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精致穷”过时了,现在流行“抠门式攒钱”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看见心理 Author 看见心理主创团




作者︱看见心理主创团来源︱看见心理(ID:kanjianxinli1)
编辑︱高卓

刚刚过去的小长假里,有多少人“报复性消费”了呢?

反正我没有。

倒不是因为理性。

只是,单有一颗狠狠“报复”的心是不够的,还得有一个配得上野心的钱包。 

而我——
        

不少人和我一样选择在假期中宅家,或者即使出游也依旧保持理性消费、适度消费。

如旅游和餐饮业的“五一”营业数据所示,被热议近三个月的“报复性消费潮”似乎并没有如约出现。

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外出时与人群接触”仍然有所警惕;
 
另一方面,则是受疫情影响,不少人的消费观,正在发生转变。


近期发布的报告表示,疫情在影响着全球各国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购买力,在1984~1995年之间出生的千禧一代,受影响最为迅速。

以年轻人为主的消费群体,开始转而寻求更加经济、理性的生活方式。

与此同时,在特点是“人以群分”的豆瓣小组里,也应景地出现了这样的现象——

大批豆瓣原住民及原“豆外人”纷纷涌入各式各样的“资产管理类”小组,成为“攒钱一族”。


那些客流爆满的商圈、景区,以及恢复排队景象的网红店铺,似乎只是由于人们满足大量延迟了的需求,而营造出的“报复性消费”假象。

直面过未知恐惧、身处后疫情时代的人们,目标很纯粹——活着。

在这个基本目标面前,安全感显得十分重要。

于是,相比于超前消费,人们更多地开始选择——攒钱。


人们的消费观发生了哪些转变


近几个月,许多人的生活遭遇“停摆”。

有人在疫情第一天面临失业;
有人失去了继续租房的资格;
有人被迫与家人隔离在异乡;
有人收入锐减,硬着头皮扛着房租、车贷、信用卡三座大山带来的压力……

当手头的资源有限,攸关生存的需求又必须得到满足时,疫情前推崇的“精致穷”三个字变得异常扎眼,我们不得不开始做生活上的“断舍离”

#很久喝不到奶茶?#
——有的人学会如何自制奶茶,有的人因此戒掉了奶茶。

豆瓣app上的相关话题

#不能和小姐妹蹦迪?#
——好吧,但健身不能停,因为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名为#居家健身#的微博话题

#喜欢的东西太贵,要花掉将近一个月的工资#
——那还是算了吧,省下来的钱想给爸爸妈妈多买几箱口罩。

知乎上的相关话题层出不穷

那些穿起来并不舒服的新衣服,原来没必要买得那么频繁。

豆瓣app上的一个话题页面

我们突然发现,与其心血来潮地盲目消费,倒不如把钱存下来为自己的未来投资、做储蓄。

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人们曾被众多广告宣传媒体的言论培养成一个个擅于提前消费的“及时享乐者”、“精致穷践行者”。
 
      
直到他们直面天灾人祸,才冷静下来。

那些因为疫情被延迟的需求,放着放着,突然就变得无关紧要了,甚至还会变成维持生活的累赘。

于是他们重新建立新的生活目标和联系,认真思考两件事:

  • 对于自己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
  • 如何为未来做好长期准备?

可以说,疫情中的人们虽然一方面被迫缩减了开支,但另一方面,也因此重塑了消费观。


花钱,还是存钱?这是个心理问题

在疫情过后,即使是一些金钱充足的人,也会由“偏好消费”转变成为“偏好储蓄”。这是为什么呢?


到底是什么在影响着我们的消费和储蓄行为?


Photo by freestocks.org from Pexels


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人们储蓄的动机主要来源于“保护自己不受不可预见的情况的影响”,他们想确保能维持并有可能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Trinity Financial Coaching的创始人Weslia Echols则言简意赅地表示,消费和储蓄的习惯,主要取决于人们过去的经验和对未来的预测。


当生活平稳,没有什么大风大浪时,我们如果没有受到过一些财经类教育,是很难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的。


同时,如果我们认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一片向好,相信自己总会有足够的时间去存钱,那么“储蓄”的念头怕是会离我们更加遥远。


那么,如果有人说,“我不是不想储蓄,而是真的没钱”。这种情况该如何解释呢?



心理学学者Darlyl Collins和其团队曾针对不同收入水平人群的消费和储蓄习惯进行调研。


他们发现,再穷的人想要储蓄,也还是可以省出来的,从而拥有一定的积蓄。反倒是收入水平处于中下程度的人群,经常在收支平衡线上挣扎。


没有储蓄习惯的真实原因更多是心理上的,人们不存钱的真实理由不是挣得不够多,相反,大多数是在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


说白了,你存不了钱,不是因为没钱,而是你懒。


因为储蓄这件事是有门槛的——它本身是一件违背人类天性的事情,我们需要放弃随性的生活,开始为日常琐事做规划。


其中,更难的是,要克制住拥有所有喜欢的东西的欲望。


“剩下的工资是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还是下单这一季的流行口红、略微超出预算的漂亮裙子,或者那双即将发售的限量球鞋?”


这类问题就像“救我还是救你妈”一样难以抉择。


人类的欲望是无法被填满的。没有一定的自制力、持之以恒的行动力,储蓄这件事情都很难被坚持下去,更别提看到成果。


因此,当不善储蓄的人们执迷不悟地认为事情总会好转、总是朝着对他们有利的方向发展时,他们更加无法忍受试图省钱的烦恼。


Photo by Reynaldo #brigworkz Brigantty from Pexels


直到重大黑天鹅事件出现,他们的内心和现实生活都遭到冲击,消费行为被迫调整,消费和储蓄的习惯也发生改变。


在2017年,有学者对经历过“大萧条”的人们做调查,结果显示,59%的人自称开始“喜欢”储蓄、存钱行为带来的感受;超过80%的人则表示,大萧条后他们开始“非常密切”地关注自己的支出。


尽管在经济危机过去一段时间后,消费者的谨慎情绪总体上得到缓解,但他们的消费习惯已经发生了一些质的变化:


人们开始更关注于“有用”、“有教育意义”、“耐用”等方面的商品,并且,相比华丽的、巴洛克式的风格,更加倾心于“极简风”。


Photo by Pixabay from Pexels


可见,人们的消费和储蓄习惯并非一成不变。


疫情的出现除了产生经济上的损失之外,也让人们意识到生活中的许多不确定性,增添了许多不安全感,从心理上产生“理财危机”。


情况往往如此——消费只能带来一时的快感,而储蓄这一行为,不仅有助于减轻焦虑感,还能增加可能性与希望,让人们带着喜悦而不是恐惧期待未来。



后疫情时代,如何“不慌不忙”地攒钱

我们渴望着“财富自由”,也保留着一个“及时享乐”的梦。


正所谓“欲速则不达”,“暴富型攒钱”虽然很难,但储蓄显然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大多数人正在着手进行的计划。

 

那么,身处大力恢复经济的后疫情时代、面对着没有积蓄就寸步难行的未来,我们应该抱着怎样的信念和观念去培养储蓄习惯,并平衡消费与储蓄呢?


以下是本文准备的几点建议。

 

1. 调整自己的消费观 


理财第一步,即重新建立自己的消费观,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在付款前仔细想想,“我是不是真的需要它”。


Weslia Echols在分析“冲动消费”时,就曾提到——“攀比”是这类消费的本质。


人们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为某喜欢的明星在用、某同学在用、某同事在用、大家都在用,就重复买一些自己根本不需要、或者根本不适合自己的东西。


而事实上,经过这次疫情,我们才意识到有多少东西都只是“智商税”或者完全可被替代的——我们根本不需要购买那么多东西。


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去“咸鱼”这类二手平台上搜索“疫情”、“失业”等关键词,相信你会对这句话有更深刻的理解。


 2. 别盲目省钱 


储蓄不是盲目地省钱,也不是不分主次、一味地抗拒消费。


它意味着同时对现在和未来的自己进行投资。


几年前,我在医院肠胃科的病房中,经常见到患了胃病来住院的老人们,子女在床边一边端饭、盛菜,一边十分心疼地埋怨他们不该贪图省事、便宜,总是拿放凉了的剩菜充饥。


对于这些老人来说,他们就存在着错误的储蓄观——储蓄金钱,却消费健康,而众所周知的是,恢复健康往往需要耗尽更多的金钱。


与之类似的场景,我们在年轻人的身上也经常能见到。比如有的人为了省钱,一连网购了好几件廉价服装,拆开快递试穿之后,才发现竟然一件也穿不出去。


储蓄的一大原则就是不要盲目抠门,在做“消费-储蓄”的决定时,一定要关注长期收益,不要丢了西瓜捡芝麻。


 3. 设立一个具体的目标  


在人生中的不同阶段,每个人都可以有一些具体的、因人而异的储蓄目标,比如,在一线城市购房、购车,孩子上学的学费和住宿费,为了储备养老金等等。

 

如果你觉得短时间养成一种存钱的生活方式很难,可以先设立特定的目标,哪怕只是一个很小的目标,然后尽快努力实现它,这是培养储蓄习惯的关键一步。

 

比如存1000块买一条很喜欢的裙子,或者存够一场异国之旅的出游费用。小小的成功也可以大大增强我们的信心。

 

只有采用了特定的行为模式,人们才能形成新的习惯。一些具体而可触摸到的动机,有助于促使我们持续储蓄这一行为。

 

 4. 让你的存钱成果有形可见 


习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维系一个习惯,关键就在于让这种行为和由此产生的奖励变得有形可见。

 

因此,当我们决定储蓄时,也可以将那些有形的储蓄成果——如满满当当的存钱罐、银行卡余额、储蓄记录本等——放在私密的、自己经常可见到的地方,不断鼓励自己继续努力。


比如,叫醒我们的可以不是每日的闹钟,而是银行卡余额的提醒短信(如果可以设置的话)。

 

在没有室友的前提下,我们也可以把余额界面贴在床头、书桌上,时时刻刻提醒着自己,我们已经做出了多少努力,获得了多大的成就。



写在最后

我们今天说了这么多,并不是呼吁大家都去省钱、存钱,拒绝消费,而是希望在共同经历过这一场疫情之后,能够一同重新审视、梳理我们的生活。


与其不断纠结是消费还是储蓄,不如根据自身情况去思考:


“理想中未来的我将会过上怎样的生活,现在的我应该做出哪些准备和努力?”

“如果以后在生活中遇到危机事件,我有能力照顾好自己吗?”


疫情带给人类的是反思,并非只是一个推翻原有的生活方式的简单答案。


虽然我们在“如何生活”这个课堂上的进步有可能会较为缓慢,但它们一直在传达着一个信息——我们就是那类有能力掌控生活的人。


Chism, P., The Psychology Behind Spendingand Saving [EB/OL]. https://www.quickenloans.com/blog/the-psychology-behind-spending-and-saving,2017-08-07.

Coady, M., The truth about the psychologyof saving and spending [EB/OL]. https://mikecoady.com/truth-about-psychology-of-saving-and-spending/,2020-03-30.

Fallaw, S., China sees Generational changes insaving attitude [EB/OL]. https://www.datapoints.com/2019/09/04/china-sees-generational-changes-in-savings-attitude/, 2019-09-06.

Gerzema, J. and D’Antonio, M., The Power of thePost-Recession Consumer [EB/OL]. https://www.strategy-business.com/article/00054?gko=cc8b8, 2011-02-22.

Gilchrist, K., Asianconsumers expect a 6-month financial hit from coronavirus, but are stillspending on these things [EB/OL]. https://www.cnbc.com/2020/04/17/how-coronavirus-impacts-asian-consumers-spending-savings-income.html, 2020-04-17.

Newport, F., Americans Still Say They LikeSaving More Than Spending [EB/OL]. https://news.gallup.com/poll/209432/americans-say-saving-spending.aspx, 2017-05-01.

Thomas, L., Millennials are the ‘worried’generation and changing spending habits most amid coronavirus outbreak, studyshows [EB/OL]. https://www.cnbc.com/2020/03/05/millennials-worry-changing-spending-most-amid-coronavirus-study.html, 2020-03-05.

2020 年第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R].中国人民银行,2020.

作者:石宇宙。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看见心理】:生命的根本需求,是渴望被看见,关注公众号“看见心理”,看懂自己。




你可能会喜欢:

省钱不能省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