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冯刚:在遵循规律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2017-06-12 冯刚 思政学者

(冯刚: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发展,需要认识、把握和遵循科学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当前,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要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把握大学生自身发展和思想实际,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顶层设计、系统推进、协同创新和累积发展上下功夫,努力形成一套可示范、可检验、可复制、可推广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和实践成果,在持之以恒、绵绵用力中不断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一、把握大势,让思想政治工作根植于深厚的中国土壤

把握国家发展大势,是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源于党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同时服务于革命和建设实践,离开实践的需求和指引,思想政治工作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既不能得到自身的完善与发展,也不能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1]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必须扎根中国大地,扎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扎根中国梦的实现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从中汲取丰富的滋养,体现历史的纵深感,以此增进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信任,进而在信任的基础上与学生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与学生沟通,在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影响,在影响的基础上完成传承。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要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促进人民群众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需要汲取和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同时,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也具有密切关联。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只有符合对象的思想实际,才能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制度、政治环境、文化氛围的改变,人们的思想越发多元、自由、开放,对国家发展和社会实际更为关注,能否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将直接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进而影响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因此,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这片深厚土壤,回答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最关心的问题,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丰富教育内容、发展教育内容、检验教育内容,关注现实中最生动的事情,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时代感、影响力。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要跟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选择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绝不是简单的主观判断,是否反映社会发展实际、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关乎方法的生命力和实际效用。在我国几千年的德育实践和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众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比如理论灌输法、比较鉴别法、典型示范法、自我修养法、实践锻炼法等。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以及人的思想变化,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需要与时俱进,这就要求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与时俱进地跟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一方面,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论,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科学性与时代化;另一方面,在继承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基础上,汲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方法和具体方法,使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体现时代特色,适应教育对象思想的新特点,使方法更加具体、实际、接地气。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评价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教育主体、教育客体以及社会大众都会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评价,科学有效的评价不仅可以促进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不断完善,同时也可以提升社会认同,进而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评价虽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评价本身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在思想政治工作评价过程中,如何保证在客观和公正的基础上,既能反映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变化,又能对思想政治工作自身发展提供必要的咨询建议,是完善思想政治工作评价的一个重要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完善思想政治评价提供了一个重要切入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取得的成果,它不仅是人们通过劳动取得的客观发展实际,同时它也客观地反映了改革开放近40年来人们思想的客观变化。因此,无论是哪一群体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评价,都需要把它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当中,它所取得的成绩和反映的问题都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进行检验。

二、以人为本,着眼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新的着力点生长点

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是提升思想政治工作亲和力和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的内在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是要从教育对象的成长发展需求出发,关注对象的全面、可持续、协调的发展,从中寻求思想政治工作新的着力点和生长点。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2]286因此,高校一方面要正确理解当代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内涵,另一方面要找准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成长成才发展需求的结合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生动力,让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内在需要。

(一)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理解和把握当代学生成长发展需求

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是全面且具体的,理解和把握当代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既要在纵向上对比不同时期需求的特点,也要在横向上解构当前需求的具体内容。马克思认为,按照历史发展的纵向顺序,人类社会划分为三种形态,即对人的依赖、对物的依赖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3]107-108这种划分从侧面反映出,不同时期人的成长发展需求具有不同的侧重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尤其是青年学生,对于自身成长发展需求的关注更为显著,需求的种类更为多元化,层次也有所提升。在准确理解当代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特点的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国家发展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掌握学生的具体成长发展需求,坚持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解构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另一方面总结和归纳当代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核心素养,确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的放矢。

(二)找准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结合点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青年学生的成长发展不是“两层皮”,后者是前者的目标,前者是后者的保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果脱离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将影响思想政治工作质量,阻碍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4]165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同样需要融入校园生活,青年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是融入的一个重要纽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着眼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坚持思想引领和以人为本,深入理解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内容与青年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同构性,准确把握和有效运用两者的结合点,以此增强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信任和理解,进而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三)在关注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内生动力

以人为本,不仅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取向,同时也是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重要规律。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存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客观矛盾,它们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解决这些矛盾,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从被动接受主体灌输转变为主动内化和外化教育内容,使学生自发地、内在地接受思想政治工作,即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内生动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内生动力,需要理解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国家和社会发展现实需要三者之间的关系。这就是说,除了要找准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结合点,同时还要理清教育目标、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是否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实际。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着人才的评定标准,当前的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青年人才,社会对青年学生的基本要求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些问题需要有效结合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当中,以此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内生动力。

三、以文化人,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力量

思想政治工作要突显文化蕴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1]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即是人类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一种文化现象,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力量,要重视教育对象的思想情怀的培养,注重对人的思想的引导和塑造,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一方面,要总结改革开放近40年来思想政治工作取得的成就,探索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文化是人的生存方式,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蕴含就是要坚持与教育对象的劳动生活实际相结合,用人们熟知的生存方式教育人自身。因此,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蕴含,就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构建和完善文化载体,有效运用文化的方式和手段,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一)构建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载体

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能为教育主体所运用,承载和传递教育内容或信息,增进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完善文化载体,要做好课堂内外两个文化载体的构建。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创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载体。课堂教学不等于简单的理论灌输,它同样可以发挥以文化人的功效。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针对不同学科专业学生的特点,深入挖掘提炼其中蕴含的德育价值和德育元素,明确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等环节的德育要求,突出学科专业的科学属性、社会属性和德育属性,坚持整体设计与分类指导相结合,教学目标与德育目标相融合,知识学习与实践体悟相统一,科学构建课内文化载体,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文化,突显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重视课外文化载体建设。除了课堂教学,学生的业余生活为思想政治工作文化载体的搭建提供了广阔空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校园文体活动等,创建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载体,在知行结合中培育学生。

(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方式和文化手段

盐是人生活的必需品,但是人不会直接去吃盐,必须要将其融入到各类菜品当中。思想政治工作同样需要强调融入、渗透、潜移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视人文教育、隐形教育,注重精神成长、思想提升,坚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长久地、默默地、逐渐地感染人、影响人、转化人,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近和接受正确的价值观、远离和摒弃错误的价值观。[5]比如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必要的价值引导,进行必要的价值观教育;在专业课的案例教学中,融入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教育,在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舆论动态,融入思想引领和理想塑造,提升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总的来讲,就是发挥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文化的滋养,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思想政治工作。

(三)加强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而言,坚持以文化人,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力量,网络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是最为直接的有力抓手。网络是高校师生学习生活的“第一环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最大变量”,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需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发挥网络文化育人功能。要坚持研究各类媒体的融合发展,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网络正能量,增强网络工作动力。同时,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制度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体活动建设等,将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与这些文化载体相结合,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上下功夫,以更有效地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

四、循序渐进,在持续用力中不断深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系统工程,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过程性的构建,注重循序渐进、绵绵用力。在过程性中实现系统谋划、协同配合、整体推进。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政治方向,保证各项工作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凝聚力量,形成共识,因此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始终坚持,不能削弱;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是与时俱进的,随着党和国家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也会相应调整,因此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持续更新、持续推进,做到因时而新、因势而进。因此,高校各级党委要坚持常抓不懈,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及重大理论创新,聚焦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循序渐进,持续用力,形成稳定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机制。

(一)持续用力需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在高校教学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要做好协同创新、相互配合、形成合力,避免因思想政治理论课单一教学形式而出现的思想政治工作短期效应,使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高校教学全过程,以此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持续性、连贯性、有效性。比如在自然科学类专业教学中,注重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在工程技术类专业教学中,突出培育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耐心专注、执着专一、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中,突出公平公正、诚实守信,注重经济社会活动中的公平理念与实践的教育。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的有效结合,确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持续运行。

(二)持续用力需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思想政治工作要想做到循序渐进、持续用力,就要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连贯性,即有效继承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一方面,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科定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指导下开展理论研究,切实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课题研究;另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研究,以政治性、实践性为原则,总结中国共产党各个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优秀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在继承的基础上,思想政治工作的持续发展还必须结合中国发展大势,做到因势而新,结合当代中国发展大势以及国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探索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

(三)持续用力需强化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持续发展的人才保证,没有完备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持续用力也就无从谈起。一方面,要加强学科梯队建设,优化队伍结构。要依托高端专业智库、重大研究项目、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名师大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理论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青年学术骨干,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另一方面,推动理论实践融合,实现协同创新。既要鼓励引导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党政干部主持和参与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攻关研究,积极学习宣传、转化应用理论成果,为思想政治工作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实践土壤,又要探索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理论队伍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和平台,建立理论队伍对思想政治工作问题进行跟踪研究的常态长效机制,实现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相互促进。另外,要加强培养培训,提升专业化水平和职业能力。通过搭建学术平台、加强学术交流、加强教育培训、开展实践锻炼等方式提升工作队伍、学科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要提升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理论修养,真正做到“学马”“懂马”“信马”,成为有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思想政治工作者。[6](编辑:耿春晓  校对:黄扬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冯刚,刘晓玲.坚持以文化人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

[6]冯刚,王振.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新论述 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理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1).

(文章选自《思想教育研究》2017年4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