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286期 “成为学习者”中原之行(9)回顾:宏哥分析化学老师脑内学习方式

2015-03-13 王宏 成为学习者

宏哥分析化学老师脑内学习方式

作者:王宏

分享时间:2015/3/9

分享平台:成为学习者练习群(Q群号:176834581)

整理人:方四海

王宏15:58:28

分享一个今天请教化学老师化学学习过程的对话

今天上午,回原来的学校找老同事们闲聊,到了化学办公室,立刻想起在濮阳化学学科的辅导没有到位,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请教一下。

虽然在高中时自己的化学不错,但是很多年了没有碰过化学内容,因此现在化学的学习虽然有一些理解,但是自己体验缺乏,在与学生沟通的时候总感觉是飘的。

一开始聊起来,我问老师:“高中化学最核心的是什么?”面对这个突兀的问题,几个老师明显不适应,不停地说化学与物理不同,零碎的知识比较多。

于是把话题切小:“假定学生基础知识储备没有问题,100分的试卷想考90分以上,一定是对化学的理解有独特的地方,这个独特的地方是什么?

这个话题就更乱了,一个老师表示如果基础知识没问题,就能考高分,但是我反问老师们基础知识没问题,但是老师们面对高考卷,也未必都能考高分,于是就扯到了是否聪明有悟性上。

这个时候我想:化学知识比较零碎,对于记忆的要求比较高,这可以有相应的方法解决记忆问题,在记忆过关之后,想考好成绩,对于学科的理解一定有独特之处,我知道化学的一个核心是:结构决定性质。但是在面对高考题的时候,这样的核心思想如何体现?我缺乏感性的经验支撑。

最后,决定直接通过做题来看看专业优秀的老师究竟优秀在哪里。

为了建立沟通的频道,我顺手找了一个茶杯,对Z老师说:“为了方便我们后面的交流,需要一个小小的体验。请看这个茶杯,看清楚。

Z老师显得有些局促和紧张,似乎我在玩脑筋急转弯,给他挖陷阱,我也觉得这样不舒服,但是我们关系很好,我也不管了,把杯子一藏:“请描述下刚才那个杯子的样子。

Z老师没有说,犹豫了一会:“那个杯子就像在眼前刚才那个位置。”并用手指了一下。

你脑海里有这个杯子的样子,是吗?”得到确认后,并了解到Z老师的画面是身临其境的感觉。我指出这是脑海里的画面,并表示一会做题的时候我更关心的是脑海里依次出现的画面、声音、感受。

做题开始

挑了一张模拟试卷的倒数第二道题,只见Z老师身体坐得很正,笔引导着他的视线,同时不时地眼球往上翻。几分钟后,他说好了。

我问:“在看完题目的瞬间,你脑海里蹦出了什么?

Z老师:“符号。

我:“这个符号是画面?声音?还是感受?

画面

然后呢?

就做出来了

我觉得有点晕,这个时候Z老师补充道:“这是针对前两个简单的小问题。

我明白一点点,但是我还是不死心,因为看见那么多的文字描述,直接蹦出符号题目就做完了我总是觉得不对劲,于是追问了一句:“你蹦出符号之前,脑海里有什么?

Z老师抬起头,眉头紧锁,认真地回忆了下:“在看题的过程中,我脑袋里有场景。

也就是说,你边看文字,脑海里出现了场景画面?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课本。

课本里的插图。

我尝试说出我的理解:“你是不是首先看到文字的同时,将文字翻译成了课本对应的场景,然后再用化学符号把这个场景表示出来?

Z 老师表示:“是的,这两道题简单,这样做就可以了。

既然是倒数第二题,后面的问题一定是有点难度的,也是我关心的,于是继续往下问。

完成后面的问题的时候,你看完题,脑海里先蹦出的是什么?

符号、图表。

是画面吗?

是。

我继续问:“然后呢?

Z老师说:“场景。

还有呢?

就做出来了啊。

我很好奇:“后面的问题难度比较大,怎么解答过程和前面简单的问题是一样的啊。

Z老师表示要用规律。

于是我赶紧回头精确下:“你刚才说的场景是来自于课本?、板书?资料?还是你自己创造的?

自己想象的。

脑海里出现什么让你想象出这样的场景?

脑海里出现什么让你想象出这样的场景而不是别的场景?

Z老师觉得这样比较奇怪:“看题目啊,然后根据概念和规律来想象啊。

继续往下追:“也就是说,你脑海里呈现场景的过程中,出现了概念和规律。”我把概念、规律两个字记录在纸上。“比如想到概念,你脑海里出现了什么?

Z老师又紧锁眉头,眼球向左上,过了一会:“画面。

画面里是概念的文字还是场景?

场景。

规律呢?

规律是文字和符号的画面。

我再确认下:“你看到题目的文字和图表,脑海里先蹦出相应的概念和规律的画面,特别是概念背后是有场景或者例子支撑的,然后再想象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场景,然后再结合题目要求用符号表达出来.这样题目就基本完成了,是吗?

Z老师表示认同。

我继续问:“如果学生做这道题,你认为会卡在哪里?

Z老师说:“这道题对学生而言,难度不小,主要难在很难将图表变成场景。

到这里,我的请教基本达到目的,同一个办公室的老师们也凑过来表示好奇,于是我结合Z 老师的这个解答过程,分享了科学学习的核心:现象——原理——数学处理。

其实现象更多的就是刚才Z老师说的场景,而Z老师在根据题目想象场景的过程中,其实是有意识地应用了化学原理帮助思考的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还可以意识到化学知识储备该怎么储备,我们发现Z老师的思维过程中,概念都是以场景形式在脑海里呈现,随后再翻译成符号,并且Z老师想象的场景中还有一个特征,就是他自己是处于这个场景中,身临其境的。这意味着我们在教化学知识的时候,要让学生在脑海里储备场景,然后再进行符号翻译,而不是平时学生记的笔记本密密麻麻,然后脑海里就剩下一堆文字。

分享结束。

后面闲聊的过程中,我追问了Z老师:“如果不是我今天这样的追问,你是否意识到你是这样做题的?

Z老师表示“没有意识到,你们确实是在理论的指导之下的实践。

但是即便题目里画了场景,学生以什么状态在脑海里呈现场景差异还是蛮大的。

很多学生仅仅是个陌生的旁观者看着这个场景。

而Z老师是以身临其境的方式看到这个场景,感受的丰富度完全不同。

题目里提供了什么不是核心,核心是我们脑袋里留下了什么。

粤惠州郭影强16:58:55

Z老师之所以能有身临其境的场景感受,我猜想,估计跟他实验经验比较丰富有关,可以快速构造出熟悉的实验场景。而一般的学生实验经验如果没有那么丰富,那么唤起场景感受,还是有难度的。经验丰富固然是个好的支撑,但是很多人即便有经验,也未必会有这样的储备。

王宏16:58:58

另外,Z老师想象场景的过程,是应用了概念和规律的结果,这一点,对于学生而言如果不是有意识地训练,经常是凭着感觉和其他题目的经验记忆。

这一点本身是可以训练的。

在濮阳,有孩子就想象自己是一滴水,借助自己是一滴水而快速复习了生物的好多章节。

最后这个孩子还给其他孩子现场上了一节示范课,指挥班级孩子这样去想象复习。

河南秦志军17:02:28

那孩子在前一天晚上大象做个案的时候就做出来了。

不知大象怎么想的,端来一盆文竹,于是就开始了。

现场他闭着眼睛。

王宏17:03:30

还有李星亮的一个小球就直接把力学各个运动打遍了。

今天和Z老师还约了一下,让他回头有意识整理下高中化学的规律,并区分出层次。

粤惠州郭影强17:05:18

这样的孩子,我觉得还需要检测他之前的知识基础。

河南秦志军17:05:41

@ 王宏 宏哥觉得培训学生难度大还是培训老师难度大?

王宏17:06:01

或许,化学就是现象怎么教?概念怎么教?规律怎么教?

@河南秦志军 老师难度大。

粤惠州郭影强17:06:36

成年人思维定势顽固,我觉得可塑性要远小于未成年人。

王宏17:07:14

关键是开放程度,所谓成年,往往意味着心门已经关闭。

高三孩子难度也不小,他们已经接近成年人了,哈哈。

河南秦志军17:07:45

你的心门如何打开的?

王宏17:07:58

我到现在还麻烦着呢。

所以我对学生的感知能力比大象弱很多。

粤惠州郭影强17:08:23

但这不是绝对的。成年人相当于一辆大车,其质量大,惯性大,一旦转向,效果明显。而未成年人质量小能量相对低些,所以灵活些。

王宏17:08:50

@粤惠州郭影强 类比有风险,呵呵

河南秦志军17:09:01

那大象心门又如何打开的?

粤惠州郭影强17:09:14

是的。类比总是有风险。

王宏17:09:17

大象或许小时候吃的苦头比我多

我苦头或许还没吃够

黑-于海龙17:37:50

宏哥:我刚才做了几道题,3道选择、一道实验推断题、一道有机推断题。我有一段时间没有认真做题了。

做选择的时候我选了一道概念考核的、一道化学平衡的、一道实验考核的。

实验题我做的2010年山东理综的,有机推断是一道模拟题(我原来印象中没有接触过的)

做选择题一共用了4分钟,感觉还可以快一点

有机推断时间稍长9分多

共用20分钟多一点

题的难度都不太大。

体悟了一下,机械的、经验的、占了绝大多数、在思考推理过程中,脑中没有出现图像、(有图像也是此题中的图像在我脑中整合)公式(方程式也是以关系式的形式闪现)也没有过。

也就是场景的体验没有出现。

是不是跟我很长时间没有做题有关,如果是的话更应该有场景呈现呀?

宏哥:多找几位教化学的老师有针对性的做不同题型、不同难度的试试,找几个学生做一下试试,看一看学生和教师在做题过程中共同的是什么、不同的是什么。

【传说】 王宏 17:07:14

关键是开放程度,所谓成年,往往意味着心门已经关闭

是不是我被关闭了

沪师学法项恩炜18:17:07

裴新宁在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一书中,就是跟踪一位化学特级教师。宏哥的探索,比裴教授更接近真相。

王宏18:51:05

@黑-于海龙 多找几位教化学的老师有针对性的做不同题型、不同难度的试试,找几个学生做一下试试,看一看学生和教师在做题过程中共同的是什么、不同的是什么。

谢谢于老师的提醒,确实有必要对一批老师进行调查比对,其实今天我在挑老师做题的时候,Z老师一开始并不愿意做,而是希望我找一个经常带高三的老师,但是我担心那个老师对于题目太熟,她的思维路径未必是学生的最佳路径,而Z老师注重课堂实验教学和思想方法的教学,而且因为江苏高考的原因,很少人选化学,所以Z老师带高三较少,但是Z老师化学理解的水平比较高,所以特意挑他来做的

王宏18:54:40

于老师的反应模式,因为没有现场,我不敢评价。这里的风险就是教师知识高度形式化了之后,在思考的时候完全就是形式运算了,而学生却不是这样的。


喜欢我们的文章吗?你可以这样做:

----微信订阅成为学习者

----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转发我们的文章

----登陆成为学习者网站

www.52xx.net或www.beingalearner.com 或论坛:bbs.52xx.net

----加入成为学习者练习QQ群176834581

.................................................

成为学习者,是一个民间教育实践研究组织。

我们致力于:

朝向成长:关注成长中的点滴片段;

专注学习:关注学习中的真实问题;

读行双叙:通过实践叙事双重方式;

互为背景:成就彼此各自精彩绽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