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要再做老好人:如何学会拒绝?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看见心理 Author 看见心理主创团




你擅长拒绝别人吗?
 
最近热播的《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二季里,就出现了有关“拒绝”的场景。
 
情景是这样的,实习生们将被分成两队,一方代表公司,一方代表员工,进行一场模拟法庭辩论赛。
 
但需要他们自己协商确定队友。
 
两边队长都想要实力强的队员来当自己的队友,于是需要“抢人”。
 
当代表员工一方他们想要两个实力强的女孩时:
 
代表公司方的朱一暄立刻语气坚决地回拒道:“不行!”
           
紧接着,公司方提出了一个有利于自己,但不利于对方的方案时,
 
作为员工代表的一方,却说不出拒绝的话语。
            
何炅老师在评论这一幕时,他提到了一个词叫「拒商」


代表公司方的女孩朱一暄,属于拒商高的类型。
 
她做到了拒绝别人的关键要素——“直接快速”、“态度坚决”
 
而面对一个对自己不利的方案,对面的两个男生却没有办法直接开口拒绝。
 
这就形成了一个“拒商”高低的对比。
 
在职场或生活中,很多场景都会让我们产生“拒绝别人”的想法。比如:
 
想好好过一个周末,家人却让你去相亲;
快迟到时,同事还让你顺便带个早餐;
领导提出的修改意见里有不合理的地方;
…… 

面对这些场景,有人会直接拒绝,但有的人,他们就是很难直接开口说“不”。
 
那么,为什么会有“拒商”高低的区别呢?

我们接着往下聊聊。
 

为什么我们不敢说“不”?


在同一个场景下,对于拒绝还是不拒绝,每个人的考虑都是不同的。
 
有的人可能觉得拒绝会伤害别人;
 
有的人可能是没有办法看到别人被拒绝时的尴尬;
 
有的人可能盘算着,如果这次我不拒绝他,那下次他也不会拒绝我;
 
有的人是害怕自己因此被人讨厌;

……
 
不可否认,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拒绝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举动。
 
当一个人没有办法说出“不”时,背后原因可能是综合性的,社会文化、心理状况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
 
首先,我们都有融入群体的需要。
 
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人会通过「委从」的方式,使自己融入到群体里。比如邻里亲戚、班级集体、室友朋友等。
 
这是一种「与他人联结」的需要,通过这种联结,人们可以增加自己的力量感,同时也满足了对密切关系的向往与渴望。
 
但这个过程也会产生痛苦,因为在“委从”的过程中,人们的自我会受到挤压。
 
拒绝这个动作,其实就是对「委从」的一种反抗。
 
所以在需要拒绝的情况下,人们的内心就会在是遵循内心想法,还是避免被群体排斥这两极之间来回拉锯。
 

其次,“害怕被拒绝”还有可能是出自心理投射。
 
自己接受不了被拒绝,因此认为别人以为无法接受被拒绝。
 
有研究显示,在被拒绝时,我们头脑中负责痛苦的区域会被激活
 
这是因为在原始社会时,我们就是合作狩猎状态,如果被人拒绝,就表示我们被排斥在群体之外,这意味着我们面对的生存威胁会大大增加。
 
被拒绝是痛苦的,因为我们自己害怕被拒绝,所以我们不愿意去拒绝别人。
 
这是一种人之常情,这是一种典型心理投射
 
而如果小时候有“拒绝失败”的经历时,这个记忆也会像一束射灯,在面对拒绝的场景时,就暗示自己拒绝一定会失败。

回到个体身上,大部分人不敢拒绝的原因,是因为自我边界不够清晰
 
我们可以把自我看成一个小球,自我边界就是小球的外壳
 
有些人的自我就像是桌球,边界明晰,不容易受损。
 
有些人的自我像是软塑料球,稍微一施压,边界就容易凹陷。

可能在成长过程中,有些人会刻意迎合老师、家长的需求,或者太在意老师、家长的看法和感受,以至于他们没能很好地建立自己的边界。
 
而有的人可能是在自己被侵犯边界之后,没有及时捍卫,而是选择向外界认同。所以他们的自我边界也不够坚固。
 
这样的人在关系中也容易成为一个“讨好者”

遇到事情时,他们会觉得自己退一步也是没关系的。但这样做不仅是在压缩自己的自我空间,自己的权益也容易被侵犯
 
比如同样是面对销售或导购,你会观察到有些人是直接拒绝推销的;

而相当部分人是很容易在销售的话术下,勉强办了不想办的卡,买了不想买的产品,在感到后悔时,常常强行安慰自己“这些东西买得值”
 

为什么我们需要说“不”


韩剧《请回答1988》里,主角德善的爸爸就是一个不太会拒绝别人的人。
 
在家庭经济拮据的情况下,他经常帮衬路边的小贩,买回来一大堆不好用的东西。
 
而让他们家陷入经济困境的,也是因为他爸爸是个泛滥好人做派——
 
因为不懂得拒绝别人,德善爸爸替别人做了财务担保,结果对方跑路,连累了德善家。
 
弹幕里甚至有评论说,如果自己老公是这样的人,她大概率会选择离婚。
 
德善爸爸的问题在于,他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委屈了最亲的家人,去给外人提供帮助。
 

做不到拒绝的人,也会有这种亲疏不分的表现:
 
他们把别人的感受,放在自己的感受之上。
 
牺牲自己,成全他人。
 
长期如此的话,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自己的感受越来越不重要,继而自信心降低;
给自己增加了不必要的麻烦或风险;
别人会觉得你是个缺乏个性和魅力的人;
……

如果我们不懂得拒绝,就意味着我们忽略自己的正常感受,并且纵容别人对你的入侵和冒犯。
 
所以,尽管说不有点难,但我们还是要学会说不。
 
因为这不仅是在维护我们的感受,还是在守护我们的「边界」
 
更重要的是,一个不敢说“不”(No)的人,他所有的“是”(YES) ,都会显得没有价值
 

怎样成为一个“高拒商”的人?


很多人对“拒绝”这个举动有心理包袱,是因为在潜意识里把拒绝别人这件事情负面化了。
 
其实「拒绝」是中性的

当别人向我们提出诉求时,他们是在表达自己的需求;而我们在说不时, 一样也是在表达我们自己的需求
 
我们有权表达这样的需求。
 
但想要更直接爽快地说“不”,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
 
1)打消顾虑、克服恐惧,直接拒绝一次 
 
对于拒绝,可能你会有很多顾虑,比如:

“我想说不,但我嘴很笨,表达能力不行”
“拒绝了他,他可能会记恨我”
“这样做会不会得我很自私,很不善良不绅士”
……
 
这些顾虑,都是你表达拒绝的阻碍,会让你陷入纠结。
 
如果判断内心真的不愿意的话,就试着不要去理会这些阻碍,或者是,把这些顾虑可以替换成积极的想法,比如“我不想勉强自己”,“我有拒绝的权利”,等等。
 
在尝试“第一次”拒绝之前,有恐惧是正常的。
 
但是也只有做到这个第一次,才会有之后的第二次,第n次……
 
你可以在一件小事上,闭上眼,狠狠心,直接说一次“不”。
 
只有在成功说“不”之后,你才能体验到,拒绝后有多么地爽。

同时你也会发现,你和对方的关系,并不会因此变得恶劣


2)你不需要为他人负责,拒绝之后,也不需要感到愧疚 
 
要知道,你并不是全能的。
 
你既控制不了任何事情的发展,也不需要为别人的情绪负责。
 
《请回答1988》的德善爸爸,就是太爱为别人负责,所以总是把别人家的事、甚至是不认识的小贩的事情揽上身,但自己家人的生活空间却被压缩和牺牲。
 
学会拒绝,除了辨认自己的感觉,知道自己想不想,还要能辨认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行不行。
 
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范围,不高估自己应当对别人要承担的责任,这是一种“拎得清”的表现。
 
你不需要为谁负责,同样地,在拒绝别人后,也不需要自责,因为你并没有对不起谁。

3)适当共情对方,再提出可替代性的方案 
 
可以适当用“我很理解”,“我很抱歉 ”之类的语句,适当地照顾对方的感受。
 
比如《令人心动的offer》里的朱一暄,她是笑着说出了“不行”,但同时又能感觉到她语气中的果断坚决。
 
另外,在拒绝与接受之间,不是非黑即白的对立关系,中间仍然有许多可谈判的地带
 
这一点杨天真在节目中也有分享,她建议给出拒绝的理由后,再给出一个解决方案。

这时别人会更加感受到你的诚意。
    

                 
回到开头提到的节目中两队“抢人”的情景,当时代表公司的一队抢走到了他们要的人,这时对面的队伍内心是不愿意的,但没法说出“不”字。
 
但其实这个时候,只要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就可以破解这个局面,比如说:

“不行!你们选的那个人我们也想要,我们剪刀石头布来决定吧。”
 
高级的拒绝方式,是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同时也照顾到别人的感受。

 写在最后


如果你因为害怕被讨厌而不去拒绝被人,那样你吸引来的也不会是真正喜欢。
 
因为那样的你不够真实,像是藏在了一张“为别人好”的面具底下。
 
自爆是“讨好型人格”的蒋方舟,就曾经在节目上说过,
 
真正能够欣赏你的人
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
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故作讨喜的样子。
 
要知道,真实是交往的基础
 
你的不满与不适,都没有必要藏起来。
 
真正的和谐关系,不是让对方好,而是要让双方都痛快。


《医治受伤的自信》[法] 弗雷德里克 · 方热

本文授权转自公众号看见心理(ID:kanjianxinli1 ):改变,从看见开始。这里是看见心理,提供专业心理内容与服务,由知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创立。


作者:芥末酱

来源:看见心理(ID:kanjianxinli1)

编辑:QJ


你可能还喜欢:

提高拒商,点个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