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人靠衣装,文物靠什么装?

2017-10-17 张晶晶 典藏

(编者按:文章标题为编辑所拟,原题为“为文物做个家——囊匣的制作与研究”),在此分享给各位!


如意云头书套


囊匣制作是我国传统的手工技艺之一,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经过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技艺至宝,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囊匣作为保护文物的重要装置,外观简单雅致,内部结构复杂,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精心制作完成。


本文通过论述囊匣古今变迁,以及囊匣制作的要点、种类、特色、工序等内容,阐述这项传统技艺的制作与发展。


历史沿革


抽拉式囊匣


传统囊匣的制作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康熙初年(注1),内务府造办处组建时就有“匣作”的一席之地,从各地选拔囊匣制作的专业名手到皇家御用作坊供职,负责制作精美的皇家囊匣。《清宫造办处各作活计清档》中有匣作年份和活计量的记载。如雍正元年匣作的活计有:做合牌掀盖锦匣三十个、笔砚匣二十二个、黄续匣三个、锦匣二个、杉木套匣八个、锦袱十七个、黄绢匣四个、黄布匣五个。雍正八年内的活计有:首饰配锦匣、靴皮摺夹镜、锭子药匣、烟壶匣、念珠匣、经锦套、棋盘合牌、红炉炭饼。本年活计还有做匣200件。


由此可见匣作在清朝造办处有一定的需求量,是内务府不可或缺的一个分支机构,承接囊匣制作的师傅们有着较大的工作量。到了乾隆朝,在皇帝的直接授意下,较发达地区的工艺品有了较大的发展,各艺术门类都创造出不少绝世精品,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形式的囊匣应运而生,匣作商铺也在不断增加,皇家匣作的技艺得到了空前发展。


1912年溥仪退位后(注2),造办处匣作的匠人散落民间,部分匠人在前门、琉璃厂、东四、隆福寺一带的锦匣铺继续从事囊匣制作,这项传统技艺被传承了下来。北京故宫的第一代囊匣制作大师王进修先生和赵绩明先生就来自前门一带的锦匣铺。


文物囊匣的特点


软硬组合式囊匣


囊匣是用传统手工技艺制作的文物包装,经过古人的悉心钻研后,传承至今的文物囊匣必定有其巧妙之处,其特点是外盒坚硬,内囊饱满充实有缓冲性,对文物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注3)文物囊匣外盒选用具有一定厚度和硬度的纸板,在纸板外粘接一层仿宋锦或具有一定厚度的纯棉布料,能够防尘、防紫外线、抵御一定的外界冲击。内囊制作中对文物进行量体裁衣,经过前期分析及品式设计,制作完的内囊可以牢牢地把文物包裹住,像文物的保险箱一样,使其避免在移动和运输中晃动,具有一定的缓冲防震作用。通过外盒与内囊的简要说明,可知囊软匣固是文物囊匣的最大特点。


文物囊匣的种类


闷盖式囊匣


囊匣制作工艺种类繁多,按照不同的特点可以分为不同类型。按照内囊类别可以分为软囊、倒囊、挖囊、硬囊、软硬组合等几类;按照文物类别可分为书套类、书画类、陶瓷玉器类、竹木牙角类、金石钟表类等;按照品式分类可分为暗格式、明格组合式、挖囊掩门式、天地盖式、抽拉式等。书套是囊匣类别中特殊的一种,书套设计与制作是为保护古籍应运而生的,它是专门为具有一定历史年代和较高收藏价值的线装古籍而配制的,使其得到更好的密封保管,以世代流传。书套分为简易五片书套、精致九片书套,如“万”字纹书套、如意云头书套等。种类各异的囊匣选择不同的材料通过不同的制作工艺完成,囊匣制作前需要根据文物自身的特性确定囊匣制作种类。


制作要点


图章匣(挖囊囊匣)。摄影 / 张晶晶、吕陈辰


传统文物囊匣制作是一门纯手工技艺,需要无比耐心和细心。别看囊匣外形简单方正,里面可是五脏俱全,且制作步骤繁多,每一步都马虎不得。制作步骤有手工裁切纸板、测量文物尺寸、为文物设计制作品式、选择颜色相衬的布料、制作内囊等。为了避免文物在里面晃动,要确保囊匣严丝合缝、规矩谨慎。


内囊的设计制作


软囊囊匣。摄影 / 张晶晶、吕陈辰


内囊制作很关键,其形状要随藏品的器形而变化,根据不同器形,设计出不同品式的内囊,如带盖的藏品要在匣内专设一段放盖的位置,以便更好地起到保护文物的作用。内囊的大小要与文物尺寸相吻合,制作应软而厚,多以软布或丝绸做囊,并用棉花做囊匣的内囊铺垫。为文物制作内囊前先要仔细研究文物,以选择其受力点,使藏品在搬迁、运输的晃动颠簸之中,不会触及外包装及其他硬物,避免碰、摔、擦等机械性损伤。有关彩陶的包装,在包装运输前对陶器上的粉彩最好进行加固保护处理,包装时注意不让陶器直接与软囊接触,否则在装入和取出时会因摩擦把粉彩蹭掉,所以装入囊匣前应给陶器包一层软布或软纸,这样可减少脱落或使粉彩不脱落。(注4)


品式设计


在设计制作囊匣的过程中,文物的位置坐标、码放格局、虚与实的对比,都有一定的规范,体现着特有的形态观念,例如在囊匣内部格局设定上,左为上、右为下、前为上、后为下。尤其是多件(套)文物码放在同一件囊匣内时,更要做到把握整体设计、层次和平衡。这种严格的设计规范,是老一辈的匠人们悉心研究传承下来的,所以不能轻易打破,须做到有章必循。


尺寸计算


严谨的尺寸计算是保证囊匣制作完成后规范完整的前提。根据文物尺寸计算外盒与内囊的尺寸,例如制作一件软囊囊匣,如果已知文物高度,则外盒高度为底面纸板厚度、内屉纸板厚度、软囊底面棉花厚度、文物高度、匣盖与翻手内棉花厚度的总和。囊匣制作过程中若尺寸稍大,会导致文物包装内部有缝隙,造成文物晃动,但是如果尺寸计算小了,导致文物包裹紧实,会产生压力对文物造成伤害。所以在尺寸计算这个问题上丝毫马虎不得,要谨慎细心,使计算制作完成后的囊匣严丝合缝。


清乾隆金嵌宝石朝冠耳炉的囊匣制作

文物特性


A/ 清乾隆金嵌宝石朝冠耳炉,高18.2厘米、宽17厘米,座高4厘米、宽14.5厘米,重1600克

B/ 上盖。摄影 / 张晶晶、吕陈辰

C/ 炉底。摄影 / 张晶晶、吕陈辰


炉、瓶、盒均以八成金制成。炉身圆形,鼓腹,朝冠耳,象鼻形三足,通体堑刻花卉纹地。炉盖上镶嵌碧玺及松石数颗,并嵌一颗较大粉色碧玺为盖钮。耳上亦镶嵌大小宝石数颗。颈部饰回文,以松石镶嵌、金片相隔。腹部满镶以松石组成的三瓣式花卉,每片花瓣均以金片相间隔,并镶嵌小颗宝石为花蕊。炉腹底部以松石嵌一篆书团“寿”字,周饰梅花六朵,以松石为花瓣,红色宝石为花蕊。下承象鼻形三足,足上镶嵌松石、青金等作大象眼睛和大象头部饰物。炉配金座,座为三朵如意云式,中心镶嵌粉色碧玺一颗,座上高起三空心柱,与炉的象鼻形三足相吻合,座上亦嵌各色宝石数颗。


材料及工具


材料:无酸荷兰板、蓝布、仿古锦、白色绸子、脱脂棉花、白乳胶、牛骨别子、天然小麦粉(糨糊)、白色布带子等。


工具:足刀、铅压板块、软木屑板、垫板、美工刀、剪子、直角尺、皮尺、市尺、粗砂纸板、细砂纸板、铅笔、电磁炉、切纸机等。



制作前分析


 送前验伤


每件文物送至囊匣工作室制作囊匣,第一步就是验伤,记录好伤况并拍照,以便提取时对比伤况,确保在为文物量体裁衣的过程中安全无损。


 品式设计


金嵌宝石朝冠耳炉通体镶嵌宝石、绿松石等珍贵嵌件,嵌件衔接不牢固部分易脱落,因此这件文物对内囊工艺要求很高。囊匣制作品式设计为分体明格式软囊囊匣,将三个结构在同一个囊匣中分制内囊,这样分而制之既能保证各自有安全空间,又可以避免文物在搬运过程中相互磕碰而损伤。


根据观察,此次囊匣制作难点在于炉身的内囊设计,炉身主要受力在香炉腿上,且力的方向垂直向下,三个支点受力一样,建立在保护文物安全的基础上,炉内囊设计为软囊随形,根据文物体形为文物量体裁衣,但是还要留出一定空间,不能太饱和,避免摩擦炉身上的嵌件。底座包住文物的二分之一,充分固定好香炉,留出二分之一的空间避免压到炉耳。匣盖合上后,使粘接在匣盖上的缓冲物能刚好与文物顶端轻轻吻合且不会给文物造成压力,在运输晃动或者外界冲击的情况下起到缓冲的作用。


 尺寸测量


在测量文物尺寸时,每个尺寸都要经过三次测量才能记录下最终尺寸,确保数据正确无误才能保证下一步骤的准确。


图-1/ 宝石绿松石嵌件脱落


图-2/ 绿松石嵌件脱落


图-3/ 红宝石嵌件脱落

图-1、图-2、图-3/ 嵌件脱落。摄影 / 张晶晶、吕陈辰


内囊上盖尺寸:177×213×267毫米;

内囊炉尺寸:210×213×110毫米;

内囊底座尺寸:200×213×50毫米;

外盒尺寸:587×213×207毫米。

以上尺寸都是在对基础文物测量好数据,通过以往师傅们的经验“放缝儿”(在文物与盒体之间留出缓冲材料的缝隙)之后得出的盒体尺寸。


制作步骤


备料:备灰色无酸纸板并裁切,裁切好后用铅块压平压实纸板。


扎别子:测量好尺寸,在前墙纸板分别靠两边四分之一处画好挖别子孔的草稿,用足刀扎透,后用美工刀掏出凹槽。


粘接:白乳胶粘接盒体结构,盒盖内部四周需要粘接裁切好的10毫米的纸板条称为“挖条”;用白色绸子条连接盒盖与盒体外布,称“连外缝儿”,待干。


打磨外盒:粘好的囊匣外盒表面粗糙,粘接不平之处,需用锉、沙纸板磨平、磨光。


配制内囊及其他配件:按照文物的需求,做出合适的内囊匣,内囊配制为梯形,上宽下窄,这样方便后期下囊。配盒盖“翻手”,“翻手”大小距离盒盖四周各留1毫米左右缝隙,这是为配布面留出的缝隙。


连接里缝:裁好1寸左右宽度的布料,用糨糊连接好“内缝儿”(匣盖与匣身的衔接处)。根据外盒尺寸,裁切好蓝布备用。


粘贴外布:天然小麦粉加热制成糨糊,用鬃刷在桌面上不断“打刷”糨糊备用,后平整蓝布刷上糨糊,粘接于盒体外侧。


内屉:粘接倒梯形内囊屉,待干。双手用适当的力量将脱脂棉向前滚动,搓成直径为1厘米的棉卷,然后用棉卷一层一层沿着文物外形码放,喷洒微量水固定内囊形状,后在随好形的棉花外侧附上一层绸布。


下囊:把内屉放在做好的外盒里,四周用锤子用力压下,保证内囊底部与外盒底部牢牢粘接。


配小墙:小墙搭配在内囊与外盒之间的留白处,需裁切薄纸板,包好绸布,粘接在匣体内部四周,待干。


留档案:最后进行制作完的总体拍照,写好文物修复档案,上传至文物修复系统。


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


囊匣制作品式为分体式明格囊匣,同一匣中有三个内囊。需量测量计算好尺寸,合理安排高低位置,找好文物受力点使整体重心平衡。


文物全身均为宝石嵌件,卧囊时注意不要让脱脂棉的细丝线钩碰到嵌件。取拿文物时要用棉纸包起来避免某个嵌件在搬运过程中脱落。


文物造型不规则,在文物“放缝儿”时,要比以往多放些许尺寸,增加棉花缓冲物的厚度,使内囊具有回弹性,增强内囊缓冲力,更好地为文物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储存环境。


总结


清乾隆金嵌宝石朝冠耳炉囊匣制作完成。摄影 / 张晶晶、吕陈辰


囊匣制作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商品包装,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物包装,主要是因为其内装物的特殊性。文物大小不一、种类繁多、材质各不相同等特点,决定了传统囊匣制作技艺的复杂性和科学性。现代囊匣制作中,无酸纸板的引进使用是材料上的优化,通过科学的力学分析,制作出精美古典的囊匣,在文物的收藏、运输及抗震等方面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囊匣制作的每一件文物都是吉光片羽、十分珍贵,传统囊匣的诞生主要是作为文物的“盔甲”保护文物安全。传统囊匣留存至今,其本身也作为文物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诸如其外观锦布古朴精致的纹样、内部材料的使用、制作结构等包含重要科研信息。


文・图 | 张晶晶,北京故宫文保科技部助理馆员,从事传统文物囊匣制作、现代文物包装保护研究工作


注释: 

注1:朱家溍,《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第一辑,紫禁城出版杜,2003年8 月,前言第6页、第26页、第192页

注2:闻钟,《旧京锦匣》,摘自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中国文物修复通 讯》,第18期,第29页

注3:王金生,《文物囊匣的制作与研究》,摘自《包装工程》,2007年第7期

注4:宋旸、王海红,《文物预防性保护研究——传统囊匣的制作工艺》,摘自《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七次学术年会论文集》


本文刊载于《典藏·读天下·古美术》10月号


更多精彩,尽在典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