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390期【怎样学习】王宏老师分享辅导数学个案一则

2015-06-25 王宏 成为学习者

昨天辅导一个丫头的数学学习,有一个有趣的发现。

开始聊数学究竟对孩子有什么用。孩子一方面觉得数学好思维会不一样,但是又觉得数学在生活中没有用,不像其他学科,在生活中都找得到。

在聊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孩子是趴在桌子上的,虽然脸上经常笑,但是明显状态不好。

一直到聊将来准备做什么的时候,开始出现变化了。

一开始孩子不知道将来做什么。我鼓励她做白日梦,大胆想想。丫头最后说象爸爸妈妈那样做老师,但是好像没那么情愿。

我这时候感觉,孩子似乎被数学成绩堵住了。于是说:“如果中考数学能考145分,你会上更好的重点,如果高考也考这么多,就能上南大东南大那样的名校。如果这样,你希望将来做什么?

这个时候,丫头有感觉了,说做科研。

什么方面的科研呢?

丫头说:“化学方面的。

这时候我才想起孩子除了数学,其他学科都挺优秀。

于是问孩子:“化学里会不会用到数学啊?

会啊,比如溶解的计算,比如最后一题化学反应算质量......丫头开始举例子了

这时候,丫头不再趴在桌子上,开始直起身来,用手比划,眉飞色舞,跟刚才比就像换了个人


我边听边记,总算找到突破点了。


借这个机会,我问:“刚才你描述化学的过程,脑海里出现了什么?”

“画面。”丫头说。

继续追问下去,原来,脑海里的化学画面是这样的:


位置在正前方,关键点在于边界是长方形的而且是暗的

精确了化学学习的画面之后,我准备精确下孩子面对数学任务的时候脑海里的表象特征

13*17请丫头在脑海里计算,不准动嘴,不准动手。

结果,整个过程丫头嘴巴一直在嘟囔着,喊也喊不住,但是,最终结果没出来

精确这个过程脑海里的画面特征:依然位置在正前方,依然是长方形,大都差不多,但是这个画面是亮的,长方形的特征不一样。如图


左边的是化学,右边的是数学计算。

紧接着,让孩子调出化学学习的画面,想象把里面的化学内容擦掉,成功!

第一行写13

第二行写17

第三行?看清楚,成功。

第四行,前面不见了,再从头来,四行看清楚,成功。

最后丫头报出2——2——1.我记录在上图的位置。

成功!

我问:“什么感受?”

丫头说:“这次比刚才舒服多了。”

我问:“如果数学学习在脑海里这个位置完成是不是就轻松了?”

丫头说了一句:“你的意思是不是象学化学那样学数学?”

太棒了!问题是化学怎么学的?数学又怎么学的呢?

于是在纸上画了圆圈,在圆圈里填上“氧”,问让丫头把想到的都写出来。


紧接着,同样的方式,“y=-2/x”


丫头写出来这么多,非常棒的丫头,但是红笔1是不用动脑筋就出来的,234是努力想了一会才出来的。

而化学,基本上都是蹦出来的,而且完整全面,在关键词之后脑海里还有很多丰富的内容觉得没法写没写出来。自己对化学写出来的满意度达到9分。

也就是说,丫头对于化学学习,是知道要掌握什么的?而且还知道还一个物质,与“氧”差别不大。但在数学里就没这个感觉,只能是老师讲到哪里自己学到哪里。换句话说,就是不知道数学学什么?

有意思的是从刚才这个反比例函数而言,丫头把需要研究的基本都写出来了。

只是,那是拼命回忆出来的,自己压根没这样去学过,去主动这样思考过。

借此差异,协助孩子理解为啥她羡慕的数学尖子似乎思路很开阔,总是想得到,而自己问明白了却觉得自己笨。因为换个问题就不知道这样想了。

对于化学,因为很清楚知道需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出题都在这个范围内,所以自己思路也很开阔啊。对于数学,自己根本不知道学什么?知识掌握了也不知道掌握到什么程度算过关,做题目的时候只能问什么就想什么,被题目牵着鼻子跑。当然思路不开阔了。

这里的差异就是:知道学什么——学科框架意识,看题就在框架里过了一遍,审题也好,做题也好,都在这个范围内,自然思路开阔,没有框架即便问明白了,还是晕的。就像我是外地人,灌南有些地方即便我去过,脑海里没有整个灌南的样子,下次去还是晕的,也只有一条路。不像本地人,方法多了去了。

这个地方丫头感觉到了,频频点头。

于是呈现数学函数究竟要学哪些东西:表达式、图像、xy的取值范围、增减性、特殊点和特殊线,和丫头一起整理了反比例函数。

然后给出一个二次函数,让丫头写自己能想到的


我没有提醒,但是丫头意识控制自己的能力太强了

很完整取值范围丫头是嘴巴告诉我的


挑战一下,直接给个图像。

还是很完整,太棒了

这个时候,指出我们学的很多小知识,其实就是为搞明白函数这几件事服务的。

丫头眼睛亮了,狂点头。

后面干脆就直接进入高中学习,让丫头自己研究y=2^x 。


比较完整的研究了,我主要提醒丫头注意渐近线的使用,并借助折纸让丫头对变化趋势找找感觉。

干脆,把高中会碰到的初等函数全列出来,让丫头回家自己研究去,对数函数也放进来了。

对数函数我协助丫头理解了就是指数的逆运算。

让丫头自己回去,先自己研究,研究完之后再看课本,对比自己的研究科课本的差异。

最后,让丫头回忆刚才的学习过程。

精确回忆过程脑海里的画面特征,这时候的画面特征:


只是略亮,但是是舒服的。

我据此确认丫头今天没白来,对数学的感觉真的变了。

对数学的满意度,从第一次来的时候的3,变成这一次的6.回去再琢磨下,做点什么可能变成9?

事后和大象分享,大象说第一次见到这个长方形放置导致感受差异比较大的个案。



(本文是原创。转发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喜欢我们的文章吗?你可以这么做:

----微信订阅成为学习者

----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转发我们的文章

----登陆成为学习者网站

www.52xx.netwww.beingalearner.com

----加入成为学习者练习QQ群176834581

.................................................

成为学习者,是一个民间教育实践研究组织。

我们致力于:

朝向成长关注成长中的点滴片段

专注学习关注学习中的真实问题

读行双叙通过实践叙事双重方式

互为背景成就彼此各自精彩绽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