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佩玛·丘卓|我们可以像初生婴儿一般,赤裸裸地跃入光亮的人生,将自己暴露在这个世界中

清代唐卡那洛巴尊者像

11世纪印度瑜伽宗师那若巴有一天在街上遇见一个丑婆娘。这个丑婆娘显然知道他是印度最伟大的佛教学者,于是就质问他手上抱的那本大书是否每一个字都了解了。他回答说是的,她就笑了起来,开心得手舞足蹈。接着她又问他是否了解其中所说的佛法的含义。他说了解。这一回她居然勃然大怒,斥责他是骗子,骂他虚伪。


这个遭遇改变了他的一生,他知道丑婆娘一眼看穿了他的底细:他虽然可以把书中的佛法解说得天花乱坠,但其实他根本不懂其中的含义。


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发现自己也是如此。我们可以欺骗自己于一时而声称自己已经了解了静坐和佛法,然而我们迟早得面对真相。挚爱的人离我们而去,孩子在超市里闹脾气给你看,在办公室里遭到同事的羞辱等等,碰到这类的事,我们平常学到的东西就完全使不上劲了。


如果老板走进我们的办公室对我们臭骂一顿,你会如何处理心中的这份怨恨感?我们平常渴望自己对人开放、慈悲,不伤害别人,也不伤害自己,现在你要如何将这些东西和你的挫败感及羞辱感互相调和?


你打坐总是一坐下来就睡着,但是你平常一直很希望自己静坐时能保持清醒,那么你要如何调和这两者?你坐下来打坐,心里却一直惦记着刚才在路上见到的一个人或某样东西,这时你该怎么办?静坐的时候你会觉得很无聊,而且腰酸腿麻,所以你动个不停,那时你该怎么办?


那时候我们并不安宁、清醒、无我,而是变得更加焦躁、易怒、固执。这都是发现自我的有趣时刻。对于修行人而言,这些状况都是非常重要的。



那若巴后来决心寻访明师,了解文字背后的意义。但是他却一直落入这份冲突中。在知识的层面,他完全理解慈悲,然而路上遇见了癞痢狗,他却转头不想看。


他知道所谓的不执著、不评断是什么意思,但是师父要他做一件事,他却因为不认同这件事而拒绝了。


我们会不断地发现自己落入这样的困境,这时我们就应该设法安住在那个状态中。那种状态是非常令人不舒服而困窘的,像我们这样的人也时常会放弃。


我们只有在得到心灵启示,觉得自在或路子走对的时候,才会喜欢静坐,肯定佛法。但是,如果我们感觉修行是一种负担,觉得自己选择错误而失望的时候,我们又会如何?


我们遇见的人并不全是心智清明的。事实上他们可能是十分困惑无明的人。我们生活的地方也可能不是那么理想的,就连师父都可能有问题。静坐和生活中出现的冲突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事物。这个冲突点我们既无法接受,也逃脱不了。


我们陷在岩石与硬地之间,卡在高超的理念和眼前活生生的事实之间一一然而这的确是个会开花结果的地方。我们一旦陷在困境中,我们的心就会变得十分狭小。我们会觉得自己很悲惨,像个受害者、可怜虫或是绝望的病人。


然而信不信由你,就在这种恼人、困惑而又尴尬的时刻,我们的心还是可以变得很宽阔。我们可以不认为这就代表自己很弱,别人很强,自己很笨,别人很坏。



我们不去抱怨自己和别人。我们可以纯然安住在那种状态中,既不想知道该怎么办,也不防卫,只是和当时那原始而温柔的能量安然共处。就在这种时刻,我们开始学习到观念和文字背后的真实含义。


我们已经太习惯逃避不舒服了,而且我们永远都可以被预料到。不喜欢一件事,我们就怪罪别人或责难自己。处在无所依恃的境地,我们偏偏想觅得安全感与确定感。所以下一次再感觉无依无恃,不要再认为那是障碍,要认为那是好运当头。无依无恃会激励我们,我们的心会因此而柔软。这样,只要经过一段时日,我们就会真的成长。


创巴仁波切说,最好的咒语就是:嗡——成长——娑婆诃。


梵文svāhā(娑婆诃),在印度教和佛教中为一个感叹词,常用用在梵咒的句末,有吉祥、息灾等义。


我们随时都有改变的机会。我们可以执著于安全,也可以像初生婴儿一般,赤裸裸地跃入光亮的人生,将自己暴露在这个世界中。


也许这些话听起来很不舒服,或者很恐怖,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却是一个大好的机会,让我们了解这个俗世就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我们可以用全新的眼光来看待它,然后从“成见”这种长久的昏睡状态中觉醒过来。


中国古代的一位法师说过,真理既不是这样,也不是那样。真理如同狗想喝沸油。它走不开,因为这油实在太香了,但是又不能舔,因为太烫了。


所以我们要如何看待这个困境呢?不论如何,到最后总会有人鼓励我们探索这个未知的领域,探索“接下来会如何”的解答。在这困窘的一刻,我们才能体悟当下。在这尴尬而暖昧不明的一刻,我们的慧心就出现了。在日常生活混乱的不确定性中,便存在着我们的慧心。


我们需要一些鼓励来实验与尝试这样的修行。这是相当大胆的举动,我们或许会觉得自己能力不足。但其实这就是重点所在。那种有所欠缺的、不安的感觉就是我们的慧心。


我们可以做个实验,绝对没有什么好损失的。我们可以实验看看自己能不能不被对与错弄得团团转,看看自己能不能学着放松,安住在无依无恃的境界中。


———佩玛·丘卓《转逆境为喜悦》

相关链接:
一旦开始随喜他人的福报,你将遇见自己的柔软地带,以及你的好强和嫉妒
发愿受持菩提心的三种心态:国王或王后、摆渡人、牧羊人



              





编辑/鸟湖山文化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