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皇家御寒三件宝,火盆、手炉和皮草

2018-01-25 点点 典藏


全上海都在等的雪,终于来了。凌冽冬日,在2018年第一场雪中砥砺前行是什么感觉?大约也就一个字“冷”了吧,今天的你如何御寒?房间里有暖气、床上有电热毯。出门带点儿暖宝宝,羽绒服,再裹张貂皮?


那在没有电的古代,人们怎么御寒呢?难道是取柴生火?顺便围着篝火群舞?


你是对的,但是人家烧的可是沉香。就是那种很贵很贵的沉香。隋炀帝曾以沉香木堆成小山,放火焚烧,让嫔妃和大臣过来取暖,芳香可以弥漫数十里,这种土豪行径,不亡国才怪。


一定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这种“奢华”的取暖材料,瞬间让人觉得唐玄宗、杨贵妃的取暖活动就朴素了许多,毕竟人家也就是“春寒御赐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泡个汤而已。


唐玄宗的哥哥和弟弟的取暖方式可没那么清淡,而且是古代男人三妻四妾才能享受到的特殊福利。


先说唐玄宗的哥哥申王,他取暖的方式是让一群姬妾围着他,作为人肉屏风阻挡寒气,称之为“妓围”。再说唐玄宗的弟弟岐王,他不喜欢烤火,冷的时候就叫个年少的姬妾过来,把手放进姬妾怀里,叫做“暖手”。


除了泡汤取暖,其他的取暖方式在今天看来都不太“正经”。那么,在古代,皇家普遍的御寒取暖工具有哪些呢?


皮草


毛皮的使用,在人类生活史中历史长远。在古代,冬日着上好的皮料,在保暖之余,更是社会阶级的象征。而清代的皇帝,作为帝国中地位最高的统治者,其吃穿用度自然无不讲究。


清人入关后,以满族的传统服饰为基础,逐步改良与制定冠服制度。朝服是参加重大仪典所穿的礼服,分夏、冬,夏日朝服的材质常用纱,冬日在缎、绸之

外必会加上毛皮保暖。如下左这件康熙皇帝的朝袍,明黄色缎面上妆花挖梭,以金线织出金龙并片以金边,以多色丝线织出祥云、福海与寿山。


黄缎织彩云金龙纹皮朝衣,清康熙,身长150厘米、两袖通长194 厘米、下幅宽152 厘米、披领120×42 厘米,清宫旧藏


而隆冬大典时,朝袍在外仍不足御寒,因此朝袍外还要再加上同为礼服之端罩才足够保暖。端罩是一整件毛料朝外的礼服,如下图这件黄签材质记为“黑狐皮”的端罩,整体剪裁为圆领、对襟、平袖,左右两侧各垂二条明黄带饰,后开裾,内里则为名黄暗花绸料。

绸里玄狐皮端罩,清代,身长134 厘米、两袖通长176 厘米、下幅宽125 厘米,清宫旧藏


这么说,东北女性对貂的执着是有历史原因的。



暖手有手炉


手炉,顾名思义,用于暖手,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但这个名称在南北朝时期被转用来称长柄香炉。而今日我们所熟悉的样式,是明清时期再起的传统。这时,手炉已是文人雅士冬日常用的案上设置,暖手以便书写,亦可提拿于袖怀中,“熏衣炙手”。手炉的器形、材质多元,同时也作为清赏的对象。而从《金瓶梅》《红楼梦》观之,手炉中不仅可置炭取暖,或可置香饼、沉香,使之可闻香、熏衣又知温度。


黑漆描金山水阁楼图手炉,清雍正,通高14 厘米、长18.4 厘米、宽12.9 厘米,清宫旧藏


烧蓝錾刻庭园人物手炉,清代,蔡云藏


暖脚用汤婆子


顾名思义,汤,热水也;婆子,谑称也。就形制而言,汤婆子是一种铜或锡制的扁圆形壶,也见有陶瓷制品,底阔上敛。上方开有一带螺帽的圆口,热水由此灌入,盖子内有厣子,拧紧后防止渗漏。灌满后再塞入布袋,置于被窝以暖足,可以替代脚炉。


铜圆形汤婆子,民国,直径22 厘米


火盆


能够移动的取暖设施——炭盆,是冬日辅助保暖增温的利器,亦是皇宫中重要的取暖形式之一。炭盆、或称火盆、熏炉,虽有大有小、形式不一,但最常见的为金属制三足盆,上带镂空罩。

画珐琅镂孔罩缠枝花纹炭盆,清中期,通高72厘米、盆口径54.8 厘米,清宫旧藏


今日宫中所用精致炭盆仍有许多保留了下来,如这件铜胎画珐琅炭盆,亦分上、下两部分。下半盆部主要盛装炭火,炭盆器身为弧腹平底,器口大而圆并折沿突出,器身下接有三个微向外撇兽首足。上半为钟形罩,在纹饰之外减地,作镂空设计,利于热气散出,罩顶另置葫芦纽,并于芦腹钱纹开光处镂空。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火盆将房间烤的暖烘烘的,再配上熏香,窗外飘雪,屋子里却非常温暖。此时再配上一壶好酒,才是人间美事一桩。


学者孙机认为,宋人饮酒时,应该先将贮存于瓶中的酒先注入注壶内,再将注壶放入温碗中,隔水加热,待酒温好后,以台盏斟之,徐徐啜饮。


青白瓷刻花注碗,宋代,江西省婺源县出土,北京故宫藏


唐宋时代的人究竟是如何在饮宴中使用温碗与注壶呢?今藏于北京故宫、传顾闳中所绘《韩熙载夜宴图》中,即可看到坐榻前的桌面上,放置着注碗与台

盏,可知彼时饮宴时已使用注壶和温碗温酒。


传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而在著名的宋徽宗《文会图》中,亦可看到文臣学士们围桌而坐,桌上布满各式佳肴果物,同样也放置着器形近似的注壶。



宋徽宗,《文会图》,局部,台北故宫藏


窗外的雪还在慢慢的飘着,遥想古人的冬日生活,暖手有手炉,暖脚有汤婆子,待到晚上睡觉,可将炭盆置于床下,整个床铺的温暖感,应该就像我们现在所用的电热毯一样。


闲暇时再与三两好友喝一壶小酒,幸事。



本文参阅2015年《典藏·读天下》12月刊特别企划:谢金鱼《白居易与他的火炉》;林宛萱、易颖梅、丁明玮《闲话古人果冻小物5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