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唐太宗活着都要去看的那件作品......

2017-12-01 廖尧震 典藏


还记得王羲之的名作《快雪时晴帖》和《远宦帖》吗?如果这两作品展出,相信唐太宗还活着都要打个飞滴去看看。

 

2017年10月台北故宫博物院《“国宝”的形成—书画菁华特展》特展盛大开幕,展览精选45件书画珍品,其中20件属于限展作品。展览希望通过书画菁华的展览和诠释,向观众推介文物分级制度的宗旨与成果。



点点:文物分级制度是怎么回事呀?记得在博物馆展签上有看到“国宝”“ 重要古物”之类的。


师父:台北故宫博物院实施古物分级制度已经数十年了,将典藏文物按照艺术性的高低,分为“国宝”、“重要古物”及“一般古物”三种等级。截至今年四月,一共确认并公告了306件“国宝”及833件“重要古物”。在这次展览中,观众可以尽情观赏以东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唐人宫乐图等为首的45件唐宋元明清历代书画名品,其中包含33件“国宝”及12件“重要古物”,全都是美术史上赫赫有名的一时之作。

 

点点:刚刚说到这次展览有20件“限展”作品,为什么作品会“限展”呢?

 

师父:因书画纸绢材质及附着于上的颜色,若长期展示,必然加速老化。因此由故宫书画处主导,从院藏历代书画中挑选了70件书画史上的名作为“限展”作品,将之分为三档,每年轮流展出一档,每次只展出42天。


由于过去几年故宫大型展览频繁,所以让70件限展书画的展览曾中断数年。因此,在这次展出的33件“国宝”之中,就有20件许久未展出的“限展”作品,尤其难得。

 

点点:哇,真是太棒了!那么“国宝“的形成特展策展的重点是什么?这45(组)件展品在书画史的地位和代表性又是如何呢?

 

师父:此次展出的45(组)件展品,基本上可以呈现中国书画史的全貌。而且故宫策展人陈阶晋告诉我,这次展览完全可以满足"书画名品"的标准。



从书法来看



本次入选的精品,首推书圣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和《远宦帖》,它们所呈现的是晋唐法书传承的概念;


北宋部分,则是选择了宋徽宗《诗帖》及《宋四家法书》来代表宫廷与文人书法;


南宋部分,入围的朱熹《致会之知郡尺牍》和陆游《致原伯知府尺牍》,则是作为诗人与理学家、理性与感性不同气质的对比;


元代部分,便是以崇尚复古的赵孟頫为主角,至于张雨的书法则是游走于古典与个性派书风之间;


待跨至明代,则是选出了被永乐皇帝誉为“我朝王羲之”的沈度,作为宫廷书风之代表。

 


至于绘画部分



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中最能呈现晚唐宫廷女性形象的唐人《宫乐图》开始挑选起,另外也加入了韩干《牧马图》,以呈现唐代画马写实主义的典型。


到了宋代,绘画的面貌更加多元,因此,在动物、花鸟、草虫画方面,选了五代人《秋林群鹿》、宋人《画秋塘双雁》及李迪《秋卉草虫》;


人物画方面,有宋徽宗《文会图》、牟益《捣衣图》和《宋高宗书女孝经马和之补图》;


山水画部分,则挑选了代表北宋画院燕文贵派的宋人《江帆山市》及徽宗《溪山秋色图》这类宫廷绘画;


至于佛教绘画方面,以往较少有机会展出,本次则一举推出宋人《画如来说法图》、《画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及大理国张胜温《画梵像》卷三件名品。

 

到了元代绘画,主要是从展品来建构以赵孟頫为中心的文人画世界,因此,包括与赵氏同期或交往甚密的陈琳、王渊、高克恭,或是笼罩在赵孟俯影响下的“元四大家”其中三家──倪瓒、吴镇、王蒙等画家都有画作入选。


另外,针对明清两代的选件,基本上又回到宫廷与文人绘画的范畴,如在永宣时期的宫廷或浙派画家中,可以见到边文进、戴进、商喜的作品;吴门绘画,则挑选了唐寅、仇英两人的画作;


至于清代部分,则是以大家耳熟能详的《院画十二月月令图(十二月)》以及在“清六家”当中于山水和花鸟领域有卓越成就的王翚、恽寿平之代表作呈现给观众。


点点:这次展览真得好精彩!因为45件书画太珍贵,所以展厅内禁止摄影,也为了远在“山的这边,海的这边”的朋友们也能大饱眼福,点点特别请师父为读者挑选17件“国宝”级书画介绍。


配高清大图

如身临其境

拿走,不谢


1、书圣的28骊珠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册,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件书迹仅28个字,内容讲述王羲之在大雪过后、天气转晴之际,写了一封简短的信给“山阴张侯”,向友人表达问候之意。此短札以行书为主,兼带楷书笔意,结体平稳匀称,用笔圆转流畅,点画钩挑都不露锋芒,在优美的姿态之中,展现不徐不疾、质朴内敛的韵致。

-先来欣赏全本-


在书史上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兼擅各种书体,其草书、真书、行书尤为人所称道。历来评者论其书法,多认为他的草书浓纤折中,真(楷)书势巧行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


尽管王羲之的墨迹如今已失传,此件《快雪时晴帖》可能是唐人精摹善本,不过仍然可以从中揣摩原迹优雅的精神体貌。此帖质量精良、流传有绪,不仅曾经为南宋高宗、金章宗、元内府收藏,帖中亦包含赵孟頫、王穉登、文震亨、梁诗正等十余位文人的题跋,尤其清代乾隆皇帝对于此帖更是钟爱有加,不但曾取出观赏30多回,且每次都书写观后感,累计达2万多字;甚至还将此件书迹与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合称“三希”,珍藏于“三希堂”中,赋予这件艺术史名作至高无上的地位。



2、书中龙也


← 左 右 滑 动 观 赏 →

晋王羲之《远宦帖》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件尺牍乃王羲之(303~361)写给友人周益州(周抚)的信札──《十七帖》其中一封,因起首有“省别”二字,故亦称《省别帖》。公元332年,王羲之在武昌担任参谋,周抚刚好从武昌转到益州担任刺史,王羲之便以此信向周抚及家人表达问候,信中并提到自己对于妻子病危相当忧虑,以及与王、周两家交好的陶侃和一些朋友至远方仕宦的近况。此件短札以流畅妍美的今草为主,兼带章草笔意,书写时正、侧锋并用,运笔提按顿挫亦充满各种变化,但见钩挑转折间节奏跳宕、锋颖秀发,一些牵丝引带的笔法也十分生动灵巧。南宋黄伯思将《十七帖》称为“书中龙也”,实非过誉之言。



王羲之书法古来即为习书典范,传世刻本亦收有此札。台北故宫所藏此本虽为唐人双钩廓填本,但复制逼真,仍可从中揣摩原迹优雅的精神体貌;相较之下,刻本的线条则较为呆板,且缺乏笔法的细致变化,远不及墨迹本传神。此卷曾为北宋内府收藏,卷首有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上钤双龙方印及大观、宣和诸玺,后亦曾入金朝明昌内府,有金章宗“群玉中秘”“明昌御览”印及元、明、清三代鉴赏家的收藏印,为书史上流传有绪、赫赫有名之珍贵墨宝!



3、唐代美人拍立得


唐人《宫乐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画是台北故宫所藏之年代最早的一件中国古代仕女画。形制相当特别,长和宽尺寸相差不多,由此可推测其原本可能是一幅小型屏风画,后来才被改装成今日所见挂轴的形式。



画中有12位体态浑圆、面如满月、画有细长八字眉的唐代宫女。她们都身着宽袖上衣,帔帛斜倚,围坐在一张长方大桌的四周,欢乐地饮茶或玩行酒令;与此同时,还有四位美女,分别吹弹着筚篥、琵琶、古筝和笙等乐器,为这场秋日午后的宴飨增添无比优雅的情调。


仕女们吹弹着筚篥、琵琶、古筝和笙等乐器

再仔细观察画中宫女的发型,有人将髻梳向一侧,成为左右不对称的“坠马髻”;也有人把髻向两旁梳开,在耳旁扎成球形的“垂髻”,这些都是晚唐流行的时尚装扮。


侍女将调好的茶汤盛入大撇中

另外,从画中也可以见到唐人的饮茶习惯,只见侍女将调好的茶汤盛入大撇中,再以长杓分茶,盛入茶碗;桌面上另置有羽觞、茶酒,并配以茶果,供众人一同享用。唐人生活之风雅在画家妙笔生花下活现,堪称晚唐宫廷人物画之不朽名迹。



4、画马大师非卿莫属


韩幹《牧马图》册,唐,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是画马最鼎盛的时代,名家辈出,韩幹(活动于8世纪)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韩幹的崛起颇具传奇性,据说其少年时,画艺受到诗人王维赏识,资助他跟随曹霸学画,后来技艺精进,于天宝年间被召入宫廷为供奉,专为唐玄宗钟爱的名驹写生,声名远播。



韩幹即使到了北宋,仍然拥有崇高不坠的地位。大文豪苏轼曾多次为人题韩幹马图,歌颂其才华;而鉴藏家米芾也曾经收藏过一幅珍贵的韩幹《照夜白》(现为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本幅《牧马图》曾入宋徽宗宣和内府收藏,在画幅左侧留有徽宗题“韩幹真迹,丁亥御笔”作为他的鉴定意见。图中描绘了一位满脸胡须、身材壮硕的男子骑在白马上,手里轻握黑马缰绳,缓缓前行。韩幹以毛笔轻轻勾勒马的身躯轮廓,再加上微妙的墨晕渲染和设色,塑造马匹肌肉的立体感,使其躯体看起来肥硕丰圆、俊秀亮丽。唐代诗人杜甫曾以“惟画肉不画骨”来称赞韩幹,恰好成为这幅画最好的注解。


5、来自北方的贺礼


 五代《秋林群鹿》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画描写群鹿于林中嬉游的情景。只见舒爽怡人的秋天里,树叶染上深红、淡橘、浅黄、碧蓝等缤纷色彩,鹿群抵不住诱人秋色,踩着轻快脚步进入这片色彩斑斓的树林。



此画的技法颇为奇特,有别于一般中国传统画法,例如,画鹿虽有双勾,但其筋骨肌肤经细腻晕染而近于“没骨”画法;画树叶则是以细笔勾绘叶片与筋脉,再用汁绿渍染或用粉填,然后淡罩彩色,全幅充满了浓厚的装饰趣味。



《秋林群鹿》与同为台北故宫所藏的《丹枫呦鹿》原为同一组画作,其风格、尺寸亦十分接近。如今虽已无从查知其作者,但因画上钤有元代文宗皇帝的两方“奎章”“天历”(半印)收藏印,故可确定其制作年代当不晚于14世纪。


又根据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载,北宋仁宗时,辽国曾进贡五幅《千角鹿图》作为献礼,故可推知此二幅画于风格上所展现的异国情趣或与此事有关。




6、古代小朋友有哪些玩具?


宋 苏汉臣《秋庭戏婴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汉臣(活动于12世纪前半)是北宋宣和时期的宫廷画师,擅长描绘孩童游戏的题材。他的作品风格细腻写实,敷彩妍丽,刻画人物的表情栩栩如生,因而成为后世这类“婴戏图”的最佳典范。而其流传下来的画作,又以台北故宫珍藏的《秋庭戏婴图》和《冬日婴戏图》最具代表性。


画面左方空白处,有只肉眼不易察觉的小小胡蜂振翅飞翔。


《秋庭戏婴图》描绘了一座布置优雅的皇家庭园,里头耸立着高瘦的太湖石,并有娇艳的芙蓉和淡雅的雏菊争相绽放,透露秋日的气息。两位眉清目秀的姐弟,头上挂着彩带垂珠,手腕套着金手环,身上穿着锦缎镶边和绣有团花图案的漂亮衣裳,正专心地玩着“推枣磨”游戏。



两姐弟右后方的圆几和草地上,还散落着小佛塔、转盘、陀螺、铙钹等各式各样的童玩,同样也是古代小孩子最爱的玩具。画中描绘的虽是富贵人家的小孩,仍忠实反映了孩童天真的个性及民间世俗的生活情趣。


7、与可胸有成竹


宋 文同《墨竹》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竹子代表清高、坚韧不拔的情操,是中国文人画中常见的题材。以水墨画竹始于晚唐五代,到了北宋文同、苏轼笔下更加发扬光大,为这类题材之表现开创出新的格局,画史上称为“湖州竹派”。画面左方,一杆竹枝从左上方垂下,再往右方曲仰向上,象征君子虽遭遇挫折,但俯仰不屈的气节。



文同画竹竿,用干笔中锋快速运行,带有飞白的笔意,竹节两端用浓墨点醒,竹叶则以正、侧锋书写,搭配墨色浓淡对比丰富,自然写实,正如苏轼所言“以墨深为面,墨淡为背,自(文同)与可始”。本幅《墨竹》轴不仅是文同传世可靠的真迹,更是北宋文人墨竹画的最高代表作。



8、书史的标杆名品


← 左 右 滑 动 观 赏 →

《宋四家法书》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四家”,或称“北宋四家”,一般指北宋四位有名的书法家: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本次展出之《宋四家法书》卷,即收录了宋四家每人一件行(楷)书作品,从中可见他们在吸取晋唐人书艺精华的同时,不仅开拓出尚意、重情趣的审美意识,也形成个人独特的风格。


如本卷第一段蔡襄《上资政谏议明公尺牍》(又称《海隅帖》),乃取法颜真卿书体,却更加典雅秀媚;


蔡襄《上资政谏议明公尺牍》


又如第二段苏轼《书次韵三舍人省上诗》用笔凝重,笔画丰腴多肉,且结字姿态多变化,带有一种他人无法模仿的自然质朴之美;


苏轼《书次韵三舍人省上诗》


到了第三段黄庭坚《致明叔同年尺牍》,则可见书家由船夫荡桨拨水的动作中领悟笔法,继而发展出行笔迟滞、结字纵逸跌宕的风格;


黄庭坚《致明叔同年尺牍》


至于第四位米芾,在四家中书学最广泛、技巧性亦最高,在第四段《致葛君德忱尺牍》(又称《道味帖》)中便能见到其用笔迅捷有力,笔锋顿挫与转折变化灵敏,无论是藏锋、出锋的动态,或是圆肥硬瘦的笔画,都将毛笔特性发挥到极致。


米芾《致葛君德忱尺牍》


以上四幅书作原本创作于不同的时间及场合,及至清初藏家李宗孔始将宋四书家名迹合裱为一,让此卷成为堪称书史研究上最具标杆性的名品。



9、细节超清晰的风俗画


宋《江帆山市》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幅画宽幅不大,描写的活动却十分丰富。只见江上波光粼粼,有一艘帆船正驶往陆地,岸边亦有三艘船只停泊,船头有缫车,后舱有篷顶,并畜养鸡笼,应是作报晓计时之用,可见这几艘皆为行旅客船。



将视线移到岸上,则见一赶驴者正往山径出发,另一位挑着行囊的仆役,朝刚上岸的官员下跪拜见。隔着一座山的野店有旅客正在用餐,山坳间有二人挑担而行,欲走向山中古寺。山谷间寺宇环抱,岚烟袅绕,飞鸟结阵,此一幽境奇域,让一位官员忍不住停伫赏景。更远处则见骆驼成队,缓缓走向为云雾遮蔽、幽茫不可测的远处。



《江帆山市》在画船、人物、建筑、树木、水纹等景物的用笔都十分细腻精致,线条细挺,一丝不苟,让人不禁联想到北宋初期擅画山水、屋木、舟车等题材,人称“燕家景致”的宫廷画师燕文贵。不过,由于此图在构景方面,将景物集中于画面左半边,用色亦呈现简澹清雅、趋向抒情气氛之描写,显示了与北宋末年小景画风相关之因子,由此或可推断其大约是11世纪末~12世纪初由燕文贵传派所绘制的一幅山水杰作。


10、横看成岭侧成峰


(传)宋燕文贵《奇峰万木》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奇峰万木》原是一幅册页,后改装成团扇。从圆形的观景窗望去,就如同它的画名,可见奇峰汇聚,从云端拔起,峰顶满布松杉,山间弥漫着蒸腾的云雾,柔和的笔触加上大气氤氲的效果,呈现出一种缥缈迷蒙的诗意,不禁令观者联想起苏轼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那般云烟变幻的美景,令人心生向往。


此幅作品旧传为燕文贵所作,他是北宋仁宗时代的画家,擅长画舟车、楼观、行旅题材的山水手卷。但此画之风格与燕文贵并无关联,属于南、北宋之际流行的小景画。小景山水的特色是画幅不大、景物简单,但意境幽远,画家经常利用对角构图,将山石和林木置于画面的一角,以云雾隔开远山,制造出开阔幽缈的空间。另外,从画中一些石笋造型的远山、描写山石坚硬质感的斧劈皴以及针叶横笔的画法,都可以清楚看见本作与台北故宫院藏李唐《江山小景》风格非常相似,因此现在已被改定为南宋画家李唐或其传派的作品。



11、掩不住的愁思


← 左 右 滑 动 观 赏 →

宋牟益《擣衣图》卷,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牟益(1178~?),字德新,原籍不详,曾客居四川,为活动于南宋理宗、度宗时期的文人画家。其善画山水、人物,尤工仕女;书法亦佳,晚年喜作篆书,精通古文考释。唯牟益传世作品极少,在画史上的记载亦十分简略,故一般人对他认识并不深。此件《捣衣图》即为其存世最具代表性的仕女人物画,尤为难得!



本幅作于南宋嘉熙四年(1240),创作灵感乃源自南朝诗人谢惠连《捣衣诗》之内容,描写妇女为远赴边疆的丈夫制作寒衣,既思念又伤感的情景。



画家利用手卷逐段展开、具有时间推移感的特性,依次画出32位妇女抱着布练,整理、捣练、剪裁、缝制,一直到装箱以便寄出的完整流程。



画中的女子面目丰腴,衣裙宽大,犹保有唐人余韵;但借由其柳眉轻蹙、双目幽怨的情态,则传达出她们挂念从军未归的丈夫之内在悲寂的心绪。由于全画乃是以浅淡墨色的白描技法画成,没有浓丽眩目的色彩,反而更加衬托出弥漫全画的淡淡愁思,堪称是南宋绘画中表现内在情绪最成功的闺怨仕女画作品。



12、同心圆之恋


宋人《画秋塘双雁》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鹅与雁同科,古人多通称为雁。本幅《画秋塘双雁》描绘在微微凉意的秋天,沙洲浅滩上有一对白鹅,一只正引颈仰望天空,另一只则蹲伏在红蓼枝下整理羽毛,其身后有只翠鸟停栖于莲杆上,望着右上方飞过池塘的同伴,四只禽鸟的眼神和动态构成交相呼应的关系。画家将沙洲、水草、残败的荷叶和两只翠鸟,安排在画幅的周围,形成一个圆弧形,而画中的主角双鹅,则为这个圆弧所包围,整张画充满圆融、祥和的气氛。


在宋代,以雁为题材的作品很多,象是北宋黄居寀、徐崇嗣、崔白,南宋李迪、马和之、马远等人都是赫赫有名的画雁名家。《画秋塘双雁》轴采用圆弧形的构图布局,使用健劲有力的笔法描绘残荷与水草,白鹅身上羽毛的蓬松质感刻画逼真写实,凡此特点都与崔白《双喜图》相近,而且描绘池岸土坡的皴法带有李唐短斧劈皴的笔趣,由此来看,本幅应是北宋徽宗画院中某位崔白流派之画家所绘制的一件花鸟杰作。




13、找到您的星座了吗?


 宋人《画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佛教经典中提到,当众生遭受苦痛时,只要口中诵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便能解脱苦厄。随着观音信仰在中国传播愈久,观音大慈大悲的形象深入民心,衍生出不同的传说与形象。在中国,除了一头两手的显教观音像,也经常能见到多头多手的密教观音像。如这幅宋代佛画中的观音,因为有1000只手,且每只手掌的中央各有一只眼睛,所以被称作“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画面中,万顷波涛,祥云涌现,四大天王背负着一座七宝莲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便站立台上,左右各有两位胁侍菩萨,下方的天龙八部则是双手合十,向观音菩萨致敬。仔细端详主尊观世音,可见其头戴化佛宝冠,绀发垂肩,身着天衣、披璎珞;双唇上下有髭须,虽作男相,但五官秀美,已流露出女性化的特质。



值得留意的是,观音的千手或作结印契,或手执器杖,如莲花、化佛、日、月、戟、金轮等,更让人惊讶的是,持物之中竟然还有“十二星座”,由右下起逆时针依次为双鱼、阴阳(又称双子)、白羊、金牛、巨蟹、狮子、双女(又称室女)、天秤、天蝎、人马、摩羯、宝瓶,可说是研究十二星座和中国密宗佛教的重要材料。




14、南帝虔心礼佛


大理国张胜温《画梵像》卷,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图为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大理国是10~13世纪位于宋朝西南边境的大国,全国上下笃信佛教,可惜文献记载却寥寥可数,唯一流传下来的画卷,便是此件超过16米长、由大理国画师张胜温(约活动于12世纪末)绘制的《画梵像》卷。根据画卷第一段的榜题“(为)利贞皇帝信画”,可知此幅乃是张胜温奉大理国国王段智兴(年号利贞)敕命所作。段智兴其人,对熟悉金庸武侠小说的读者应不陌生,因为他就是《射雕英雄传》中擅长“一阳指”的南帝。


画卷由右向左展开,可分成四段:第一段是段智兴礼佛图;只见靠左的皇帝和文官都戴着一种名叫头囊的头冠,武将和士兵则分别披上虎皮和犀牛皮制成的盔甲,这些都是大理国特殊的衣冠服饰。第二段极长,共描绘出数百名佛教人物,包括佛、菩萨、天王、罗汉,及大理国独有的梵僧观世音、真身观世音等。第三段画出两幅用珍宝装饰并以梵文书写经文的旗帜,分别是多心宝幢和护国宝幢。第四段则描绘了曾经听闻佛陀讲述护国之法的古印度十六国王。


全卷绘制精美,不仅以细笔勾勒物象,涂上鲜丽的色彩,细看还有贴金的痕迹;而且内容丰富,就像一部大理国的佛教图像百科全书,可说是研究大理国历史、宗教、文化、艺术等最重要的一手资料。



15、真·仙人书法!


元 张雨《书七言律诗》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张雨(1283~1350),又名天雨,字伯雨,号贞居、句曲外史,浙江海宁人。20岁入普福观为道士,受到杜道坚、吴全节等道教领袖的赏识,成为元代著名的道教人物;又因祖父与当时文士,如赵孟頫、高克恭、鲜于枢等人多有往来,能得前辈教导,故弱冠之年即以翰墨诗词崭露头角,文采清丽,自成一家。


张雨的书法早年得赵孟頫指引,行楷与赵字貌似,中年以后则上溯晋唐,以清雅遒劲见长。本件《书七言律诗》为存世宋元书迹中罕见的书法立轴,通幅布局纵横跌宕,结体险峻,笔法奔放,又参以墨色浓淡燥润之变化,隐然有怀素、米芾、黄庭坚等唐宋诸家气息。张雨在写这首诗时,开头两句尚以平稳的速度书写;但从第二行“一上怒临飞鸟背”开始,情绪便出现明显的波动,不仅笔画急促跳跃,字的结体亦呈现左右偏斜、大小不一的变化;到了倒数第二行的“陆沉谁复滩神州”,更出现戏剧性转折,用笔有如走虺奔蛇、骤雨旋风;然而诗句最末的“登南峰绝顶”几字却又突然变小,以浑厚的运笔作收。在阅读此作的同时,我们仿佛也参与了张雨这位天真、率性的仙人其书写与思索间奔驰摆荡的过程。



16、幽闭的桃花源


元 王蒙《具区林屋》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蒙(1308~1385),字叔明,浙江吴兴人,是赵孟頫的外孙,曾居住在黄鹤山,因此自号“黄鹤山樵”。王蒙画风由董源、巨然画风变化而来,属于浑厚苍润一派的密体山水,别具一格,后人将他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并称为“元四大家”。



此幅画面右上角有王蒙以隶书所题“具区林屋”四字,底下署款“叔明为日章画”。“具区”,指的是太湖,“林屋”则为太湖中两座小岛之一的西山,有一些由湖水侵蚀而成的洞穴。此画描写的便是这太湖中林屋洞天的特殊奇景,包括苍崖峭壁高耸,其上林木葱郁,湖底则岩洞曲折,彼此互通。王蒙截取太湖山中的一块区域,将它们组合压缩在画面里,封闭的空间几乎密不通风;只见岩石林荫间,房舍半露,在阳台里有人读书,另一侧屋宇内为女主人和仆人,右下方一坡角之林下,有高士临水而坐,望着湖面,一面读书、一面欣赏美景,好一处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王蒙晚年好佛道,常出入寺观,受赠者日章可能便是与王蒙往来的一位僧人。此画虽无纪年,但由山石以一种浓墨干笔、类似牛毛皴的笔法皴擦质理,仍可推断其应是王蒙晚年绘制的一幅山水巨构。



17、“狂态”画派领袖


明戴进《溪桥策蹇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戴进(1388~1462),字文进,浙江钱塘人。擅长山水、人物,为明代浙派的主要奠基者。其画风多学习自南宋画家马远、夏圭,宣德年间曾经进入宫廷,在仁智殿担任待诏,晚年回到杭州,以画艺维生,声名远播,明代艺术史家给予他“画圣”和“国朝第一”荣衔,可谓推崇备至。



《溪桥策蹇图》是一幅典型的“行旅山水”,画面左下角山谷流水湍急、乱石横垒,一队行旅行色匆忙,正准备跨越木桥,在他们的背后是峭立的悬崖,右半边是一片开阔的水域,江面上有渔舟往返,岸边有渔夫悠闲地垂钓,恰好与紧张的行旅队伍形成强烈对比。



此画和戴进其他山水人物图一样,充满了叙事的细节,构图也采用常见的半边构图设计。不过,画中树木的笔直线条与山上的苔点,用笔浑厚苍润,带有北宋巨然与元人吴镇、盛懋的风格,显示戴进晚年创作镕宋、元山水于一炉的面貌。



另外,从画树石的笔墨用笔疾速,充满力量和运动感,则可以见到正是戴进的这种粗率风格,影响了后来的浙派画家,朝向“狂态”且更具表现性的画风发展。


《“国宝”的形成—书画菁华特展》

即日起-12.25

地点:台北故宫博物院北部院区



文∣廖尧震   

图∣本刊资料室


本文原刊载于《典藏·古美术》2017年11月号,原标题为《名品的想望》



如果您想了解中国的文物分级制度,可以听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马自树先生说说文物定级的事儿



本文刊载于《典藏·读天下·古美术》11月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