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通“蟹逅”阳澄湖

鞠峰 人民网江苏
2024-09-03


5月7日凌晨1:30,月光皎洁。


江苏南通如东县海边滩涂的一座养殖塘边,凯成淡水养殖场总经理王卫林打开1000瓦碘钨灯,灯光打在水面上,池底立刻涌出大片金黄


苏州拙蟹园生态水产专业合作社社长李金福俯下身,从池面掬起一把,个个金黄通透,两个黑点一样的眼睛煞是可爱。养殖户称这些蟹苗为“大眼”。


这些小生物,每斤足有8万只。等到来年秋风起,几乎都会长成三五两的成蟹。


大闸蟹以长江水系最佳,阳澄湖、洪泽湖、固城湖等知名产地的蟹更是天下闻名。很多人或许不知的是,每年吃到的知名河蟹,不少都是经过南通海水滋养的


被称为“大眼”的蟹苗。人民网 鞠峰摄


“成色、活力都无可挑剔,”李金福说,“王老板真是好本事。”


装箱,上车,3点出发,4点半就到了苏州阳澄湖畔。夜色中,等候多时的合作社养殖户们拿到了来自南通的蟹苗,来年的收入有了保障。


这种洄游动物,繁殖只能在淡海水交界的入海口进行。从育苗到成蟹上市,则需要两年之久,全程要经过20多次的蜕壳,这期间凝聚了蟹农们的无数心血。


今年是李金福委托王卫林培育蟹苗的第五年。五年前,李金福代表合作社,在江苏沿海四处考察,最终选择与如东凯成养殖场合作,“看中的正是当地靠海的区位优势,还有王老板多年积攒的养殖经验。”


去年11月,王卫林在李金福的合作社挑选了2000多只5两以上的肥壮母本,并搭配强健公蟹,带回如东县做土池生态繁育。这种方式是模仿蟹苗天然发育环境而有意为之,培育出的蟹苗成活率高,适应性强。


蟹的“大眼”幼体阶段只有4月底到5月初的短暂窗口期。期间,王卫林细致地配比池子的咸淡水浓度,完成大眼淡化的“关键一步”。随后便是打捞,搬家。


“大眼”到达阳澄湖畔两周后,王卫林开着车,吹着湿润的海风,从如东出发,一路向苏州驶去。每年的这个时候,他都会主动回访,了解蟹苗生长的情况。


拙蟹园合作社的蟹农给蟹苗抛洒饵料 人民网 鞠峰摄

谈到今年的收成,王卫林心情大好。“12000斤,这一带我出苗率最高,1只母本出6斤苗!”驶过苏通大桥,他回忆起20多年前去阳澄湖挑蟹苗,“那时候都要坐汽渡过江,一趟要40分钟”。


据王卫林回忆,当时的蟹苗产量极低,“贵如黄金”,每公斤价格在上万元,创造了南通海边的好几段“致富神话”。


王卫林到了拙蟹园合作社的标准化扣蟹塘边,养殖户捞起小蟹,一只只已长成绿豆大小,在网兜上横行,活力旺盛。


之后7、8个月时间,小蟹们会在这里缓慢长成“豆蟹”,然后是纽扣大小的“扣蟹”。12月左右,扣蟹投入阳澄湖中,到来年秋天才能上市。


5月23日,在阳澄湖畔已历经3次蜕壳的几只蟹苗。人民网 鞠峰摄


拙蟹园合作社总面积366亩,其中成蟹养殖基地286亩,去年产量4.3万公斤,年产值约400万元,全部由如东的“大眼”长成。


长江与黄海交汇处,孕育了无数生灵。南通素有“江海门户”之称,在这片“天选福地”,南通渔民将蟹苗培育发展成为全国领先的产业。


作为江苏省现代农业(河蟹)产业体系示范县,如东河蟹养殖历史悠久,已基本实现种源自主可控与规模化繁育。


今年,如东“大眼”幼体总产量已突破百吨,产量占全国三成,成为全国千亿级河蟹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卫林(右)和李金福(左)在阳澄湖边,眺望远处的养殖水域。人民网 鞠峰摄


品种质量直接影响养殖收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唐永凯介绍,自2008年起,他们和苏州阳澄湖现代农业产业园、苏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等联合研发新品种——“阳澄湖1号”大闸蟹,蟹苗繁育基地也建在如东县。


“阳澄湖1号”河蟹培育基地负责人周明良说,每年冬天,培育基地都会提取当地河道内的优质淡水,保存在池里,第二年春天用于淡化海水培育蟹苗。


目前“阳澄湖1号”品种年出产扣蟹40万斤,除阳澄湖一带,还供给上海、山东、安徽甚至新疆的农户。该品种现已发起申报新品种认定,待认定通过后可大面积推广养殖。


今年,“大眼”蟹苗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明年初,王卫林还要去阳澄湖挑选4000多只优质母本,带回如东繁育。


年复一年,一只蟹的旅程,两座城的联动,串起的是蟹农越来越厚的腰包和人们餐桌上的幸福满足。


拙蟹园合作社标准化养殖池,一只正在逃脱网兜的小蟹苗。人民网 鞠峰摄









   

责编 | 张妍

版式 | 鞠峰

首图 | 郜超✖️Stable Dif fusion(经过多次AI调试)

来源 | 人民网江苏 鞠峰







传播有价值的信息

点击“分享”“在看”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民网江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