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这性别观,比陈思诚还离谱

她姐 她刊 2023-06-29


风波的缘起是一个祝福父亲节的短视频。


幼儿园的教室里,老师把男同学和女同学分成两边阵营,视频的左边全是女孩,右边全是男孩。


女孩子们问:“你有房吗?”

男孩子们答:“我爸有!”



“你有车吗?”

“我爸有!”


“你有存款吗?”

“我爸有!”


“那你有什么?”

“我有我爸!”


触目惊心的对话,在网上疯转。


      图源:新浪微博       


这个视频集齐了对成年世界里最恶毒、最刻板的想象:


女性是只知道要车要房要存款的拜金女,男性是拼爹躺平还洋洋得意的寄生虫。


而且默认男性财产的继承完全靠上一辈男性来达成,我记得我们自开国以来就是妇女能顶半边天,双职工家庭男性女性一起打拼是常态。


怎么封建地主那套小农经济的狭隘价值观反而在幼儿园小朋友的视频里借尸还魂了??


而这个爆款视频又成为流量密码,其他幼儿园老师带着小朋友们纷纷效仿……




错误的性别刻板教育


现在去搜索“我有我爸”的文案,仍然能看到一大堆如法炮制的父亲节视频。


性别角色、台词编排都如出一辙,小朋友们惟妙惟肖地表演着拜金女和爸宝男。


显然,《我有我爸》已经晋升为一个爆款段子,在幼儿园界广为流传。



然而,直到这则视频被大范围批评之时,依然有家长不以为意地留言,“只是一个视频而已”。


“对啊,没必要上纲上线”;

“小朋友又未必懂是什么意思”;

“看他们演小大人儿不好玩吗?”



在这个闭环里,大人们纷纷失效。


幼儿园的老师们写出这样的台词毫无察觉,从拍摄到发布无一人觉得不妥,最操心教育的家长也当笑话看。


那些早该被社会抛弃的性别刻板印象,就这样轻而易举地灌输进小朋友的大脑中。


女人拜金,男人啃老,成为他们人生中接受的第一次性别教育。


这哪里是段子啊,这简直是一则恐怖故事。


当然,这样的恐怖故事并不罕见,短视频创作区经常出现。


视频里,孩子们说着他们的年纪说不出来的话,因为文案多半由家长编写。


为了跟上爆款的潮流,他们排演着一系列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家庭情景喜剧”。


女儿是爸爸前世的情人;

女儿不要跟妈妈抢老公;

妈妈不应该涂美甲因为这样不方便干活......


都是这类“家庭情景喜剧”经常表达的中心思想。



孩子在其中同样进行的是一种表演,一种在很多成年人看来是逗乐的模仿。 


但那并非是无害的。


很多小朋友对成人世界中糟粕的习得,就是从这些模仿开始的。


我很好奇,我们是从什么时候被灌输进这些糟粕的?


鸟鸟讲过一个段子,说自己小时候和朋友玩过家家,因为自己又懒又话少,所以她都是演爸爸。



爸爸=懒、话少、不用干活;妈妈=做饭、洗碗、照顾孩子。


家庭,就是我们对性别分工认知最初始的模版。


当我们开始拥有性别意识,又被迅速划分到两个阵营中。


当女孩在外面玩耍嬉闹,别人会说:“女孩子别像个疯婆子似的,要淑女一点”;


当男孩因为受伤流泪,别人又说:“男孩子哭哭啼啼像什么样子,男子汉要坚强”;


所有人都在提醒我们两种性别的不同,就连幼儿园都为了所谓的“完善性别意识”,降低门槛疯抢男幼师,这在本就对女性不利的就业市场里何尝不是一种偏颇和歧视呢?



当我们走入校园,对两性的区别对待才正式开始。


男孩们发生冲突用暴力解决问题,在大人们看来就是男孩子嘛,打打闹闹很正常;


女孩们发生冲突,因为不被鼓励展现攻击性,所以多半转移成一场地下战争。


在智力上,男孩被认为先天比女孩聪明,即使考不过女孩,老师也会定义为“太粗心”,而女孩是“靠用功才做到的”。


女孩学不好理科,男孩不擅长文科,这样的刻板印象贯穿整个学生生涯,甚至有数学教材区分男声版和女生版,美其名曰“因材施教”。



所以当大家得知牛津数学系第一是个中国女孩时,才会有一众自信心爆棚的男性质疑真实性,甚至给牛津第一出题质问:“让我来考考你”。


      图源:新浪微博       


从小到大,我们所接收到的媒介总在反复强调男生应该怎样、女生又应该怎么样。


影视动画书籍游戏里,冲在前面去冒险的主人公大多是男性,而女性呢,要么担任照顾者的角色,要么住在城堡里等待被拯救。


男孩玩的玩具是机甲战车,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而女孩玩芭比娃娃,还有各种美妆做饭清洁套装,从幼儿时期开始模拟主妇生活。


连我们的形容词也仿佛有性别,勇猛是男性的,温柔是女性的;理性是男性的,感性是女性的。



它们编织成一个密不透风的性别角色模型,叫做“男性征服世界,女性照顾男性”。


这模型千百年来不停复制、不停延续,在循环往复中让一代又一代小朋友们,成长为刻板的一份子。




完全缺失的性教育


在错误的性别刻板教育的另一个侧面,是完全缺失的性教育。


近期还有一则新闻让人大呼震撼,一个幼儿园组织跳操,所有小朋友无论男女都脱掉上衣。



很难想象,老师是如何让他们分性别扮演拜金女和爸宝男的同时,还能做到在生理层面无视他们的性别。


然而这就是我国小朋友面临的教育现状——


可以模仿成年人的性别偏见,却不能学习真正的性别知识。


社会新闻里,带男童上女厕、用女浴室的妈妈总会引起轩然大波。


宝妈们用崩溃控诉着婚姻对女性的倾轧,但她们忘记了孩子也是这场倾轧的受害者。


小孩本不应该在建立性别意识的关键阶段,受到这样模糊的、错乱的对待。


      图源:新浪微博       


大多数家长不具备给孩子进行性教育的能力,就像我们小时候问父母自己从哪里来,得到的回答永远是“垃圾堆里捡来的”。


当学校教授性别知识时,有的家长连忙把孩子耳朵捂起来:


“孩子还小,哪能听这些东西?”



当性教育书籍《珍爱生命》中描述出儿童可能遭受的侵犯,有的家长惊慌举报让书籍下架:


“这么色情的话,怎么好意思写出来?”



另一本读本《成长的脚步》中用插画讲解性行为,家长们又被狠狠冒犯:


“简直是黄色漫画!!!”



本应该在儿童时期完成的性教育,被冠以“下流”“露骨”“尺度过大”为由,寸步难行。


其实孩子是最容易接受性教育的群体,因为对他们来说性还未沾染太多色情,让他们接受男女有别尊重异性的理念,就像节约用水一样简单。


但因为大人普遍的性羞耻感,性教育总是支支吾吾,讳莫如深。


接受不到合适性教育的孩子,一方面求助不正当渠道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在黄色网站上,到处都是对性扭曲的幻想,将孩子批量制造成下一代性变态。



更可怕的后果,是孩子对性的认知全无,所以对性犯罪也毫无警惕心理。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数据,2017至2019年,这三年间检察机关起诉涉嫌性侵未成年人的犯罪人数高达4.34万,实际数字只会更高。



根据NGO 组织 darkness to light 估算统计,每10个未成年,就有1个可能遭遇过性侵,其中70%~90% 是熟人作案。


因为从未被告知自己的隐私部位不能随便让别人触摸,许多孩子被亲戚长辈哄骗着就成为了猎物。


针对幼童、小学生的性侵屡禁不止,连幼儿园都成为禽兽的温床。


      图源:新浪微博       


家长试图保全孩子“纯洁的心灵”,殊不知孩子的“纯洁”,也可以是任罪犯潜入的缝隙。


之前看到一则新闻,一名13岁的女孩因为迷恋追星,希望让偶像爱上自己。


然后因为对性知识的无知,被一名大学生蒙骗说可以帮她种“情人蛊”,让偶像爱上她。


所谓“种蛊”就是发生性关系。


在三个月时间里,大学生以种蛊为由诱奸女孩4次。


      图源:新浪微博       


如果对孩子的性教育早一点实施,是否就可以避免一些灾难的发生?




何以至此


为什么明明最需要提早进行性教育时,大人们选择沉默、不去应对,假装等孩子长大自己就会神奇般地习得正确科学的性知识?


为什么最不该过多干预的性别刻板教育时,大人们又总是过度规训,把「男孩要成功,女孩要顺从」刻在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里?


为什么每一次都完全绕过正确答案?


恰恰因为背后有一套精密的资本主义与父权制的运行逻辑。


曾经这套逻辑指向成功,而今成功学叙事已然破产,却不影响滞后的性别教育依然遗毒千年,男性女性都成为这套异化信条的受害者。


      图源:豆瓣读书      


只有符合传统男子气概的男孩得到褒奖,除此之外——


性格温和、喜欢粉色、不愿意展现攻击性、不擅长理科、爱好装扮……的男孩子会困在性别气质的牢笼里,得到的只有全方位的否定。


女孩也是如此,不被鼓励运动、竞争、力量对抗,不能有企图心、好胜心,更不会在公共空间表达反抗、展现负面,被要求温和、大度、乖顺,给别人面子。


这样的教育环境其实是对孩子天性的压制和改造,无论男女,谁都不能自由生长。


只为把人塑造成更好地为市场提供劳动价值(女性为家庭提供再生产劳动)的工具。


男人无法展示脆弱,女人必须永远大度,还有什么比“要强又不会反抗的工具”更适合嵌入滚滚向前的社会生产流水线呢?


      《资本主义与父权制》      


而至于完全空白的性教育,同样嵌套在这个精密系统里。


既然不把人当人,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倾听、协商、身体边界……自然不是最重要的。劳动力生产出新的劳动力才重要。


所以东亚家庭两大迷思便是——




小初高不许谈恋爱,大学要求变戏法一样变出个男女朋友。

 

一辈子不能谈论性但催生催育,假装不知道生育的起点就是无套插入性行为。



发现这层真相之后尤感恐惧,这套异化的系统把我们人之为人的价值、尊严和意义一一剥夺,然后系统下的我们又成为加害者,剥夺下一代。


因为异化的逻辑如此运转高效,丝滑地缝制进儿童成长教育里。


就像那个爆款抖音视频套路一样。


家长、学校、老师、社会环境……大家都不假思索地按照固有模式转下去,正如嵌入一个巨大的异化机器上的小小螺丝钉。


阿伦特在「平庸之恶」里解释说,当一个恶行的链条足够长,长到看不到链条全貌时,每个环节的人都有理由觉得自己很无辜。


      阿伦特,平庸之恶的背后是激进的恶   


这便是很多小孩退无可退选择以决绝的方式自杀后的怪诞舆论场,人们怪罪小孩子“太脆弱,抗压能力不行”,怪罪家长“不关心孩子”,怪罪老师“不懂教育”……


总有一方可指责,没有一滴雨认为自己造成了洪灾。


      《下一个素熙》女孩死了,偌大的体系里每个人都觉得无辜   


但从未想过整个系统都是有毒的,我们可能某一刻都参与了暴力。


毕竟看似温和善良的大人,依然会不假思索说出“男孩要有男孩样”“女孩要有女孩样”“什么样的年纪就该做什么样的事”。


依然会做出否认小孩的选择,打压他的爱好,不去倾听、沟通、尊重孩子的边界,只是为了某种面子的彰显,把教育变成power play(权力倾轧)。


依然会在网上振臂高呼“下一代教育拒绝娘炮”,激情讨论“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率越低”,依然不把人当人。


      “女性独立的副作用是……”      


尤其面对权力比我们小的孩子。


所以教育不该是由大人指向小孩的教化,反而首先大人要去练习一种平等的实践。


从微小处学习互相尊重、平等沟通、认真倾听并有商有量,把人当人。


至少别再重复那种上述错误的性别观,在性别刻板上的过度干预和性教育上的完全躺平。


不假思索复制这种教育文化,让暴力延续,这种不假思索背后其实是精致的算计,表面上大人“没想太多”,实际上他享受权力的快感。


      刘瑜:警惕权力下的不假思索       


教育的目的从来不是为了让世界多一个生产力。

正如刘擎教授所说:人不是工具,人是作为目的的存在。


不接受这种异化,不加入异化他人。反思我们的教育,就要从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



监制 - 她姐

作者 - 贝瑞酱,黄瓜酸啤

微博 - @她刊iiiher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来微博找她姐玩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