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王立仁、张小秋: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7-01-18 王立仁 张小秋 思政学者

(王立仁: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实效,“学”要带着问题学,“做”要针对问题改,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当前,阻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关涉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而且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我们需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当前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情况并不理想。哪些因素影响到了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呢?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教性与规约性、流变性与重复性、多源性与模糊性,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因素。认识这些影响因素,并且针对这些因素采取现实的方法,可以提高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程度,进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形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教性和规约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教性和规约性,使人们容易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一些误解,并且无形之中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疏离,因此我们呼吁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时代发展和教育对象自我意识完善的实际,艺术性、现实性地转化说教形式,进而让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更接地气,而不是飘在空中。

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制度、巩固国家政权、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个人发展,通过社会组织对社会成员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集传输社会价值体系、规范体系,引导教育对象发展,解决现实问题于一体的,旨在培养践行社会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的人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国家的意志,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维护社会制度、巩固国家政权、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它理应受到社会成员的接纳和肯定。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影响了人们对它的认同呢?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教性过度和规约性突出是首要因素,这造成了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期待与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之间存在很大的落差。

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说教性过度现象。说教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其本质目的的必然要求,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解决的是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需要通过说教来进行循循善诱,而不是利用强迫命令来压服,说教的方法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灌输的理论为依据,符合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基本思想。正如列宁认为,社会主义意识不可能自发产生,只能通过各种形式进行灌输,才能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和掌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说教来论证社会制度的合理性,来宣扬国家政权的正当性,来传播国家和社会的价值理念,来告知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权威性以及违背它们的后果,这些都是必要的。说教应该结合实际,应该体现艺术性,并且应该有一个“度”。这种“度”的把握不平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讲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多,对教育对象需要的关注少。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正当性毋庸置疑,但是教育对象也是其服务的对象之一。重视自我是人们的正常心理,人们希望自己得到外界的关注和重视。因此,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同样希望得到重视和关注,而一旦他们感到思想政治教育对自身的重视不够,就很可能与它渐行渐远。二是讲国家和社会要求的高标准多,关注一般层次的要求少。这往往使人们觉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是给社会精英提出的,普通人难以达到,这样容易削弱他们前进的动力。三是讲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正面因素多,分析社会现实问题少。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传播社会正能量为主,但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也要做适当的分析,这便于人们认识现实,指导现实生活。如果回避现实问题,会让人们怀疑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性。以上是思想政治教育说教过度的表现,也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重要因素。

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说教性过度问题,这需要教育形式的转型。说教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自己的本质和完成自己的使命的重要形式,但说教不能过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可以从对象的现实需要和他们期待解决的问题为切入点来讲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种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对象的切身利益和现实境遇联系起来,能够增强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正如马克思曾指出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P82)一件事与人们的利益关系愈大,人们的热情会越高,而利益越直接,人们的认同度就越高。中国土地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共产党所以能组织那么多力量,是因为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相关。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也曾说道:“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2](P514)我们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要“尊重学生的接受习惯”,这些实际上都是在提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对象的问题和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规约性也是影响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重要因素。规约,顾名思义,规范和约束,这种规约性主要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提出具体的规范、要求甚至是尺度,这种规约性固然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发展提供了指引,但与此同时,难以避免地使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刻板、僵硬的印象,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只有消除人们对这种规约的防御心理和抵制情绪,调节思想政治教育与人们的关系,拉近二者的距离,才能提升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

要弥补思想政治教育规约性带来的消极影响,需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亚历山大·波普说过:“人应当受教育,但不要使他感觉到在被教育,对于别人不知道的事,要当作他忘记的事告诉他。”[3](P135)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教育对象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效果就越大。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艺术化而不失本真地呈现,是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必然要求。从问题入手,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是提升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又一个思路。结合社会现实问题和教育对象自身需要解决的问题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对象客观地分析和思考这些问题,并且得出自己的结论,这种做法有助于调动教育对象自身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是教育艺术的重要体现。此外,在对问题的选择、解决引导的过程中也都应该注重教育的艺术性。通过一些故事来诠释社会的规范和价值理念意义,是提高艺术性的重要路径。故事生动富有感染力,能够打动人心,易于被人们接受。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达到教育的目的是我国教育的传统,中国历史上有过专讲故事的课本,诸如二十四孝。讲好中国故事也是党中央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要求,而这个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借鉴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讲故事就是要通过故事人物情节的分析,来认识社会价值规范的现实意义。我们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课堂教学都有案例,讲这些案例实际上就是以讲故事的方式讲道理。课堂教学和教育实践证明,那些有代表性的能说明道理的故事很受人们喜欢,它们直接来源于生活现实,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在不同程度地讲故事。精心选择有代表性的故事,这个代表性就是能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能够呈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艺术地讲好故事,在讲授故事中通过对故事中的人物情节与社会价值规范意义的讨论,让对象接受蕴含在故事当中的道理。尽管我们很早就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方法,但以往的案例仅仅具有辅证的价值,缺少打动人的力量。因此,精心打造真实的、生动的、鲜活的、精彩的、典型的故事,将这些故事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学中来,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流变性和重复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流变性和重复性,不但会让人们感觉到思想政治教育是难以把握的,更容易将其归为无意义的“老生常谈”,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保持基本内容的稳定,同时应该尽量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无益重复。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规划与设计过程中,应该将与时俱进的内容体现在时事政治的范畴中,对于有必要的重复内容应该为其选择最佳时机进入教育境地,要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求变与不变、重复与提升的“度”。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国家和社会对社会成员提出的基本要求,社会成员不仅要熟知这些内容,并且要以这些内容作为行动的准则。这种基本要求是国家意志和社会制度要求的具体体现,它基本上应该是稳定的,只要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社会制度、国家意志不发生冲突,就不要轻易去改变。因为这样既便于教育实践活动的连续性,也便于人们在实践中把握和遵守。现实中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变化在动意上是好的,这种变化是为了使内容更加完善,更与时俱进,可以不断地把思想理论中的新成果、新思想、新观点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中。但是内容不断流变造成的实际影响是人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总是在变,难以把握。实际上,变化的是思想理论成果的内容,而不是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真谛。毋庸置疑,我们的价值观体系、规范体系、新的理论成果,都是为维护社会制度产生的,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但由于那些变化的内容而影响到人们的认知和认同,却是一种客观实在。

要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体现相对稳定和与时俱进,又能提升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笔者以为可以采取如下办法:其一,通过扩大价值观体系和社会规范体系外延的方式来吸收变化的内容,也就是在原有框架的体系下吸纳变化的内容,这样不会因为变化的内容影响到整个内容格局的变化。其二,在保持原有内容框架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讲授吸纳思想理论的新成果,这表现为教材的文字上暂时不做改变,而在鲜活的教学教育过程中通过教育者的讲授来呈现新的内容。其三,在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课和系统教育内容中不体现变化的思想成果,而是通过形势任务来呈现新的理论成果。新的变化的内容经过形势任务讲授过程的积淀,逐渐成熟和精湛,便于在恰当的时机转入正式的教材内容。做到以上三点,既能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框架相对稳定,又能让思想理论的新成果走进人们的视界。我们知道,法律条文的变化要有修改草案的过程,要有立法解释,这样便于让人们接受和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成果同样也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先要让人们认识这种变化的意义和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变与不变之间要保持适当的张力,既要照顾到新的思想理论成果能进入思想内容体系中来,又要考虑到这些成果被吸纳的过程符合人们的认知和接受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复性是影响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另一个因素。重复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家意志和社会要求,但当人们对这些意志要求都已经熟知的情况下,就应该考虑如何克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复性问题。必要的重复一方面要体现在学段之间内容的衔接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同一内容的不断强化上。解决内容的重复性问题,需要综合考虑。首先,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体上统一布局。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密切配合,系统安排。家庭教育中孩子品德发展、习惯养成等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重要的关联,因此,要整体上统一规划。要对家庭教育的内容做一些基本的、具体的规定,以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协调。学校教育还需要考虑将幼儿教育的内容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之中。这样,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包含了幼儿、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研究生等不同层级的教育,并且不同层级的教育内容要划分界域,在什么阶段讲什么内容。此外,要将社会教育纳入到统筹规划的范畴中,社会教育有自身的特点,比如新闻媒体有传播教育的功能,社区环境有熏陶感染作用等。家庭、学校、社会要根据对象构成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教育内容的边界。也就是说,对每个阶段要进行哪些内容的教育应该有明确的规定,要有层次性的循序渐进,不要倒置也不要越界。其次,要对一些必要的教育内容进行反复的强化。比如家庭教育中习惯的养成可以反复强化,幼儿阶段的教育规矩意识同样可以强化反复等,而在教育阶段外要避免重复。家庭和学校有各自不同的责任,学校教育不能替代家庭教育,低学段的教育内容不能僭越高学段的教育内容,而高学段教育内容也不应去无益地重复低学段的教育内容,要做到各司其职。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避免重复,又不能没有重复,怎么办?重复问题主要体现在学校内,因为学校学习的系统性、计划性特别强,一旦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就会影响人们的认同。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有些内容要在学段内进行重复,不要在学段外重复。二是学段外重复可以尝试通过日常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媒体教育来完成。这些教育形式与人们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并且这些教育的对象具有流动性,这样可以规避重复性影响认同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实现的多源性和实效评价的模糊性

由于人的思想政治品德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人们在多种影响因素中看轻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它是可有可无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由于其没有明确标准,或者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认识不清,因而影响到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因此,客观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职能与存在意义,建立起科学可行的实效评价标准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认同问题的重要出路。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4](P247)思想政治教育设置的目的是维护社会制度、巩固国家政权、稳定社会秩序、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但是其他的机构和部门,比如军队、法院、警察、公共事务管理等都是以此为目的的。这些机构和部门实现这个目的的方式与思想政治教育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是靠言传身教,而他们则主要靠管理和强制手段。不言而喻,说教是有作用的,说教有作用是因为人作为能动的社会动物,能够接受教育的影响,汉代董仲舒“性三品”理论中的“中民之性”就是强调人能接受教育。教育能够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教育有教化人的职能,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前提。中国古代社会素有德治的传统,但是德治不是仅仅靠道德教化包打天下,为道德教化提供保障的是法律制度等国家强制的手段。道德教化之所以被列入国家治理的手段当中,就是因为它有作用,然而这种作用又是有限的,即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通过教育来解决,教育只能胜任它应该的和能够胜任的职能,它也只能发挥它能够发挥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实现的多源性告诉我们,实现这样的目的虽然不能仅仅靠思想政治教育,但思想政治教育以其说教的职能与功能是其他社会组织所不能取代的。

就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看,无论是践履职能,还是实现功能,都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我们最大的经验就是不要脱离世界。”[5](P290)思想政治教育尤其要做到这点,仅仅靠自身的说教并不能发挥全部作用,还有赖于与社会、家庭之间的有效配合。思想政治教育视界中很多人关注的“5加2等于0”的说法,它的寓意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五天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收到一定的教育效果,但是经过两天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就抵消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又回到原点。5+2=0的公式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学校教育的内容要求,如果在家里不能获得认同,或者与社会现实不吻合,就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比如,学校教育强调待人要真诚,但家长却告诉孩子不要相信别人;学校教育强调公平正义,但看到社会中的权钱交易,这样学校教育的效果在家庭与社会的不良影响面前,就会被反噬。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求在教育实践中如果能获得实现,必须与社会和家庭取得共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集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合力的系统工程。

就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而言,每个教育者会面对很多不同的教育对象,并对他们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教育对象也经历着不同的教育者,从学前教育,到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研究生,在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就有很多,并且有着同样功能属性的历史、中文等学科教师甚至于班主任、辅导员和行政管理人员,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每位教师都有培养人思想品德的责任,只是实现育人的方式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多源的事实,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受到质疑,到底是哪个主体的教育对学生产生了影响,发挥了积极作用。决定教育主体是否发挥积极影响作用的因素,既有教育主体能力的问题,也有教育主体的态度问题;既有教育主体的品德修养问题,也有教育主体的价值理念问题。有的教育主体对学生的影响会让学生受益终身,有的则效果并不明显。由于学生接受的教育来自多个方面,即很多教育主体作用于一个人,所以很难评判哪些教育是成功有效的,哪些教育带来了副作用,因此,很容易在这个过程中忽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设置目的的社会组织是多源的,即有多个社会组织共同承担着维护社会制度、巩固国家政权、稳定社会秩序、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的职能;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发挥,功能和作用实现,需要家庭社会的配合,并不能一枝独秀;思想政治教育多个主体作用于一个对象的现实,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多源的内涵。这种多源性,让人更多地看到的只是多源,而在多源中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有的人甚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可有可无,是多余的。我们承认,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它的效用是有限的,但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完成使命,以自己的实践方式去实现其本质。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维护社会制度,巩固国家政权,稳定社会秩序,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的目的成本就要提高。这是经验和理性得出的客观结论。而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不可缺少,是因为人们通过接受它的引导、激励规范、说服等能够实现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是包打天下的,它效用也不是绝对的而是有限和相对的,但这些都不能否认它存在的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评价模糊性也是影响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重要因素。当前,究竟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是如何呈现的,我们该如何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该有怎样的标准?这一系列问题,都还具有模糊性。由于无法衡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好与不好都无法科学地判定,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也会产生影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评价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去谈论效果的好坏是带有主观色彩的,也是难以说服人的。

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既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实现角度来看,也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角度来评价。从职能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虽然肩负着维护社会制度,巩固国家政权,稳定社会秩序,促进个人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使命,但和它肩负同样使命的还有其他的组织或机构,诸如前文说到的法院、检察院、公共管理机构等。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关键不在于其担负的使命或职能是什么,而在于它以何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职能,它的职能发挥得如何。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是把国家的意志和社会的要求传递给教育对象,让教育对象知道国家意志和社会要求有怎么样的体现;它要论证国家意志和社会要求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并要说明正当性与合理性与现实有怎样的关系;它要论证个人接纳和遵守社会价值规范的意义和价值以及违背这些规范所带来的后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让教育对象认识这些、接受这些,并且为他们在现实中践履这些价值和规范奠定思想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仅仅靠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社会秩序的维系、政权的巩固、国家意志的贯彻,则过于理想化。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能独自实现这些目标,那法律制度,社会管理机构,国家机器等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历史上的以德治国也并非仅仅靠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而是发挥道德教化的引导作用,让人们遵守国家的法律和规范,而能不能实现这样的目的,不仅看道德教化引导的如何,更要看社会的报答力如何,即通过社会的奖惩机制来发挥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化的告知、引导、激励、说服、劝导等职能发挥的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些职能实现之后,人们是否按照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要求去做,要综合社会各方面因素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评价也必须结合各项因素进行综合考量。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如何,最终就是要看教育对象对教育的内容要求把握多少,辅之在知的前提下的行为如何。我们知道,知未必行,但知是行的条件。再有,我们衡量人们理想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如何,在宏观上要有个基本判断,一个社会,人们都安心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生活现状感到满意并且有幸福感,不违反社会规则,社会运行流畅,这应该是社会要达到的理想状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的目标。因此,笔者认为对社会运行状态的评估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考量,都不能过于理想化,必须是现实的、客观的和科学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会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实现的多源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评价的模糊性是有关联的两个问题,甚至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个问题。前者告诉我们,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具有多源性,但思想政治教育有存在的必要性,它自身的职能和功能毋庸置疑;后者让我们明白,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不是对人们的行为完全负责,它只要尽到自己的职能实现了自己的功能即可。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教性和规约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流变性和重复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多源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评价的模糊性,影响着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进而在一定意义上也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我们要正视说教和规约、流变和重复、多源与模糊性,采取可行的方法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就能不断提升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编辑:李园园  校对:龚春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转引自[美]戴尔·卡耐基.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M].丹宁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文章选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6年2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