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怎样学习:微问题】每天看报纸,作文提不高,怎么办?

2014-06-06 项恩炜 成为学习者

我每天看报纸,作文还是提不高,怎么办?

项恩炜

一、感受问题:扫描真实现场

场景一

某饭店老板一边点数着钞票,一边训斥一旁正订正试卷的女儿:

“作文怎么考得这么差?要多看书,听到了吧?”

女儿沉默……

场景二

某老师捧着书本,语重心长地告戒台下的莘莘学子:

“写好作文的方法,说穿了,就是读多书,勤写作!”

学生点头……

类似的场景何止一二?

“多阅读,就能写好作文”----这真的是一条普遍真理吗?

语文老师和饭店老板,面对写作的问题,答案真的就没什么差异吗?

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没有多追问一句?是学生因阅读量不足而底气不足?还是觉得尊重师长比尊重真理更加要紧?或许,这句话早已在很多人心里盛行成了“真理”?

但是,200794日,有一位高三的学生“L”真的这么问了:

“老师,我每天看报纸,作文还是提不高,怎么办?

是啊,每天阅读,还是提不高,问题出在哪里呢?

二、直面问题:精确表达语言

我找L君当场确认这个既“傻”又“真”的问题:

“哦,这个问题看上去比较傻,但确实真的很重要。不过你得先说说,每天看什么报纸,大概多少时间呢?”

“我每天都看《新民晚报》,我妈说的,要我坚持看报纸。都是看新闻的时候看的,所以,至少半个小时吧。恩,45分钟!”

“哦,那你是怎么看报纸的呢?”

他愣了一下:

“什么‘怎么看’,就是‘看报纸啊’。”

我继续追问:

“哦,‘就是看报纸’,什么叫‘就是看报纸’?具体说说呢。”

他似乎有点不耐烦了:

“就是拿张报纸,先大致翻下,然后把有兴趣的内容看一遍啊”。

“啊,那这样的读法?那不是和公园里老头老太看报纸一样啦。他们又不用考试写作文,而你不是说为了提高作文分数来读报纸的吗?”

他眨了眨眼睛,斜起一个嘴角笑着看着我。这是他表示接受的方式。自信心被他一个微笑给支撑了起来,我准备直接面对这个问题并当场深度介入了,看看他这个“为了提高写作的阅读方法是怎样的?

三、介入问题:体验设计执行

我也眨眨眼睛,斜起一个嘴角笑着望着他。等待他自己说话。

“这,这有什么区别呢?”

“你说呢?你为了提高作文分数而每天看报纸,和他们在公园树阴下看报纸,有什么区别?”

“心态不同?我为了分数,他们么,就是消磨时间吧。”

“对啊,心态不同。那你想想看,要提高作文分数而去看报纸的时候,应该用什么心态比较好?肯定不是老头老太图个新奇或者打发时间这样的心态吧。”

“恩,学习的心态吧?可我有时也有分析人家的结构,中心思想什么的,可就是对提高作文分数没有用。”

我意识到我们不能这样纸上谈兵,还是直接体验一下效果,体验本身的信息量,会比语言更丰富。

“如果这样没有用就先放弃吧,减少低效劳动本身就是增加学习效率呢。换个方法试试,还是用你说的学习的心态。向作者学习。怎么样?要不弄段文字来体验下。”

“好的啊。”

于是,我们开始了第一步。以孩子为主体,选择适合他的文章。

具体的做法如下:

第一步:尊重内心感受,挑选“好”的文字。

给他两分钟时间,请他挑选一段自己内心觉得确实写得不错的文字。他找了《没有音乐当场跳舞》中的一段文字。

第二步:把这一段文字看一遍,要求:想象自己就是作者,在说这些话。

他看完一段之后会抬起眼,扑闪着眼睛、翻动嘴皮子在自言自语。我提醒他:“不是背诵啊,是说话。”他点头,并继续一边看一边口中念念有词。

第三步:合上书本,向他提问。无需开口回答,只在脑海中想象即可。

我问:“那天发生了什么事情,能在脑海中放电影一样把事情看一遍吗?”

他点头表示可以。于是请他“看”了一遍电影。

“恩,你在回看这个场景的时候,心理什么感觉让你很想动笔写的啊?”

“恩,震撼,感动。”

很好,继续。

第四步:请拿出本子,以作者的心态写下这段日记。

他执行了。很认真。花了大概5分钟时间,写了一页作文纸,400字左右。

第五步:对比圈画。

请打开书本,对照原文,逐字推敲自己刚才写的文字,用其他颜色笔修改一切有差异的地方。

保留那些和原文一样的标点、关联词、句子结构。即使前后顺序完全不同,也只修改符号做调整。删掉那些属于自己的语言,加入作者采用的词语。调整那些彼此不同的语言序列……

这个环节又耗费了大约5分钟时间。

第六步:追问。

我问:“对照一下,你有什么发现么?还有呢?”

他说:作者很擅长用丰富的动词和形容词,确实很形象;作者写的时候有好几处转折,但自己写的时候就是平铺直叙了。

继续追问:“哦,这个发现很有意思,举个例子呢?从哪里发现的?还有别的吗?”

他又再次研究比较,然后滔滔不绝。

最后他真诚地表示,这个环节整体的感觉是对文章的理解加深了,觉得人家写的确实好。

第七步:盖住前面所写的,再以作者的角度写一遍日记。

这次他一口气非常酣畅地写好了。

请他比较下前后两段文字,看看有什么发现呢?

他很愉快地说:第二遍明显好多了。说完,还回味的口吻说:明白了,感觉有提高,我知道回去怎么做了。

“好啊,你看,整个过程差不多用了15分钟吧,你平时看报纸要多少时间?”

“45分钟吧。”

我们都笑了。

当机立断,请他设计回家作业,他给自己定了个计划

9月——11月:每天坚持看一段话,写一段话。写在作文本上。每三天给我看作文本。”

四、反馈调整:

在谈论所谓效果时,必须得承认一下现实:但凡涉及到“人的改变”,绝没有“一针包灵”的药方。在教育教学领域,这定是一个伴随丰富生活而发生的与时间函数有关的过程。过程中肯定存在一些重要的事件,但事件本身的价值,却需要在一定时间长度的生活中,才能呈现出来。

下面,援引几条当时的记录。 

2007-09-14

这个孩子在5天后的高三第一次月考中,作文分数成为全班第二高。他很高兴。跑来跟我说,作文中大部分元素就是前5天中,每天如此训练的成果。

于是,现在全班铺开,每天15分钟作文训练。

2007-09-24

上周六0922做了一次作文测验,结果34位同学有不同层度提高。全部同学有积累。7位同学的作文相当漂亮。今天全班读了两篇。

周记中一学生反映:觉得作文这样的写法有些在硬凑,相比以前对于作文的灵感不够多了。但是参考作文中的那些语言让我很钦佩,如果有一天我也可以把这样的词语用的得心应手我就无敌了!

我给该生的反馈批语是:训练的时候更多的是需要规范,而非自由的灵感。

2008-08-4

班级同学的语文高考成绩,从刚分班时的低于年级均分近3分,到高考成绩高于年级均分近3分,有进步。个人感觉是在作文板块的一直坚持训练有关系。虽然无法统计学生的高考作文分。班级有一位同学的高考作文被考试院收录进当年的《高考优秀作文选》第二篇。

就该生短期的反馈而言,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但就整个高三阶段而言,从分数的角度看,该生作文水平上升的效果并不是非常明显。

原因在于,整个练习的起点与终点,具有这样的特点:

1.所练习的点,是阅读心理的变化。具体而言,是阅读时阅读者内心对自我身份的调整——从“普通的消遣阅读者”心态转向“像作者一样思考如何组织语言”。但对于其他的阅写心理,未做观察与设计。这可能导致有阶段效果,但综合效果不明显。

2.所练习的表达,都是偏重于叙述。一方面对于叙述内部,未做更精细的分类与练习设计;另一方面,就叙述外部而言,与其他表达方式的结合也未做有意识地设计与练习。而高考作文,偏于议论。

如此,未来的写作,可以展开的微问题观察、思考与设计实践的路径,便自然地浮现出来了。

【编者按】学习是很复杂的事情,阅读文字符号,作为人类极为珍贵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异常复杂。项老师分享的这一个案,引起我们注意的地方有二:

一是呈现了学习问题的真实性和复杂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日常中“几乎默认”的学习领域发现真实的问题,并通过研究实践开拓出问题内、外部的复杂面貌。

二是呈现了微问题研究的基本流程:现象感受——问题澄清——设计方案——执行方案——反馈调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