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什么样的思维模式,经得起当下和未来的考验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自言稚语 Author 雨令




作者 | Windy Liu 

来源 | 自言稚语(ID: selfgrowing1118)

编辑 | 阿海


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各个国家都疲于应对,人心惶惶;
  • 全球经济步入周期性衰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 世界性的民粹主义抬头,逆全球化的趋势正在酝酿。

在这样的世界背景下,我们的生活必然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 面对大量订单的流失,很多外贸公司只能倒闭关门,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 在年前刚辞职的同事,面对疫情突如其来的影响,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找到工作;
  • 把毕业答辩搬到网上,甚至不知道还有没有毕业典礼的毕业生们,对未来感到焦虑和迷茫;
    ......

每个人的在经历了烦闷的居家隔离之后,还需要承受生活和经济上的巨大压力。

稻盛和夫的人生和事业成功公式中,总结了三个关键因素,分别是思维模式、热情和能力,而在稻盛和夫眼里,其中思维模式是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每个人,都在以他的理解和经历,构建自己的思维模式,然后再用这个思维模式,去理解这个世界。

因为思维模式的不同,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做,结果也会截然不同。

面对不乐观的当下和不可知的未来,我们该抱持什么样的思维模式,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化危为机,在这个动荡的世界里占据一席之地呢?

思维模式一

真正的大定,是接受世界的不确定性


我有时候会问别人:“你相信什么?”

问了一圈之后,我发现:大部分人都没有特别坚信的事情。

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不是那么确定的,所以我们也就难以坚信它会一直不变。

就比如「相信每个人都会死的」这个信念,绝大部分人都不怎么反对,但现在已经开始有越来越多人相信未来的科技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延长人类寿命,让人永生。

其实,我们唯一能相信的,就是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

在过去古希腊人的世界观里,他们支持的是亚里斯多德的「地心说」——这个世界是由土,水,火,气和以太组成,所有行星都围绕地球转动,包括太阳,而物体的运动需要借助外力。

之后在17世纪,因为观测到的天文现象越来越多,越来越准确,亚里斯多德的世界观崩塌了,被更先进更具现实意义的「牛顿世界观」所取代——行星都是围绕着太阳做非匀速椭圆形运动(包括地球),地球是有万有引力的,而一个物体在无外力的情况下,可以保持做匀速直线运动。

然而到了如今,「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出现,又彻底颠覆了牛顿世界观的核心拼图——它告诉我们所有物质的底层本质都是能量,都具有一根能量弦线,而引力是空间扭曲的结果。

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东西都是未知的不确定的,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其实一直都在变化。

科学家说宇宙有大概90%是暗物质,只有10%的东西是我们能够感知到看得见的,我们处于一个未知远大于已知的世界。

这个科学现实跟大部分人的实际状态是矛盾的,因为我们大部分人的日常思维都认为生活是确定的,未来是可控的。

但是,最近流行的新冠病毒倒是提醒了我们这一点——不可控不确定不可知随时成为现实。

  • 今天你引以为傲的工作,明天就可能因技术革命而遭淘汰;
  • 今天还受众人追捧的风口,明天就可能只剩下昙花一现的落寞;
  • 以为美国股市不会发生熔断,结果今年已经发生了3次,连巴菲特老爷子都惊叹不已;
  • 以为石油是稀缺资源,物以稀为贵,结果油价竟然跌到了负数,导致交易者不仅被收割,还倒欠银行几百万。

拿最近因疫情受到重创的餐饮业举例,口碑一直不错的餐饮品牌「西贝莜面村」,他家董事长在2月份在接受采访时称,当前西贝400家线下门店基本都已停业,只保留100多家外卖业务,预计春节前后一个月时间将损失7-8亿。2万多员工待业,倘若疫情在短时间内得不到控制,西北账上的现金支撑不过三个月。

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总是会给我们带来诸多的意外和万万想不到的黑天鹅事件。

房价不一定永远会涨、茅台股票不一定永远值得持有,当下和未来总是会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我们之所以对变化很恐惧,是因为我们总是希望找到一些很简单而且很固定的规则,以此来获得安全感,可这在世界不确定性的本质面前,只能是缘木求鱼。

如果我们接受了世事无常,就有可能发展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
每当变化来临的时候:
第一,你对变化不再那么恐惧,因为你知道不确定就是世界的本质,变化就是常态;
第二,当你不惧变化,从恐惧中解放出来,你内心反而会形成一种笃定的张力,淡定地去面对万物的无常。

当我们抱持这样一种「接受世界不确定性」的思维模式,你就会生出超越确定性的,无论怎么改变都接受的坦然。

这份坦然会让你越来越接纳这份世界的变化,最后发展成一种了然,也就是佛语里说的「定」。如此这样,智慧也就油然而生。

面对如今的困境,你要扪心自问,自己愿意转变思维模式,接受世界的无常吗?

思维模式二
看问题的角度多了,纠结就少了


你遇到的问题,往往来自于某个狭隘的视角。

有一个著名的思维实验——
20个人围成一个圈,中间放着一把椅子,然后让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看到的椅子是什么样子的。

有的人看到的是椅子的正面,有的人看到是椅子的侧面,还有的人看到的是椅子的背面。换句话说,同一把椅子可以展现出20种不同的视角。

可是椅子真正的样子,其中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办法给出完整准确的描述。

其实生活中的我们,和实验中的20个人一样,都局限于我们自己特有的视角里。

对于遇到的人,发生的事,我们都有一套基于过往而自定义的好坏标准,至于它是不是适合新的环境新的场景却无从考证。

一旦我们只认定单一视角里的那种可能性,就自动屏蔽了所有其他面向的可能性,而这也让我们不自知地陷入了问题无解的窘境。

早在几年前,我有机会去新加坡工作,工作签证也在办理中,但是公司有个领导想让她的下属去,最后以一个唐突的理由让我与这个机会失之交臂,结果我后来就被安排去做了公司的一个内部项目。

这简直是一次从高峰跌落低谷的突发事件,当我只看到自己错失了一个好机会的时候,内心极度郁闷,根本没有动力去做别的事情。

当我慢慢从低谷期的郁闷中缓过神来,我问自己——
  • 我现在可以做些什么?
  • 我能不能换一种方式和角度来审视这种境遇?

后来我真的找到了困境背后新的视角和应对方式——
  • 这个项目需要跟印度人沟通,这正好让我有机会锻炼自己的英文水平,何况还是印度式英语;
  • 我在这个项目里除了本职工作,其实还需要做一些管理协调工作,这有助于提升我的领导力和管理能力;
  • 这个项目不太紧张,我可以有多余的时间来更深入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

不到一年,我离开了那家公司,因为自身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

我们内心的焦虑,烦闷和纠结的糟糕情绪,往往因为我们对一件事情有成见——仰仗着某个固定单一的视角。

一件事情的好坏,在不同的人眼里是截然不同的。但是,每个人都有选择一己态度的自由,就是我们的心智可以做出一个所谓的好坏判断,我们可以让好坏之间相互转换。

所以,我们总可以抱持一种「多视角地看问题」的思维模式,不是只盯着事物的一个切面来作茧自缚,而是能够从不同面向去打量问题,甚至从所谓的坏事中看到好的一面。

你看问题的角度越多,越能够更正面地看问题,就越不容易被情绪绑架。

如果我们总是喜欢把困境当作一种障碍,自己无能为力,总是把一件事情往坏的方面考量,甚至没有一点儿把坏事看成好事的能力,你不觉得这样的生活很悲催吗?

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斯·普朗克说过,「换个角度去看,世界就不一样了」

当你失恋了,换个角度,你放下了一个不适合你的人,有助于你找到真正的灵魂伴侣;

当你丢了工作,换个角度,你有了一次重新思考自己真正想要做什么的机会;

当你创业失败,换个角度,你证明了某条路是行不通的,从而未来可以避免类似的错误。

看一个问题,要正面看,反面看;外面看,里面看;站在过去看现在,站在未来看现在……

与其执着于一个我们单一视角里的不安,不如改变自己僵化的思维模式,安然拥抱一路上遇到的人,发生的事。

一个人情商和智商的高低,主要看他是否能够从多个角度来看同一件事情。

你看问题的角度越多,就越不容易陷入纠结,从而也就能够做出更好的选择。

思维模式三
与其抱怨现状,不如躬身入局


曾国藩曾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个农村人出门,看到在一条很窄的田埂上有俩人杠上了,谁也不让谁,结果谁也过不去。

原因是俩人都挑着很沉的担子,路又太窄,谁要让,谁就得从田埂上下去,站到水田里,沾一脚泥。

如果你是那位旁观者,你会怎么上去劝他们呢?

如果你说,让年长的人先过去,你下去,他会说凭什么。

如果你说,让身上担子重的人先过,你先下去,他还是会说凭啥。

这显然没有什么用,他俩还是会僵持不下。

在曾国藩的故事里,这个旁观者是怎么做的呢?

他走上前去说,来来来,我下到田里,你把担子交给我,我替你挑会儿,你这一侧身,不就过去了吗?

当你看到问题的时候,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一个置身其中的人,把自己放进去,那一个看似无解的事,就有了答案。

曾国藩管这种方法叫:躬身入局。

真正做事的人,往往都是愿意躬身入局的人。他们不会抱怨现状的不满,相反会尽己所能化危为机,解决当前和未来面临的问题。

让我们回到2003年的非典时期,看看那些至今还活得好好的企业是如何躬身入局的。

那时候,刘强东卖CD光盘的12家“京东多媒体”门店关闭歇业,货物严重挤压。刘强东每天给回不了家的员工做饭,一筹莫展。但在与员工的交流中,找到了另外一条路——为什么我们不在网上卖东西呢?

于是,这才有了京东电商的前身。

非典时期的阿里,一名刚从广州参加广交会的员工疑似感染非典,阿里紧急决定全员隔离。

回到家中的阿里人,依旧带着客服电话,甚至发动家人接客服电话,从而保障了业务不中断。

而在疫情更为猖狂的时刻,杭州市长矛临生还到阿里巴巴考察,期望在这个特殊时期,电子商务能助贸易一臂之力,协助企业摆脱困境。这对于将目标锁定在中小企业的阿里而言,绝对是个难得的机会,从此之后,阿里崛起,成为巨头。

非典之后,马云说:“非典时期,谁都不应该想到,这是一个机会,而应该想到,大家碰到什么麻烦,我们能够怎么帮助到大家。”

只有一家企业一个个体,摒弃抱怨,躬身入局,才能看清楚当前危险之中的潜在机遇,才能真正做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而时隔17年之后的2020年,发生了新冠病毒疫情。

过去几个月严峻的疫情形势,让很多企业陷入了绝境,停工,断供,歇业…...资金链和现金流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但那些选择躬身入局,发现潜在机遇的企业,我相信他们依然能像非典时期的京东阿里那样迎风而起。

就像近来因为居家隔离而存在大量在家办公的需求,在线办公软件Zoom,钉钉顺势崛起,而他们很可能在这样的非常时期成为赢家。

一旦找到了生活困境中积极的一面,我们就应该主动采取行动,躬身入局。

因为只有行动起来,才能真正地改变现状。

有个学心理学的人说过一个他克服失眠的方法。他说,每次失眠之后,他根本就不焦虑,反而对自己说:“这下太好了,我又有时间可以学习了,干脆在睡不着的时候看看书,增加一点自己的学识。”

然后,他就会起身依靠着床头,拿起一本书来读。由于内心放松,过了一二十分钟睡意就来了,很快他就能安然入睡。

这种面对问题选择积极主动的思维模式,不仅让他的失眠得到缓解,而且也让他有时间阅读。

如果老天给你发了一手好牌,你打得还不错,那没什么了不起;如果老天给你发了一手烂牌,结果你不仅没有怨天尤人,反而把这手烂牌打得风生水起,那才真正让人佩服。

思维模式四
自我负责,做一个超现实主义者


对大多数人来说,没什么是特别值得去追求的。为啥非得早起上班?为啥非得戒微博?为啥非得进步再进步?

简单来说,大多数人没有足够强烈的动因,在他们眼中,生活不值得投入他们已然拥有的一切。

大多数人不愿承担更多责任,自然也就无法拥有更多自由。

责任和安全感一样,并不是来自于外在,而是来自于内在。

当你愿意在当下和未来承担更多责任的时候,你才会变得更好,做得更多,拥有更多。

当你选择为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责任感会给你提供充足的动力和紧迫感,帮助你冲破疲惫和绝望。

就像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意义疗法的创始人维克多·弗兰克尔说的那样,明了活着的意义能让你变得更忍耐。

而愿意为自己负责的人,往往更勇于直面现实。

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的人生原则的第一条就是:做一个超级现实的人(Be a hyperrealist)。

瑞·达利欧建立了一套投资系统,将已知风险纳入到一套模型中,以求囊括一切。

他希望自己做一个超现实主义者,综合分析眼前形势,并根据形势的变化在思维上和策略上做出及时的修正, 并且要敢于和偏见、错误做斗争。

所以他的团队要不断搜集资料,塞进系统中,这些资料在变化,得出的结果也在变,观点像一条射线,不同的数据,射向迥异的远方。

达利欧关于经济的看法也是多变的,这点看起来很没有可操作性,但这是他了解适应现状的一个办法。

为了让自己有更清晰的认知,瑞·达利欧要求公司没有死角,通话录音和鼓励辩论,让自己和员工的想法透明化。

瑞·达利欧曾向员工征集关于他身上种种缺点,抛砖引玉,列出包括“缺乏耐心”,“爱钻细节”,同事们批评他做事常突发奇想,缺乏必要的跟进。为了更清晰地认知,他还要求员工开会时不留情面,抛弃脆弱的自尊心,鼓励员工之间不断相互批评,直到他们能冷静客观、不带情绪地反思这些指责。

人的本性都不愿意面对残酷的现实,我们经常基于想象在拍脑袋做决定。

很多人的想法都模模糊糊,不敢接受别人的挑战和事实的检验,就是因为他们担心被打脸,担心自己出丑。

其实打脸是常态,谁都怕跌倒,但跌倒正是我们成长的机会,我们要像达利欧说的,享受从犯错中学习。

我们为什么要变成超级现实主义者呢?

这是因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是理解现实如何运行,以及如何应对现实。只有正视现实,我们才能摒弃妄想,真正地解决当下的问题和未来的难题。

成为一个为自己负责的超现实主义者,你得要学会:

  1. 理解现实
    搜集现实中发生的有助于你发现真相的一切资料
  2. 拥抱真相
    敢于接受真相,即便真相与我们所期望的不一致,我们也不能抗拒真相。
  3. 头脑开放
    当你接受了现状之后,你要深入思考,审视别人不同的意见
  4. 极度透明
    勇于把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公开地表达出来,接受他人的质疑,也要敢于实践自己的想法,接受现实的检验
  5. 接受结果
    不管你的决定带来的结果是什么,你都不要把不理想的结果归咎于外部原因,或者责怪别人,而要选择接受,因为你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并承担相应的后果

成功的理想主义者最终都是现实主义者,而且是超级现实主义者。

他明白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最适合最什么,局限性在哪里,然后主动选择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最后的话


这个世界总是依照它自己的方式运转着,而变化和无常就是它的常态。

当下和未来会发生什么,这很难预测,但我们唯一可以做的,是抱持那些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经受住当下和未来考验的思维模式:
  • 接受世界的不确定性,由定生慧
  • 多视角地看问题,摆脱情绪的束缚
  • 躬身入局,积极行动,从危机中发现机遇
  • 为自己负责,成为一个超现实主义者
    …...

很多时候,你不理解这个世界,错的,可能不是这个世界,而是你理解这个世界的思维模式。

某位禅师曾说过,「没有通往幸福的路,幸福本身就是路」。

所以,在人生漫长的日子里,你要时常留意自己惯有的思维模式,审视它,打磨它,去伪存真。

因为你的思维模式,你的认知,你的行动,本身就是当下和未来里最大的变量,同时也是你手里最大的筹码。

本文授权转载于公众号自言稚语(ID: selfgrowing1118)。作者:Windy Liu,探索人生哲学,关注自我成长的理想思考者。个人公众号「自言稚语」(ID: selfgrowing1118)




你可能会喜欢:

让全世界都知道你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