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播)日本研究之窗 —— 系列讲座(文学)第二讲 《源氏物语》的世界(第一部分)

*扫描或长按识别文末二维码可阅读本文的繁体字版文本。


我们推出“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为了让更多的读者受益,我们将分八期,每周四重播日本文学系列一,希望大家喜欢。



第二讲:《源氏物语》的世界(第一部分)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 张龙妹



主讲人介绍:张龙妹,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五期生,日本东京大学博士(文学)。主要从事以《源氏物语》为主的日本平安时代女性文学研究,『源氏物語の救済』(风间书房  2000年)获第八届关根奖和第三届孙平化日本学学术奖励基金著作一等奖。主编有《日本古典文学大辞典》(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年)、《日本文学》(高教社  2008年)等。翻译、校注了《今昔物语集 插图本》(全三册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2019年),与毕业生们一同翻译的“日韩宫廷女性日记文学系列丛书”即将由重庆出版社出版。

(第一部分)

一、世界文学中的《源氏物语》

二、世界女性文学中的《源氏物语》

三、平安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

 1.摄关家庭的后宫政策

 2.婚姻制度

 3.女性的散文体文学书写


(第二部分)

四、《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及故事梗概

五、《源氏物语》的创作方法

 1.对汉诗文的引用

 2.从和歌到物语

 3.母题的继承、重叠与嬗变

 4.全新的文学意象的创造

 

本讲座的内容共包括两个部分,将分两次发表。本次发表第一部分。



一、世界文学中的《源氏物语》

《源氏物语》成书于日本的平安时代(794-1192)中期,根据《紫式部日记》中的有关记述,至1008年,至少《紫姬》之前各卷已经问世,学界也是把1008年当作《源氏物语》的成书年份。阿拉伯世界的短篇小说集《一千零一夜》形成于9世纪至15世纪,之后就要数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1605-1615)。我国的《红楼梦》则成书于18世纪。从时间和篇幅上来说,《源氏物语》无疑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


二、世界女性文学中的《源氏物语》

《源氏物语》还是一部女性创作的散文体作品,在世界女性文学的范围内她又是部怎样的作品呢?古代的女诗人,中西方都可以列举出不少,但就散文体书写而言,西班牙的埃赫里亚(Egeriae)于381-384年前后撰写了书信体的《埃赫里亚旅行记》(Itinerarium Egeriae),记录了从耶路撒冷、埃及、巴勒斯坦直到西西里岛的朝圣之旅。只是,她是用官方的宗教语言拉丁语书写的,内容也局限于她的宗教信仰。在女性小说最为发达的英国,被称为女性小说家第一人的玛丽·罗思夫人(Lady Mary Wraoth 1586?-1651?),于1620年出版了散文体小说《爱情的胜利》(Love's Victory)、1621年出版《尤拉妮娅》(Urania)等。而英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女作家阿弗拉·贝恩(Aphra Behn 1640-1689) ,她也是于17世纪后半期才开始戏剧和小说创作的。从以上简单的梳理,大家也能了解到,在11世纪初的东方,诞生了《源氏物语》这样的巨著,本身就是个奇迹。而其作为日本“国文学”代表作的地位,又是任何国家的任何女性作品所无法企及的。


三、平安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

到了平安朝中期,随着摄关政治的确立,后宫成为政治的中心,加之假名文字的成熟,女性文学得到了极大的繁荣。以下从1.摄关家庭的后宫政策、2.婚姻制度、3.女性的散文体文学书写这三方面介绍《源氏物语》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1.摄关家庭的后宫政策

摄关政治时期,后宫自然成为权力斗争的中心。达官贵人们竞相将自己的女儿送入后宫,又为其选择才能出众的仕女(日语作“女房”,包括在宫廷任职的女官和属于私人雇佣关系的近似于嫔妃们的家庭教师性质的女性),营造风流文雅的后宫文化,以博取天皇的宠爱,生下下一代天皇,自己作为天皇的外祖父,成为摄关大臣。


图1简洁地勾画了藤原道长与五代天皇的关系。道长于999年先将长女彰子送入一条天皇(在位986-1011)的后宫,彰子诞下两位皇子,就是后来的后一条天皇与后朱雀天皇。一条天皇于1011年驾崩,其后,道长外甥三条天皇(在位1011-1016)即位,道长便于1012年将次女妍子嫁与三条天皇。因妍子没有产下皇子,道长便逼迫三条天皇退位,扶持年仅8岁的彰子所生的后一条天皇(在位1016-1036)即位,并将另一名女儿威子送入后宫。后一条天皇因病早逝,后朱雀天皇(在位1036-1045)即位,道长又安排女儿嬉子入宫,并产下了下一代天皇--后冷泉天皇(在位1045-1068)。自彰子入宫开始,藤原道长与其子赖通把持朝政超过半个世纪。如果不是赖通的女儿--后冷泉天皇的皇后没有生下皇子,他们的时代还将持续。


堪称日本文学双璧的《枕草子》和《源氏物语》,就是一条天皇的两位皇后藤原定子和藤原彰子的两位仕女清少纳言和紫式部创作的。


▲ 图1. 藤原道长的女儿与历代天皇


2.婚姻制度

人类的婚姻形式分为A.访婚、B.妻方居住婚、C.夫方居住婚、D.新处居住婚(指新婚夫妇单独居住)四种形式。平安时代的婚姻,除了皇女下嫁的情形以外,基本上是AB两类同时并存的。与成为正妻的女性的婚姻,在婚姻关系尚未稳固的一段时间是访婚,其后过渡到妻方居住婚。因当时是一夫多妻(或称一夫一妻多妾)制,与正妻的婚姻稳定后,与其他妻妾的婚姻一般始终属于访婚。无论是访婚还是妻方居住,女性可以始终与父母同住而不用嫁到男方家庭与公婆共同生活。至于C.夫方居住只有在男方有了相当的地位和经济实力以后才会出现(如光源氏建造六条院)。而D.则基本上是现代社会的产物。那么,这样的婚姻形式与文学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显而易见,这样的婚姻制度使得女性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等待状态,不仅如此,因为是生活在娘家,连通过侍奉公婆来维持婚姻的可能性都不存在。那么,平安时代的女性们是怎么来维系婚姻的呢?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贵族阶层的女性教育中得到解答。在《枕草子》的“清凉殿丑寅之隅”章段中,皇后定子讲述了村上天皇时的风雅趣事。女御芳子尚待字闺中之时,其父小一条左大臣对她进行的教育内容有:


1.“习字”

2.掌握古琴的弹奏技巧

3.背诵《古今和歌集》20卷。


相近的记述还可见于史书《大镜》及《蜻蛉日记》。所谓“习字”指的是浓淡有致地书写变体假名(参见图2),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赠答和歌时的书写上,而背诵《古今集》自然关乎和歌创作。《源氏物语》中有关女子教育的描述也大致相同。所以,这三项可以看作是平安贵族阶层女子教育的常识。其实,在男女没有见面可能性的年代,习字、弹古琴、背和歌,这三项都是以跟男性交往为目的的才艺。比如《源氏物语》中光源氏就是被末摘花朦胧的琴声所迷惑的,遗憾的是末摘花只会做“唐衣”(からころも)的和歌,为此屡屡遭到光源氏的嘲弄。



▲ 图2. 《源氏物语绘卷》<绘合>卷 德川美术馆藏

©徳川美術館イメージアーカイブ/DNPartcom

   

古代我国以及朝鲜半岛的女性教育,提倡的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四德,是以侍奉丈夫、孝敬公婆、教育子女、处理姑嫂妯娌关系为目的的。这些可谓是女性在夫家的生存之道。陆游的《渭南文集》中有一篇墓志铭,说他的一位侄女孙氏,自幼聪明伶俐,女诗人李清照曾经表示愿意教她作诗,却被孙氏拒绝,说:“才藻非女子事也”。她的父亲于是“手书古列女事数十”相授,她便“日夜诵服不废” [1]。大家或许会以为孙氏是个个例。与其他女诗人相比,李清照相对来说是比较幸运的。南宋著名女诗人朱淑真,她的父母在其过世后将其诗稿付之一炬。朝鲜王朝时代的著名女诗人许兰雪轩(1563-1589),27岁时赍恨而殁,曾留下遗言,命家人将其诗稿“荼毗”了事。


3.女性的散文体文学书写

中国的日记文化传入日本以后,先是日本天皇开始撰写私人日记,最早的是被称为“三代御记”的《宇多天皇御记》《醍醐天皇御记》《村上天皇御记》三部汉文日记。天皇记日记这一行为不仅引起贵族们的效仿,醍醐天皇的皇后稳子(885-954)在仕女的协助下也书写了《太后御记》(已散佚),成为了女性宫廷日记的先驱。935年左右,纪贯之(866?-945?)结束土佐国守任期返回京城,他假托女性,用假名书写了历时55天的旅途中的见闻与所思所想,这就是日记文学的开山之作《土佐日记》(935)。稳子的宫廷日记和纪贯之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融事实与虚构为一体的假名日记构成了女性日记文学的两大渊源。


《土佐日记》之后,假名日记便成为了和歌以外女性的一个重要的文学书写形式,先后有《蜻蛉日记》(974)、《和泉式部日记》(1008)、《紫式部日记》(1010)等作品问世。对于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来说,可能会觉得用散文体写日记没有什么特别的。但从文学史来看,在我国,包括日记在内的女性散文体文学书写,是到了20世纪初才陆续出现的“新文学”[2]


大家都知道,我们所写的日记不能被称之为文学,那么,上述这些日记何以具有了文学性呢?与男性的汉文日记相比,女性的假名日记之所以被称为日记文学,其主要特点在于韵散融合的文体、虚实结合的叙事方式、以及摆脱了和歌表达套路的赤裸裸的内心独白和自我观照。而这些特点,与后世的“私小说”有着共通之处,假名日记文学也因此被认为是“私小说”的远祖。


那么,我们先来具体分析一下《蜻蛉日记》中的片段:


日子这样一天天过去。曾经宠幸有加的那个女人,自从生子以后,(藤原)兼家对她的热情似乎也彻底消失了。我心怀恶意地想道:一定让她活久些,如同我曾经痛苦的那样,反过来让她也尝尝痛苦的滋味。谁知这些竟然成了现实,连当时热热闹闹生下的孩子,居然也死掉了!那女人虽说相当于天皇的孙女,但生父是位性情乖戾的皇子,她自己又是个私生女。这种身世毫无意义不值一提。只不过最近被那些不知实情的人们追捧,便得意忘形起来。现如今突然落魄成这样子,该是什么心情?肯定比我当时更痛苦更悲哀。想到这里,我心里才舒坦些。(译文引自即将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日韩宫廷女性日记文学系列丛书” 《紫式部日记》卷 )


文中提到的女人,因她的住处在町小路,就被叫作町小路女。作者与藤原兼家(929-990)结婚后产下道纲一子,不久便发现兼家开始与町小路女来往,而且兼家在去往町小路女住处时,还经常堂而皇之地从作者家门前经过。町小路女生产的那天,为了找寻方位适合的地方,他们更是同乘一车招摇过市,弄得人尽皆知。然而,町小路女在生下孩子后很快遭到兼家的嫌弃,而且孩子也竟然死掉了。这段文字就是作者描述町小路女悲惨结局时的内心独白,即便是在多年后回想起来时写下的文字,字里行间依然充满了愤怒、忌妒甚至幸灾乐祸。


这样的文字,在现代小说中也许并不少见,但在一千多年前,女性胆敢忌妒并将这种心理活动诉诸文字,在我国的女性作品中是发现不了的。即便在日本的平安朝,也完全突破了和歌传统中“嫉妒”的表达套路,为一夫多妻制时代女性痛苦的内心世界留下了一个文字见证。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和泉式部日记》的开篇部分:


一名女子追忆故人 ,感叹这人世竟比梦境还要短暂无常,于悲叹中度日,不觉已到了四月中旬,院子里树叶纷披,围墙上也已是草色葱郁。初夏时分最为常见的这般景色,常人自然是无心留意,这位女子不禁凝目遐思,生出物是人非之感慨。正在此时,隐约感到附近的篱笆外有人影靠近,心想还会有什么人来访呢?原来,来者是曾经侍奉过已故亲王的小书童 。(中略)小书童取出一枝橘子花。看见此花,女子不由得想起那首古歌,脱口吟道:‘香似故人袖… ’(中略)小书童又道:“小的这就回去了。该怎样向亲王回话呢?”考虑到日常口信有失风雅,心想:“这位亲王还没传出什么轻佻的名声,那么我就作一首无关紧要的和歌权当答复吧。”女子便作歌道:虽得橘香似故人,怎若子规啼同声?同上)


文中所谓的“一名女子”便是作者自称,已故亲王指的是冷泉天皇(在位967-969)的第三皇子为尊亲王,他是和泉式部的恋人,于1002年7月亡故,年仅26岁。四月中旬应该是1003年的初夏,作者正在为已故为尊亲王服丧,篱笆外来了亲王曾经的小书童。从以下的内容可知,这位书童现在正在侍奉为尊亲王的胞弟敦道亲王,这位亲王差遣书童给和泉式部送来了应季的橘子花。橘子花在和歌中具有怀念故人的意象,表达了对已故兄长的怀念之情并向和泉式部致以问候。所以,她脱口吟诵了古歌的一句。但是,在和歌中橘子树也是子规鸟乐于栖息的树木,而子规鸟又有着多情公子的意象。于是,在橘子花与子规鸟双重意象的作用下,开始了和泉式部与敦道亲王的恋情。也就是说,日记的这一开篇部分,完全是基于橘子花与子规鸟的和歌意象展开的,其构思之精巧堪与物语媲美。


除了上述这样化用和歌意境外,这部翻译成中文不到25000字的日记中,还插入了146首和歌,整体构成了韵散结合的优雅的文体。


事实上,上面列举的这几部日记的作者都有和歌入选敕撰集,和泉式部、紫式部更有自己的和歌集传世。《源氏物语》中插入的和歌总数为795首,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集》所收和歌1111首,而第六代敕撰集《词花集》收录的只有415首,《源氏物语》中的和歌甚至是可以编撰成一部和歌集的。从这些简单的数字中,大家也可以了解到和歌在这些散文体文学中的作用。


而运用散文直抒胸臆、巧妙虚构故事的能力,正是平安时代的女性能够创作出《源氏物语》这样的巨著的根本原因。

   

[1] (宋)陆游 《渭南文集》卷三十五 “夫人孙氏墓志铭” 上海书店、1965

[2] 1911年创刊的《妇女时报》就曾鼓励妇女创作诗词以外的新文学。



感谢收听。下次将发表本讲座的第二部分。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们继续收听。



日本研究之窗 —— 系列讲座(文学)

题目及主讲人

 

第一讲 “女性天皇的上代文学”

    王凯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

 

第二讲 “源氏物语的世界”(第一部分)

    张龙妹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

 

第三讲 “源氏物语的世界”(第二部分)

    张龙妹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

 

第四讲 “日本中世文学的特征及其反映”

    韦立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亚文化研究中心

 

第五讲 “日本近世俗文学视野中的叙事文学”

    周以量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第六讲 “芥川龍之介文学的魅力”

    秦刚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

 

第七讲 “竹内好与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会”

    徐静波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第八讲 “加藤周一与日本战后文学批评”

    翁家慧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计划每周四发布,敬请期待!


阅读繁体版↓

https://www.jpfbj.cn/sys/wp-content/uploads/2021/12/wenxue-new-2.txt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综合性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专门机构。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北京事务所成立。为加深中日两国相互理解,基于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及事业。主要活动分为文化艺术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知识交流三个领域。


更多活动信息

官网http://www.jpfbj.cn

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微信(ID:jfbeijin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