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路的启示|阎凤桥院长在北大教育学院2022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阎凤桥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2022-08-04



行路的启示

——北大教育学院2022届毕业典礼致辞

教育学院院长 阎凤桥



各位毕业生、各位指导教师、各位来宾:


下午好!


我们聚集一堂,庆祝37名硕士生和75名博士生顺利毕业。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今天想就 “路”谈一谈自己的看法,祝愿我们的毕业生前程似锦,一路顺风。


2014年,我出国访学,前往位于加州的斯坦福大学,出于节省住房租金的考虑,选择了与大学相距4.6英里的”山景城”(mountain view)租了房子,于是就有了通行的需求。开始骑自行车去学校,偶尔坐过几次有时间限制的校车和公交车,后来买了一辆二手汽车,除了解决往返学校的通行问题外,还准备实现在美的自驾游计划。


有人说,每一个人都有哲学家的潜质,都会思考世界和人生问题。我的哲学思考常常从观察和体会行路开始,对我来说,路是一个最开放和最日常的“田野”,人与人在此交往,混乱或秩序,技术、财富、礼貌和文化特征均在此显露无遗。


一年的访学经历中,我的第一个体会是礼貌与秩序。在行走、骑车和开车三者之间,由于处境的不同,形成相应的礼让顺序。开车的要礼让骑车的,骑车的要礼让行走的,有“弱势受关照”的含义。骑车到交叉路口,在双方均可行驶的情况下,开车的总会把车停下来,让骑车者和步行者先行。同理,骑车的要让行走的。加州有不少骑行者,为的是健身,也为了减少尾气排放和保护环境。对于我而言,在国内养成的习惯,有时会无意地触犯规则,对他人有所冒犯,事后常常感到内疚。这里,我说一件亲身经历的小事。有一次,从住处骑车到学校,同向有一辆汽车停了下来,从驾驶座走出一位母亲,她从后排抱起一个一岁多的男孩,准备穿过马路,到对面去。我按照国内的骑车习惯,采取捷足先登的作法,想要绕个小弯,赶在她们前面骑过去,这样也不会碰到她们。当我近距离看到孩子多少有些惊讶的表情时,才感到这是不合适的。至今,小男孩的目光一直留在记忆深处。类似,开车有一条规则,就是十字路口右转车辆处于最优势位置,所以一定要让其他三路方向的车辆走完,最后再行驶。他们做得非常耐心和彻底。被他人让先和为他人让先,虽算不上什么大事,但都让人感到一丝温暖。所以,我想给毕业生的第一个建议是,当自己处于有利位置时,要考虑到不利位置上人的处境,尽己所能,为他们让先,即使后面有催促的喇叭声,也不要受其影响。


拿国内的驾照是可以在美国开车的,但是为了保险,大家还是要考一个当地的驾照。考驾照,对我来说,是一个比较特别的经历,考了几次才通过,大多是由于国内外驾驶规则和习惯不同造成。据说,国内老司机去国外考驾照比新学车的人折得概率要大很多,原因是新习易得、旧习难改。下面,讲一讲我第一次路考的情况。出发前的各种车况检查和驾车动作考核完毕后,一位拉丁裔女考官坐在我车副驾驶位子上,她态度温和,说话和气,于是我开车就比较放松,不容易头脑短路。事先,大家交流经验,知道有一些考点,比如到路口右转弯时,要“左右左”摆头观察后,才能行驶。并线时,要把头完全转过去看,不能只依靠侧视镜,因为存在盲区。我牢记这些要领,一路顺利地完成了各种规定动作。过最后一个红绿灯,左转就回到起点,就意味着一次路考成功。胜利在望,心中窃喜。在左转前,我把车开到最左道,没有想到,后面驾驶员竟然摁了喇叭,要从左面超车。考官判我警惕不够,也有部分过失,所以没有让我通过路考。虽然心里不爽,但是吃一堑长一智,今后可以避免犯类似的错误。我想送给大家的第二句话是,既要严于律己、遵守规则,也要警惕其他人可能会犯规。在复杂的环境中,防范是有必要的。中国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在驾车过程中,我有一个感受,犯一点小错,被其他人善意提醒,其实不是坏事,正是一个积极的学习过程,经验就在纠错过程中慢慢地积累了起来。唯一驾车的较大挫折是一次被警车跟在后面,原因是在一个三岔口,走了几十米的一段逆行线。警察察看了驾照,善意地提醒不要让粘在挡风玻璃上的导航仪挡住视线,就放行了。另外,对于小概率的风险,也要有预防措施。路考时,有一个手势考核内容,即当转向灯和刹车灯失灵时,驾驶员可以摇下车窗,通过用左手打手势,向后面的车辆发出信号。在后来驾车过程中,仅在极个别情况下,看到有人在这样做。


在结束访学回国之前,我们三个朋友结伴,从西海岸的斯坦福开车到东海岸的哈佛,路上用了两周时间。路途虽然远,但是都行驶在高速路上,十分通畅,没有遇到险情。让我最感到心悸的是走山路,在去“优胜美地”(Yosemite)国家公园的路上,盘山而行,一边是悬崖,还有在一号公路上行驶时,双向单行道,一边是浩瀚的太平洋,这时不敢有丝毫走神和松懈。让自驾游成为可能的是导航仪的出现。导航仪为驾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它也有出错的时候。在多条歧路口处,难免有导航仪预报失灵或自己察觉把握不好的时候,走上不该走的路。这时,不能做冒险的动作,试图把车停下或者倒回去。公路像一张网,彼此都是联通的,在一个节点处出了错,可以在后面行路中自然调整过来,总归会到达目的地的。因此,我想和大家说的第三句说就是,人生路途漫漫,出错是难免的,在有些情况下是不能走回头路的,只能不断前行,高德地图会为你“重新规划路线”。如果不是赶时间,经历不同的路途,观看不同的风景,未必是一件坏事。


在北京,我每天上下班都要途经海淀桥路口,车流高峰时,会出现拥堵现象。四个方向的车堵在一起,水泄不通,如果没有交警疏通,混乱局面会变得越来越差。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条交规,在有些地方还会显示出“把路口让开”标识(do not block),这时就不要前行了,给侧方的车辆让出行车的道路。这样一个小规则,就可以缓解问题。因此,我想对大家说的第四句话就是,人生何尝不是如此,退一步海阔天空,为他人让路,也为自己行得方便。


古人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想一想,还是挺有道理的,小中见大,见微知著。汽车的发明是科技进步的产物,改变了时空关系,成全了“诗与远方”。随着汽车的问世,相应地出现了支撑它的现代公路网络以及交通规则。从一定意义上看,行车规则是最透明和最公平的。不论你开的是豪车还是简车,都要遵守规则,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公路管理,要兼顾效率与公平这条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社会发展准则。就效率而言,速度是一个指标。北京环路上的限速是80公里,国外很多地方的限速是80英里,两者单位是1:1.6的关系。因此,我们还有提速的空间。一个提速的规则是,可以跟随车流,保持路面畅通,这时一般的限速要求失效。另外,不能在超车道上久留,超车后要很快回到普通车道上。这些措施都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车速。再说公平,有一种行车规则叫“多人共用车专用道”(car pool),就是车上坐的人多于两人就可以在快车道上行驶,反之单人行驶不能上快车道。2003年我去加州时,见到了我们学院的毕业生杨开斌,他告诉我说,他上班不开车,但是每天都有一位陌生邻居主动来接他,因为接上他,邻居就可以上快车道,节省通行时间。这种作法是不是很奇妙,使“有车人”主动帮“无车人”。当我们看到救护车、消防车等特殊车辆被堵在路上时,心里都很着急,恨不得马上驱散挡在前面的车辆,让出一条救命道。其实,是可以通过完善规则和行车行为来解决问题的。最近几年,国内在交通规则和文明通行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杭州最先出现车辆礼让行人的文明风貌,近两年北京 “礼让斑马线”的效果也十分明显。期待公共设施越来越好,公共道路越来越畅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最后,祝愿毕业生掌握好人生交通规则,走出不同凡响的人生之路,归来仍是少年!


(2022年6月18日下午3:00,教育学院112报告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