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96期【怎样学习:微课程】如何教孩子新知识——暑假教九一乘法

2014-09-04 王宏 成为学习者

一、什么是乘法

一年级暑假,九一说老师要求背乘法九九表,问我乘法什么意思?我当时就来了情绪,老师这是想干什么?孩子对乘法一无所知就要求孩子背乘法九九表,这是多么痛苦的学习方式,面对九一的困惑,只好我们爷俩一起想办法突破了。

一、简单操作(确保孩子脑海里有乘法是一样一样的加起来的感受)

素材1 4堆糖果,每堆3颗。

指令1:观察这堆糖果,总共有多少颗?写成加法怎么写?

反馈:九一一看,知道是12课,并汇报出写成加法3+3+3+3=12

指令2:请看着糖果和算式,总共有几个3

反馈:43

二、取名字(贴上学科术语,并进行翻译训练)

指令34312,我们把43,我们叫做43,用符号可以写成4×3,如果每堆3个,有两堆?写成加法怎么写?可以叫做什么?怎么写?

反馈:两个3,叫做2乘3,九一写在纸上2×3

指令4:请回忆刚才我们的例子,我们是怎么学过来的?请按照刚才的方式来看下面几个小问题——先写成加法,再用乘法表示。

素材2:

1、一笼小笼包8个,有3笼,有多少个包子?

2、一双鞋子有2只,5双鞋子有几只?;

3、一个星期有7天,3个星期有几天?

4、听一首歌需要5分钟,听了4首歌,用了多少时间?

5、作业本一行有20个空格,5行有多少空格?

反馈:这5个训练九一顺利的完成。

三、昨天、明天的世界

指令5:九一自己举3个自己的例子来说说?

反馈:这个过程九一完成就显得有些痛苦了,这说明,如果不是教师有意识的设计,学生启动将学科知识和自己联系是很困难的,特别在小学阶段,学科知识对孩子而言有神圣感,更加意识不到这些知识就发生在身边。

最终,九一憋了好长时间,总算憋出了三个例子。一堆苹果4个,5堆苹果有几个?一个成语4个字,3个成语几个字?一只手5个手指头,两只手几个手指头?

憋出来后,九一显得蛮开心的。

指令6:请看这个式子:3×6,九一自己编几个例子?

反馈:九一念念有词,3乘6,3个6,一堆6个,最终又回到了苹果、糖果等等,但是他觉得这个游戏挺好玩。

学习者按:

当我们教孩子认识一个新事物时,每个做父母的都是天然的好老师,比如教孩子认识小狗,第一步,把小狗带到孩子面前;第二步,给小狗取个名字“小狗”;第三步,和孩子一起说说小狗的故事。第一步侧重于唤醒孩子自身的体验资源或创造新的体验,第二步是为这种体验命名,第三步是协助孩子自身和自身的经验发生联系。这个乘法教学的设计,恰恰就是和教小狗一样的格式,只是这里的“小狗”是“一样一样的东西加起来”的感受。这里面最容易被忽略的是第三步,实际上,恰恰是这个第三步,孩子在学科学习初期很难自己启动,需要老师有意识设计活动让孩子完成,这个过程也才让九一真正完成了乘法和自己真实经验的链接。

二、乘法的计算和乘法九九表

通过前面的教学,其实已经完成了乘法的理解教学,并顺利的协助九一建立了加法和乘法的链接,从计算的角度,九一已经可以自己计算乘法的结果了,但是乘法作为一项基本运算技能,仅仅是知道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强化训练达到直觉化的水平,教师要求背乘法九九表的原因也在这里。

指令7:九一,请把下面4个算式改成加法并算出来。

素材3:1×3= 2×3= 3×3= 4×3=

反馈:这个对九一没有任何挑战。

指令8:请九一继续算出来

素材:5×3= 6×3= 7×3= 8×3= 9×3=

素材:直接呈现乘法九九表

指令9:请把每一个结果按照刚才的方法算出来。

反馈:这个时候虽然量有些大,但是因为是按照顺序算的,所以九一能坚持算完整。

此时,这个辅导基本完成,剩下的是熟练化,事实上就是背,最关键是直接看见任何一个算式要能自动出现结果。但是此时的背,跟没学过背,完全是另外一个层次的事情了。

第二天开始,要求九一按照下列要求逐渐熟练乘法九九表。

指令10:请按照乘法九九表的顺序自己从小到大背出来

指令11:按照乘法九九表从大到小背出来

指令12:请把与5有关的乘法背出来(类似的一个数一个数的过)

指令13:在规定时间内完成10以内的乘法(有序的)

指令14:利用扑克牌,剩下1至9,其他它剔除,随机取两张,计算结果。

反馈:最后这个是乱序的,有时候九一可能一下子记不得了,于是重新从与这个算式相关的记得的开始用加法走一遍。一段时间后,基本上就熟悉了10以内数字的乘法。

学习者按:

从有序到乱序,把有序做足,是协助孩子强化运算经验,运算经验充足后,即便在乱序中孩子还有不熟悉,可以借助记得的进行递推,这样,一段训练之后,孩子就基本上直觉化了。在一般的教学中,我们还没有协助孩子熟练基本的感觉,一堆综合性的信息就呈现在学生面前,就好比学开车,还没在练车场练出感觉就让学员到闹市区自己开车了一样,这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新知识感觉。这就是很多孩子“上课一听就懂,下课一做就错”的根本原因所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