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54期【怎样学习:微问题】复制优秀之物理学习心略探索

2014-07-24 王宏 成为学习者

JK的物理学科近阶段发现新课掌握不错,但是习题处理的争取率和速度都有待提高。

这方面物理科代表是强项,物理科代表的物理解题水平甚至超过了一般的物理教师,于是我特别好奇这样两个同学在思维上究竟有什么不同,有没有可能实现复制。

把两个孩子一起叫到办公室。

我让物理课代表想象抽象的线条图形,他的反映是非常清晰,然后我让他观察桌面上的实际书本的情况,并进行想象,我在做的过程中特意把手指向物理课本,物理课代表对于物理课本的想象非常清晰完整,说明他的视觉表象能力很强,但是他对于物理课本以外的东西都没有看见,说明他的思维很容易受到指令的限制,感受并不丰富,而JK的画面里没有受到我手指的影响,出现了除了书本外桌面上其他物体的信息,但是物理课本却只是有个大概的图景。

在让他们做平抛物体运动的图景想象时,都比较清晰,在此基础上我让他们把速度、力、分解速度等矢量加入到图形中进行同步画面想象,两个同学都比较清晰的看见了水平速度矢量的长度没有变化,而竖直方向的速度矢量都在变大,一方面说明了物理课代表之所以物理优秀,是他学习心略与学科匹配。另一方面说明了JK经过训练,她也可以达到相同的水平。

这样也说明JK与物理课代表的本质差异应该体现在其它环节。

于是我们通过对平抛运动第一节新课的情况进行重新模拟感受,特别是对JK从清晰到模糊的那一个阶段进行重点分析发现:

物理课代表在课件模拟的匀速运动的小车上的小球在剪断细线后的心理反映与JK相同,都是假想了自己在小车上将会看到小球自由下落,在这个地方两个同学都是清晰的。

在随后展示的平抛运动频闪照片进一步分析论证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环节,就体现出两者不同的心理走向,而这一段也就是JK模糊,而物理课代表依然清晰的环节。

JK看到照片以后处于茫然状态,她只是知道照片里有很多的小球与网格,但是不知所指,此时老师的分析与课堂信息已经与她的潜意识学习不匹配,所以思维停滞。

而课代表在看到照片后,很快把目标锁定在竖直方向的一组小球上,然后以此为思考出发点,迅速转移到水平方向的小球排布上,在我进行讲解以前已经通过图片信息获取了得到结论的渠道,我的讲解分析只不过是验证了他的思路而已。

我进一步追问当时课代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心理走向,最后得到的结论是:他已经以前面的思考为基础,预知了下一环节的问题将围绕着前面的思路进行展开,所以在照片出来以后,他的注意点实际上就是前面猜想的进一步应用,所以直接往分解的思路上去看图。并且当我指出来后,他反映,数理化三门的课堂结构基本如此。他听课的心理走向也基本类似。

JK按照他的思路进行重新感受,把平抛运动这一节课的画面再现弥补完整,感受良好,但是这可能与这两天的学习不断深入,她已经在潜意识中进行休正了有关。有待后面课堂的进一步验证。

随后我和他们一起比较了做题的心略,通过对比分析,JK一般从题目条件与知识联系入手进行审题,然后按照规范,通过作图,确定答题思路,当情景出现变化的时候,她的思考往往呈现混乱状况。

而课代表往往通过大致的浏览题目,物体的运动图景就直接在脑海里出现,并能够把一些物理量附加在图景中同步进行思考,然后再具体看题,确定知识联系,然后快速答题。

由于这个基本能力JK已经具备,所以她在进行示范性的模拟感受后,获得了相关的心理经验,并表示这样解题的感受是思路清晰,于是我要求她今天晚上做题时进行实践。

通过对晚上物理作业的评估,她的速度明显加快,同时正确率也高,有两个与生活联系紧密且难度较大的题目,班级大多数同学都没有做出,而她没有感受到难度的影响。由于是有意识的应用,所以她的速度比课代表略快一些。

而她有一道题目是通过参考书的辅助才做出来的,思路依然不清晰,通过分析,知道这是因为她在这道题目中首先把注意力放在了大量的具体信息上,而失去了对运动图景的感受所致,当心略调整,她很快就做出了正确答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