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56期【怎样成长:微故事】和学生同吃同住40天——一份学生学习观察的个案记录

2014-07-26 项恩炜 成为学习者

妈妈,让我退学吧

——一记一次给“学困户拔苗”的尝试


成为学习者工作室 项恩炜

一、缘起

2007是我班上的学生,男孩子,长得挺帅,为人友善,较为独立,爱玩滑板,成绩靠后,基础较差,高一入学是通过关系进来,在班里是位大家喜欢一起玩耍的活跃分子。只是我没想到的是,高二第一学期快结束的时候,他妈妈给我打了个电话,说,准备要办退学的手续。我大吃一惊,脱口而出一句现在看来很是没心没肺的话:

“为什么要退学?”

他老早就和我提了,妈妈,让我退学吧!妈妈,让我退学吧!

“现在看看,估计这次考试又要好几门挂科了,与其被学校劝退,还不如自己主动退学。”

……

我脑海中满是2007的画面:

下课铃响了,他一脸阳光,咧开嘴,露出大牙微笑不止,鼻梁上方的皮肤也微微一皱,和同学打打闹闹,蓬松的头发火焰一样跳跃,几近潇洒……

上课铃响了,他交叉起胳膊,埋起了脸面,只留下几簇头发桀骜不驯地树立在后脑勺上向着老师微微摇摆……

清晨上学,常有同学代他来请假,迟到,病假,事假……

白天上课,常有消息传来,你们班某某没上课,某某在球场打篮球,某某找不到了,信息技术课某某偷偷下载了游戏玩……

期末,教务处提醒班主任察看总评不及格的借读学生,做劝退前的第一次提醒,我一看,他的名字后面,跟着一串红灯泡……

仔细琢磨起来,才不得不惊讶地承认,原来这次提出的退学要求,不是意外之举,恰恰是日积月累之“功”啊!而在这日积月累中,我作为班主任,竟然如此不敏感,缺少作为,也为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助力”了一把啊。怀着几分愧疚,带着一份自负,我毅然决然地冒出一个想法,然后在一个冬夜做了一次家访,在确认2007其实留恋班级,只要成绩能及格,其实不想退学的想法后,我当着孩子和他妈妈、外公外婆的面,做出了一个承诺:

2007年的新年第一个周日开始,接他到我家住,贴身学习一个月,帮助他补基础、改学法,跟上大部队,期末考试不开红灯。

当然,这么说的时候,我脑海一车子满满当当的计划,丝毫没有考虑到具体过程的艰辛。似乎他和他的家人也充满了期待,希望开创一个2007年的第一个奇迹。于是,我们约定,这段时间的经历,他就叫2007。

无论如何,第一步已经迈开了,必须走下去……


二、介入

(一)第一仗:环境问题

【问题与目的】

为了避免2007把这段离家的日子当成是一次“度假”,我决定在环境布置上入手,设置几道门槛,打消他这个给念头,营造一些学习的气氛,帮助他把关注点转移到学习上来。于是……

【做法与经过】

16:15分,2007的身影出现在“猫眼”内,我打开门,主动招呼着:嘿,2007!果然,2007很兴奋,正要夺门而入——“啪”,我把门关上了。同时打开了镶在大门中间的内门。隔着内门上的纱窗,我看见了2007不解的眼神。“来,完成要求再进来。”我指了指早已贴在门上的小纸片:背诵《石钟山记》第一段。

“啊?哈哈。”2007惊叫兼苦笑。,“我都没看过书。”

“不是问题,哈,我先带你读。”

于是隔着纱窗,我和2007一起学习《石钟山记》第一段。根据文意分了三个部分,前后背完。

等到2007进门的时候,已经是25分钟之后了。呵呵。

不过,就像2007说的:“最怕自己不能静心,如果这个事情让我在家自己做,一天都完不成。”

后话是,2007进门之后才发现,已经进入了一个房间,每个出口的门上都贴着进出需要背诵的内容。2007大声哀叹“啊,小便睡觉都要门槛啊......”

【效果与跟踪】

第一天的效果是:

1.今天出去吃晚饭回来后再次进入大门时,从准备到入门,2007只用了5分钟时间。

2.成功地实现了换鞋、入座、进卧室。完成了《冬夜读书示子聿》、《独坐敬亭山》、《游褒禅山记》第三段 的背诵。

3.吃饭的“门槛”是:晚饭前背诵了第一段英语课文。

4.睡觉的“门槛”是:写10分钟日记后,疯狂朗读英语第一则10分钟。 

5.今天外出吃晚饭的时候2007合理利用了他们的厕所,得意地说:回家可以不用上洗手间了。

后续跟踪的记录:

1、最快的时候可以30秒完成背诵并脱鞋进门的,自如进出各个房间。

2、有反复,譬如第一次周末回家,玩得太痛快了,结果忘记学习,门口折腾了40分钟才得以进来。幸亏有门槛在,他的学习状态快速回复。

3、第25天的时候他主动做了一次关于环境的分析:认为自己家里的环境诱惑物太多。

【反思】

设置学习门槛,是从环境改善的角度,激发并垫高了他短时间内的学习状态。帮助他品味到了许久没有体验的高效投入学习的感觉。

硬件环境的布置,不大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具有恒定的效果。可以保证在主观状态下滑的时候,守住底线,唤醒状态。

(二)第二仗:行为问题

【问题与目的】

2007是个不说服自己就无法行动的人——这和我有点像。但是我是那种很快就可以说服自己并且投入行动的家伙,而他在说服自己的过程中就深陷泥潭了。

以今天的终极目标和近期目标为例,他有个方向,但是讨论的时候又无法说服自己,所以也就无法说服我。结果导致现在的行动效率很底。

所以,我有个想法,得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这一行动模式,并体验新的模式:从“想通再做”到“想到就做”

【做法与经过】

于是发生了下面一个对话:

项:恩,你的意思是,你没做好的原因是你无法确定你自己是否应该真的这样做,对吧?

  2007:对的。总觉得是别人让我做的。

项:那如果有一件事情你认定了你愿意做,而且应该做,你会马上做么?

2007:应该会的。

项:好的。我记得昨天来家访的时候,你母亲的声音也沙哑了,表情很难过,好象刚刚痛哭过的一样。你觉得为什么呢?

2007:啊,没哭没哭。她是因为太累了,昨天在新房子忙了一天,还有就是一回家看见我这个样子就不高兴了。

项:看到你什么样子会不高兴?

2007:CD乱放,不叠被子,一直玩游戏......

项:那你希望让妈妈高兴一些么?

  2007:希望。

项:那把这些小事情做好了可以让妈妈高兴么?估计只要两分钟就可以收拾CD和叠被子。

2007:可是可以的,但是这样我就很痛苦了。

项:你就知道自己不能痛苦,但是你想想妈妈为了你又受了多少的痛苦呢?你说妈妈忙着装修是装修谁的房子?你说妈妈辛苦的外面挣回来的钱是谁在问她要来花?你说妈妈已经多少天没有笑容了?我再告诉你,在你来到我家之后你妈妈还专门送钱过来,说感谢我项老师,而那都是你妈妈挣的血汗钱,而且我估计是足足一个月的血汗钱,她这么做都是为了谁?而你回去之后明明知道小事做好就可以让妈妈开心却没有做,你说妈妈痛苦么?

2007:(很震惊猛地抬起头看着我),缓过神来才说:这是老师应该拿的,因为你付出劳动了。

项:(本来想强调一下拿和收的关系,马上意识到不应该这个问题。) :现在的重心不是讨论这个问题,而是说,你觉得为你妈妈高兴一些而多痛苦2分钟是应该犹豫下的,而妈妈却为你的成长痛苦了这么久。你说你还犹豫什么呢?你的第一感觉对不对呢?妈妈应该高兴一点么?

 2007:应该。

 项:好,就是说你的善良的第一直觉是对的。那么你有办法么?

 2007:有,把小事情做好。

 项:怎么做?

 2007:以后留意一下。

 项:为什么要以后呢。现在你已经有直觉要做了,而且说服自己这么做了。而且电话就在身边,而且妈妈确实今天都没有笑过。你为什么不马上行动呢?你能让妈妈笑一次么?
 2007:.....

【效果与跟踪】

 (当时对话结束我就离开了,走进另一个房间,听到2007拔电话的声音,他也走进了另一个房间开始说话。两分钟后,出来了。我也走出。)

 项:这么快?妈妈笑了?

 2007:恩。

 项:怎么办到的?可以说说么?

 2007:恩,就是说,妈妈这两天太辛苦了,又要忙房子又要忙工作,我还不争气,早点休息吧,我会争气的。

 项:妈妈开心么?

 2007:恩,妈妈笑了。

 项:恩,你感觉怎样?

 2007:很高兴。

 项:你看,如果你不相信你的第一感觉,如果你老是考虑着而不动手做,妈妈高兴的心情什么哪天才会因你而有呢?

 2007:......对的。

在后来的时间里,“行为模式”这个词语成为了我们可用以交流的一个词语。虽然没有进入到信念的层面,但是具体到行为问题的时候,2007多了一个成功的体验作为动力。

【反思】

1、行为的问题,牵涉到环境、情绪、能力、信念等多多层次的因素,确实可以变成一个系统问题。但是若在当下,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行动模式,也是一种快捷、积极的选择。比如在个案中,通过关于对于安慰母亲的这一对话,帮助2007意识到自己并未如自己所相信的那样“想通就做”,事实上是:即便认为应该做却还是没有做。

2、如何帮助学生认识,行为问题最好坚持“认识旧模式”之后马上“更新并体验新模式”。没有什么比学生亲自体验了完整的过程更有价值的了。如个案所坚持的,在帮助2007发现这一点之后,鼓励他马上行动,并随后用对话的方式帮助他重温行动过程中的美好体验。如“妈妈笑了”、“感觉很高兴”等。这样的体验,比光听几个道理,光做几个承诺,要充分得多。

3、为了帮助学生现场体验,需要帮助学生找到一个行为发生的“情绪”、“情感”或“意义”。如案例所呈现的,为了帮助2007能够主动给妈妈电话,用妈妈如工资等的付出与2007的付出比较,激发起2007内心的感激、愧疚等情感,也为后面的主动电话赋予了潜在的意义“电话意味着:妈妈,我懂你。谢谢你。我不会让你失望。”

(三)第三仗:能力问题

【问题与目的】

学习的问题,最终还是得靠学习能力的提升来解决的,学习能力的一大体现就是对于学习内容作学法选择的自觉性与合理性。而2007的在这方面的学习问题如何表现,其实我还不能很精确地描述。但毫无疑问,在学法选择上,肯定是出了问题的。

所以,我决定尽可能精细地了解他的学法问题,在了解的基础择机进行介入。

【做法与经过】

入门、坐定、看书。他一共花了1分40秒。

19:31开始看数学11.3的例题。

结果第一遍很快看完了。

看表,19:40,一共才用了9分钟。

我很奇怪,但又不好说不相信你看不懂,就问:“你全部看完了?”

“对的。”2007很自信。

“全部看懂了?”

“恩,看懂了。”2007依旧很自信。

“好,我来考你一个例题怎么样?”

“行。”

我重新拿了一张A4纸,在6个例题中挑了例题4,是个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对思维的挑战比较大。抄了一遍题目,然后给2007:

“好,就这个题目,和课本例题一样的,你自己在这里解答一遍吧。”

2007开始做题目。很自信地拿过纸。

马上“啊——”,随即有痛苦状,然后有奇怪声“咦——”

终于19:44分的时候,偷偷地扯过书看了起来,但很快把书合上开始做题。

19:45,他再次打开书本,一边看一边前后翻动,用笔推敲。

19:49,他合上书本。再次做题目。

19:52。终于停笔。说:“完成了第一部分,后面的讨论能看懂,但是自己做就是做不下去。”

我询问了他三次看书的体验,2007自己叙述说:

第一遍看书:看得很快,觉得很顺利。”追问为什么要这么快看书呢?2007说:“为了赶时间,觉得有成就感。”追问确实看懂了吗?2007回答说:“当时真觉得看得很顺利的。

第二遍看书,是因为拿起笔做题目的时候发现公式忘记了,看公式。

第三遍看书,发现自己每次看的时候觉得例题中的每句话都是对的,出现的都是很合理的。但是第三次看的时候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这一段话一定要出现这几句。后来终于弄懂了,认为这段话每一句都很有必要,就开始做题目了。但是分类的题目还是不能把握是怎么思考的。不过总得感觉对这个公式理解更加深刻一点了。

我欣喜若狂,赶紧抓住机会借此话题推进对话:

我问:“那你现在看来,该如何看例题?”

2007自己总结方法为:“应该自己抄例题,然后自己看懂之后再做几遍,直到做出来为止。”

对此,我表示赞同,顺便用点理论为他的总结镀金,希望达到更好的刺激效果:

“知识一般分成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对于数学的公式、定理等停留于记忆层面的知识,应该属于陈述性知识。而例题的解答则应该属于考察对程序性知识的掌握能力了。

所以,数学的公式应该按照陈述性知识的掌握方法一样,理解、记忆和背诵;而程序性知识则以自己动笔,演算推理和调整体会为主。像你说的重新做例题,就是动笔了,符合这个理论的。”

他听了很开心。

为了保证效果,必须当场获得成功体验。于是在20:25——22:25,我陪2007逐一推敲了这一章节数学的概念,并重做了所有例题。

【效果与跟踪】

当场整个重做例题的过程,2007的情绪很好。从认识到情绪,他对这样用重做例题的方法来复习数学,是认可的。

后来的日子里,2007一直坚持重做例题,但是也遇到了挑战:作业多,时间少,题目难,觉得苦……数学老师在学期结束时说他进步很大。但是我感觉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2007学习数学的能力。

【反思】

1、学生的能力问题需要用“描述记录”的方式来呈现。必须回答“能力到底如何体现的”这一问题。根据学习内容进行学法选择,本身就是能力问题。选项的丰富,选择的意识,都属于学习能力。“描述记录问题”的意义在于,家长也好,老师也好,提出问题“我的孩子为什么作业来不及做”“怎么办”的时候,不妨先提供这样一份观察记录,描述下“我的孩子是怎么作业来不及做的”......

2、真正的辅导应该从“学业动机”、“认知系统”、“学习工序”、“学科核框架”与“核心思想”一线贯通。“学业动机”是指为什么要学习,指学习的动机;“认知系统”是学生的认知模式是怎样,涉及的是处理信息的一般特点;而“学习工序”是在具体学习这一内容的时候,大脑是按照怎样的程序思考的;“学科核框架”则是考量这部分学习内容在整个学科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弄清楚这一点,可以使得学习承前启后,彼此呼应,互相支撑而非互相拆台;“核心思想”,是这一部分在该学科无可替代的价值,这是该内容在人类文明中的贡献。因为我是非数学专业出身,所以在前三个上花力气比较多,一旦触及最后学科内部信息,基本处于无力状态。比如我无法回答“这样的分类题目是如何思考的”,无法回答“为什么要学习这一数学知识,有何必然价值”。

(四)第四仗:价值问题

【问题与目的】

一位平时上课睡觉,得空逃学,还提出退学要求的学生,如何能够突然收心,老老实实学习?这里涉及的不仅仅是环境、行为、能力的问题,还涉及到内心价值观的问题。所以,如何了解孩子的内心价值观,并适度得进行完善,这是一个更为内隐、深入的棘手问题。所以,从第一天进门,就开始在这方面下力气。

【做法与经过】

第一天进门,我看2007进门之后的表情,笑着说:“怎么。后悔了吧。”我们相视而大笑。但是,笑归笑,该做的还是得做啊。

先请2007坐在椅子上(2007还没有看见卧室呢,就为了能坐到这个椅子,还背了李白的诗歌),在早已准备好的本子上写自己此行的初衷。

2007斜着身子写了几行字,就说写好了。我一看,写得还真不错:1.成绩提高到###名之前。2.读书能静下心来,有点效率。3.对学习有点兴趣。4.在学校能够更加充实一些。5.在完成第一点的前提下其他三条完成任何一条。

我笑了:“你说说看,刚才门口背书的30分钟有效率么?”

“有!”

“呵呵,有效率就好,我还怕你骂我项老师不给你面子把你关在门外呢。不过你肯定很不舒服的,对吧。虽然能够了解,但还是会觉得太辛苦了吧?”

“对、对。”2007忙着点头。

“我也觉得是这样的。那这样吧,现在我们来换个座位,你做我这里,我坐你这里,如何。现在开始,坐这里就是项老师,做那里的就是2007。我们来表演一下,可能就是几天后的场景,看看你会怎么对我说。”

然后,我们换了座位。

我哭丧着脸:“项老师,我不干了,太苦了啊。一点都不好玩啊。”

2007:“饿,2007啊……现在苦一点么,以后就可以轻松一点啊。”

我:“可是现在实在太苦了啊,我觉得现在也可以轻松点啊,我觉得经过几天学习已经很充实了啊。现在让我回去自己学吧,我肯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2007:“那怎么行呢?你怎么就轻易说放弃了呢,你要想想你当初是怎么想的,想想妈妈和项老师也为了你放弃了多少轻松的时间。”

我:“我知道啊,可是我实在坚持不了了,怎么办啊?”

2007:“你不是进门的时候都能坚持,就不能再坚持一两天么?多坚持一天也是好啊。”

我:“那好吧,我再坚持,哪怕是坚持一天。”

结束了换座位的体验活动,我请2007谈感受:

2007:“你说出了我心里想的话了,我确实曾经觉得自己学习其实也可以有效率的,只不过老是管不住自己,所以效率特别低。学一天还不如刚才的25分钟。还是得逼自己一下的啊。”

“恩,好,刚才你劝我的时候说得都挺好的,那现在你自己给自己写几句激励语吧。可以随时激励自己。”

2007写了三句话:

先苦后甜,就算先苦后面未必会甜,也总归会比现在不苦。

要对得起自己首先得对不起自己,一定要坚持。

  一定要坚持住,一定要实现###名,一定要让自己、让妈妈、让项老师、让所有的人都知道我能创造一个奇迹,一定要坚持住!

【效果与跟踪】

从他现场的表达与白纸黑字的书写来看,他的价值是真诚、积极的。

问题是,在日复一日的修炼过程中,很多时候,会看不到自己内心书写的白纸与黑字,听不到自己内心的呐喊。

2007在价值问题上,是有反复的。分享一段跟踪记录:“将来预演——艰难之时找寻希望”。

第四天晚上,我检查他的每日汇报,发现2007写了今日完成的项目,计划了明天需要完成的三件事情,可是缺少了“静心练习”的项目实践记录。整个日记汇报写得很随意,篇幅也很短。提到了眼皮重,发出了“啊!受不了了,坚持不住了。放过我吧。”这类的字眼。

  于是,我要求2007重新写,结果,引来了2007在日记中的彻底爆发:“我知道该做什么,但却怎么也不想去做了......”“不好玩,我不干了,我打个电话给我妈,吵着闹着要回去,虽然这里还是蛮好的,可我就是期待着回家放肆地发泄一下......”“忽然之间有点失落,有点委屈......就是想回去一段时间,也许真的回去了,我还是会想这里的......

2007在写日记的时候,我在洗澡,等到我出来,2007已经到自己的房间关灯睡觉了。

看了日记,我心里不是滋味。

很释然,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很伤心,孩子的话怎么说得这么坚决?

很震惊,原来我忽视了2007还是个孩子,第一次离家肯定会想家的。

很后悔,为什么我只关注了孩子的学习表现,却少给了2007很多生活的温暖呢?

很苦恼,这样的状态今天不解决,影响到第二日的情绪,会对2007的整个发展不利,我该怎么办?

......

表面装着很镇静的样子,我还是睡下了。可是想着隔壁的2007现在或许在胡思乱想的样子,还是忍不住爬起来穿好衣服,敲响了2007卧室的房门,虽然我还没有理出对话的策略,但我觉得至少说出真实的感受吧。

他果然还没有睡着。

2007,来,老师和你说几句话,要不先坐起来?

“好,我来开灯。”

“不用了。就这样,说几句话。”

我坐在床沿上,2007抱着被子坐了起来。黑暗中,我对着2007的脸的方向说了我的感受:

看了你的日记,我挺不是滋味的。确实是我没有做好,给你的压力太大了,生活的关心反而过少。我能够理解你的感受。毕竟,你是第一次这么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妈妈。”

“......唔”

但是,2007,我很能理解你的感受,但是我也很奇怪,有点为你不甘心,虽然我知道会很苦,但我没想到会爆发的这么快。你还记得你第一天进家门的时候写的这段特殊生活的目标和自我鼓励的誓言么?”我耳朵里听着自己的嘴巴发出来的声音,一直到最后一句的时候,思路忽然豁然开朗:对,帮助他回到起点寻找动力,用将来预演的办法获得希望!

“恩,记得。”

你说说看?

“现在啊?好。1.成绩上升到###名以前。2.学习时能够思想集中,提升学习效率。最好40分钟能坚持30分钟。3.对学习产生兴趣。4.根据每日计划,在学校有点收获。5.在达成第一条计划的情况下达成2、3、4中任何一条。”

好,你的自我激励呢?那天我们换位时候你还劝过我呢,你再回忆一遍看看。

“万事开头难,前面苦,后面来到的不一定就是甜。但肯定不像前面那么苦了,所以要坚持下去。

要对得起自己,就先要对不起自己,要让自己变得更好,就先要让自己吃苦。

一定要证明自己,一定要考进###名,一定要让自己、让妈妈、让项老师、让所有同学承认我也能创造奇迹,所以一定要坚持下去。”

好,那你现在想想,你的目标最近完成的怎样?有实现么?

“恩,第一条不知道,但是后面几条都感觉到了。”

“你说先要对得起自己就先要对不起自己,那现在能让自己对不起自己么?”

“......”

你觉得问题在哪里?

“就是觉得每天都是这样,有点累。本来以为今天是第四天了,明天就是周五,后来发现还有两天,就沉不住气了。”

是啊,我能理解的,和以前的生活相比较,这里没有电视、不用手机,整天强调的都是读书,确实很辛苦。我们以后可以调节,但是你想想看,当初你来的目的是为了度假还是读书?

“读书。”

就是啊,我觉得你得把这个游戏认识得更加充分一些。来,想象一下,如果你这样坚持下去了,现在很痛苦,但是最后成绩是不是有进步了?

“是的。”

想象一下,讲评试卷的第一天,语文试卷发下来,平均分62,结果你是68,而你的好朋友A是58,班委B是63,成绩不错的C是67,你高兴么?”

“还好吧。”

想象一下,A会对你怎么说?

“他肯定会说,你是怎么搞的?呵呵” 

  “B呢?

  “肯定很不甘心的,什么都不会和我说的。”

  “C呢,装得很不在乎的样子,大声的招呼我,哎呀,2007,怎么办到的?

  黑暗中,我们都会心而开心的笑了起来。

  “恩,不错,现在到第二场试卷分析,是数学课。结果平均分66分,你拿了60分。你高兴么?

  “恩,高兴的。”

  “如果A还是不及格,来问你秘诀,你会对他怎么说?

  “恩,我会说,其实我也没有什么秘诀,只是比以前用心了一些,花了点时间而已。你也行的。”

  “好,现在到了第三场试卷分析,是外语。平均分65,而你及格了。你说窦老师会不会表扬你。

  “肯定会的。”

  “恩,以前他提到你总是批评的口吻的对吧。

  “对。”

  “那你想象下,他表扬你的时候是怎么叫你名字的?是不是这样......”(我模仿英语老师口气,叫了2007的名字,并表扬。结果2007开心得大笑。)

  “你说开心吧?

  “恩,开心的。”

  “那现在的吃苦还要不要坚持?还有一天就周五了。放弃了多可惜。必须得科学、坚持、并充分利用资源。你的资源得天独厚。

“恩,那我再坚持一天。”

  “好,早点休息吧。明天是本周在这里的最后一天,争取好好表现。”

  “好,晚安。”

“晚安。”

【反思】

1、技术贵在运用。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会有一定的流程。如果把流程看做方法,就可以说,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是有方法的。回看个案,“换位思考”的方法,可谓人尽皆知。但是,我最欣慰自己的是,当时能够傻傻地、老老实实地、有意识地运用这个方法来帮助2007逐渐走进自己内心产生动力的价值之所。“将来预演”,看似新奇,其实也距生活不远,最关键的,是有意识地运用了这个思考结构与一般效果。

2、价值问题是人的问题。环境问题、行为问题、能力问题,其实还有点行为主义的一些做法,然而价值问题的重视,是把人当人看待并尊重了。不管2007的觉得这样吃苦的价值在何处,尊重他,然后帮助他。帮助的过程,包括协助他发现认识自己的价值,把价值通过语言和文字凝固下来,帮助发现价值实现时的具体情绪体验等等。然而,如果实事求是看的话,2007在表达自己的动力时,更多的聚焦于周边的人,聚焦于客观的结果,即便情绪体验,也是来源于客观的反馈。那么,这样的价值,还不够深入,不够牢固——毕竟周围的世界是不可控的。什么是2007内心,属于他自己的,真正的动力呢?当时,我们都没有意识,更没有发现。

(五)第五仗:身份问题

【问题与目的】

日子一天贴着一天地行走,2007也终于迎来了区统考,迎来了试卷分析,也迎来了语文成绩带给大家的惊讶与掌声,迎来了数学老师对他的表扬与刮目相看,当然,也迎来了虽然努力但英语依旧红灯的事实。总体而言,当初制定的目标,已经没有价值了。2007的内心动力该到哪里寻找?这成了困扰让我惊恐不安的一个问题。抓住我们学校在完成三门区级统考后,再组织其他六七门科目的校级考试的最后时间,我得抓紧时间,帮助2007,梳理出更深层次的动力!

【做法与经过】

第二十二天2007年1月 28 日 周日

傍晚,2007至。看书的时候竟然被我发现,明天考地理、生物,而他连书都没有了,也没有事前问我借。这让我很生气。但是刚说了他几句的时候,我忽然想,不能光骂他啊,还得问个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仅仅是学习习惯问题吗?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习惯问题?于是问他原因,2007分析出来的结论是,本来到这里的目标是三门,现在三门考试结束了,自己也觉得还不错。于是就没有动力了。

我说,看来只有你自己定的目标你才有动力呢?

2007说,不全是,因为上次的目标是考试的大环境逼迫他定了,还不是真正想要做的事情。

那你不愿意看书的时候真正做的事情是什么呢?你思考中、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你现在读书与不读书的行为和你的终极目标的关系是什么呢?

于是,他的反思正好成了“终极目标”重要性的引子,我们开始了一个关于终极目标的讨论。我还出卖了自己四年级前的奋斗历史,看得出207震撼了。

于是我们当场回答了一系列关于终极目标、理想模型、需要条件等的问题......

效果不错,2007很震撼。具体内容,2007认为涉及个人隐私,不同意发布。但是可以交代的是,所谓终极目标,就是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人!交代下当时对话的基本格式:

问:10年之后,你希望自己在从事什么呢?

答:销售某体育品牌的商人。

问:为此你现在有何行动呢?(我问的时候,本以为他是没有任何行动的。结果……)

答:有啊,天天在锻炼。而且我还经常装着购买,到处比较不同品牌的器材差异。(让我惊讶的是,他甚至已经考察好了店面,找到了销售模式……)

问:那现在的学习和你的终极目标什么关系?

答:好像真没什么关系。但是又得学……

……

原来如此!他认同的是商人的身份,而不认同学生的身份!

【效果与跟踪】

在现场,发现这一点的时候,2007其实很平静,被震惊的是我自己。或许他对这一点已经认识得非常清晰,所以才觉得读书意义不大,才会在环境、行为、能力上显露一些问题的迹象。然而,对于他的这一身份认同,我在观念上并不认为是个问题,但在方法上确实也无能为力。

2007已经毕业工作了。这几年一直联系着,我也关注着当年的身份认识,到底对他成长轨迹的影响有多大:高二顺利地完成了,但是高三那年,他还是转学了——转到一所学习美术的学校,学习品牌策划、平面设计;大学期间,到某运动品牌店兼职销售;刚毕业,因为酷爱滑板运动,结果得了只有专业运动员才患有的伤病,似乎只能遥望他的梦想了;最近,听到了好消息是他终于进入一家知名名牌公司从事做了顾问,可以坐着向上门的客户进行销售了,听说为了这个职位他还三伏腊月,苦练英语,最终心想事成!

【反思】

1、问题分层,不断觉察。事的问题,背后都是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也可以分为环境、行为、能力、身份等层次。很庆幸,2007深刻地给我上了一课:人,是有身份层面的力量的!

2、只有陪伴,无法改变。当听到2007的自我身份定位时,回想之前所有的努力,各种的技术,忽然觉得有荒唐之感:一个人对于自我身份的判断,所产生的生命力量,远远比能力、行动与环境层面的力量强大。再拉宽视线看他这几年的的发展轨迹,更觉得当初为了分数彼此的种种努力,显得微不足道。对于2007,值得庆幸的是,他逐渐在实现自己的身份定位;对于我,值得庆幸的是,2007的故事教会了我,只有陪伴,无法改变。

三、尾声

我一直在思考,那段日子的价值在何处?如何评价。

可能最大的价值,就是,我们一起度过了一段不可复制、无可替代的难忘时光。而这,或许就是教育的全部吧。于我是,于他,可能也是。若真要总结个一二三,我想说:

1、厌学,不要盯着事,而要看着人。人对了,自然事也差不到哪里去。人不对,即便暂时学习了,考好了,但人内部的问题日后还会改头换面的以新的形式暴露。就如2007,虽然通过环境改善,学法调整等方法,帮助他把成绩赶上去了。但是,根本问题其实没有改变。当时所发现的,2007内心更为深层的动力,其实保存的非常完好,他就是不认可学生身份,就是希望转变为运动品牌推销员的身份,这一点直接影响到了他在学业上的糟糕状态与毕业后择业选择的决定与成功。

2、问题,是有层次的。环境、行为、能力、价值、身份,都是问题可能停留的阶段。锁定问题的阶段,提供相应的对策,短期而言,或许更为有效。长期而言,从更高的层面梳理问题,影响力会更久远。几个层面彼此的关系是,下一层级为上一层级的支撑,上一层级为下一层级的引领。当然,还有最高层级,精神层面与系统层面。此个案尚未触及。

3、陪伴,相信岁月,相信种子。2007的故事,从2007年的那次考试而言,从他的退学危机而言,当然算是成功的。但是,从这6年的发展来看,所谓的成功与失败已经意义不大。他在需要的时候拼命学外语并求职成功了。可能最大的意义在于,在他困难的时候,有个人陪伴;在我的职业生命初,有一个学生宽容地陪着我成长了。然后,这辈子,我们再也无法分开。


喜欢我们的文章吗?你可以这么做:

----微信订阅成为学习者

----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转发我们的文章

----登陆成为学习者网站

www.52xx.net www.beingalearner.com

----加入成为学习者练习QQ176834581

.................................................

成为学习者,是一个民间教育实践研究组织

我们致力于:

朝向成长:注成长中的点滴片段;

专注学习:关注学习中的真实问题;

读行双叙:通过实践叙事双重方式;

互为背景:成就彼此各自精彩绽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