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穷养”婚姻,我是真的怕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Author MISS蔷薇




作者 | MISS蔷薇

来源 |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编辑 | 永日


婚姻里,谁的委屈在飞?


和朋友聊天,她一脸苦大仇深地说:
过不下去了,我要离婚。
讲了一遍最近的遭遇,委屈得眼泪直掉。
她和老公都出身农村,家境一般,通过朋友介绍认识,感觉门当户对挺合适,谈了一段时间恋爱,就结婚了。
小两口挣得不多,花销也少,平时很省,周末宅在家里自娱自乐,能不消费就不消费,也还算过得去。
直到不久前孩子出生。
本来是件无比喜悦的事,然而之中夹带的巨大冲击,把这份和谐冲破了。
先是家庭花费的陡增,虽然两人早已开支减半,“四脚吞金兽”的威力仍然令他们焦虑不已:
奶粉吃国产还是进口的?用纸尿裤还是尿布?衣服买新的还是用姐姐孩子穿过的?益智玩具要不要买?
“我觉得自己够省了,可老公比我还抠门,这可是他儿子啊!”
紧接着,夫妻感情也出问题了。
朋友抱怨老公没有责任心,回家不带娃,连起夜冲个奶粉都不愿意,只顾自己睡大觉;
老公也很有意见,说朋友成天围着娃转,对他又冷漠又敷衍。

两个人相互指责,正闹得不可开交,婆婆也来浇一把油。
平时做饭只能看到一些肉末星儿,丝毫不见对产妇的照顾就算了,还指着朋友刚办的瑜伽卡冷言冷语:
都当妈的人了还臭美,把钱和时间用在娃身上不好吗?
朋友又内疚又羞愧,当晚就把卡转人了,用大袍子裹住臃肿走形的身材,眼泪汪汪哄起了娃。
“全家都抠得要命,感觉什么都缺,随时会被掏空,就想使劲捂着。”
“没钱不行啊,这种穷养的婚姻,不要也罢了。”
穷养婚姻的模样
朋友提到的“穷养婚姻”,是个很有意思的概念。
来勾勒一下典型穷养婚姻的轮廓:
①缺钱
缺钱的婚姻有两种:
一种是客观缺钱,确实没钱,穷到买不起钢琴,只能劝儿子忍痛割爱这种。
一种是主观缺钱,有经济条件满足需求,但是用“缺钱”自我催眠,阉割欲望。

比如网友说:
我三十几岁了,护肤品一直用的大宝,有一次下决心买套贵的,想试试效果,结果老公不同意,说凑合用一下就行了,没必要买那么贵的。
想了想,算了吧。
一句“算了吧”,道尽多少压抑。
欲望无法得到舒展,内心不甘、委屈、愤怒,而这些感受,最终都会在婚姻里发酵。
有人喜欢用“节俭”来粉饰这种虚弱感,但节俭是出于合理节制,而非对欲望的恐惧。
②缺爱
爱原本是互相滋养,但缺爱就会变成互相掠夺。
在朋友的故事里,孩子的出生引爆了这场“侵略战争”。

初为人父人母,两人都有些手足无措。
男人面对孩子的哭闹,无力又焦虑,于是用打游戏或者睡觉来逃避。但女人没看见他的感受,扣上了“没责任心”的帽子,企图要挟男人的体贴。
女人奶娃哄娃,忙得焦头烂额,对男人难免有疏忽。但男人没看见她的疲惫和无奈,反倒指责其冷漠敷衍,企图打劫女人的关心。
两个人陷在困境里,只见自己,不见他人,疯狂索取,恶性循环,直至缺爱窒息。
③缺气
这里的“气”,指的是一种精神或者内核。
缺气的婚姻,不敢追求快乐,享受愉悦。
比如朋友因为婆婆的一句话戳中痛处,内疚不已,放弃了变美和取悦自己的权利;
还有些人,从不出门旅行、游玩,有时间就回家陪伴父母,因为害怕背叛“孝顺”,或者是害怕比父母过得幸福,而背叛“忠诚”。
在这种婚姻里,快乐是羞耻的。
“穷”的根源是匮乏
人构成关系。
婚姻里的“穷”,往往由人投射而成,背后是心理的深度匮乏:一种需求始终得不到满足导致的状态。

由于长期欲求不满,他们对满足的体验是陌生而恐惧的,潜意识会产生两层防御:
第一层:防御需求无法被满足的痛苦;
第二层:防御满足感带来的失序和罪疚感。
具体措施可以总结为“一个思维+两个感受”。
① 一个思维
内心匮乏的人深信,一切资源都是有限的,且不可再生。
这种观念令人焦虑,陷入巨大存在危机,于是调动更多的力比多来应付强烈的不安全感。表现出来,就是将几乎全部精力引向“节流”,而非创造。
比如缺钱的人,会为了省钱无所不用其极,却很少会思考如何多赚钱。
他们会说:谁不愿意多赚钱呢,可没那个能力啊。
其实不是没有能力,是没有多余的力气去挖掘潜能。
比如缺爱的人,会吝啬给予自己的爱,更不会懂得如何爱自己。

有人撇撇嘴:我的爱就那么一点,我都给别人了,谁来爱我呢?
对于他们来说,给出某样东西,就像切割身体的一部分一样,“掏空”了,就死了。
② 核心感受之一:欲望可怖
付丽娟老师说:无意识的罪疚感,让人不能更好地享受自己的欲望和能力。
因此,匮乏的人视欲望为洪水猛兽,避之不及,而一旦被满足,罪疚感便泛滥成灾。
网友分享了一段经历:
看中了一件皮衣,当时觉得太贵,没买。有天趁着搞活动打折,终于花2千多买下了,可回家之后,发现自己并不开心,充满了负罪感,只穿了一次就压箱底了。
这种感受可能来源于童年时期,被父母忽视、贬损、压制的欲望,内化为坏的、丑陋的、可耻的模样,靠近它就是万劫不复。

③核心感受之二:我不配
与此同时,触发的另一层孪生感受是:因为美好的愿望从未被满足过,所以一定是我不值得。
泛化开来,就成了我配不上这世间的一切美好。
通过贬低自己,与欲望保持合理距离,来避免求而不得的痛苦。
上面的例子中, “太贵”的潜台词是“我不配拥有这么贵这么美的衣服”;即便买回家,只穿一次就不敢再穿,因为这份快乐太昂贵、太耀眼,我不敢享受。
“一个思维+两个感受”能有效保护人们免于欲望带来的痛苦,却产生了副作用——匮乏之苦。
这个副作用很强烈,影响深远,甚至可以持续炮制“穷N代”。
如何变“穷”为“富”?
若两个人都着有强烈的匮乏感,婚姻自然“穷”得叮当响。
“穷养婚姻”令人受尽委屈,还祸害子孙,等什么,离呗?
离得了关系,脱不开自己,不先处理身上的“穷酸味儿”,下一段关系仍然会受其影响。

朋友决定改变。
① 自我觉察
先接纳自己的匮乏,再去捕捉和体会这种匮乏感,看见潜意识搞的各种把戏。
新年前夕,朋友路过一家花店,突然想买一束花,回家装点一下。
很快一个念头升起:一两百买回家不到一周就凋谢了,你好奢侈啊!
紧接着另外一个声音响起:这种精致的生活,你也配?
她没有着急屏蔽这些刺耳的声音,而是站在花店门口,体会这种感觉,足足站了十分钟。

那十分钟很煎熬,也很宝贵,匮乏的运行机制逐渐清晰:欲望升起——贬低欲望——自我攻击——贬低自己。
明明不缺这一两百块,就是有一种强烈的撕裂之痛,不惜一切代价,要将这个微小的愿望残忍杀戮。
她哭了:我究竟为啥要这样亏待自己啊?
② 认知矫正&刻意练习
在这次事件里,朋友调整了两个认知:
第一,物质资源、精神资源都是可再生的,只要有心,就能生生不息;
第二,我不再是弱小的孩子,自我满足权在我手上。
这为她注入了巨大的力量,不仅将花买回家,直面了婆婆刁难,处理了内心不安,拥抱了陌生的满足感,还推而广之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不再纠结娃的费用,能力范围之内,一律选最心仪的;
不再压抑自己,瑜伽、shopping、闺蜜聚餐,光鲜又滋润;
不再抱怨老公不带娃,重新给出了包容和关心;
帮婆婆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陪她聊天,用护手霜小心翼翼为她护理粗糙的手。
朋友的几个心得:
适应了自我满足之后,一个字,爽;
果然,敢花才更会赚,目前正在开拓新的赚钱渠道;
老公和婆婆还是会有意见,但她用爱和行动,温柔地堵住了他们的嘴。
③系统改变
系统理论认为,任何一环发生变化,都会带来系统的改变。
朋友这颗“小螺帽”异常运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家庭系统变了。
比如,大半夜奶爸上线,抱着娃在客厅走来走去,轻声哄着:儿子,别哭了,让你妈多睡会;
比如,婆婆也学会找乐子了,有时候出去跳个广场舞,神采飞扬,碎碎念少了;
比如,桌上的菜品越来越丰富,偶尔馋了,全家人还会出去“搓”一顿。
而且,老公把握了一个好机会,换了份更高薪的工作。
再见面时,朋友感慨不已:没想到,放弃了“穷养”,我活过来了,我的婚姻也活过来了。



你可能会喜欢:

社长知道在看的你值得一切美好~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