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撩完就跑的人,除了渣男渣女,还有他们...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书单 Author 书单君



你害怕谈恋爱吗?

 

最近社长遇到了一个“害怕谈恋爱”的学妹:


对于很多人来说,每天收到喜欢的人道晚安,是件开心的事。

 

可到了她这儿,却成了烦恼。


看到手机那边发来的“晚安”,她感受不到丝毫甜蜜,甚至还有些生理不适,只想把手机扔掉,这样就不用回复信息了。

 

她说自己像个“撩完就跑的渣女”,每当发现自己喜欢的人,也喜欢自己时,就会本能地想要逃离,变得冷淡,甚至不再喜欢他,仿佛得不到的才是美好的。


虽然她表面装成一副高冷洒脱的样子,但内心其实很害怕自己会因此而孤独终老。


为什么有的人明明喜欢,却要把对方推开?


今天社长想借由这本《关系的重建》,和大家聊聊这种对亲密关系渴望又抗拒的矛盾心理,究竟是什么情况。


看似独立的TA


其实,那位学妹之所以会习惯性地“撩完就跑”,是因为她的依恋模式在作祟。


根据人们在恋爱关系中的感知和反馈习惯,作者在《关系的重建》一书中,将成年人的依恋风格,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


这位学妹就是第三种依恋类型——回避型。


回避型依恋的人群,偏好在人际关系上保持距离,将亲密关系等同于独立性的丧失,亲密关系与分享情绪,反而会给他们更大的压力和痛苦。


这就是为什么,每当有人想走近她,她就本能的想要逃离。



并且这类依恋模式,在成年人中的占比达到了20%,并不算低。


在恋爱关系中,回避型依恋者的表现是什么样的呢,书中列出了几种主要的特质。


首先,他们十分重视独立,强调在亲密关系中的界限感,会刻意地在心理和身体上保持距离。


书单君的老乡小达,就曾交往过一个很独立的前女友,生病了不会向他透露,乘火车回老家,不要他送,不管多大的箱子,都说自己拎得动。


听说她要搬家,小达正准备去帮忙,她说不要过来,自己已经收拾完了。


每次小达想帮她做点什么,收到的回复永远都是:“不用了,我可以。”


最令他伤心的是,一次走在马路上,有辆卡车开过,当他伸手把她往路边揽时,她却下意识地避开了他的手。


恋爱谈了一年半年,这个女孩几乎没有主动亲吻拥抱过他,发生关系时总是被动的。


明明是恋人,但女友对他却生分得像个外人。



其次,回避性依恋者发出的情感信号很模糊,永远要对方去猜测他们的感受,不会袒露心声,也不主动说自己的诉求,更不会去沟通决两个人感情中存在的问题。


因此和回避型依恋者恋爱,就像玩捉迷藏一样。


直觉告诉小达,女友是爱他的,也是有情绪的,但他却听不到她亲口承认说“我爱你”,最多只有一句“喜欢”或者“想你”。


明明前一天还在微信上聊得很开心,之后的一个星期却开始一条信息都不回,忽冷忽热,没有任何征兆。


好几次小达约她出来,想解开她的心结,每次他都要说哭了,但女孩只是低头说着抱歉,再没什么别的话。


这就是回避型依恋者,他们像一块捂不化的冰,你永远都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每靠近一步,他就往后退一步,让你感到没有任何人走进他的世界,包括你。


TA真不需要爱情吗?


看到这里,或许会有人说,回避型依恋者这不就是“渣”吗?


但“渣”是刻意的,属于人品问题,而“回避型依恋”却是本能的,很难克制的。


他们无法说爱,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不会;

他们会选择回避,但不会恶意欺骗和撒谎;

他们的疏离,是因为亲近让他们感到窒息;

他们很独立,是因为担不起对方的那份爱,生怕给对方带来麻烦。


高冷只是他们的一张面具,用来掩饰自己在爱人面前的惶恐不安。



《关系的重建》中说道,看似自由独立的逃避型依恋者,不是没有亲密关系的需求,他们只是比常人更加害怕面对分离的威胁,因此不断地用去激活策略,下意识把这些需求遏制下去。


所谓去激活策略,就是一系列遏制亲密感发生的行为或思维。


比如,不愿意说“我爱你”,抗拒肢体接触,是他们克制爱的方式。


他们会放大伴侣身上的小缺陷,提醒自己不要迷恋对方。


当你的温柔打动他,他想依赖你,觉得离不开你时,就会立刻开始自我洗脑:怎么可以让自己陷进去,太危险了,我不需要这样的爱。


因为不断使用去激活策略,恋爱中的他们,依然是孤独且痛苦的——为自己不会爱,不配爱而痛苦。



“追求独立”的表面之下,“我大概是一个不值得被爱的孩子吧”才是回避型依恋者内心真正的os。


而这样的想法和依恋模式,根植于他们的童年。


书中提到,依恋的风格,是家庭教养的产物,70%到75%的人,成年之后保持了幼年早期的依恋模式,其余的则与成年后的恋爱经历有关。


幼年时,父母的冷漠和怨气,否定和打压,家庭暴力以及关爱的缺失,使孩子无法建立安全的依恋模式,情绪表达和心理需求会因此被压抑和扭曲。


回避型依恋人格者的假性独立,从童年就开始了。


“害怕谈恋爱”的学妹就是在这样的情感吝啬的家庭中成长的。


小时候妈妈总是抱怨,因为怀上了她,自己被单位踢出去待业了好几年,爸爸也经常不甘心地提起当时为了照顾她,不得不关掉生意兴隆的杂货铺。


从小到大,她用着最旧文具,没有几件玩具,鞋子顶脚会忍着将就,也没想别的孩子一样上过兴趣爱好班,不是家里不是供不起,而是她不敢要,知道自己要了也没用,没准儿还会挨揍。



妈妈生气时会把她的衣服脱光,赶到楼道里让她滚,爸爸打起她来特别狠,从小到大,已经数不清打断了多少根木杆扫把。


在怨气和打骂中,她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也不认为自己可以依靠他们。


因为不对父母的回应抱有任何的期待,在成长过程中,回避型依恋者形成了依恋障碍。


独来独往的人生经历,让他们建立了一种“自我依靠”的强烈信念,并将此与真正的独立混为一谈。


而在恋爱关系中,这种信念,会削减亲密感,削弱人们靠近彼此的能力。


回避型依恋者该如何自救?


在知乎上个问题:当你生命中出现一个回避型依恋的人该怎么办?


点赞最高的答案来自一位回避型依恋者,只有悲壮的四个字:及时止损


道尽了他们与恋人的挣扎和无奈。


唉,其实每一个回避型依恋者都是演技极高超的演员,他们宁愿在自己心里吞刀子,都要保持冷酷。


用自己难以克服的缺憾,来阻止幸福的降临。


他们虽然渴望开始一段感情,却对自己说:我可能没法恋爱,一个人走下去才是最安全的。


经常一边在网络上搜索“如何喜欢上一个人”,一边检讨着:我不配得到爱,还是别去祸害别人了。


在渴望和纠结之中,他们往往会宣告自己已经没救了。



但实际并非如此,关于回避型恋者该如何自救,《关系的重建》中提到以下四点建议:


第一,学会识别自己的“去激活策略”。


当你遇到个令你心动的人,又立刻本能地感觉他不是那个对的人时,静下来想想自己是否正在使用“去激活策略”。


当你发现自己开始挑伴侣的小毛病时,试着反问一下,这种美中不足的感觉,是不是自己的依恋机制在作祟。


总之,千万不要急着把对方推开。


第二,别再执念于自我依靠,转而关注互相支持。


如果暂时做不到,可以先试着采用注意力分散策略,一起徒步旅行,参加展览,在约会中,用其他的事分散自己对伴侣的注意力,在这种的情况下,你会不那么排斥他们的亲近,也更容易与他们靠近。


学会接受伴侣的帮助,并帮助伴侣解决他们的问题,用这样你来我往的方式,去消极自己制造的距离感。



第三,找一个安全型的伴侣。


敏感多疑的焦虑型伴侣,会加剧你的回避倾向。


而一位有爱宽容的安全型伴侣,或许会让你慢慢地放在防备,也能使你们的关系少一些争执和误解。


第四,注意你对伴侣行为的误解。


很多时候,你对伴侣的消极解读,比如“他是不是想利用我”,“他是不是在控制我”,与现实并不相符。


当产生这类思维时,一定要引导自己关注客观合理的事实,提醒自己,对方是你的爱人,而不是要谋害你的人。


你可以试着请列一份爱情感恩清单,把目光个焦点转移到伴侣积极的一面上。



最后,让我们回到这段开头的那个问题:当你生命中出现一个回避型依恋的人该怎么办?


想要治愈和hold住一个回避型依恋者,需要你本身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社长觉得,无论你选择留在对方身边,还是离开ta,至少不要留下误解——其实他们并不是“冷血”,只是因为无法建立信任和依赖,把自己包裹在了壳里。


而作为一个回避型依恋者,或许你已经习惯了掩饰和自我催眠,认为自己不配拥有美好的感情,但只要你能勇敢的迈出这一步,改变永远不算太晚。


要记得,自己是一个值得被爱的人,对亲密关系的渴求是合理的,不要因为依赖亲密的人,而感到不安。


希望这篇文章,能让每个渴望爱又抗拒爱的人,都能鼓起勇气,向爱人袒露自己的内心。


其实说出憋在心里的那句话,并不羞耻:下一次我拒绝你的时候,请紧紧地抱着我。




作者:书单君

来源:书单君(ID:shudan)

编辑:平子


你可能还喜欢:

在看珍惜从不逃避开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