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站在抑郁的风口,你是真抑郁,还是赶潮流?

社长的小号 社会学了没 2021-10-28



“小崔,听说你抑郁了?”
 
当年宋丹丹听来戏谑的一句话,最近却似乎成了寻常问候。社畜的压力不减当年,“成年人的崩溃瞬间”一经披露一呼百应,深夜地铁站里的歇斯底里,是个人之病,更是社会之病。
 
“什么抑郁症?不就是作,不就是矫情?”
 
可喜的是,随着大众对抑郁症的关注越来越多,其病耻感相对减轻。类似以上的言论越来越难在主流舆论中被接受。抑郁症慢慢不再是“房间里的大象”,我们越来越愿意承认自身的痛苦、寻求帮助。


一夜间,“抑郁症患者”雨后春笋般地层出不穷。
 
新浪微博“抑郁”相关话题累计阅读4.5亿,百度“抑郁”相关贴吧累计发帖2700万;知乎“抑郁”相关问题关注量82万。
 
虽然我们愿意付出同理心、不想责怪受害者,但,当“抑郁”成为类似“马甲线”“生酮饮食”的流行词汇,我们不禁怀疑,抑郁的风,是不是太大了?


你是心情不好,还是真抑郁?

我们都有仿佛撑不下去的时候。凌晨的便利店三明治,深夜的辗转反侧,胸闷、疲惫、无名的疼痛,当终于见到亲密的人,一开口,话没说几句,眼泪先流下来了。
 
但是,我们似乎太快地把“负面情绪”和“抑郁症”画上等号。
 
就像“不小心吃了过期泡面之后拉肚子”,不等于“需要住院点滴的肠胃炎”。
 
长期拉肚子可能导致肠胃炎,但我们不可能一辈子永远健康。
 
同理,因为种种原因引起的一时的无精打采或暴躁易怒,和病理性的抑郁症,也不是一回事。
 
持续性的不良情绪可以导致抑郁症,但我们不可能时时刻刻开心满足。
 
你可能在网上看到过类似的“抑郁症诊断规范”,比如:
 
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常有无缘无故的疲乏感;反应变慢,或者情绪激动、亢奋、易怒;时常自责或有内疚感;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食欲降低等。
 
不少人测试之后,认为自己符合4-5个症状,便觉得“这妥妥的是我了。我抑郁了。”
 
但实际上,从临床的角度来讲,这些症状要持续两周及以上严重影响正常生活,才能构成需要马上接受专业治疗的抑郁症。
 
很多人分不清楚自己到底只是不开心,还是真抑郁,又或者觉得不愿意去医院,不妨用以下的伯恩斯抑郁状况自查表来一次自测——它附在《伯恩斯新情绪疗法》这本书中,是为数不多的临床测试有效的自测表之一,能够帮助你有效区分“情绪低落”和“轻度抑郁”。


这份自查表分为四大部分,共25道题,每一道题从“完全没有”,到“非常频繁”分为四个等级,最后得分相加。
 
下面节选部分问题,完整版请见图:
 
- 感想和感受:
- “是否感到悲伤或情绪低落?”
- “是否觉得自己没用或无能?”
- “是否动不动就哭?”
 
- 活动和个人关系:
- “是否对家人、朋友或同事没兴趣?”
- “是否对工作或其他活动都没兴趣?”
- “是否觉得生活不快乐或不满足?”
 
- 生理症状
- “是否感到疲倦?”
- “是否失眠或昏昏欲睡?”
- “是否失去‘性’趣?”
 
- 自杀倾向
- “是否有任何自杀的念头?”
- “是否有自残计划?”


伯恩斯在书中指出,如果总分低于10,你的情绪都是正常范围,得分在5-10之间的人可以通过简单的认知疗法改善情绪,但不必慌张,因为我们所有人都会被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所困扰。
 
如果得分一直维持在11分以上,则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建议前往专业医院检查。当然,完整的抑郁症诊断,除了我们所熟知的问卷调查,还有一系列生理检查,包括神经自主性、验血、脑红外等等,确保情绪波动不是本身正常生理变化所致。
 

为什么喜欢说自己“抑郁了”?

社长有一个高中同学,她是一个安安静静的短发女生,话不多,但也挺合群。平时聊天、出门时,从来没觉得她有什么不对。
 
毕业后,社长才发现她的微博小号。她置顶了她所在的四线小城市医院开的抑郁症诊断报告,每天发自己自残、吃药的照片。
 
直到前段时间同学聚会彼此见面,社长小心翼翼提起她的微博,问,那段时间是不是过得很难?
 
她却笑了,说:“当时网上不都流行那个?”
 
社长以为她是“微笑抑郁”,但其实,她是在赶潮流。
 
曾经我们用“有病”来骂人,可为什么在抑郁症上,我们心甘情愿地称自己为“病人”?
 
有人说,缺爱、矫情、作。但不是。
 
其实,这是一种“受害者心态”。英国心理咨询平台Harley Therapy创始人Sheri Jacobson博士如此定义,“受害者心理包括以下两部分:将生活中的大多数事物视为消极的、无法控制的,并且认为别人应该同情自己,因为自己“应得”更好。
 
从本质上讲,受害者心态实际上是一种避免对自己或生命承担任何责任的方法。如果相信自己无能为力,就不必采取行动。
 
即认为:
 
- 我做不到。
- 别人永远不懂我的痛苦。
- 别人总是在挑我的毛病。
- 别人总是比我强、比我坏、比我聪明。
- 尝试也没用,终归还是会失败。
 
这种看似很 “丧”的心态,其实会给 “受害者”带来无形的好处。
 
首先,它能够帮助受害者摆脱责任。
 
“如果我得了抑郁症,我便不需要尝试直面生活中的痛苦”——因为面对后,痛苦也不一定减轻,不如就在痛苦中活着,不期待更多。
 
当别人提供任何建议时,只要以“你根本就不懂我的难处”来反驳,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不尝试。


同时,它还能够赋予受害者控制他人的能力,认为“我理应获得更多”。
 
斯坦福大学的一项心理学实验发现,因为游戏故障而感到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参与者,会分配给自己更多的钱。
 
这是因为,认为自己是“受害者”的人,会感觉自己拥有了更多权利,去左右身边的人。
 
如果任由这种放弃行动、放弃负责的“受害者心态”维持下去,最终的结果,便是“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马丁·赛洛戈曼(Martin Seligman)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A、B两组狗都被轻微电击,但A组狗可以跳出笼子,B组狗则被笼门挡住无法逃脱。


这样的电击重复几次后,B组狗的笼门被打开。
 
现在B组狗只要轻轻一跃,就可以逃离痛苦。但让人吃惊的是,当电流再次通过时,它们仍一动不动地趴在盒子里,默默忍受。
 
一个人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无法控制某件事情时,便容易产生消极行为,而消极行为反过来又会加深失控、无助的情绪。
 
对于爱自称抑郁的我们来说,最可怕的是:关上了那扇门的,是我们自己。


赶潮流的“抑郁”是一种选择

对于把“抑郁”当成一种潮流来追赶的人来说,他们最大的问题是:如果一味关注过去的原因,就会陷入“决定论”:现在甚至未来全部由过去的事情决定,像赛洛戈曼实验中的狗狗一样,认为过去的痛苦注定延续,哪怕当新的机会出现时,也无动于衷。
 
但事实上,情况也许并没有我们愿意相信的那样糟糕。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让我们感到“抑郁”的事情已经发生了,现在做什么呢?


我们可能会说,“这不是我能控制的事情”。
 
但其实,这不是我们不能控制,而是我们害怕控制——怕因为自己的选择更加受伤,怕被人嘲讽、拒绝、看低。
 
但在人际关系中,怎么可能完全不受伤呢?
 
选择用“抑郁”作盾牌逃避责任,就像《美丽新世界》中依靠药物嗦麻度日的婴儿式国民。的确,没有愤怒、自责、悔恨,却也没有真正的幸福。
 
没有死亡,生命就失去了意义;没有痛苦,快乐也沦为一种单纯的生理状态。
 
当然,形成“受害者心态”不是你的过错。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机制,多数时候发生在潜意识中,作为一种无意识的防御机制。
 
但问题不是“为什么会到今天这样”,而是,“这样你真的会开心吗?”
 
如果你不喜欢这样郁郁寡欢的自己,你可以选择将无意识的消极思想,转变为意识层面的积极思想。
 
我们听够了说“抑郁症都是患者自己不争气”这样的“责怪受害者现象”,我们不是说所有认为自己可能得了抑郁症的人都是在逃避责任。
 
有时,当生活太过咄咄逼人,我们都想变成那个可以坐地大哭喊着“不跟你玩了”的孩子。
 
短暂的逃避可以是情绪解药,但长期的、放纵的消极,却会让我们变成真正的“病人”。外界发生的种种垃圾事件我们无法控制,但我们可以选择不为自己雪上加霜。
 
即使是对于中度、甚至重度的抑郁症患者来说,前文抑郁症自测的设计者伯恩斯医生坦言,“自助的态度,是抑郁症患者康复的关键。”
 
思维决定情绪,你决定你的思维。
 
选择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不是没有代价。但如果你愿意揭开自己“受害者”的面具,也许会看到,蛰伏在背后的真正的你,如此强大。
 
你不需要是受害者,也可以获得关注和爱。

References:
伯恩斯新情绪疗法. 戴维·伯恩斯著,李亚萍译.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traversing-the-inner-terrain/201102/the-victim-identity
https://www.harleytherapy.co.uk/counselling/victim-mentality.htm
 

作者:波兔

编辑:留木


你可能还喜欢:

甭抑郁了,点个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