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乾隆最爱的“三希"在清宫178 载,流落民间之后......

2018-01-28 蓝玉琦 典藏


 

“很久、很久以前……"最熟悉的开头,或许有些老掉牙,但总容易让人有着听故事的期待。很久、很久以前……不同于童话传说,这故事说得出时间点,有很多很多的老公公,一二位老婆婆。不在村庄,在宫里。

 

乾隆十一年(1746),乾隆皇帝将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藏于养心殿西暖阁内,此三帖合称为“三希",乾隆并御书匾额“三希堂"。在他最宝爱的“神品"《快雪时晴帖》后题识:“王右军快雪时晴帖,为千古妙迹,收入大内养心殿有年矣。予几暇临仿,不止数十百过,而爱玩未已。因合子敬中秋,元琳伯远二帖,贮之温室中,颜曰三希堂,以志希世神物,非寻常什袭可并云。"这三件珍宝自此在三希堂中安稳地度过178 个年头。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23cm×14.8cm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王羲之(303 ~ 361), 至今其真迹已不复存, 即便是“ 下真迹一等" 的钩摹古本,也已是屈指可数。此帖自康熙十六年(1677)由民间收藏者冯源继献入宫中,极受乾隆宝爱,“ 予几暇临仿, 不止数十百过,而爱玩未已。"他在帖前写了“神乎其技"四个大字,“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八字小楷。乾隆绘制二幅画作,张若霭写梅花图,乾隆并言:“龙跳天门,虎卧凤阁",于册中写了70 多则题记,写到无处可写,在乾隆六十年(1795)退休为太上皇帝,后题下`以后展玩亦不复题识矣。´"此帖为三希堂帖之首,今日普遍认为乃唐人摹本。

 

 

朝廷崩解

《快雪时晴帖》险落难


每个朝代都有最后一个皇帝,大凡兵燹灾患,最是动乱的时局。溥仪,中国最后一任皇帝,自退位后仍居住于紫禁城的小朝廷中,然而城外已是国民政府的新世界。1924 年11 月5 日,溥仪被冯玉祥的国民军驱离紫禁城。他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道:“那天上午,大约是九点多钟,我正在储秀宫和婉容吃着水果聊天,内务府大臣们突然踉踉跄跄地跑了进来。为首的绍英手里拿着一件公文,气喘吁吁地说:`皇上,皇上……冯玉祥派了军队来了!还有李鸿藻的后人李石曾,说民国要废止优待条件,拿来这个叫,叫签字……我一下子跳了起来,刚咬了一口的苹果滚到地上去了。……老实说,这个新修正条件并没有我原先想象的那么可怕。但是绍英说了一句话,立即让我跳了起来:`他们说限三小时内全部搬出去!´"

  44 33808 44 14939 0 0 3502 0 0:00:09 0:00:04 0:00:05 3501span>

溥仪早在小朝廷时期,即不断地以赏赐溥杰的名义,将老祖宗收藏的书画宝物们一一运出宫外,谋筹金钱。要离开紫禁城了,仓皇中溥仪仍不忘众多宝物,他选中了《快雪时晴帖》,将震惊天下的三希堂帖之首夹带在铺盖中。然而,这次他没有成功,在经过神武门时,被守城的士兵们给搜了出来。

 

根据台北故宫前副院长庄严回忆,被查扣的《快雪时晴帖》呈送至“清室善后委员会"(故宫前身),专家们鉴于这是件特别重要的文物,且当时驻北京的军队亦尚未撤离,局面混乱,若将此宝归回养心殿,唯恐得而复失,便不敢放回紫禁城。于是在讨论后,派人在东交民巷买了个大保险柜,放在神武门西边一间小屋,将《快雪时晴帖》锁在保险柜里,派士兵日夜保护。

 

1928 年,北洋军政府最后一个掌权者奉系军阀张作霖,因北伐军节节胜利,东北军作战失利,张大帅宣告撤离北京。临走时,他派人到故宫要拿走《快雪时晴帖》。当时的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易培基,推说这宝帖被锁在保险柜,而保险柜的三把钥匙分别由冯玉祥等三人持有,无法打开。张作霖因当晚就要离京赶赴沈阳,又不便强行夺拿,来人只好作罢、悻悻而归。


十几个小时后,6 月4 日清晨,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在沈阳郊外的皇姑屯。

 


 

另外“二希"

入郭葆昌锦囊


早在溥仪出宫之前,敬懿皇贵妃就将《中秋》与《伯远》由养心殿移至了自己的居处寿康宫。而在出宫时,因没有女性军警,据故宫吴瀛《故宫盗宝案真相》描述“因为她们出宫,宫嫔人等须要检查,请求不要用男人,以严大防,用了北大的女学生,莺莺燕燕地胡闹一阵也就算了。"《中秋》与《伯远》在未细查下,也就出了宫。当时北京的大古董铺,都聚集在正阳门外的琉璃厂,但由于三希帖的名气太大,于是便遣人送至后门桥外的小古董铺“品古斋"脱售。

 

王献之《中秋帖》,27cm×11.9cm ,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王献之(344 ~ 386),王羲之的第七子,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他创建一种新体的“连绵草",有人称为“一笔书",此帖可为此“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间"的典型书体。乾隆皇帝于卷前引首题“至宝",并有干隆、丁观鹏绘画各一段。据考此帖乃宋代米芾依王献之《十二月帖》所作之节临本。

 

1925 年10 月10 日,紫禁城神武门的门洞上悬挂起了一块匾额,上书“故宫博物院"。紫禁城的皇宫成为向公众开放的故宫。

 

1931 年“九一八"事变,日军攻入东北,故宫和东北仅200 公里之遥。1932 年,故宫开始挑选文物,秘密地装箱打包。1933 年,日军攻入山海关,为了躲避战火,国民政府决定将故宫文物南迁,2 月4 日庄严等故宫人接到秘密通知,“5 日夜里装车,6 日离开北平。" 2 月5 日大批板车进入故宫,几个小时就把各车装好。天黑之后出午门到车站装上了火车,忙活了一夜,2 月6 日清晨,运送第一批南迁文物的列车在军队的护卫下由北平西站出发。五批南迁文物共计19,557 箱,《快雪时晴帖》亦在这些精挑细选的宝贝们中。

 

负责运送南迁文物之一的庄严,在当年担任升为古物馆科长,也是此时他看见了那离散于宫外的《中秋》、《伯远》二帖。他在《山堂清话》忆述:“第一批由我与同仁负责押运,临行前,郭世五先生特别邀请马院长及古物馆馆长徐鸿宝(森玉)先生和我到他家吃饭(就是坐落在北平秦老衚同的觯斋)……饭后并取出他所珍藏的翰墨珍玩,供大家观赏,其中赫然有《中秋》、《伯远》二帖。三希帖为人间至宝,人世众生芸芸,几人能有机缘目睹一面,而他个人居然独拥其二,实在值得自负。那时候郭先生曾当来客及公子郭昭俊的面说,在他百年之后,将他拥有的此二希帖,无条件归还故宫,让《快雪》、《中秋》、《伯远》三希再聚一堂,而且戏称要我届时前往觯斋接收。"

 

王珣《伯远帖》,25.1cm×17.2cm ,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王珣(344 ~ 386),为王羲之的族侄。其父王恰,其祖父王导均善书,史称“三代以能书称,家范世学,洵之草圣,亦有传焉。"卷前引首乾隆题“江左风华",乾隆并写:“唐人真迹已不可多得,况晋人耶!内府所藏右军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今又得王珣此幅茧纸家风信堪并美!几余清赏亦临池一助也。"并有乾隆、董邦达各绘一段,沈德潜作《三希堂歌》,为三希堂帖中唯一有名款的晋人真迹。传世书作,仅陆机《平复帖》和此件,为世人公认的晋人真迹,极其珍稀。

 

《中秋》、《伯远》帖上所钤“郭氏觯斋秘籍之印",即为郭世五的收藏印鉴。郭世五,名葆昌,买卖、收藏文物无数,北京的古玩界称为“五爷",曾为袁世凯督造了四万件“居仁堂"洪宪御瓷。1937 年春,收藏家张伯驹于郭世五家中见到“二希",惟恐被卖给外国人,于是请惠古斋的柳春农居间,愿以高价收购,郭氏要求搭卖李白《上阳台帖》、唐寅《孟蜀宫妓图》轴等,议价20 万元,先付6 万,余款以一年为期结清。不料旋即发生卢沟桥事变,金融冻结,张伯驹无力付清余款,便将《中秋帖》、《伯远帖》退还给郭葆昌。


 

三希分手近世纪

何日相聚首


随着战事状况,文物由当时的北平辗转至上海、南京、郑州、宝鸡、汉中、成都、长沙、贵阳等地。《快雪时晴帖》历经颠沛流离,走遍大半个中国,1947 年12 月9 日与其它文物重返南京,安置于朝天宫库房。1948 年9 月,人民解放军经辽西会战,攻占东北全境,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自此国共情势已定,11 月6日淮海战役,国民党军队全线崩溃。故宫博物院于是召开了抗战胜利后的第一次理事会,12月决定将文物运往台湾;12 月27 日,第一批由登陆艇改成的平底船“中鼎轮"在风雨飘摇中抵达台湾基隆港。1949 年1 月,第二批文物由招商局海沪轮运抵基隆。2 月28 号,“崑仑号"上满满逃命的海军总部官兵与眷属,故宫文物有758 箱无法上船,《快雪时晴帖》就在这最后一批文物上。三批文物,总计2,972 箱的珍宝运抵台湾,虽然这只是故宫南迁文物的四分之一,但却都是筛选过的精品。《快雪时晴帖》自此落户台湾。

 

也几乎是在此同时,庄严回忆:“民国三十八年(1949)政府迁台,郭昭俊先生曾携《中秋》、《伯远》二帖来台,旧事重提,欲履行他父亲生前宏愿。由于郭府逃离大陆时,家产散尽,故希望政府能在`赏´他一点报酬的条件下,他再将二帖`捐赠´出来。可惜政府那时刚来台不久,一切措施尚未步上正轨,财源短绌,实在无力顾及于此,希望以后再从长计议;以致二帖重回故宫之事,不克实现。"

 

“二希"再次与庄严失之交臂。郭昭俊只好转到了香港,由于缺钱,将“二希"抵押于香港的汇丰银行,抵押期1 年,月息2 分,1951 年11 月28 日到期。1951 年底,香港传出消息,抵押在汇丰银行的“二希"期限届满,因物主无力赎回,银主将会将其运往伦敦。此事经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政协副主席马叙伦、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长王冶秋、文化部副部长兼文物局局长郑振铎,迅速报告给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周恩来当即指示,派出负责人员及识者前往香港鉴别真伪,并商讨赎回事宜。王冶秋、马衡、徐森玉、徐伯郊等人着手进行购回任务,几经波折,最终以在当时算是非常巨额的50万港元,将“二希"赎回,于1951 年12 月27 日,正式入藏北京故宫,重返紫禁城。

 

“三希堂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在台北故宫,王献之《中秋》、王珣《伯远》在北京故宫,王氏一门看着清朝的盛世衰落,看着内战的动乱离散,说着其实不久以前的这200 多年故事。


 

文 | 蓝玉琦

图 | 本刊资料室

 

本文原刊载于2013年《典藏·画刊》5月刊,原标题为《“三希"分离的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