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服务好民营经济,首先要服务好小微企业

京平 长安街知事 2024-01-03

着一系列政策落地生效,经过一段时期发展阵痛的民营经济,正逐渐展现出边际改善态势。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今年1月至10月,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民间投资增长9.1%,接近两位数。制造业、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同比分别增长9.1%和14.2%,呈现出较强投资活力。


政策效果正在显现,企业家们信心回暖,当此之时,如何继续为民营经济加把油?



(一)


民营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句话,历经改革开放45年的波澜壮阔,凝结着许多人的艰辛探索,已深深烙刻于今日中国人的价值认知中。


《大江大河》中,杨巡从“杨小馒头”变成“杨小倒爷”,从拥有一个摊位到打理一座商城,曾经不可违背的“商业纪律”每松绑一点,便能唤起乘数效应的创业热情。《鸡毛飞上天》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义乌的“鸡毛换糖”变身小作坊、小厂子经营,更在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时勇敢走出国门。“春江水暖鸭先知”,一批批敢想敢干、披荆斩棘的踏浪者,也为宏观层面的发展变革提供着最具体的微观动力与最生动的现实注解。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民营经济迅速破土:街头卖纽扣的19岁姑娘章华妹领到了10101号的个体执照;小鞋匠南存辉看到了电开关的商机;工厂推销员宗庆后贷款办起了批发小卖部……


1988年,“私营经济”被写进宪法,为我国民营经济确立了法律地位。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此后,民营经济的重要性不断被强化,从“重要组成部分”,到“两个毫不动摇”,再到“三个没有变”……清晰的历史脉络,传递出鲜明信号——


我们党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也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二)


关于中国民营经济,人们熟知“五六七八九”的说法:民营经济贡献了我国五成以上的税收、六成以上的GDP、七成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八成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岗位,以及九成以上的企业数量和新增就业。45年一路走来,如今其税收贡献已达60%左右,数量也达我国企业总量的96%。


但快速成长的另一面,是不可避免的“成长的烦恼”。


在日前“中国经济圆桌会”上,有学者提出,民营企业遭遇的困难突出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生产要素保障不足,如资金压力大,高级人才缺口大,对数据要素的应用广度和深度较低;二是存在技术创新短板,“从0到1”的基础研究较弱,“从1到N”的应用转化仍有提升空间;三是制度环境有待改善,包括市场准入壁垒、不公平竞争、遭受选择性执法等。


三方面难题环环相扣,而破题的关键,恐怕仍在于制度环境。


“制度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这是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的著名观点。民营企业对接着市场的“神经末梢”,对制度环境更加敏感,如若缺失了这份“阳光雨露”,长远发展必受影响。


“现在民营企业面临的问题,实际上不是政策框架存在什么重大漏洞,而是一些隐形的障碍。”稳定的制度供给,良好的发展环境,不仅在于政策的出台,更在于举措的落地。


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切实提供高度确定的制度环境,为民营企业打造足够的“安全感”,这是它们发展信心的重要来源。



(三)


民营经济发展涵盖事项庞杂,涉及诸多方面,情况千差万别,呼唤管总的制度方案之余,也需要有机构“专门操持”。国家发改委民营经济发展局,应需而生。


“职责103个字,关键词都是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局将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服务。


没有“管”字,全是“服务”,直接展现了民营经济发展局愿做贴心“娘家人”的想法:让民营经济事有处办、理有处讲、苦有处诉、难有处解、愿有处达,身份更有认同,情感更有归属。


真正的服务,不是“我能为你做这些,你需要吗”,而是“你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用户思维的第一步,便是换位思考明确痛点,之后才谈得上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无论是与企业家座谈聊天,还是向社会广泛征集问题线索,又或者关注企业家的采访发言,就会发现几点普遍的心态与诉求——“不要照顾要公平”“政策不要朝令夕改”“强化法治保障”。


相比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普遍面临融资渠道少、金额小、期限短和利率高等问题,“卷帘门”“玻璃门”“弹簧门”等隐形歧视,也形成了某种事实上的不公平。而若是同样的订单条件,人们总倾向于“国”字头、“央”字头的企业,而非交予民营企业;遇到同样的执法审查,民营企业又往往面临着更苛刻更挑剔的眼光。还有,“私营经济离场论”等时而冒出,让民营经济乃至民营企业家处于舆论场“下风口”,在无形中加大了民营企业的不确定感。


想企业家之所想,急企业家之所急,从反映最集中的问题入手,从一点一滴的具体改善之中,让民营企业切实感受国家的力挺、“娘家人”的温暖,更自信地在广阔舞台大展拳脚。


(四)


当好民营企业的“娘家人”,服务半径需要包含所有被需要的地方。


揆诸现实,大型民营企业,体量大、能力强,有的还是一地的龙头企业、纳税大户,自然颇受重视。相较于此,中小微企业体量小、成立时间偏短,因实力财力弱还可能遭遇借贷融资难,让抗风险能力愈加脆弱。


然而,中小微企业恰恰是我国数量最多、活力最足的企业群体,也是涵养就业、创造经济活力的生力军。截至2022年末,我国中小微企业数量已超过5200万户,占全部企业数量的九成、从业人员占全部企业从业人员的八成。


从逻辑上讲,任何大企业都是从无到有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小微企业平均寿命3年左右,而在美国和日本对应数据是8年和12年。


“只有小微企业过得好,经济才会真的好。”用心呵护小微企业,除了在税费、融资、房租等方面提供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实打实的帮扶之外,同样需要增强政府行政行为的稳定性,减少政策出台的随意性,让他们可以在可预期的环境中苦练内功、提升本领。


中小微企业青山常在,经济社会发展自会收获盎然生机。



(五)


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时代语境下,政府部门与公务人员都是服务者,民营企业作为被服务的对象,则是服务的打分者、评判者。


放眼全国,已有多地进行了相关探索。比如,邀请各行各业的民营企业家代表做“评委”,为当地营商环境打分;设立“民营企业家节”,由企业家给政府部门颁奖,且奖项的“裁量权”由企业家说了算;还有的每俩月开展一轮“企业评部门”活动,搭建起“一站式、便捷式、解难式”高效政企直连直通服务体系……一系列创新尝试,皆彰显着尊重民企的心意、服务民营的诚意:把评价权交给民营企业,让服务质量成为政府的KPI。


政府服务做得好不好,企业说了算;企业打分考核有没有用,还得看政府的后续行动。从每一次考卷得分之中,明确所短所长,把做得好的继续发挥,把做得不好的迅速补上;从每一次聊天对谈之中,搞懂普遍关切,将紧急的议题迅速完成,对重要的议题充分研究。唯此,企业的打分才真正有了意义。


有一个常被提及的“飞轮效应”,是指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必须使很大力气,一圈一圈反复推,但当飞轮转动得越来越快,达到某个临界点后,飞轮的重力和冲力就会成为驱动力的一部分。


“政府为民企服务—民企为服务打分—政府从打分中找到更精准的服务方向”,当这样的良性循环构建起来、运行下去、越转越快,民企经济何愁没有更好的发展环境?


(六)


“一有阳光就灿烂,一有雨露就发芽”,这是对民营经济生命力的生动描述。


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显示,参与调研的500强中近7成企业认为,在新发展格局下,企业将迎来科技创新带来的新机遇。


发展长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但最敏感最灵活最具创造力的民营经济,必能在多方共同创造的良好条件下抓住机遇、穿越风雨,书写更加传奇的创业史。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