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些微信表情,你用对了吗?

以下文章来源于Spenser ,作者S故事会



推荐

作者:s故事会

来源:spenser(ID:spenserandhk

编辑:

阿九


社长说

表情本没有歧义,

用的人多了,便有了歧义。

——鲁迅《我没说过》


● ● 

这些微信表情,你用对了吗?


中国人的为人处世哲学,全讲一个分寸感。


从不明说,三言两语一聊,是三分熟,五分熟,还是七分熟,双方心里清楚得和明镜似的。


以前讲究当面沟通技巧,现在大半社交都泡在微信上,回过神来,微信朋友圈里,从最早只有三两个兄弟朋友,到现在父母亲戚、同事上司、微商店家都齐聚一堂,不知不觉通讯录已经拉不到底边了。


而且,每次莫名被人拉进群聊之后,又跳出来10多条添加好友的信息,这时总会想起宫廷戏里被拖出去斩首时,大喊“皇上不要啊”的贵人。


但不管是人创造时代,还是时代造就人,既然都这样了,抱怨也解决不了问题,重要的是,和不同的人聊天,要掌握好火候。而最妙的控制开关,就是微信表情。


我的一位朋友,活生生诠释了什么是发表情的艺术感:


想骂同事效率低而不能太狠时:


想催甲方而不好意思时:


想主动跟新目标甲方熟络时:


和朋友闲聊时:


这样看上去有些复杂,我们分三个层面来剖析:


  初级篇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线上初体验,避免猥琐三连  


 “我通过了你的朋友验证请求,

现在我们可以开始聊天了。”


不论是线下一面之缘、合作伙伴、心仪对象或者是朋友的妈妈的同事的女儿找你咨询个事,第一次线上接触,是从全生走向三分熟的过程,宁正式,勿随意,轻浮的第一印象,是致命的。


这三个表情,无论本意是什么,第一次聊天使用,都太过热情:



类比线下见面的话,相当于一方刚伸出手,另一方直接笑哈哈地冲上去给了个熊抱,还轻轻揪了一下对方的屁股。


第一次接触,表达友好和热情比较稳妥的做法


无功无过全球通用:


商务风格,首选握手:


活泼一些,可以用:


如果之前互相有所了解,打算抱住金主爸爸大腿:


我们总希望能给对方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比热情更让人叹服的,是坦诚和自信。


  中级篇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理解表情的歧义,将错就错也无妨  


加油

好的

看好你


80以前看到这一行估计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90后和00后看久了,不免脊椎一凉,瑟瑟发抖。


因为年轻人对微笑表情的理解,现在逐渐演变成了假笑,而且这个含义获得了更多人的共鸣,假笑的使用频率远远超过了原意


毕竟这个表情,眼白朝下,笑容僵硬,有一种看透一切的苍白感——“人间不值得”


所以,当小辈发微笑的时候,别以为他正高兴着;长辈给发微笑的时候,也别担心天塌下来了。互相体谅,也体现在对表情理解上。

 

嘘声原意让大家安静,群聊用的比较多一些,接下来可能要宣布正式信息,避免大家插话。



现在往往是逆向使用,在私交场合代表:我告诉你的这件事,不要告诉别人。


所以,请珍惜每一个给你发这个表情的朋友。他很信任你,不是冒死前来送个惊天大秘密,就是作为导师提点你一些只可意会的做人道理。

 

只有了解表情的原意和内在含义之后,才能正确理解对方说话的含义。归根结底,换位思考很重要。


  进阶篇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艺术感的尽头,是人文关怀  


发表情也和翻译一样,讲究“信达雅”。信和达很简单,而一个人的为人处事的艺术,往往就体现在“雅”上。


作为丧文化表情代言,“人间不值得”双胞胎是私下互相吐槽的利器,对“全熟”的人发,你懂我也懂,互诉衷肠,有利于增进感情,舒缓身心,的确是居家旅行必备良品。



但如果在其他场合,特别是合作关系上,就没有那么有趣了。


明天暴雨,活动取消了

这么麻烦啊

又要改


从这几句话来看,虽然发表情的人只想表达心累,但因为表情夸张的戏剧性,把不作为态度渲染到极致,仿佛在讲:不关我事,我不知道,我不认同,我不承担责任。


如果对方诉求真的无法达成,不妨用建议的形式提出新方案,并加上谦虚二人组。表达出:我有难处,正在努力,还望体谅。


每个人都有疲惫的时候,但好的素养就体现在,不来回传递负能量,而是客观表达诉求,有效沟通。别让一个微信表情,成为双方情绪爆发的导火索。

 

同样表达不满,“今天怎么回事?”这句话后面加上愤怒的表情,信和达是有了,但总带着几分攻击性。


今天怎么回事


我们能想象,收到这个表情的人,难免会有一种被扔了一盆仙人掌的感觉,表达的欲望都“缩”了回去,反而不利于沟通协调。


比较妥帖的做法,是换成:


今天怎么回事


惊讶的表情妙就妙在,它传递的信息链非常完整——“你今天的表现没有到达以往水准,让我很意外,但同时我也愿意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状况。”


在表达态度的同时,既不伤和气,又能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有欠缺,也留有空间,让对方阐述来龙去脉,这种若即若离的分寸感,就是“雅”。

 

说到底,艺术感的终极归宿,就是让人感到舒服的能力。事事讲究分寸,处处留人余地。做人亦如是,发表情亦如是。



●  

1

 你可能会喜欢:

为什么我们总爱用笑cry?
年轻人,emoji就这样控制了你


社会学了没

泛社会兴趣社区

理解社会 探索自我


微信 ID: socialor

合作请加微信:isocialor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