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五期活动反馈:教学导入三原则练习之“格式塔”

2014-12-08 胡雪燕 成为学习者
教学导入三原则

学习者“学-教”研究活动第二期——学生在课堂导入环节体验到了什么?线上线下老师一起磨课,王宏老师提出的教学导入三原则:

1、要有带入感。

2、瞄准核心。

3、选择合适的呈现形式

随后,参与讨论的老师,围绕此做教学导入的练习。




格式塔:

我这次分享的是,采用“格式塔”的呈现形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具体操作和学生课堂反馈情况。那么什么是“格式塔”呢?请大家跟着我来做一个小练习:

当我出示:美女、沙滩、流氓、警察

这几个词的时候,您脑海里想到了什么?是不是马上就会联想到一个“警察抓小偷”的故事呢?我曾经和学生玩过这个游戏,孩子们脑海里蹦出各种版本的“警察抓小偷”的故事,非常有趣。我对此的理解是:我们的大脑有加工信息的能力。只要给出一些词语,就可以唤起我们脑海里已有的一些生活经验,或是记忆表象,试图去理解新的事物。

【学习者按】格式塔,一个是利用人的完型能力,快速完成对文本的感知,另外,这也是学生将来阅读需要训练的一种基本技能。即便读过课文,很多孩子阅读时仍然是碎片化的,经过这样的逼迫训练,有利于学生将那些碎片整体化。每个技术有相应的应用范围,格式塔技术解决的是与之相对应的整体感知的问题。格式塔的目标,是为了在学生不熟悉课文前,能够先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在脑海里有一个完整的文本故事。为后面的精细化阅读及训练打下一个交流的基础。(宏哥)





两则教学导入设计:

我在设计《曹刿论战》一文的导入,核心是瞄准整篇文章的内容感知

采用“格式塔”的原理,在文章选取关键词然后让学生根据关键词来想象文章的内容。

于是在《曹刿论战》这一课,我做了这样的导入设计。先让学生了解一下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小故事的形式,生动活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是泱泱大国,鲁国是一小国。那一年,鲁国莫名其妙的卷入了齐鲁两国的战争当中,几次大战下来,鲁国一再败北。鲁庄公十年的时候,齐国再次大举进攻鲁国,鲁庄公听到这消息,坐立不安,朝中上下大臣也是束手无策,眼看齐国大军压境,怎么办?大家感受一下,你是鲁庄公的话,此刻是怎样的心情呢?……这时,一直隐居梁甫山的曹刿求见庄公,主动提出为抵抗齐军出谋划策,鲁庄公大喜过望,迎来商议御敌的对策,最终在曹刿的指挥下赢得了这场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长勺之战”。

他们谈论了什么呢?凭什么赢得了这场战争呢?全文围绕这几组词语展开:(板书)

何以战

鼓之 驰之

公问其故

同学们猜猜他们都谈论了些什么内容。

(一点说明:学生曾利用早读课齐读过两三遍,没有另外要求预习。学生对课文内容是不理解,不熟悉的。)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

“何以战”,凭什么打(赢)这一丈?同学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把他们想到的写一边。接下来,学生很快猜出了,文中还描写了战争的情形,以及取得胜利的原因。随后,就进入课文的学习,齐读课文,自由朗读,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对比一下,书中描绘的,与自己脑海里想到的区别。

《干将莫邪》一课,我也采用了类似这样的方法。不过出示的关键词有些区别。

这一课我瞄准的核心是,这篇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于是,我把文中出现的人物板书了下来:

干将 莫邪 (铸剑师夫妻)

楚王

赤 (铸剑师的儿子)

侠客

然后让学生用这几个人物来编一个故事。

学生的发言不积极,我想是我之前的铺垫不够。后来还是有三个同学站起来与大家分享他们由此联想到的故事。分享的过程,课堂轻松快乐!随后,就让同学朗读课文,比较与同学所编故事的差异。同学们很快就理解了这则神话小说,其离奇的情节,马上就突现出来了。学生很困惑,怎么写的这么离奇。进而我们进入主题的探讨:这一个在在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小说,当人们在津津乐道的口口相传的时候。寄寓了人们怎样的渴望?

反思小结:对照宏哥的导入设计,这两则在瞄准教学核心内容这一块,做的比较好。选择了“格式塔”的形式来呈现,比较合理。但在带入感这一点上,还做的不够。没有唤起大多数同学参与的课堂的积极性,有待努力。


上海爱民引导深入探讨:

用关键词引入课文的做法有道理。不过想问一下:当你出示这些关键词时,学生是否已经接触过课文?如果已经接触过课文了,那么,他们都是有怎么才能讲好?我理解:这种上法的前提是:学生对课文尚未接触,这样的效果会更好。记得我一次上培根的《论美》,一上来第一个要求要求学生将语文书全部合起来不许看。然后播放录音,要求他们记住关键词。听完录音后,整理关键词。在让孩子们打开书本对照——大致一节课时间就解决问题了,效果很好。“如果是在预习的环节基础上去设计导入,会更实用,学生怎么能不接触课文”——所以,问题的难度就在这里——对语文课来讲!

注意到这个“三原则”:1、要有带入感。2、瞄准核心。3、选择合适的呈现形式。——但实际操作可以是千差万别的。对语文课程而言,我倒是觉得应该注意的是:创设一种情境,一种接近于真实的“阅读或写作”的情境。刚才那两篇课文让孩子们根据关键词讲故事,如果已经读过了,还要让他们“编故事”就显得有点假。刚才那两篇课文让孩子们根据关键词讲故事,如果已经读过了,还要让他们“编故事”就显得有点假。即使要让孩子们“编故事”,就不应该天马横空了,而应该扣住课文的内容来,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在我看来,如果抓住小说的几个关键词,让孩子们试着复述情节也比现在的操作强。“或许爱民老师理解的格式塔技术和我们的操作的有差异”——或许吧。但我是从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的。至于“格式塔”,我也知道一点——这里仅仅是就上面那两篇课文的教法而言的。况且,及时直接进入课文,也完全可以“格式塔”的。任何模式,都有它的边界条件,也不是万能的,所以,没有必要迷信所以我刚才一开始就问:学生接触过课文么?就是这个意思!问题是:这个故事,如果完全与课文无关,有意义么?如果这是写作课,还有它的价值,但这是阅读课。

换个角度吧:这里,用“关键词”究竟是目的还是手段?如果是目的,那是什么目的?如果是手段,那么它的目的又是什么?按照这个目的,你觉得那两个开头达到目的了么?在学生头脑里,“构建起了对这篇文章的整体感知”了么?学生的回答,并没有完全按照课文来,而是根据他们的想象。假定换一种要求:用这几个关键词尝试复述课文情节,效果会怎样?要形成格式塔的思维方式,应该是“散点聚焦”的过程,而不是“先给出一套模式”削足适履式的照套就行的。不应该把它看成包治百病的药了!还是要注意“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境而异”!如果上面两篇课文的所使用的真的是你所理解的“格式塔”的话,那么,我的观点很清楚:这是没有必要的!浪费了!





王宏

爱民老师说的真实的标准是什么?

问题可以往下切:如果学生已经预读过了,且我们可以确认学生的预读是有效的,那么这个还是导入瞄准的核心是什么?

如果学生没有预读过,这个时候导入瞄准的核心又是什么?

应用格式塔技术,我们设计好关键词后,可以不在乎学生是否和文本完全一致,但是老师们设计时尽可能追求一致,可以降低成本,学生那边,只要故事出来,达到脑海里有整体故事即可。

广东 胡雪燕

其实爱民老师,和宏哥说的是一致的。学生在根据关键词“构建”的时候,尽可能接近原文的内容,这样聚焦在内容让,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只是我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不理解课文内容(虽然他们齐读过三遍),为了鼓励同学们积极“构建”,说出自己脑海中根据这些词语想到的一个完整故事,内容上就有了出入。我的理解是,有出入,也是教学资源。可以引导学生与课文的构思进行对比,从而学习课文的构思,写法。

陈大海:

宏哥的角度是从“完形”这个技术在学科学习中的使用问题,重在技术。

爱民老师是从学科教学的高度出发,强调“有效果”,一切的技术应该为“效果”服务。

我觉得宏哥的“地图”是完形这个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重点是想通过这个练习让大家理解格式塔这个技术。




王宏:

我们只是一个技术一个技术的练习,练习了,有感觉了,自然会做选择,就怕没有练习和实践感知,直接从感觉进行判断。

比如上次辅导那个读题很慢的孩子,我原来观察孩子很少精确到这一步,是看见大象咨询孩子之后,有意识做往下切(关于下切的技巧,另文介绍)的练习,最终在现场直接问孩子的眼球是按照一个什么顺序看那一个题目的。其实,这样下切的道理很早我就明白,但是练习不做足做不出来的。(为此)更加需要的是自己在切的过程中自己是否是投入的、开放的、学习的、直面真相的状态,有时候不敢往下问是教师自己怕了。

这也是为什么群里倡导“学习需练习”的根本原因。哪个朋友能将自己的东西技术化,带领大家一起做练习,真诚欢迎!即便最后练习的结果是无效,起码证明了这真的无效。

相关链接:

王宏老师的教学导入三原则http://bbs.52xx.net/portal.php?mod=view&aid=29

——以上内容根据12月7日成为学习者“教”-“学”第五期研讨活动内容整理。



喜欢吗?分享到朋友圈可以让更多人知道呢,攒人品这件事儿需要小伙伴共同完成呢!


喜欢我们的文章,您可以这样做:

----微信订阅成为学习者

----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转发我们的文章

----登陆成为学习者网站

www.52xx.netwww.beingalearner.com
或论坛:bbs.52xx.net

----加入成为学习者练习QQ群176834581

.................................................

成为学习者,是一个民间教育实践研究组织。

我们致力于:

朝向成长:关注成长中的点滴片段

专注学习:关注学习中的真实问题

读行双叙:通过实践叙事双重方式

互为背景:成就彼此各自精彩绽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