孩子愿意跟着做是关键,做着做着就会了。但是要让孩子愿意跟着做,好难!不过做为老师自己要弄清楚很重要。赞项老师的研究精神!

沪师学法项恩炜 15:56:24
而为了找到整体学会感觉的分解,是万丈高楼平地起,是为了找到整体学会的感觉之后,再逐个细节调整,逐个房间装修。是1+1+1=3。

沪师学法项恩炜 15:58:41
@鄂孩妈王萍 谢谢王老师。确实要弄清楚自己怎么学的,孩子怎么学的。其实在现场,我还没有开始教,只开口说了一句,就被他堵回去了……

鄂孩妈王萍 16:00:30
他这样的执着,已是非常棒了,表扬!

海里的金字塔 16:23:37

这个是大象真实发生的教学设计吗?还是只是想像发生?
沪师学法项恩炜 16:25:22

@海里的金字塔 真实发生的啊。微信里记录了照片。只是没有叙述出来。是哪里让吴老师觉得可能是想象的呢?

海里的金字塔 16:26:31

你在回顾这个案例的时候,脑海里的图片清晰到什么程度?因为我觉得是回顾的话,你细节的记忆能力让人吃惊。

沪师学法项恩炜 16:27:26

就好像我在房间里。

海里的金字塔 16:27:53

你这种记忆能力怎么锻炼出来的?

沪师学法项恩炜 16:28:20
这是我刻意关注的。其他细节我没有看到啊。比如王老师说的腹部。

一个是练习,一个是个案做多了,好像进入这种状态,觉察力就被激发出来了。

海里的金字塔 16:29:18

他继续这样“一下”,没过,“再一下”,没过……地跳着。也提供了很棒的观察机会。

仔细看他起跳时候的脚步动作,终于发现了秘密:

1.他跳时右腿小腿没有明显弯曲。但左腿弯曲明显。导致脚尖离地高度不一。

2.他跳时,右腿正常,左腿有前迈的动作。两只脚落地后的位置是成直线的,但在空中停留时间是不同的。

3.他跳时,两个脚落地时是分开的,分开距离不一。(可能与2有关)

尤其是这一段。

沪师学法项恩炜 16:29:41
这个没有觉察。这里是直接分析了。倒是这一段,其实和觉察关系不大。

海里的金字塔 16:30:26

但是如果是我的话,让我现在回忆这些细节,我肯定会忘。

沪师学法项恩炜 16:30:40

是反复观察后动脑的分析。整个叙述,只有在这一段是动脑子分析的。吴老师对你有兴趣的东西,非常关键的节点肯定会印象深刻的。不过你提醒我了,是不是我情不自禁用了一些文学的手法进去?即便我努力客观呈现。尽量避免修辞,抒情。

海里的金字塔 16:33:06

我今天中午站在植物边上看风吹过的状态,吹过灌木,草,小树的状态。

沪师学法项恩炜 16:33:59

@海里的金字塔 我今天中午站在植物边上看风吹过的状态,吹过灌木,草,小树的状态。发现什么?

海里的金字塔 16:34:16

我觉得觉察首要就是要观察,观察确定了细节。

沪师学法项恩炜 2015/11/20 16:35:13

嗯嗯。启动观察的意识,然后开始观察。再在要害处做更精准觉察。

海里的金字塔 16:37:11

灌木,风吹过,叶子会动,枝干也会动,草,风吹过会倒来倒去没有形状,小树,风吹过,只动叶子不动枝干,所以得出结论,这风不是太大。

沪师学法项恩炜 16:38:22

真好!

海里的金字塔 16:40:53

也就是现在着重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惠州郭影强 16:47:35

为什么从教学的角度,这个时候出现不合适呢?目标过高?

一个突然出现的情节,打断了线性教学顺序,随机事件啊。

沪师学法项恩炜 16:50:38

是啊。生活好像就是这样。呵呵。

鄂孩妈王萍 17:05:39

@沪师学法项恩炜 太好了,真替他高兴!

沪师学法项恩炜 17:20:57

是啊。挺好的。现在他怎么努力,至少在脚跳的节奏感上,大方向不会错了。随他努力去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