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一天,武大人永不会忘!

铭记历史的 武汉大学 2022-08-13


今天是七七事变85周年

八十五年前的今天

在抗日救亡的乱世中

武大人用牺牲精神与家国情怀

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

书写了抗日图存的历史篇章


历史真相不容歪曲


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胡德坤曾在《人民日报》发文,在运用大量史实、理清七七事变真相的基础上指出,灭亡中国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既定国策,回答了“谁是七七事变的肇事者”这一根本性问题。


胡德坤表示,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端,80多年来历史的真相早已揭晓,但日本一些右翼分子却提出七七事变是日本没有预谋的“偶发事件说”、是中方挑动的“中方责任说”等。这些奇谈怪论,目的是为了掩饰日本对华战争的侵略性质。而历史真相是:七七事变是日本法西斯有计划有预谋扩大侵华战争的借口和导火线



1937年7月7日晚7时30分,驻丰台日军步兵旅团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荷枪实弹在卢沟桥和宛平县城北郊进行夜间军事演习,然后发觉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


实际上,“失踪”士兵20分钟后已归队,日军却蓄意隐瞒。日军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索“失踪”士兵,遭到中国第二十九军副军长秦德纯的拒绝。于是,日军开始向卢沟桥和宛平发动进攻,七七事变爆发。在这一过程中,中日两方的代表一直在进行紧急谈判磋商,但日军不断向宛平发动进攻。显然,日军是蓄意扩大事态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以此为导火线,迅速启动战争机器。8日,日本陆军中央开始研讨形势,陆相杉山元大将认为这是扩大战争“千载难逢的良机”。10日,日本内阁决定了派兵案,将七七事变称为“华北事变”。11日,日本内阁发表《派兵华北的声明》,诬陷是中国军队在卢沟桥“非法射击”而引发冲突,决定立即增兵华北。同日,日本参谋本部下令关东军和驻朝鲜日军迅速派兵华北,通知日本“中国驻屯军”中止与中方谈判,集中兵力准备攻击中国军队。


与此同时,日本参谋本部制订对华作战具体计划。从中国东北、朝鲜派遣的日军到达平津地区后,28日和29日,日军分别向北平、天津发动进攻,北平、天津相继陷落。8月31日,日本成立华北方面军,8个多师团的兵力相继到达华北,将战火覆盖全华北。8月14日,日本打响了淞沪会战。8月15日,日本组建“上海派遣军”,先后派遣9个多师团的庞大兵力进攻上海。9月2日,日本内阁决定将“华北事变”改称“中国事变”,终于将七七事变扩大成了全面侵华战争



日本法西斯以七七事变为借口和导火线,一步一步将局部事件扩大为全面侵华战争,所谓“中方责任说”完全是日本右翼分子编织的谎言。日本只有正视侵华战争的历史,才能面向未来,珍惜和维护中日友好关系


战争中的武大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全面抗战爆发。1938-1946年,武汉大学西迁四川乐山流亡办学。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宏阔背景下,武汉大学师生以超迈、坚韧的精神书写了苦难而又辉煌的历史篇章,留下了一所大学永不磨灭的文化抗战记忆


01

捐献劳军


七七事变后,武大师生踊跃捐款捐物援助并慰问抗战将士。1937年8月24日,苏雪林到大公报馆将长期积蓄的金条五十一两请报馆代献国家,作抗敌之用,当时的报刊杂志多有宣传。1937年10月3日,武大战时服务团妇女工作组分三组赴武汉三镇,慰劳伤兵。凌叔华、苏雪林等参加。


《国闻周报》刊载“以值六千余元之赤金献给政府之苏雪林女士”大幅照片

《大公报》等介绍苏雪林爱国忘身之事迹

凌叔华所撰的《慰劳汉阳伤兵》一文分别登载在

当时的《国闻周报》和《抗战半月刊》


02

抗战中枢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年底,上海、南京相继沦陷,武汉逐渐成为中国的“战时首都”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1938年2月6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在武昌东厂口武汉大学旧址正式成立,陈诚任部长,周恩来与黄琪翔任副部长,郭沫若任第三厅厅长。


1938年夏,周恩来、邓颖超、郭沫若

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部分

工作人员及若干在汉文化界人士在珞珈山合影


03

西迁办学


1937年7月,日寇侵凌华夏,国土节节沦陷。为保存我国文化教育的命脉,增强中华民族长期抗战的实力,武汉大学于1938年2月21日召开第322次校务会议,决定西迁至四川乐山(古称嘉定,又名嘉州)。



1938年4月29日,经过一个多月的颠沛流离,先期抵达乐山的师生们在乐山简陋的校舍里正式开学上课。1938年7月,在留珞珈山学习的四年级学生毕业离校后,本部所剩最后一批教职员挥泪告别珞珈,在王星拱校长率领下奔赴乐山,仅留下数人看管校产。随后,乐山的“国立武汉大学嘉定分部”正式改名为“国立武汉大学”



1938-1946年的乐山时期,国立武汉大学共设有文、法、理、工四大学院及15个学系。学校本部及文学院、法学院、图书馆、大礼堂等均设在乐山文庙,时称“第一校舍”,工学院与实习工厂设在高西门外的三育学校,时称“第二校舍”,理学院设在高西门外的李公祠,时称“第三校舍”,教职员工及学生宿舍分散在乐山城内各处。武汉大学的到来,将乐山这座位于西部边陲的偏远小城,迅速变成了一座大学城。



乐山时期,也是武大师生自强不息、克难奋进、一心向学、励精图治的时期。在乐山的艰窘困厄并没有摧垮武大师生的意志,他们不畏艰辛,发奋图强,使得武汉大学非但未因战事而停止发展,反而名师云集,英才辈出。抗战期间,国立武汉大学(乐山)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昆明)、国立中央大学(重庆)、国立浙江大学(遵义)并称为“四大名校”


铭记历史,珍视和平


八十五年后的今天,山河无恙,国泰民安。但那段充满硝烟与战火的历史,我们将始终铭记在心,永不敢忘




四万万人一戎衣

一寸山河一寸血

历史不能忘记,硝烟犹在眼前

珞珈人当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以吾辈之青春

捍卫盛世之中华




---RECOMMEND---

·推荐阅读·





万里千年,终得一见!






武大白衣学姐,真飒!






没来过武大,这些你不会知道……




● 万里千年,终得一见!

● 武大白衣学霸,真飒!

● 没来过武大,这些你不会知道......

● 从物理到天体,武大全能选手上场

● 在武大,45分钟能做什么?

● 武大吴冲,藏不住了!



武汉大学-luojia1893-

封面图:曹海钢

内容来源:武汉大学往期推送 人民日报 央视新闻

责编:张华

审核:邢知博


投稿邮箱:whu_luojiahao@163.com点个“”,再点个“在看”,铭记抗战历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