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148期【怎样学习:微评论】大象老师点评学法咨询(二)如何才能得到学生真实的想法?

2014-10-26 项恩炜 成为学习者

(图片来自网络)


大象老师点评学法咨询(二)

咨询:如何才能得到学生真实的想法?

——评L老师“到底可以折几朵花”案例

项老师,您好!


我是*****,又要打扰您了。


下面是我在两个班解决一道练习题的片段。在这样的过程中,我应该怎样引导学生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如何才能得到学生真实的想法?




指名读题,有学生紧接着做了回答:填36。感觉声音是好几个同学发出的。我问一个回答声音最干脆的男同学:能给大家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站起来)六六三十六呀。

这时有同学质疑:六六三十六里的两个六表示什么?

生:(思考)一个里面有3个,刚刚想三六十八,三张可以做6,所以是36等于18朵。

其间有同学说答案应该是12朵。(学生思维有点乱的感觉)


生:他们说是12朵,为什么?3张能做6朵,恩~~~~(无语,思考中)

师:你是想自己思考找到答案,还是听听他们的想法?

生:我自己再想一想。(继续思考,下课了。)

师:可以用画一画的方法来帮助你理清思路。

他课间来找我,说自己已经明白了同学们说的12朵是对的。拿出了他自己画的图给我做了简要说明。这3张纸做的是6朵。


再加上这样的三张,不就是12朵花了嘛。

师:那么你现在知道一张纸可以做几朵花了吗?

生:(指着图片)一张纸做的是两朵花。

在第二个班上课的时候,也出现了“36”的答案,同样有同学马上站出来指正,我都来不及组织课堂,已经有学生提出:老师,让我来讲讲。我就让一个学生说了自己的想法。

三张纸做6朵花,6张纸就可以做12朵。有学生说听不明白。

师:你可以用画图的方法告诉我们你的想法吗?

生:可以。

于是她画下了这张图,做了讲解:6张纸就是2个3,一个3做6朵,两个三就是6加6,就应该填12朵。




听完后,另一个同学自己有不同的想法。同样她也画了图,还写上了自己的想法:



******老师您好!

抱歉回复晚了!对于您的精进,勤奋,致敬!

针对您的发问,我做了些静态观察,分享如下:

先回顾下所提问题:

我应该怎样引导学生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如何才能得到学生真实的想法?

那我们来看看整个过程,您是如何“引导学生描述自己想法的?”如何为了“得到学生真实想法”而努力的。

依旧用切片的方法来进行!

【片段1

指名读题,有学生紧接着做了回答:填36。感觉声音是好几个同学发出的。我问一个回答声音最干脆的男同学:

T1】师:能给大家说说你的想法吗?

T2】生:(站起来)六六三十六呀。

这时有同学质疑:

T3】生:六六三十六里的两个六表示什么?

T4】生:(思考)一个里面有3个,刚刚想三六十八,三张可以做6,所以是36等于18朵。

其间有同学说答案应该是12朵。(学生思维有点乱的感觉)

T5】生:他们说是12朵,为什么?3张能做6朵,恩~~~~(无语,思考中)

T6】师:你是想自己思考找到答案,还是听听他们的想法?

T7】生:我自己再想一想。(继续思考,下课了。)

T8】师:可以用画一画的方法来帮助你理清思路。

他课间来找我,说自己已经明白了同学们说的12朵是对的。拿出了他自己画的图给我做了简要说明。这3张纸做的是6朵,

这里,教师说了三次话。T1中,是直接指向目标的,希望了解他是怎么想的。用的方法是,直接问“说说你的想法”。这个问题,价值在于方向正确。麻烦在于,不够精确。当然,从第一个提问言,不精确是正常的。第一个提问,一般是铆定方向,后面继续用发问的方式精确问题。所以,后面的追问就非常关键。

让我们来看后面教师的追问,T6“你是想自己思考找到答案”,这句话显然已经滑脱了教师本来的意图“了解学生自己想法”,而进入到“答案正确的学生如何正确思考的”窠臼之中。是关心“想不想自己思考”,而不是“是怎样思考”;是暗示“可以放弃自己思考”“听听其他同学”。果然后面一句是“还是听听他们想法”——这个时候,基本上教师已经放弃了对思考出问题学生的了解了......幸好,学生说自己想一想。学生是了不起的。学生把话题引导了自己“想”,似乎,教师还有弥补的机会,可以紧跟着问,是怎么想,想到什么等等。且看下面的对话。

可惜,T8中,教师直接建议。你可以用什么方式来帮助想。此处,教师助人心切,恰恰又浪费了一次了解学生自然思考方式的机会!

回顾这三次教师问话,是否围绕着教师真正需要的“了解学生想法”呢?除了第一问是,第二问不是,第三问建议,我判断:教师并不是那么真正想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

【片段2

T1】师:那么你现在知道一张纸可以做几朵花了吗?

T2】生:(指着图片)一张纸做的是两朵花。

这里的教师提问,直接关心结果:“现在是否知道”,而不是关心过程:“怎么思考的”。如此,这里的提问也没有直接指向教师文初的问题“如何才能得到学生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原因呢?

我怀疑教师是否真的关心学生是如何思考的。

【片段3

在第二个班上课的时候,也出现了“36”的答案,同样有同学马上站出来指正,我都来不及组织课堂,已经有学生提出:老师,让我来讲讲。我就让一个学生说了自己的想法,

三张纸做6朵花,6张纸就可以做12朵。有学生说听不明白。

T1】师:你可以用画图的方法告诉我们你的想法吗?

T2】生:可以。

于是她画下了这张图,做了讲解:6张纸就是23,一个36朵,两个三就是66,就应该填12朵。

此处,教师的提问,是引导。但是是限制思考方法的引导,教师推荐了“画图”的思考方法。似乎也不是专注于了解学生本来是怎么想的。

小结:3个片段,教师说了5次话,但是只有第一次是直接关系学生如何思考,后面4次,都不是。因此,无法了解学生如何思考,也就顺理成章了:因为没有问这方面信息啊。更为严峻的是,在“了解学生本来想法”与“推荐应该的想法”“‘应该的’做法”之间,教师需要在内心实现一次净化的过程。


项恩炜

2014.04.04

大象老师简介:

真名:项恩炜

教育背景

2004年,获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士学位;

2006年,获国家高级心理保健师资格;

2007年,获NLP大陆高级教练资格;

2008年,修国家教育咨询师课程;

2009年,修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神经学;

2010年,参加上海戏剧学院教育戏剧工作坊培训;

2011年,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

2012年,获国家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

2013年,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课程;

致力于学生学习方法的观察、诊断与后续支持!

欢迎更多对学法咨询有兴趣的老师,提供您的学法咨询记录。

在论坛http://bbs.52xx.net “学法咨询”版块发帖,我愿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点评回复。



喜欢我们的文章吗?你可以这么做:

----微信订阅成为学习者

----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转发我们的文章

----登陆成为学习者网站

www.52xx.netbbs.52xx.net

----加入成为学习者练习QQ群176834581

.................................................

成为学习者,是一个民间教育实践研究组织。

我们致力于:

朝向成长关注成长中的点滴片段

专注学习关注学习中的真实问题

读行双叙通过实践叙事双重方式

互为背景成就彼此各自精彩绽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