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秋招季:在群面中,我只是个陪衬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Vista看天下 Author 贾小凡



推荐

作者:贾小凡

来源: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


编辑:海盗



社长说


   无领导小组讨论,有人怕,有人霸。




● ● 

秋招季:在群面中,我只是个陪衬


秋天了,天凉了,一年一度的秋季校园招聘又开始折磨应届生了。

众所周知,求职最让人头疼的事情一直是面试,但是比和面试官单挑更让人紧张和畏惧、甚至能在一开始就把人吓跑的只有两个字:

群面。


纵览互联网上的求职吐槽史你会发现,从天涯到微博,从豆瓣到知乎,每一代求职者从未停止过询问这个男默女泪的问题:


到底是谁发明的这玩意儿啊?



稍有求职经验就知道,集体型面试是现在很多大公司校招时初步筛选应聘者常用的方式,出现率极高。

或许面试官觉得这样选人很省事儿,但应聘者却像进入了hard模式:

要打败的可不仅是神秘莫测的面试官,还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竞争者。

这些年,群面更是有一个广泛应用、也广泛被吐槽的形式:无领导小组讨论。

怎么说呢,它有点像后宫剧里妃子开会——

有一个地位稍高的会议组织者主持发言,大家察言观色地围绕一个课题展开讨论(e.g.“隔壁国王的妃子ABCDE谁最应该被扔到冷宫里?”),最后各怀鬼胎地达成表面上的一致。

背后还站着一圈暗中观察的面试官(大误)

无数行业的群面都热衷于此,让人们几乎把群面和“无领导”等同起来,尽管前者并不止于后者一种形式。

谁发明的这玩意儿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现在不少年轻求职者对它又烦又怕,甚至听到有这个环节,可以连整个求职机会都放弃。


一个普通的求职环节,到底哪儿可怕了?

理论上,它挺正常,也很合理。

人民日报官博还曾经温馨提示大家,这种群面其实就是为了考察“个人的气度礼仪、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及合作能力”。



但当代年轻人看到这一行字,已经在心里给自己判了死刑:

完了,我可能一个也没有。


我问了一些近几年参加过群面的同事和老同学,结果每个人都有一箩筐的苦水要倒。

自觉学校很一般的小A说,不知道为啥被跟两个清华、两个人大的大佬分在一组,清华的甚至还是研究生。

这么一整,自己气势先矮了半截,最后他带着崇拜的眼神全程心想“大佬们真厉害啊”,结束了这令人怀疑人生的二十分钟。


同样全程没怎么发言、一直在职业假笑笑到脸痛的小B,本来以为自己死定了。

每每瞟到对面那个同样屡次想张嘴却连“w”都说不出口的妹子,两人一对视,就知道彼此已经心如死灰。


没想到,小B却莫名其妙进入了下一轮。

她说,要么面试官就是欣赏我的低调内敛成熟稳重,要么就是……这公司真的太缺人了吧。

小C则好像在群面时遇到了好心人:

“听他们抢着发言,我头都大了,结果最后居然有人cue我:x号同学我觉得你声音很好听,你来总结吧。我:???但事后觉得人家可能是想拉我一把……”

虽然在这种竞争的情境下你也说不好,这善举是不是也是一种刻意表演的人设。

而天真的小D第一次在群面里发现了,集体中的那个刺儿头真的很招人嫌:

“我当时组里有个人全程没怎么发表意见,最后结束的时候,却突然反驳大家的结论,说自己的才是正确的,弄得大家都很尴尬。最后在HR眼里,我们组就是一团糟……”




难道就没有气氛融洽、其乐融融的小组?


有。小E告诉我,他经历过一场全员都很佛系很谦让的无领导讨论,最后……在大家的扭扭捏捏中,竟然不幸超时了。

更绝的是重度尴尬癌患者小F,本以为熬过群面就结束了,热情满分的leader却给大家面对面拉了个群

群聊里,大家十分谦虚地互相背锅,热情吹捧,仿佛刚才的唇枪舌剑与自己无关。

“几天之后结果出来了,他们竟然还在里面讨论谁进了下一轮面试、谁没有……不知道别人怎么想,反正我尴尬死了!”



你瞧,群面对于当代年轻人的可怕之处,其实还是那个病入膏肓的问题:

社交恐惧症患者的大型尴尬无措现场。


按理说,一个考验沟通与合作能力的考试环节而已,本不至于如此。到底是哪里出了错才让这么多人觉得狼狈?

或许一方面正是因为它看重的是社交技能点,设置的话题常常和岗位的专业性无关,却执着于让人围绕一个网上很容易查到的套路化问题争论个一二三。

这样一来,群面本质上就是一个强制的、目的性很强的陌生人社交场合。

尬聊到最后它都不肯放过你——有些群面到了最终甚至还要你公开回答:“你们这组人中你觉得最应该淘汰谁?”


那些死也不愿意当着面得罪人的年轻人,此时的内心OS是:要不你淘汰我得了。



在这种目的性很强的交锋中,也很容易赤裸裸地把最让年轻人手足无措的东西暴露在空气中:侵略性。


无领导小组讨论中,一般最容易被偷偷吐槽的,莫过于那些最“出风头”的人。

有争夺对自己最有利的话题而勾心斗角的,强势输出自己观点不容置疑的,打断别人抢话头的,就一个分歧争执不下咄咄逼人的……


所以有人会觉得,所谓的大厂群面也不一定就是神仙打架,还有可能一不留神就沦为菜市场吵架。

因为你永远也猜不到,激烈的竞争压力会在哪一刻让人像饿虎扑食一样失了风度。


不少网友言辞非常激烈地批评这种形式

其实,求职时展现出自信、野心、渴求成功的一面很正常,但这却撞在了当代年轻人社交逻辑的死穴上。


从90后的共同性格来看,这大概是最惧怕与“野心家”共处的一代人了。


90后的成长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同辈人中出类拔萃的少年天才、创业先锋等等名人被舆论大肆吹捧,甚至符号化。

在许多90后眼里,年轻一代的成功学践行者越是张扬他们的雄伟野心,越是让平凡人想闪避那种强势的、富有侵略性的光芒。


所以,在人群中只想躲起来的社交恐惧症和抗拒在陌生人面前出风头,或许只是这种集体性格其中的一个表现维度。

但随着群面这种形式在各个领域的求职中都被运用得愈发广泛,它又引来了更深一层的担忧——


性格内向、慢热的人,生存空间是不是又进一步被压缩了?

那些慢热的、不擅长表达自己,或是习惯了埋头苦干、不想抢功的人,会惧怕这种面试形式也很正常。

因为这样的人在这短短的二三十分钟里,很难找到可以迅速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



因此网上关于群面的讨论帖里也有人说,自己的老板根本不屑于搞群面这种东西。


因为,“那些在群面里不爱出风头的,可能才是真正干活踏实的”。


当然,一千个老板有一千种看法,一万个面试官又有一万种选人标准,就连网上总结的“群面必过要点”都时常自相矛盾。

只是现在主要风向是,你想要把自己推销出去,就默认了在这个选拔机制里要进取、要想方设法表现自己的贡献值。

于是,你能在网上能搜到成千上万个“如何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脱颖而出”的经验帖,但从不会见到有大规模的讨论“群面失败的人后来都怎么找的工作”。

人人都急于在丛林法则中露出獠牙、占领先机,在这个游戏规则下失败的、被淘汰的人就只好自己夹着尾巴灰溜溜地退败。


等在群面中受挫多了之后,唯一意义就是发现这样的工作大概压根就不是为自己准备的。



“玩不转群面的人本就不适合这样的工作”,一定程度上也确有道理。

毕竟有些公司的有些岗位,的确适合通过群面来考查求职者的沟通、群策、合作与应变能力。

但现在让越来越多年轻人头疼的是,这种面试方式有盲目扩大化的趋势,与此同时它又只是被缺乏这方面专业经验的管理者和培训者视为一种很快的筛人方式。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风靡也早已向下蔓延到校园里,如今连大学社团和学生会的面试都要煞有介事地举行类似的环节,让社恐大学生提前遭受社会的毒打。



不过时间久了,很多人可能会发现,为什么菜的只有我一个?

上网的时候感觉所有人都说自己社恐,结果到了线下,好像只有自己一个人是诚实的。

说好的社恐呢?还不都是一张小嘴叭叭的。

但换个角度想想,或许很多人都只是在尽力配合这个规则罢了。

社恐羡慕别人在群面时有话说,但没准他们也是经历了很多次群面的挫折之后,才学会逼着自己必须表现得活跃,否则就只能默默地被刷掉。


自我的年轻人或许不屑于统一别人的意见、也不想被统一,但说到底,工作中的合作本就是为了找到一个互相妥协的统一方向。


群面时暗搓搓竞争又表面和气的氛围确实虚伪,但实际点说,这又像是在提前适应以后在职场可能遇到的磕磕绊绊。



其实,这种考验新鲜人进入社会的门槛儿一直在变,只有一样东西是不会变的:


你总得为了适应某一种要求,而强迫自己去改变。


想想虽然有点无奈、又有点悲哀,但这不就是我们总想逃避却始终受困于其中的真实人生吗?


内容已获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独家授权,禁止二次转载。

●  

1

 你可能会喜欢:

985硕博士:你为什么比我差?

别问我的职业规划,问就是不知道!

职场最无效建议:做你热爱的事


社会学了没

泛社会兴趣社区

理解社会 探索自我


微信 ID: socialor

合作请加微信:isocialor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