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104期【怎样成长:微叙事】一次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亲子关系干预记录

2014-09-13 项恩炜 成为学习者



一次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亲子关系干预记录


这个寒假,天不冷,但北风刮得猛,走在路上不由地会眯起眼睛。我的手机再一次响起,熟悉的铃声,我一听就知道是高帅父亲的电话——唉,这位父亲呀,半个学期都几乎联系不上,按照他秘书的说法,“主任是世界上这个领域的王子”,所以国际会议多,天上飞的时间多,落地的时间少,当然很难联系。直到学期末才突然发现儿子的成绩急速下滑,着急之余,常以短信或电话的方式交流孩子教育问题。昨夜亦有消息来说,和儿子长谈,却感觉未能打开儿子的心扉,深感家庭教育之失败。今日再次来电,不知所为何事。

电话接通,铿锵有力的声音传来:

“喂,项老师吗,真不好意思,高帅离家出走了,你可以帮忙问问同学吗?”

“离家出走?”我觉得这个词语并不陌生,但一下子竟然没法想象,高帅和“离家出走”联系在一起的样子。因为高帅绝对是个乖乖男,说话时总是用微笑的眼神望着你,安安静静、斯斯文文。这样的花季少年,怎么可能离家出走?印象中,只有那些脾气火爆,穿着怪异的孩子才可能干这样的事啊。再说了,我心想,高帅这么崇拜他父亲的,怎么舍得离家出走?记得开学第一次作自我介绍的作文,高帅用了大半篇的笔墨表达了对父亲的崇拜。是的,父亲少年时读书优异,工作后业绩出色,从来不收任何贿赂……所有的一切,都让高帅崇拜不已。既然如此,他怎么会舍得离开这样的父亲,离开这个家呢?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

高帅父亲的话似乎能做出一些解释。他很不甘,他这么优秀,但怎么会生出这么个窝囊的儿子?连个书都读不好。他很疑惑,他这么爽朗磊落,雷厉风行,怎么生出个儿子却跟小姑娘一样,一点都没男子汉气概?

他很失望,一次一次和儿子谈话,希望能够做到爸爸妈妈的一半就不错了,当面儿子答应得好好的,但没几天,失望总是接踵而至。他甚至很愤怒:我怎么会有这样的儿子?一点都不像自己的儿子!

我很惊讶:那你是说,高帅不配做你的儿子?沉默了一下,电话那头一声叹气:但又有什么办法呢?

我理解了,如果我是高帅,听到自己崇拜地父亲如此表达,我肯定会伤心欲绝:我不配做这个父亲的儿子,我不配做这个家庭的成员,那我,我就选择离开……

所以会在凌晨偷偷起床,找到父母平时放现金的地方抓了钱,带着几件衣服,拎着书包出门了,只留下一条短消息:爸爸妈妈,我对不起你们!

等父母发现,手机已经处于关机状态。高帅蒸发了。

找!找!继续找!

经过多方努力,第二天下午两点多,高帅父亲发来消息,孩子已找到,但是不愿开口,无法沟通,他比较听你的话,老师能否家访劝劝他?

家访是应该的!当然没问题。问题是,怎么家访?尤其是面对这样学历、成就、社会地位都比我高许多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怎么家访才能真正有效支持到他们呢?

职业习惯使然,我在脑海中追问了几个关键问题:

家访希望达到什么目标?——丰富彼此认识的渠道,解开父子之间的结,实现和解。

结是什么呢?高帅学习成绩不好?这点肯定父亲是不满意的。还有什么,高帅态度倔强,不和父母交流?还有什么?……整体而言,主要是父母期望和孩子表现之间的落差带来的矛盾。

原因就在于家长对孩子整体情况不了解,对孩子心理状态不了解,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也不了解。

怎么办呢?整体情况不了解,可以采用家庭成员背靠背谈优缺点的办法提供帮助;

心理状态不了解,倒是可以借助以前做的心理调查问题,应该会有相应的支撑信息;

对孩子学习不了解,这个最方便,只要把平时编写的学习跟踪图标和自我突破柱状图给家长孩子看就可以了。

于是,我特意到学校,把高帅的档案袋整理了一下。我从05年开始学习心理学,平时喜欢运用一些所学所得。这届学生我的观察重心在班级文化的形成与转化过程,每位学生我都为他建立了一个档案袋。其中有开学第一天给孩子们做的心理问卷,有根据每次考试与名次绘制的学习跟踪图标,有平时电话联系的基本信息记录…….仔细研读了晓军的资料,我似乎发现了一个秘密,这么多平时似乎平淡无奇的信息,在此刻一下子变得鲜活而有力,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如约家访!远远就看到高帅在弄堂口招手。依旧笑眯眯,对视的时候,忍不住低头,竟然有一份羞涩和尴尬。

大家落座,沉默!尴尬而要命的沉默!这让我很害怕,害怕沉默,更害怕沉默背后的负面情绪无法得到释放而被激化。所以,一定得做点什么!

灵机一动,既然不能说,既然怕说起来不够理智,那就请他们写吧。正好开始背靠背谈认识的活动。于是,请他们动笔写写自己眼中“真实的高帅””和“理想的高帅”。

我分别给孩子父亲、母亲和孩子一张A4纸,请他们写下自己内心觉得高帅值得表扬的地方,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写下几个词或几句话,描述下期望中希望高帅成为怎样的人。

结果很有意思。

母亲的纸上留下了几个字的痕迹后,就放下笔了,坐到孩子父亲边上看着父亲写。

父亲认为,高帅最值得表扬的地方是:正直、诚实,有文艺细胞。

父亲觉得高帅需要改进的地方是:要有男人样子,成绩要好,对父母要尊重。

父亲希望高帅成为怎样的人:像我一样,能自食其力,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高帅自己认为,他最值得表扬的地方是:文艺出色,学习努力,人缘好。

他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成绩更好一些。

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人:能养活自己,能对社会有贡献!

请彼此交换阅读时,我能够感受到父母脸上的喜悦,高帅眼中的得意。

是的,家庭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其实让这一家人形成了基本的价值观。对于理想的高帅,父子之间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要成为独立的、对社会有价值的人!这是多么基本而高尚的目标。对于现实的高帅,大家都看到了高帅的优点,文艺出色,都看到了需要改进的地方就是学习成绩。甚至,父亲眼中孩子的优点还比孩子多写了两条:正直、诚实!无论如何,从大的方面而言,儿子和父母之间是没有根本分歧的。

那么,矛盾之处在哪里呢?

再次推敲,不难发现:父亲希望高帅能再做到两条:要有男人样子,对父母要尊重。高帅希望父亲能多看到两条:自己学习努力,人缘好。

关于学习努力,很好证明。

我拿出孩子的屡次成绩跟踪表,再拿出班级同学的自我比较进步柱状图。根据图表,一目了然。高帅并非所有成绩都退步,开学至今,语文进步明显,数学时好时坏,只有英语一直呈下降趋势,而这,是与他从外地直接转来,英语基础薄弱有直接关系的。更何况,从自我比较的进步情况记录而言,高帅自我突破的能力,在班级属于中等。也就是说,他确实有努力!这两点,父母都表示了理解和认同。

而人缘好,直接帮助他借读过来之后快速融入集体!这一点,高帅的父母亲是很欣慰的。

至于父亲提到的要有男人样,对父母要尊重,这是个很核心的问题。我准备通过解读孩子在心理问卷上的信息,引导父母对孩子有所发现。于是,我请孩子进房间,与父母单作独交流。我拿出孩子开学第一天填写的心理问卷,请他们看隐喻题和早期记忆题。

在描绘脑海中最早的印象时,高帅写了两个场景:坐船出海,兴奋地对着海面大喊:救命啊!救命啊!妈妈给自己喂饭,我不吃就往前跑,外婆和妈妈一起来抓我吃饭。

这里发现什么呢?我向两位恭喜说,从早期记忆分析的角度看,高帅是个人物,心中有海,格局很大,很了不起,这肯定和祖上出过“人物”有关的。父亲很开心,介绍了祖父辈到他这一辈的事迹,确实真正都是国内或国际上该领域的风云人物啊!但是为什么看到海要说“救命”呢,是想要获得注意吗?和现在他喜欢上台演出有关系吗?我很好奇,他是哪里学到这个词语的呢?这时,母亲补充说,她在医院工作,有可能当时高帅一直跟着她在医院,经常听到这句话,所以会用到这个词语。我们都觉得有道理。

再分析第二条,我认为是关键。高帅父母看了第二条,觉得有点莫名。“请关注,这里出现的人物特征。”再看,发现了,全部是女性。在高帅的早期记忆里,男人的形象是缺失的。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一瞬间,高帅父亲愣了一下,母亲解释说,是这样的,他爸爸那时候还在部队,手头正好负责国家级的“科研攀登”项目,正好是 ……父亲开口了,我是陪他的时间太少了。这个是我不对。

结合两条分析,还发现什么呢?他都在玩!是的,他很会玩。一个人也可以玩,连吃饭也变成捉迷藏。但是和谁玩呢?没有小朋友!没有出现一个小朋友,他只有自己玩,或者把妈妈和外婆当成玩伴。他的行为是玩,但是他语言是从母亲单位学来的。他的玩伴是没有同龄人的。

或许,这些能解释,为什么人缘对他这么重要,为什么一方面很大气,一方面却男人气概不浓!

再看隐喻题:如果用一种动物来做比喻,我觉得爸爸像( ),妈妈像( ),我自己像( )。

高帅是这样填的。爸爸像老虎,妈妈像绵羊,我想小猫。

父亲哈哈大笑,对高帅妈妈说,你是绵羊,怪不得小子吃定你了。母亲说,他又不是老虎,什么吃定不吃定!是啊,虽然他不是老虎,但是显然他和父亲是同属一个科目,都是猫科动物。他心中也有老虎的影子,可惜目前,他还没长大,只能是个“猫”样啊。这有点像狮子王的幼年辛巴。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他没写小老虎,而是写猫!猫和老虎本来就长得像,如果大家都说他是老虎,自然会觉得像老虎。如果所有人都一直说他是猫,时间久了,小老虎也会把自己当成小猫咪了。我们是把他当老虎还是猫咪呢?作为父亲的老虎,能否容忍一山藏二虎呢?有没有冲动把他的威风给比下去呢?……

一连串的问题,父亲和母亲若有所思,高帅母亲忽然问了一句:这些心理学的小工具挺好的,现在你们老师,都能这样能关注学生心理吗…..我很高兴,高帅妈妈关注到了打开心扉,深入了解儿子的路径了。

后来,听高帅爸爸说,他向领导说明了情况,尽力辞了几个职务和项目,甚至还把房子换到了学校附近,他说,想多陪陪儿子,算是弥补一份内心的愧疚吧!

我很欣慰,一方面,欣慰孩子父亲的积极变化;另一方面,欣慰于自身的教师专业化能够通过家访等形式比较有效地影响到家长。是呀,教师应该有自己的职业尊严。教师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即使是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也需要得到教育专业的支持!而家庭教育指导的过程,不就是普及教育专业化,努力实现人人都是教育者的过程么?


九、反思总结

(一) 、与高素养的家长对话,教师尤其需要专业能力。

随着时代发展,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尤其在上海这样的全国人才高地,更有不少家长本身就是高级人才。他们或有视野、或有理论、或有成就有地位,对待学校教育本身有自己的思考,对教师有内心的期待。

面对这样的家长,倘若教师专业不过硬,大半是无法赢得家长的尊重,更无法就教育问题与家长进行深入的交流。而所谓的教师专业,除了对孩子进行长期观察与记录的行为关心背后所传递的爱心,教师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工具、理论。以本案为例,除了关心学生,脑海中能呈现出学生的性格、交往圈子等细节,我还开发了一些工具。如学生心理调查表是根据自己需求,自行设计,在班级形成之初就准备好了;隐喻、早期记忆的分析角度,则需要一定的心理学素养;学生进步柱状分析图、学生各科年级排名折线图、家校沟通的记录单等则需要根据工作需要,主动开发......所有的这些,都在这次家访中提供了支持。

(二)、家庭教育指导,其实是教育专业化走向普及化的一个过程。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说:学校教育有两大任务,其中一端即是家长教育。

作为社会的细胞,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无可替代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说小了是影响一个孩子的幸福,影响一个家庭的未来,说大了会影响一个民族的未来,影响一个国家的安全。

如何进行家长教育呢?一方面是除了结婚证、准生证之外,国家努力推行家庭教育指导师之类的培训。另一方面,则需要学校发挥其影响指导作用。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家校联系方式,实现影响。当教育专业真正建立起来,当教育专业不仅为学校教师所独享,当全社会人人皆为教育者,这个社会该多么和谐呢?

而在家访中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则是非常珍贵的契机,其实就是教育专业化走向普及化的一个过程。在家访的过程中,传递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分享一些解决问题的工具,用信念影响信念,用素养影响素养。最终努力实现家校教育专业的共同提升。


【此文获2011年上海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

喜欢我们的文章吗?你可以这么做:

----微信订阅成为学习者

----登陆成为学习者网站www.52xx.net 或 www.beingalearner.com 或登录新开辟的论坛:www.bbs.52xx.net

----加入成为学习者练习QQ群176834581

.................................................

成为学习者,是一个民间教育实践研究组织。

我们致力于:

朝向成长:关注成长中的点滴片段

专注学习:关注学习中的真实问题

读行双叙:通过实践叙事双重方式

互为背景:成就彼此各自精彩绽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