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柳思如 宋伟 | 东方文化韵味:道禅精神与茶饮美学

柳思如 宋伟 中国图书评论 2024-02-05

《日本茶室与空间美学》,[瑞士]沃尔夫冈·费勒著

张鸣镝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


专栏

书评空间

作者:柳思如 宋伟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


【导  读】瑞士建筑学家沃尔夫冈·费勒的《日本茶室与空间美学》以日本茶室为分析对象,历时性地梳理东方茶室的审美特征,阐释了东方茶室所蕴含的道禅哲学精神旨趣。本文分别从空间本体、生命境界及其营造的审美意象等几个方面,讲述了极具东方文化韵味的生活空间美学。

【关键词】空间美学  禅风西渐  禅道  虚空观念


20世纪初,禅悦之风在西方世界逐渐兴起,形成了“禅风西渐”的热潮,至今仍保持着持续影响的温度。说起禅悦之风与茶饮美学,最早可追溯到1906年,当时任职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日本美学家冈仓天心撰写的《茶之书》(The Book of Tea)在纽约出版,书中介绍了茶艺中的道禅审美旨趣,引起美国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时间形成了“禅悦之风”的热潮。后来,兰丝·罗斯在《风靡欧美的禅》中这样描述:“过去若干年来,有一个小小的日本字眼,开始以一种并非不当的嗡嗡之声,在美国的若干似是不太相称的地方:在学院讲台上、在鸡尾酒会和女士们的午餐会上,以及校园里面聚会之处,传播开来。这个小小的字眼就是‘禅’(Zen)。”[1]让兰丝·罗斯惊奇的是,作为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思想,道家与禅宗吸引了西方现代思想家的广泛关注,并由此展开了一场独特的东西方文化的对话,形成了西方世界关注道禅美学的文化艺术思潮。


2005年,瑞士建筑学家沃尔夫冈·费勒(Wolfgang Fehrer)出版了著作Das Japanische Teehaus:Architektur und Zeremonie,该书中译本《日本茶室与空间美学》也于2019年面世,这可以说是一个多世纪以来“禅悦之风西渐”的一种见证。费勒在《日本茶室与空间美学》一书中,以日本茶室为分析对象,历时性地梳理和阐释了东方茶室的审美特征,生发出东方茶室诉诸道禅的哲学精神旨趣。费勒在书中提出:“茶道来源于中国极为精致的饮茶习惯,与禅宗哲学的某些方面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2]1该书不仅是对日本茶室艺术的推介之作,也是对东方文化尤其是道家美学与禅宗美学的精神韵味的溯源,举隅阐发东方文化的绵长韵味。费勒以充满禅味的茶室艺术作为载体,追溯了东方美学精神的渊源统绪,发掘了禅宗美学的审美意蕴,体证了道禅哲思的诗性智慧。



01

体认:虚空为本

东方哲学意蕴


在费勒看来,空间美学是研究东方茶室的主要视域,基于这一判断,他将日本茶室的空间美学直接指向了老子的虚空观念。“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第十一章》老子列举车毂、器具和房屋,将人们的注意力从现实中的实存物,引导至虚空之处。这种古老东方的思维模式在日本茶室中形成了在“实”中营造出“虚”的空间。“茶道是道家的化身”,冈仓天心在《茶之书》中已然明了茶道的核心精神。茶室的哲学内蕴与道家思想亲和相通,老子对房屋空间“有”与“无”的论述直接道出了茶室空间创作的实质,强调了事物产生作用时相互补充、相互发挥的朴素辩证法原则。费勒解释说:空间实际发挥作用的部分不在于它的地板、屋顶或墙壁,而是在于虚空本身。“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茶室空间中有与无、动与静之间不断转化,相互依存。

费勒认为茶室只有互通有无、虚实结合才能真正地反映出世界的生机与灵动;只有诗意的永恒流动,才能使它充满生气,意味弥远。草庵式茶室的空间取向体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虚空的部分蕴含灵气的往来,孕育了生机的勃然,展现出虚实相生的审美境界。茶室既生于“有”,也生于“无”,创生了安顿精神的空间场所,充盈着无限生机。“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之间的虚空状态正是生生不息的动态流转,中空的虚处是产生万物的空间,“动”则是根源。费勒论及茶室和露地的结构时,强调虚实、阴阳之间“气”的转化和流通,以实显虚,以形显气,属意禅趣。清代文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道:“若夫园亭楼阁,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3]笔墨之间可以看到东方庭院的审美旨趣。费勒着重描述茶庭中被“拉伸”的有限空间,强调茶师有意地延长了茶客在露地甬道间经历的时间长度,在这种空间错落中影响时间的变化,将人的心灵循序引领到宇宙的真相面前,感受虚空带来的“气”之“动”。茶室空间处于生命之气的圆融状态,露地和茶室中的“气”引导着绵延之动,表现出东方特有的生生不息的美的气质。

关于空间的探讨,实则是对茶室作为空间本体的讨论,空间的存在被感知,空间的灵动与人产生共振交融,茶室本身的形式与功能美以及个人的感知体验美都在茶室的虚空中相互通达和传递,带来自我超越的境界。费勒认为,茶客在茶室中感受空间的虚无本质,进而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同时,茶室是茶师构筑的空间,房屋的结构和形式是空间的边界,空间的动态和流线掌握在茶师手中。在茶师、茶室和茶客之间,形成了关于虚空本质的环形审美体验。这应和了费勒对日本茶室的研究出发点,其基于这样一个认识前提:茶室是为了体悟“道”——“万物的根源”而进行的空间体验。这正是禅宗中虚空的象征,“‘圆’同太虚,无欠无余。也就是说,巨大的虚空达到了自由的境界”[2]91。费勒强调动态的宇宙之气,茶室应被看作是宇宙的模型,充分体现了他对茶室的整体性认识。


02

体悟:和敬清寂的

生命境界


相对而言,西方学者想要穿透实体世界而直接顿悟到禅的境界是比较难的,根据德国哲学家赫立格尔的经验,可以通过研习一门与禅有关的艺术作为体悟禅意的门径。费勒作为建筑学家,择选从茶室艺术空间进入道禅美学境界,领会和体悟内心的宁静和谐,企望达到一种启悟禅悦的生命境界。


费勒从两方面理解和把握茶室所营造出的生命境界。一方面,他强调了人与自然的亲近融合,为人和自然的亲密关系定下了基调。茶师建造茶室的设想顺应于自然,如日本禅僧泽庵宗彭充满禅意地说道:“让我们在竹林或树下建一个小屋,……可以像欣赏大自然中的河流和山脉一样去欣赏溪水和石头,当雪、月、树、花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出现、消失、绽放和消逝时,我们可以体会它们为我们带来的不同心情和感受。”[2]23茶师意识到世间万物的自然性,并深知在这其中才能保全自身,进而觉察承载外物的大地顺应着天地自然。人对自然的感情更多的时候是亲昵和依附,而非疏离和征服,人在“道”的浸润中理解宇宙的“自然”规律。茶室空间的营造要依循人、茶室和自然机趣之间的联结,而不是孰高孰低的对立态度。事实上,在面对自然时,茶师并不停留于山水的感官认识,而是从五官感受进入身心体悟,以自身推衍万物的生命境界,进而获得对禅境的了悟。


另一方面,费勒注重茶室中的心灵净化和自性的洗涤。道禅美学认为,人的自性本是清净的,在日常生活中只有远离烦恼的垢染、泯灭利心、祛除畏惧,保持内心的清净平和,才能“见真道”。因而,茶室设计处处体现出一种“隐趣”,茶房如禅房,曲径总通幽,房屋隐匿于自然天地之间,与西方庭院直接连接明朗的布局方式不同。茶师想要模仿出人们穿过山中小路抵达偏远寺庙的氛围,从而汲取和提炼出中国庭院的艺术手法。在费勒看来,这段穿过露地的小路象征着访客接近茶室之前,身体和心灵整体净化的过程。在茶室和露地的审美空间中,简洁宁静的整体氛围洗练了心中的繁杂。进入茶室之后,可以看到装饰常以挂轴书画或插花为主,“壁龛里挂着挂轴,要么是水墨画,要么是一位著名禅师的书法作品”。人们通过茶道仪式前的品画赏花,进一步让心灵达到清净平和的状态。这种精神的纯净体验是茶道艺术中最高贵简洁的美。


近代日本美学家大西克礼解释千利休“和敬清寂”时说,“清寂”是在“寂”之上生成的一种审美趣味。依照费勒的观点,“清”包含两层语义:第一层语义是茶室和露地的清洁,茶师在接待宾客前会将茶室打扫得一尘不染,这种打扫除尘的过程本身就是修禅;第二层语义是心的清净,茶客穿过露地的过程,是心灵越过困难,变得纯净的过程,进入茶室后则是“清寂”的审美之境。在书中,费勒提到久松真一的禅宗设计原则,其中“简单”和“朴素”原则都是为营造出一种清净的审美旨归。茶客进行茶道时,期望达到清净的生命境界,获得物我合一的宁静和谐与风雅闲寂。宗白华曾指出:“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4]这种生命的本原就是以清净为本的生命境界,茶客在自由、自在、自主的美学意味中,体悟自由洒脱、寂然独立的人生状态。



03

体道:天然朴拙的

审美意象


为了充分体现道禅美学精神,日本茶室建造多以草庵茅庐为主,以营造天然拙朴的审美意象。费勒从茶室的审美意象出发,通过朴拙的力量彰显东方美学精神。茶室的建造材料被赋予象征意义,简化的过程意味着通过消除无关紧要的元素,不断通达宇宙的本质。茶室在最初建造时,材料多为就地取材的树干、木枝和石头,天然的材料不着粉饰也不涂漆料,保留原有的质感和纹理。树干作为房屋的支撑显露在外,用粗绳抛光过后,表面纹路和树节看起来更加明显。除了原木之外,竹子也是茶室最重要的材料之一。通过多元的排列组合,竹子更具细节的变化,不仅可以作为空间材料,还可以打造茶道器具,竹子的中空正含蕴着禅宗的虚无美。茶室墙壁的黏土同样掺进了自然的颜色,用烟灰或生锈的钉子使黏土颜色变暗,与壁龛中的挂轴和插花相互映照,并且保留了粗糙的自然纹理。茶室的天花板和屋顶部分使用细竹竿、芦苇和斑马草等自然材料,使整体呈现出古朴的暗黄色——“寂色”,正是古拙的寂色奠定了茶室视觉美学观感的整体基调。


茶室的朴拙蕴蓄着禅意和诗趣,体现出道禅自然玄远的韵味。费勒将茶室空间的自然生命挪移至建筑的统合秩序中去考察,这种自然的规律认识并不是表象的,而是隐喻事物动态发展的辩证法则。老子“大巧若拙”已经指出关键所在,庄子也说“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这种“去机心重偶然、去机巧重天然、去机锋重淡然”[5]的道禅旨趣,体现了茶室艺术精神。最高的巧是天然造化、自然而然,留存自然状态的真,回复生命的本然境界。费勒认为,只有除去多余元素对感官的影响,才能揭示出深刻的真理,朴拙既是道禅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实现其理想的实践方式。茶室茶器带来的古雅之美与茶室的自然氛围形成和谐质朴的审美感受,茶客凭借仪式中的空间美和器物美体悟心灵的归宿,获得身心安顿之地。世间万物性本自然,无意识的自然的表现方式是一种追求浑然天成的表现方式。茶师的意志和知觉在无意识的层面表现出来。在茶道的仪式中,人的感觉和意识在质朴古雅的茶室中体味人生,突显出“复归于朴”的审美追求,回复到“自性”“本真”“万物的本原”,人的精神走向朴拙原初的审美境界。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具特色、灿烂辉煌的文化艺术。我们看到,从冈仓天心的《茶之书》到费勒的《日本茶室与空间美学》,历经一个多世纪“禅悦之风西渐”,依然充满着禅意盎然的生机活力,由此彰显出东方美学思想和中华艺术精神的独特魅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作为中华艺术精神的积淀与凝聚,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乃是华夏民族艺术审美经验和实践创造的结晶。虽然相较于西方美学,中国古代美学尚乏宏大的理论体系建构,但始终与鲜活生动的艺术实践相互映照,相互印证,相互融通,由此生成创造风格与审美风尚上的异彩纷呈、万千气象。


注释

[1][美]佛洛姆等.禅与西方世界[M].徐进夫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3.

[2][瑞士]沃尔夫冈·费勒.日本茶室与空间美学[M].张鸣镝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3]沈复.浮生六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0:38.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76.

[5]朱良志.关于大巧若拙美学观的若干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原刊于《中国图书评论》2022年10期.

本文系未编排稿,成稿请查阅本刊。


推荐阅读

陈镭 | “道”“情”交辉的器宇恒心 ——《手艺与禅心:寻找中国匠人之旅》映照的器物美学联想
李牧 | 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




专题
就地过年 | 法兰克福学派 | “给孩子” | 文学与声音 | 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 | 算法社会 | 媒体资本 | 姐姐综艺 | 胡继华纪念专题悬疑剧 | 科幻与未来 | 元宇宙 | 城市空间病理学 | 游戏研究 | 本雅明诞辰130周年 | 数字劳动 | 技术与后人类
栏目一览
期刊导读 | 盘点 | 社会关注 | 私人阅读报告 | 读书生活 | 冷眼 | 重读 | 学术书评 | 思想文化 | 特约书评人 | 双子书话 | 著译者言 | 书界观察 | 读家有方 | 书评空间 

本刊用稿范围包括关于中外优秀图书的评论
投稿邮箱:chinabookreview@163.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柳思如 宋伟 | 东方文化韵味:道禅精神与茶饮美学

柳思如 宋伟 中国图书评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