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和猫的关系就像是开放式婚姻

月旅主笔团 社会学了没 2020-09-12



推荐

作者:月旅主笔团

来源:月球旅馆(ID:bymusing

编辑:

清欢


社长说

各自待在自己的舒适圈内,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社交。




● ● 

人和猫的关系就像是开放式婚姻


养猫,几乎成为现代年轻人的标配了。


随便在朋友圈一刷,能刷出几十条晒猫的朋友圈。
 
随便在公司里一观察,能发现十个黑衣服上八个沾着猫毛。
 
以前常常一起打发时间的朋友现在再也叫不出来,别问,问就是在家吸猫。


《2018年中国宠物行业报告》显示:
 
2018年,中国宠物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722亿元,有9978万户中国家庭选择养宠物,五年来同比增长43.9%,宠物猫数量高达6700万只。


种种迹象表明,养猫已经成了一种青年亚文化,现代年轻人似乎在用这种微妙的方式对成人文化进行抵抗。
 
这种亚文化风靡的背后,通常隐藏着一代人的心理诉求。


而养猫,逐渐成为了年轻人社交的替代品,补全了繁忙工作之余的情感空间。对大多数又忙碌又有个性的年轻人来说,养猫既是一种满足需求的方式,也是一种展示个性的方式。
 
养的不是猫,是自由
 
自从我养猫后,我妈常常嫌弃地对我说,看你一天跟猫玩,也不出去找找朋友,迟早得一个人孤独死。
 
而我回头一看见我的猫睁着圆眼睛、袒露着肚皮,还发出撒娇的声音,我只能叹一口气,朋友算什么,猫才实在地满足了社交需求。
 
因为,猫和人的关系就是我理想中人和人的关系啊!
  

猫和我的安全距离=理想中我和人的安全距离



养猫的人大概都体验过,自己工作时,猫永远趴在离一米远的地方的安全感(当然也有猫一屁股坐在电脑删除键上不起来的紧张感)。
 
它好像是你最合适的伙伴,没事绝不搭理你,傲娇又自尊,绝对不靠取悦人而活。
 
学者比盖尔·塔克在《我们为何会成为猫奴》中写道:“猫科动物身为自然界的隐士,从来就没演化出表达技巧,因为它们周围没有其他猫等着解读信息,因此猫科动物才会以面无表情著称,猫想要的是空间,不是陪伴;是蛋白质,不是好听话。”
 
我们给猫空间,猫也会给我们空间。它从不会主动打扰你的生活节奏,除非它饿了。
 
因为在中国,想要维持边界感是一件有点困难的事。父母一不小心就过度控制或过度索取,总是觉得我养你就有权对你的人生指指点点,更不用说过年时自以为是的亲戚对我们的狂轰滥炸。
 
和猫在一起的时候,我终于不用费力去维持、去讨好,不用时时看他人脸色。可能有人说,养宠物不都是这样吗?并不是,因为如果养了狗,你也需要迎合狗狗的旺盛精力,如果你拒绝和它一起玩儿,它可能会以为你不喜欢它了而抑郁。
 
现在的人已经无力去维系一段并不轻松的关系,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甚至是养一只精力旺盛的狗。
 
各自待在自己的舒适圈内,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社交。


猫和我的平等关系=理想中人和人的平等关系



养猫是件很奇怪的事儿,通常我们不会认为人和宠物是平等的,但养猫的时候,我总是对它保持一种平等尊重的态度。
 
它不搭理我的时候我也不太搭理它,它向我靠近的时候,我才会抱起它一顿吸,非常尊重它的个人意愿。
 
为什么我们和猫可以维持一种平等关系?
 
因为你以为你在掌控猫,猫也以为在掌控你(最终还是猫主子掌控你)。
 
即使它有着天使般的侧脸,婴儿般的眼眸,仙女般的嗓音,也不能阻止它一粉爪给你三道印,或是把天使般的脸埋进马桶里喝水。


但当你想要召唤它时,摇晃一下猫粮袋或是开封一个猫罐头总是能奏效。
 
这就是最完美的关系:猫会用一种无法察觉的方式默默操控你,你也能用一些手段操控它。你不敢看不起它,它不会看不起你。
 
它们又冷漠又柔软,深谙利用种族优势谋利之道,它清楚地明白想在你这得到什么,并用自己的资源(=卖身)交换。
 
老舍这样描述猫:你想让它干什么,它就不必干什么,可是它自己想要干什么,它就一定要干什么。
 
这就是猫咪掌握了人类社会的权力平等法则——有价值的资源互换。

人和猫的关系就像是开放式婚姻



有一期《圆桌派》中,蒋方舟表达了这个观点:猫和人的关系就像是开放式婚姻。
 
因为人和猫虽然有了“契约关系”,却并不互相绑架、互相约束。在这样的关系中,双方能体验到亲密和尊重的并存,既保持联系,也尊重对方的意愿。


养猫的确跟养孩子差不多,但不是“一定要对它认真负责”,而是它长大了,做什么都与你无关。


人和猫的关系也可以用鲁斯布尔特的爱情投资理论解释,关系中的承诺,是由满意度、替代性及投资量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简单来说就是,你和猫能否感情稳定、走得长久,主要看你对它的满意程度、它的可替代性和为这段感情你所投入的精力、时间和资源等。


但和猫的关系,也许还要加上一条“个体独立性”。我与它建立的承诺并不影响彼此的自我空间,我有权去找别的人,它也有权去找别的猫。


有学者认为,这代年轻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极度自我的一面,与社会主流文化、话语架构的仪式性抵抗,让他们成为了社会视角下的“猫”。


有时候看着猫,就好像看着另外一个自己。或许我养猫并不是因为它可爱,而是它接近真实的自我吧。
 

我只能给猫无条件的爱,给人不行



一家互联网公司发布了《2019年95后恋爱报告》,里面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
 
69.8%的养猫族单身1年以上,其中近3成单身3年以上。而养狗的单身一年以上用户比例为60.1%,不养宠物的人群里,单身一年以上的占比仅为44.2%。
 
“谈恋爱不如养猫”这个观点,已经被广大养猫人士证了实。
 
毕竟找到一个性格相合又互相吸引的人不容易,经营一段感情更是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
 
安全感可以自己给,性欲比不上想暴富的欲望,自我价值感可以在网络中获得,空闲时间忙着发展个人爱好,而剩下的空间只够装下一只小猫了。谈恋爱?不存在的。
 


现代人谁没点原生家庭的疼痛,没点依恋模式的残缺,谈恋爱都有点怪胎。


而要学会如何给予另一个人类无条件的爱与接纳,对很多人来说是一场长久的修行。你必须要不断尝试,不断去爱,甚至不断受伤害,并在这过程中不断揭露自己的童年伤疤造成的行为模式,才能最终练就一个恋爱成熟的人。
 
而猫不在意你的过去、你的伤疤,甚至不在意你是谁。爱你的时候对你露出肚皮,窝在你脚边,用头蹭你,将气味留在你身上,在你身边睡得四仰八叉......它们将爱慕直接体现到了具体的行为上,让每一个养猫的人感到满足。
 
当猫对你展现出了无条件的爱与信任,你很难不回报同等的爱。
 
我有一个重度抑郁的朋友养了猫,尽管她经常情绪崩溃,甚至有时都提不起精神起床喂猫,但在她伤痕累累的时候回到家,她的猫还是十年如一日地依赖她,迎接她回家。


她说,我试过让人接受我,但没有成功。在我最封闭的时候,我试着让一只猫接受我,然后我做到了。


“不管我有多糟糕,我在你眼中都是发着光的” 图 / 知乎“你和猫之间有什么感人的故事”下面的回答


其实,一生中人和人的陪伴都是一小段一小段的,猫和人也是。
 
只不过在现在这个网络发达,人和人的虚拟距离越来越近,实际距离却越来越远的社会里,我们很难收获和猫一样亲密的陪伴了。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可能换一个城市,或者换一个工作,身边的人就换了一拨。人越长,就越对离别这个事无感,那种长期羁绊的情感在现代社会几乎凤毛麟角了。
 
人不可能看到另一个人完整的一生,但你却可以看到一只猫完整的一生,你会经历和一个生物从建立羁绊到它逝去的过程。
 
它和我的生命周期有十几二十年的重合,在它不得不离开这世界的时候,我也只能挥手告别,谢谢它用一生陪伴我的十年。



●  

1

 你可能会喜欢:

“爱一只猫,远远比爱一个人有趣”

宠物看性格:养狗者更擅交际,养猫者特立独行  | 女右

上网吸猫,下班遛狗,你到底是吸猫还是吸狗?



社会学了没

泛社会兴趣社区

理解社会 探索自我


微信 ID: socialor

合作请加微信:isocialor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