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樱花、和服、榻榻米…这些日本风物都是中国传过去的?| 探物

探物 社会学了没 2021-10-28



原创

作者:执念蚂蚁

测评人员:youth Lynn 考拉

转载请联系isocialor

编辑:

雪梨


社长说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可不是吹的,多的是日本特色的“娘家”滴


● ● 

除了樱花,你还知道哪些日本的特色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又是一年樱花季。提到樱花的国度,许多人的反应一定是日本。如果《樱大鉴》告诉你,作为樱花之国,日本最早的樱花却是从喜马拉雅山的中国部分传过去的,比如乔木樱、绯寒樱,是不是有一种想“哇”的感觉?



那么,除了樱花,你还知道哪些日本的特色是中国传过去的吗?一起瞧一瞧吧。


日本茶道


说到茶道,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日本茶道,是日本茶道的精雕细琢,是“和敬清寂”,是“一期一会”的茶道思想。


总的来说,日本茶道指的是日本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之事。现在的日本茶道分为抹茶道与煎茶道两种,但常人所言的茶道,大多是指抹茶道。它不仅仅关注茶本身,还讲究奉茶的顺序、茶点的搭配、茶室的布置、庭院的园艺以及茶器的选择。



日本茶道有着繁琐的流程,茶叶要碾的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茶人的动作要规范且富有飘逸感,又要精准到位。整个茶会其间,从主客对话到茶具放置都有严格的规定,甚至点茶者要先伸哪只手,每一步在榻榻米中应踩到哪个位置都有定式,且每个流派各有不同。


 

但如此讲究的日本茶道并非日本本土产生,12世纪,茶文化由中国传入,荣西禅师将茶叶带回日本。荣西研究唐代陆羽的《茶经》,写出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他把此书献给了当时日本的镰仓幕府,上行下效,全国都开始盛行饮茶之风,从此茶道就在日本这片土地上不断地发展。其所继承的是中国宋元时期民间流行点茶法,也就是说要把茶叶研磨成粉,开水冲泡后再用茶漏搅拌至打沫。


此后,日本茶道一脉相承,直到16世纪末,千利休对茶道删繁就简,提出“和敬清寂”的思想,创立了正宗的日本茶道。那个时候,茶道的宗主国——中国,已经处在明朝时期,点茶法早已被冲泡法取代。


如今,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日本茶道,与美学、哲学、宗教有着深刻的联系,早已成为“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


木屐


木屐,是一种两齿木底鞋,走起来路来吱吱作响,适合在雨天、泥上行走。在日本电影、照片里常见的木屐,也是由中国传入日本。在隋唐以前,特别是汉朝时期,它是汉人的常见服饰。



据文献记载,中国人穿木屐的历史差不多有三千多年。有关木屐有很多诗文与典故,比如李白诗句中“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中的谢公屐,叶绍翁诗句里的“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中的木屐,以及介子重耳中有关“足下”的典故,指的都是中国的木屐。


此后,木屐传到了日本,受到了日本人的欢迎。下驮是日本的木屐,使用于室外。因为日本潮湿,脚气病多,并且为了在水田中作业方便,以木板和竹板为底,捆在脚上,可以让脚不至于陷在泥中,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因此,木屐在日本得到了不断改良和发展。


 

在西洋文化传到日本之前,日本人并不穿靴子,而是穿着木屐或者草屐出门。当时路面还没有被铺装,正因为木屐底部的齿,下雨天脚才不会被弄得一塌糊涂,也避免了和服裙摆被弄脏的情况。


而到了现代,身穿和服的话,木屐与草屐仍是不可或缺。它与「浴衣(ゆかた)」一起搭配着穿,是最基本的搭配方法。在夏天,祭祀节与烟火大会时,身穿浴衣,脚踏木屐的美丽身姿已是夏天的传统风物诗了。


羊羹


羊羹是一种以豆类制成的果冻状食品,不仅是大受日本人欢迎的美味茶点,人们走亲访友时拿得出手的馈赠佳品,在日本匠人的巧手和巧思下,也不断推陈出新,作为传统和式点心的代表享誉世界。


日本点心名店本家长门屋的艺术之作「Fly Me to The Moon 羊羹Fantasia」


作为一种豆制品,羊羹的名字却和羊有关,是因为它“出生”的时候,确实和羊肉有关。羊羹并不是日本的原创。它起源于中国,最初就是用羊肉来熬制而成的佐餐小品。魏晋南北朝时期,原东晋将领毛脩之降魏后亮了一手做羊羹的绝活,深得太武帝的欢心,于是将毛脩之任命为太官尚书,封南郡公。


随着佛教禅宗的传播,羊羹从中国传入日本,但由于僧侣不能吃肉,便对材料和做法进行了改动,用红豆与面粉或葛粉混合后蒸制,羊羹也因此慢慢演化成一种以豆类制作的果冻状食品。最初,羊羹只有日本的皇宫贵族才能享用,随着茶道的发展,有钱人品茶时也喜欢把羊羹当作茶点。


七條甘春堂的七夕限定羊羹「天の川」,以七夕的夏季夜空作为发想,讲梦幻的蓝紫色星空锁进羊羹中


日本人也在慢慢将羊羹的制作工艺加以改革。据载,天正17年(1589年),和歌山的骏河店店主冈本善行右边卫在原有的羊羹馅料中加入寒天(一种海藻晒制后的加工物,煮后可凝固成果冻状)制成炼羊羹,并用竹竿刻制的模具将羊羹固定成长方形。这就是现代羊羹的雏形了。


羊羹的美味不仅俘虏了中日两国的皇宫贵族,日本的文坛巨匠夏目漱石对羊羹也情有独钟:


“在所有糕饼中,我最爱羊羹。即使并不想吃,光是那表面的光滑、致密且呈半透明受光的模样,怎么看都称得上是一件美术品。尤其是泛蓝的熬炼方式,犹如玉和寿山石的混种,令人感到十分舒服。盛在青瓷皿中的蓝色羊羹,宛如方从青瓷皿中出生一般的光滑匀润,教人不禁想伸手抚摸。”


漆器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英文名China还有瓷器的意思,但其实日本的英文名Japan也有漆器的意思。


正如古时中国以清润的瓷器闻名于世,漆器也是日本最早走向世界的名片,甚至被当作一个国家的象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日正处在邦交正常化的蜜月期,日本官员和友好人士出访中国时就喜欢以漆器作为赠礼。




漆器被誉为日本传统工艺的代表。所谓“漆”指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汁液,以此作为涂料抹在各种器皿的表面上所制成的各类器具和工艺品等等,就被称作漆器。通过调配出各种颜色的色漆,就算是普通的日用杯碗,也别有韵味。


由日本漆器国宝大师增村紀一郎先生设计的L.U.C XP系列莳絵腕表。


虽然日本漆器久享盛名,但其真正发源地也是在中国。我们智慧的祖先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发现了漆的性能,并用之来制作器具。中国的漆器工艺也不断发展,在明清时代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其中的炝金、描金等技术,对日本等地都有深远影响。


早在中国唐代,大量漆器以及夹纻造像、金银平脱等装饰技法就通过中国的工匠流传至日本,包括宋代、元代和明代,中日之间都有漆器制品和工艺上的交流,中国漆器制作的多种技法流传到日本,日本匠师也模仿生产中国的雕漆、剔红等漆器。这些商品在日本颇受欢迎,于是进一步促进了日本漆器技术的发展,并在此之上不断创新,终于使日本漆器焕发出自己独有的魅力。


和服


如今,每年都有大量的的中国游客到日本旅游。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随处可见的华美和服了。游客们一边感叹其精美,一边迫不及待地试穿、拍照留念。可你知道吗?和服之所以如此精美,并能够如此广泛地出现在日本生活中各种重要的仪式上(比如父亲、未婚夫送女儿、未婚妻和服;各种重要祭祀时着和服等等),与唐代服饰对其的重要影响不无关系。 



《魏志·倭人传》中记载了日本最初的服饰:“用布一幅,中穿一洞  ,头贯其中,毋须量体裁衣”。发展到弥生时代,日本的服装已经采用麻布、棉粗布等植物纤维材料制作。虽也开始出现染社布,但多为原始社彩,比较单一;服饰的形制与颜色也没有阶级、场合的分别。 



直至奈良时代,大量遣唐使来到中国进行交流,获得大量光彩夺的华服;此后,日本服饰在沿承唐朝服饰基础上改进。《装束要领抄》记载:“(和服)沿唐衣服而其制大同小异。本邦通中华也始于汉,盛于唐世时。朝廷命贤臣因循于徃古之衣冠折衷于汉唐之制,其好者沿焉不好者草焉而为。本邦之文物千岁不易之定式也。”


从此,和服色彩尤其是大和型贵族服饰色彩进入鼎盛期,色彩与纹样都有了许多创新。日本也仿照唐朝制定“衣服令”,规定了礼服、朝服和制服;贵族开始以色彩划分等级。可以说,日本的服饰能够发展为道的一种(装道),与唐代中国的影响是不开的。


生鱼片(刺身)


生鱼片(刺身)也是国人到日本旅游必会品尝的一道美食,然而生鱼片(也称鱼脍、刺身)也是中国地道的土特产。如果你想要品尝美味的生鱼片,不用走出国门,在广东顺德、九江、潮汕地区,福建宁化,黑龙江赫哲族聚居区等都可以品尝到。 而日本的生鱼片(刺身)也是由中国传入的。



据记载,公元14世纪时,日本人吃生鱼片(刺身)便已经成为时尚,那时的人用“脍”字来概括刺身和类似刺身的食品。当时的“脍”是指生的鱼丝和肉丝,也可指醋泡的鱼丝和肉丝,而那时刺身只是“脍”的一种烹调技法。直到15世纪,酱油传入日本并被广泛使用以后,刺身才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格式。



中国早于周朝就已有吃生鱼片的记载,《诗经·小雅·六月 》 :“饮御诸友,炮鳖脍鲤”。 《礼记》、《论语》中都有提及“脍”的食用方法。岭南地区食用生鱼片的记载可追溯到东汉《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吴军攻破楚郢都后,吴王阖闾设鱼脍席慰劳伍子胥,吴地才有了鱼脍。明清之交,有关兽脍的做法已经消失,但仍有关于鱼脍的记载。最负盛名的鱼脍莫过于金齑玉脍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还还原了这道名菜的做法。 


由于地域限制,生鱼片的做法在中国并未广泛流传开来;仅有部分沿海地区还保留着食用生鱼片的习惯。日本作为岛国,有近海之便,捕鱼量世界第一,生鱼片也成为最具日本特色的菜肴。


尺八


如果听过尺八名曲《一滴》,再听过日本尺八乐团的演奏,你一定会觉得这是日本特色的乐器。确实,《世界民族音乐概论》介绍到:“日本的尺八音乐大致分为:古代尺八、一节切尺八、普化尺八、三曲尺八、民谣尺八、现代尺八。其中古代尺八流行于奈良时代到平安时代初期,至今只有乐器还在正苍院遗存,音乐状况已不明晰。一节切尺八虽有乐谱残存,但在江户时代其演奏技艺就已经失传。目前所谓的尺八,一般都是指普化尺八和三曲尺八,前者以宗教音乐为主体,以独奏为原则,后者是艺术音乐,由尺八、筝与三线一起合奏居多。而民谣尺八,其乐器与普化尺八相同,作为尺八乐的独立种类,是用尺八来吹奏民歌的旋律,作为歌曲的伴奏和前奏。”俨然已经将尺八心照不宣作为日本传统乐器的代表了。



然而,这种类似于竖笛的乐器仍旧来源于中国的盛唐。尺八之名,最早见于《旧唐书·吕才传》:(吕才)“能为尺八十二枚,尺八长短不同各应律管,无不谐韵。”《辞海》曰:“尺八,亦称‘箫管’、‘竖管’。古管乐器,因管长一尺八寸而得名。最早传入日本的尺八仅用于奈良时代的宫廷雅乐,称为“古代尺八”,也常作为达官贵人的玩物,故也叫“雅乐尺八”。



平安时代曾经在日本绝迹。到了镰仓时代,日僧心地觉心入宋参禅,在杭州护国仁王禅寺从无门慧开习禅期间,向同门居士张参学会吹奏尺八的技艺,归国后建兴国寺,立普化宗,传授尺八技艺,经过历代演变,一直延续至今。


榻榻米


现代家庭装饰总会有榻榻米的考虑。毕竟,作为家装的“瑞士军刀”,榻榻米有床,地毯,凳椅或沙发等多种功能。榻榻米的日本名为叠敷,已成为日本特色之一。然而,它的“娘家”也在中国。



榻榻米的起源时间无可考证,但可知的是,尧舜之后皆是以席居(榻榻米)为主要生活方式。 两汉时期是席居(榻榻米)发展的巅峰,后来高脚床与凳子盛行,席居逐渐衰落。俗话说,墙内开花墙外香,被中国逐渐遗弃掉的榻榻米,却在日本发扬光大。



令人感慨的是,随着和风在国内的流行,这本是中国土特产的榻榻米,又由日本传了回来,成为了一种时尚。

 

除了上述确定是由中国传入日本的事物,还有日本武士刀、相扑、拉面等等事物,中日两国学者也在考证是否确定由中国传入日本。


你还知道哪些确定的或不确定的由中国传入日本的“日本象征”?或是在中国失传,却由日本传回来的东西,比如《兰陵王入阵舞曲》,也请侃侃吧。


●  

1 

你可能会喜欢:

日本人对待孩子和中国父母有何不同?

解忧杂货店:日本逝去的时代,有什么不一样?


社会学了没

泛社会兴趣社区

理解社会 探索自我


微信 ID: socialor

合作请加微信:isocialor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