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恋童癖到猥亵儿童,熟人作案几时休!

李嘉渝 社会学了没 2020-09-12



原创

作者:李嘉渝

编辑:

加一

社长说

永远不要嫌性教育太早,因为恋童癖不会嫌你的孩子太小。愿全世界的熊孩子都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  

从恋童癖到猥亵儿童,熟人作案几时休!


当人们还在为知名自媒体人许豪杰恋童癖的新闻后怕时,南京南站一对夫妻的儿子猥亵妹妹(该夫妻的养女)的新闻,又惊讶到了所有人。而重庆医院里姑父若无其事地将手伸入侄女裤中的时候,刺痛了女孩,扭曲了她的世界。受害者麻木呆滞的目光背后,是司空见惯的重复被害,是已然脱敏的逆来顺受。熟视无睹的儿童性骚扰,绝不是个例。

 

南京南猥亵儿童事件


重庆医院性骚扰事件


电影《熔炉》里,聋哑学校内,最令人敬畏的金校长,带头性侵学生。一个小女孩躲进厕所,捂住嘴巴不敢发出声响,不想一抬头,看见校长的目光,刺穿了紧张的空气,穿过了那层她最后的保护膜,即使在女厕所,孩子仍然是校长的掌中之物。这是韩国光州仁和聋哑学校内发生的真实故事。


电影《熔炉》画面

6岁的小女孩,被邻居秦叔叔邀请到家中“玩”,男人的手指插入她“尿尿的地方”,并说:“这是我们的秘密,说出来了就会有小宝宝。”每个周日,女孩蹦蹦跳跳地向男人家中跑去,因为,去晚了,表现得不开心了,头发会被扯断,手指会被扎破。直到三年——被五次性侵后,家长才从9岁女孩带着血渍和污渍的内裤,显示处女膜陈旧性破裂、患有盆腔炎和阴道炎的诊断单中,窥见了残酷的真相。

 

 Anneke Lucas,6岁被父母贩卖到恋童癖组织,在最天真烂漫的6年内,她被强奸1716小时,每个周末,原本是孩子最撒欢的时候,却是她噩梦的又一次开始。为了让自己活下去,原本无知的小女孩,逐渐学会了如何取悦暴徒。

Anneke Lucas的新闻报道


成年人不敢在公共场合暴露出来的性欲,仿佛在肆无忌惮抚摸天真无邪的孩子中得到宣泄。对一个可爱的孩子表现出亲昵,总不会显得太过突兀。然而,任何事情都是有界限的,并非我将你的心思揣摩得太黑暗,而是你将冲破底线视为理所当然。带着性意味触摸孩子的私密部位,对儿童性骚扰甚至实施性侵犯行为,就是那道不可逾越的底线。

 

许多儿童在被侵犯过后只能通过责怪自己,或者“爱上”施害者,调整认知,将其扭曲的世界掰正。面对可悲的新闻,心生疑问:怎么世界上恋童癖这么多?我们对儿童性侵害的认知到底有多远?


儿童性侵害者并非全是恋童癖

 

 恋童癖(Pedophilia)指仅认为儿童有性吸引力或者认为儿童及成年人均有性吸引力的年满16岁个体,并且该个体所迷恋的儿童必须比其小5岁以上。恋童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当中正式命名为恋童障碍(Pedophilic disorder)。并将其定义为对青春期前的儿童拥有强烈且反复的性冲动和幻想,且已就这种性冲动采取行动或受其困扰(比如人际关系受阻)的人。


这种障碍难以治疗,仅可通过认知治疗法,化学疗法(药物降低性欲)或者物理疗法(阉割)来减少恋童行为的可能性。可见,恋童障碍是一种精神疾病,并不能简单地将所有对儿童进行性骚扰甚至性侵犯的施害者定义为恋童癖。

 

此外,还存在一些情况,成年人对儿童狠下毒手是因为有其他精神疾病。两项分别发表于2009年与2012年的心理学研究表明,非罹患恋童障碍的儿童猥亵者很多患有其他精神疾病(Suchy et al.,2009; Strassberg et al., 2012)。纵然是曾经有过异性恋经历,甚至步入婚姻殿堂后的个体,在婚姻关系中受挫后,也可能成为回归型恋童者,伤害儿童。作为人群中最脆弱的一部分,儿童面临的潜在威胁可谓是防不胜防。

性教育的缺失


防火防盗也难以防亲戚熟人,千算万算也算不出常人变态。


相较于死守严防的陌生人,孩子性侵背后真正的大魔王,实际上多数是熟人。



中国  2016年

英国  2011年

美国  2008年

熟人犯罪比例

70%

90%

约60%

 

熟人若是心怀歹意,行动起来都会很小心很隐蔽,作案可谓是防不胜防,既然很难从施害者一方下手,寻求减少儿童被侵犯的措施,就应该从受害者的角度出发,以加强警惕与教育提高防御能力。

 

可惜,在中国,实施性教育的环境并不友好。决口不提性带来的危险与恐惧,依然没有压倒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谈性色变的羞涩遇与尴尬。即便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里,当询问一个12岁的孩子:“你问过你的父母你从哪里来吗?”得到的回答仍然是诸如:“从垃圾桶里捡来的。”

 

家长与教育工作者对性话题的欲盖导致了儿童心中该议题的弥彰。当孩子试图提起这个话题时,旁人即像遇到了洪水猛兽一般慌张掩饰或者尴尬逃避,更有甚者指责她/他胡思乱想,问着小孩子不应该问的问题。正处在学习过程中的孩子,面对这样消极的反应,会对自己并不了解的性、隐私部位等话题产生厌恶的情绪,将羞耻与上述概念联系在一起,即使在以后被他人侵犯,也不敢提起,忍气吞声。

 

台湾才女林奕含的陨落,带着闪光,提醒人们,将性描述为成人才需了解之事,后果是挚爱的儿女逝去。当少女忍着被最尊重的教师性侵之痛,向父母索取与性相关的知识时,父母却以“小孩子不需要懂”搪塞过去;在她想试探父母对“师生恋”的反应时,告知父母自己的遭遇时,她们仍然报以“这样的女学生骚气”的回答。最亲近的人,却拿起了石头,无意而又一下下将她砸向自杀之渊。


身边的熟人,也正是钻着空子,看准儿童出于高扬的自尊,在遭侵犯之后也不愿意向父母提起。Radford等学者在2011年进行的儿童受虐研究中表明,三分之一的儿童在被侵害、虐待后并不会向任何人提起。施害者了解儿童的心理,知道他们惧怕父母责骂,或者是在提起后,也确实会被父母责骂、忽视,便肆意妄为。而在成年人与儿童的关系中,成年人占据着拥有更多知识,力量和资源的权力优势,明显处于上位。对于熟人,儿童更容易放下戒备,无条件的信任使施害者对自己身体做出的各种举动都显得合理,即使心里并不舒服。

 

正是不知道性、猥亵的概念,不了解什么部位不可以随便让别人触碰的知识盲点以及认为隐私部位是羞耻的,不能随便提起的错误观念,将儿童拉入多次受伤的深渊。


性的祛魅从儿童开始


2013至2016年审结的10782起猥亵儿童猥亵儿童犯罪案件质问着我们,还需要多少个房思琪,才能换来积极的性教育。此前出版的预防被侵害、科普式性教育教科书,被杭州萧山一名二年级儿童的家长投诉“尺度大”,后来更因为各种原因被撤下,好的开始戛然而止,带来短暂的争议和惯性的继续沉默。部分家长认为,书中的文字和图片太过直白,将孩子纯洁的思想玷污,将他们引向歧途。


性教育课本吓到家长


随着儿童身体心理的变化,他们会提出越来越多的疑问,堵住嘴巴并不能真正疏通障碍。反而,当他们通过歪门邪道得知错误的信息,后果更加严重。造成青少年性犯罪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正是学校与家庭性教育的缺失。


每次看到儿童被性侵的惨剧,人们最不敢假设的是,如果父母先对他们性教育,结局会怎么样。


如果房思琪的父母认真回答她对性教育的疑问,甚至进一步询问她为什么想知道,结局会怎样。如果9岁小女孩的父母先告知她,遇到别人摸自己的下体,要告诉爸妈,结局会怎样。

 

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是无条件的,父母也应该在孩子提出性的话题时提高警惕,选择首先选择相信孩子。自然而流畅地向孩子表达观点,不带着鄙夷的语气,才能将与性相关的话题正常化,孩子在遇到骚扰和侵犯后,愿意向父母提起,就像愤怒地控诉自己被幼儿园小朋友打了一样。而此时,父母积极地深入询问,或者是与施害者对质,都是表达对孩子关心,给予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步骤,毕竟,在小的时候,父母是世界,父母是唯一的后盾。


电影《熔炉》中孩子望向无处不在的残忍校长的眼神,本应澄澈的双眸氤氲着不敢掉落的泪水与无法释放的恐惧;南京南站被骚扰的女孩麻木的眼神,本可依靠的父母成为了袖手旁观的看客和狼狈为奸的帮凶。

 

而这一切希望都不要再发生在你的孩子身上,或许这就是你阅读这篇文章的意义所在。

 

参考资料: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

Radford, L., Corral, S., Bradley, C., Fisher,H., Bassett, C., Howat, N., & Collishaw, S. (2011). Child abuse and neglectin the UK today.

Fagan, P. J., Wise, T. N., Schmidt Jr, C. W.,& Berlin, F. S. (2002). Pedophilia. Jama288(19),2458-2465.

Strassberg, D. S., Eastvold, A., Kenney, J.W., & Suchy, Y. (2012). Psychopathy among pedophilic and nonpedophilicchild molesters. Child abuse &neglect36(4), 379-382.

Suchy, Y., Whittaker, W. J., Strassberg, D.S., & Eastvold, A. (2009). Facial and prosodic affect recognition amongpedophilic and nonpedophilic criminal child molesters. Sexual Abuse21(1), 93-110.

马伟, & 王慧. (2005). 试论青少年性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中国医学伦理学18(3), 92.

 “ColdHard Facts: Statistics on Child Sexual Abuse” from website: https://www.thoughtco.com/facts-about-child-sexual-abuse-statistics-3533871

“Statistics on Disclosure of Child Sexual Abuse”from website http://victimsofcrime.org/media/reporting-on-child-sexual-abuse/disclosure-statistics

“Child Sexual Abuse Statistics” from website http://victimsofcrime.org/media/reporting-on-child-sexual-abuse/child-sexual-abuse-statistics

“恋童” from website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1%8B%E7%AB%A5

“全国法院四年审结10782起猥亵儿童案 最高法发布典型案例” from website http://www.jiemian.com/article/1362833.html

http://gongyi.ifeng.com/a/20170303/44550261_0.shtml

https://www.nspcc.org.uk/preventing-abuse/child-abuse-and-neglect/child-sexual-abuse/sexual-abuse-facts-statistics/

https://www.nsopw.gov/en/Education/FactsStatistics?AspxAutoDetectCookieSupport=1


●  

1

你可能还会喜欢:

关于恋童癖,你应该知道的11个冷知识

中国式打击教育, 不合格父母自创的遮羞布

那些我曾经依赖的一切给足了我安全感


社会学了没

泛社会兴趣社区

理解社会 探索自我


微信 ID: socialor

合作请加微信:isocialor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