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原来选择“未婚”、“不婚”的人是这么想的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南都观察家 Author 李愚




双11期间,部门同事热火朝天地讨论要买什么,囤多少卫生纸、给家人买什么款式的冬服,以及平时太过“奢侈”的一些东西,是否该下手了。

卫哲是个例外。

看着各大平台花样繁多的促销活动,还得付尾款什么的,他想到的是大妈们到超市排队买优惠鸡蛋的场景,就不想凑这个热闹了。

卫哲,82年出生,未婚。


▌卫哲


我们常常提及都市精英女性的“主动”未婚。谈到男性大龄未婚,很多人想到的是农村“光棍”。


近年来,城市里也涌现出不少像卫哲这样“主动”未婚的男性精英。他们具备共同点:25岁~45岁之间,大学及以上学历,从事相对体面的工作,薪水位居所在城市的中上游水平……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父母曾期待我们长大后成为的那种“成功人士”:好好读书,考上一个好大学,找到一个好工作。


这让人联想到美国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雅皮士”(Yuppies)。这个词是美国人根据嬉皮士 (hippies) 仿造的, 意指“年轻的都市专业人员” (Young Urban Professional) , 由专栏作家鲍勃·格林 (Bob Green) 于1983年首先使用。


1984年美国出版的《雅皮士手册》一书将雅皮士描述如下:1) 居住在大城市或者大城市周围;2) 年龄在25到45岁之间;3) 过着拥有金钱、荣誉、地位和权利的生活;4) 工作忙碌,热爱工作。


雅皮士的提法在1990年代就渐渐消逝了,但在当代中国,雅皮士依然有他们的“传人”。


卫哲不婚的底气,首先来自经济实力。他在一个二线城市的国企工作,月薪2万+,房产价值500万元左右,基本没有贷款,扣掉各种生活开支后,每个月攒下1万元问题不大。


国企工作胜在稳定,只要不犯错,就可以干到老。条件好的,还能拿到不菲的养老金。卫哲虽然对20年后的养老金不抱期待,但完备的商业保险、每年攒下稳定的积蓄,似乎足够养老了。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劳动力数量越多,就越能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料。婚姻的结合,除了传宗接代,还有重要的经济考量,即实现人口的再生产,以增加劳动力。进入现代社会,婚姻的经济功能依然存在,比如男女双方共同买房,约等于一种共同投资,并一起分担生活成本。但对于卫哲这样的城市精英,一个人也可以生活得很好,婚姻的经济功利性需求降到最低。


对物质,卫哲保持极大的热情,追求有品位、有格调的生活,很享受一个人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他拒绝所有来自亲戚、朋友、同事介绍的相亲对象。在他的信条里,低质量的恋爱、柴米油盐的婚姻生活,还不如高质量的单身。对他而言,结婚是一场冒险,意味着自己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生活品质,都可能因此发生变化。


并非那种耽溺在个人小天地里的宅男,卫哲很享受个人生活,关心社会事务,与朋友保持密切联系,还汇聚了一群志同道合、也不打算结婚的男男女女,偶尔聚一聚。在他看来,单身最怕的是与社会没有联系,这样会带来强烈的孤独感,也可能会进入“无缘社会”的状态。



▲ 单身不意味着孤独,可以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聚会活动。  © 携程网


作为一名精英男性,没有人认为卫哲娶不到老婆,但别人会试探性问他是不是同志,甚至父亲也问过这个问题。同时,他还面临着来自亲人的庞大压力。卫哲的闽南老家,宗族观念仍然相当浓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很流行的认知。因为这个问题,他屡屡与父亲发生争执。

父亲说:读书读傻了,书读得多,不是应该更懂道理吗?

卫哲偶尔回父亲一句:正因为读书读得多了,我才知道不结婚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也可以活得好好的。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失效,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新一代年轻人对自由的向往。“个人最主要的义务在于对自身负责,而非对他的伴侣或者孩子”,美国社会学家艾里克·克里南伯格(Eric Klinenberg)在《单身社会》一书中观察到:自由、适应性、个人选择,在现代道德准则中最受人们珍视。当代对个体的推崇已远远超越了想象,单身成了经济独立与精神独立的一种象征成了新潮生活方式的风向标。

随着社会的进步,观念的改变,结婚率不断下滑已经成为一个趋势。2013-2020年,中国结婚登记对数从1347万对的历史高点持续下滑至813万对,粗结婚率从9.9‰降至5.8‰。随之而来的是生育率低下。为了挽救低生育率,政府在想各种各样的办法,但观念的革命很难扭转,为了提升生育率让年轻人选择结婚,会是徒劳的选项。给予非婚生育更多保障,也许是个人主义时代提振生育率最有效的手段。


▌王宇

与卫哲不同的是,王宇的未婚,却是因为找不到合适对象,所以宁愿单着。

1989年出生的王宇,在福州读完本科,又去英国读了硕士,毕业后在上海一家互联网企业工作,月薪3万+,并拿到上海户口。在家人的帮助下,他在上海市中心购置了一套价格近千万元的两居室,房贷负担不太重。

从这位老同学那里,我经常听说各种奇葩的相亲经历,但分不清究竟是他奇葩,还是女孩子奇葩。

比如王宇外形不算出挑,但他期待女孩子漂亮,尤其不能太矮,因为他个子不太高,担心会影响下一代基因。

比如他希望女方是上海户口、并且在上海有房。如果没有上海户口,也许对方只是想蹭他的户口;如果没房,对方目的是否不纯?

“虽说我的房产是婚前财产,但婚后的收益女方也有份啊。”王宇说。

此外,他还希望女方的工作相对稳定、清闲,工资可以比他高,但不要太忙,太忙了就不能兼顾家庭了……

兜兜转转,从2013年硕士毕业至今,王宇相亲次数早就突破三位数,从各种相亲APP到熟人介绍再到线下相亲活动,都参与过。但要么对方没相中他,要么他相不中对方。

“宁缺毋滥,找不到合适的我就不结婚了。”王宇并不认为自己过于挑剔,他参加过一个高知相亲会,进入门槛就得满足以下基本条件,比如名校毕业,或名企工作,或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男士年薪50万元以上或至少有500万以上价值的房产……此外,还得看第一学历,非985的,哪怕你硕士是复旦交大,都“低人一等”。王宇的本科只是211,这让他觉得底气不足。



▲ 市民在“相亲角”浏览征婚信息。  ©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 图


从事婚介工作20多年的王阿姨说,王宇这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男孩女孩都有,考虑结婚时,太怕别人占到自己的便宜。

“真的计较太多了,甚至因为计较太多,婚都可以不结,就这样单着。”王阿姨感慨。她做了这么多年红娘,这种情况,近些年高频出现。

在这一群体里,有观念比较先进的人,譬如卫哲;也有人一脚已踏入现代,另一只脚仍停留在“门当户对”的传统理念里,譬如王宇。确切地说,这是一种新型的“门当户对”:双方条件差不多;或只能你比我好,可以占你便宜,但你不能占我便宜。

这已经有点近似于钱理群提到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感情也是一种投资,要清晰地换算成具体的利益,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尤其婚姻这样的大事儿,是资源、财富、阶层的匹配,需慎之又慎,有可能“吃亏”的话,就不干!婚姻成为一部分城市精英的“阶层保护战”或“阶层跨越机会”。而我们不得不正视的是,这样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群体,要比雅皮士群体,庞大得多。

相亲已经8年的王宇,就在一次次“淘汰别人”和“被别人淘汰”、计算对方同时也被对方计算中,一次次推迟婚姻。他仍乐此不疲地参与各种相亲活动,并不因为单身着急。

毕竟婚姻也是一门“生意”。

“生意失败”,比“一开始就不做生意”可怕得多。


(卫哲、王宇为化名)




作者:李愚

编辑:雯子


你可能还喜欢:

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