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祖古乌金仁波切| 领受“直指教导”即是体验心性,体验就如同把食物放进口中,见地如果仅仅只是理论,就毫无用处

体验心性


三身本来就存在,它们不是某个人能够暂时制造或生产出来的事物。自生的觉醒是一切诸佛从一开始的了悟状态,它是本初的,存在于一切众生之内,它只需要被了知。当具格的上师把此一自生觉醒介绍给我们时,即是我们了知这自生觉醒的机会。本具的自生觉醒不是我们将会在未来寻获的事物,也不是过去所拥有的事物,它现在就存在。我们不必去接受它或排斥它,不要对它做任何事情:不接纳、不避免,不对它怀有任何希望或恐惧,不要试着改变它、更动它或改善它。这完全没有必要。


认识自生的觉醒不同于检视思维的心,后者纯粹是去注意正发生在人心中的活动:“现在我快乐;现在我悲伤。”在注意之后,我们再度陷入迷惑的思维之中。有情众生正是以这种方式追逐自己的念头,而在轮回中流转。当感觉快乐时,他们浑然忘我,一笑再笑;当感觉悲伤时,便坐着哭泣。


我在此时所解释的是理论,是智识上的理解,但是说真的,大家有必要针对我所说的内容获得一些个人的体验。阐释心性的理论如同描述印度菜、中国菜等不同美味可口的佳肴,以及说明每一种佳肴的口味。你对这些菜肴尝起来可能是什么样子有智识上的想法,但是你可以去听一百场演说,有的仍然只是一个想法而已。一旦你尝了一口,食物碰触舌头和味蕾而尝到味道,在那时,你对那种食物的真正味道才有了真正的信心,那称为“经验”(觉受),我们真正知道这食物美味可口或令人作呕。经验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


见地如果仅仅只是理论,就毫无用处。我们听闻以下的佛教陈述:“一切皆空,从色蕴上至遍知证悟的状态,一切都缺乏真实的存在。”这是举世皆知的佛教原则,听闻它、理解它,即是对它产生智识上的了解。事实上,佛陀不是从智识的立场来教导这个道理,而是出自他个人的体验,那就是“一切皆空”(一切事物都缺乏真实的存在),从色蕴上至正等正觉的状态,都是如此。但是听者或许会说:“好吧!佛陀说一切皆空,缺乏本体。”然后,他或许会继续想:“恩,那么善恶也是空的,所以我行善或行恶有什么关系?”这是一个严重的邪见。如果仅仅相信某件事物就已足够,那么何不去想“我是一个正等正觉佛”?只有相信就足够了吗?纯粹相信你自己是证悟的,你就会是证悟的了吗?仅仅对见地有理论上的看法是不够的。


领受“直指教导”即是体验心性,体验就如同把食物放进口中;若食物不入口,我们就无法品尝它。一旦你吃到食物,就会知道它是美味可口或难以下咽,那就是经验。经验(觉受)是本觉的严饰,当我们谈到本觉时,唯有觉受是有用的,如果只把它当作理论,不会有任何帮助。如果它有帮助,我们就可以纸上谈兵地说:“喇嘛针对空性说了这个和这个,所以空性可能就是那个样子。”但是我们永远不会肯定地知道空性是什么,那就是理论。当你认识自己的心性时,那就是见地的觉受。


在授予和领受“直指教导”时,应该首先念诵皈依文和菩提心文。这个教法不是肤浅的教法,它是真实的事物。即使它是究竟的教法,人们仍然应该念诵皈依文和菩提心文,这样做是为了感谢佛、法、僧,我们才得以认识真实的皈依对境。佛陀的话语(佛法)已经以文字记录下来成为法本,圣僧伽是至今一直护持和宣扬这个教法的人。


接着,根据传统,你要想象自己的根本上师位于头顶上,并且对根本上师发出中心的祈愿。普贤王如来是一切诸佛的本初父,他代表法身;五部佛是报身;而文殊菩萨(佛部)、观世音菩萨(莲花部)和金刚手菩萨(金刚部)等三部主则是化身。从这些佛到你的传承,就如同水从山顶上一路向下流到这里,如果在途中没有受到任何阻断,这水会直接从你的水龙头流出来。同样地,如果传承没有任何间断,那么你从目前的上师所领受的教导就被称为“单一无间口传教授”(the single uninterrupted transmission of instruction)。如此一来,诸佛三身的加持也是不间断的,这就是你应向根本上师祈愿的理由。


——节选自祖古乌金仁波切著作《如是》


相关链接:

那能知的,在本质上是空的。一旦你认出了真实状态,看似的样貌便消逝无踪

所有的显相都是一场魔术表演,只有心有所体验,对显相的体验是心的魔术表演

今天忙碌的时代,如果碰巧一群人想要听闻心性,应对他们解释,如果他们业已经成熟自然会了解



               编辑/鸟湖山文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