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部编八下语文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知识点+图文解读指导+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全册精讲+→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2-10-12

 扫码查看下载

全部资源



资料汇总

八年级语文课程知识精讲

八年级数学课程知识精讲

 八年级英语课程知识精讲

八年级物理课程知识精讲

八年级历史课程知识精讲

八年级地理课程知识精讲

八年级生物课程知识精讲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知识精讲
八年级语文下朗读+视频精讲
电子课本图片第一单元第1课《社戏》第2课《回延安》第3课《安塞腰鼓》

第4课《灯笼》

写作《学习仿写》口语交际 应对
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7课《大雁归来》第8课《时间的脚印》第9课《桃花源记》
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第二单元写作《说明的顺序》第三单元

第10课《小石潭记》

第11课《核舟记》第12课《<诗经>两首》第三单元写作《学写读后感》名著导读《〈傅雷家书〉:选择性阅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诗经《式微》《子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望洞庭赠张丞相》
第三单元测试卷第四单元

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15课《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第16课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任务二《撰写演讲稿》
任务三《举办演讲比赛》第五单元第17课《壶口瀑布》第18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第19课《登勃朗峰》

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

《学写游记》写作指导

综合性学习 以和为贵

口语交际 即席讲话

第六单元

21 《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

大道之行也

第23课《马说》

第24课《唐诗二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卖炭翁 白居易

写作《学写故事》

综合性学习 以和为贵

名著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摘抄和做笔记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知识点总结

一、注释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禅院:寺院。

禅房:僧人住的房舍。

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万籁(lài):各种声响。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钟磬(qìng):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二、译文

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大的林木。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

各种声音都已经沉寂,只听到那悠长的钟磬的声音。

三、问题归纳

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字的理解。

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环境的幽深安静。

2.“万籁此都寂”和“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仅有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显空寂,使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使一刹那成为永恒。

四、作者简介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大历中,曾任盱眙尉。

五、赏析:

   清晨,太阳出来了,在高大树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着弯弯小路,来到禅房,更是觉得幽静。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之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的心灵愈加沉静。


  晨游山寺,看到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焕发、鸟儿欢唱,袅袅的钟磬声时隐时现。如此清幽的环境使诗人顿去杂念,心中豁然开朗。全诗虽咏禅房寺院,实抒寄情山水及隐逸之情。


   言古朴,意象深微;构思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引人在平易中进入胜境。


    首联起居平平“清晨入古寺”简直如同平白说话,毫无诗意。但却简单地交待了时间地点。缓之又缓,平之又平,不是孤峰突起,也不是一泻千里,仿佛轻松愉悦地步入山阴道上。继而“初日照高林”亦是不加粉饰的句子,却在眼前铺开了幅“山林晨景图”。树密,但不是密不透风;林高,但不是高不可及。密密匝匝的树林伴着初升的旭日,“初日”亮而微红,红又间黄,从树缝、树头间漏下道道光柱,袅娜着间微微的雾气,氤氲着别样的轻柔。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此言一出足令人瞠目结舌、啧啧称赞。步出高林是一丛翠竹,翠杆碧叶下是仄仄的小径,竹影微摇,小径隐现,前路深幽,不可轻现。隐隐有一角挑檐露在花木深处,幽僻之所,非高僧不可得也!花木、禅房、曲径、竹林仿佛已融为一体,浑然天成。既点题,又显意,无怪乎令人叹赏至今。


  颈联两句对仗工整,比兴巧妙。一个“悦”字,高雅了“鸟性”,写活了“山光”。鸟竟犹人,可识、可赏、可悦这山光。一个“空”字,沉寂了“潭影”,澹定了“人心”。潭影幽暗而似空无一物,人心无所求无所欲,空空中而异常的满足。


  尾联巧妙的把全诗化为一曲淡雅的乐章。起先有丝弦竹肉,金革匏陶,到此一节,万籁俱寂,只在那钟磬上一击,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如缕的金玉声萦绕在禅院上空,与那日光相融,与那紫烟相缭,仿佛梵音入耳,涤荡尽胸间尘垢,悠远悠长,回味无穷。


《题破山寺后院》学习要点+思维导图

1.文学常识:常建,唐代诗人,他的诗大多为五言,以山水田园、寺庙为内容,也写过一些边塞诗。诗的风格平淡自然,意境幽深,感情含蓄,在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中别具一格。禅院,寺院。

2.诗歌赏析:

 诗中意象: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水

(1)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词语-初日:早上的太阳。

   析:点明出游的时间、地点。

(2)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析:“曲”、“幽”、“深”等形容词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3)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词语-悦:使……欢悦。  人心:人的世俗之心。

   析: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

(4)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词语-万籁:指各种声响。

   析:采用以声衬静的写法,以钟磬音衬托环境的清幽寂静,营造出万籁俱寂的宁静氛围,抒发自己出世的情怀。

3.诗歌主旨:诗歌以简洁凝练的笔触描绘出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愉悦心情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也暗含诗人寄情山林的隐逸情怀。

4.艺术手法:以动写静,以声衬静

5.重点探究:

(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妙在哪?

解题思路:运用的手法结合文本表现诗人的情感。

语言组织参考:

·这两句诗以动写静,因景生情;

·更多抒写了诗人的主观感受(两句综合)。“悦”字表现了诗人从山光水色中感受到的欢欣,“空”字表现了诗人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内心感受,也流露出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同步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句,突出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的什么特点?  (2)“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3)“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请你写出探究的结果。  (二)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1)你认为颈联的“诗眼”是哪些词?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  (2)你认为尾联两句有矛盾吗?如何理解这两句的关系?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三)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的“悦”和“空”两字的妙处。(3分)  2.尾联中“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四)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1.诗的颔联、颈联写出了环境   、  的特点,“空人心”的意思是指禅院的景色使人内心  。(3分)2.诗的尾联动静关系处理得很巧妙,请结合诗句分析。(2分)

参考答案:(一)(1)“幽”和“深”这两个词语都含有“清净,幽静,清幽”之意,环境特点也在于此。(2)“寓情于景”是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由所写景物(山光),一个“悦”字可从中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愉快,由潭水的深邃,一个“空”字也可感受到人物心中尘世杂念全消之心境的宁静。这样,诗人欢快与空灵的心境也就跃然纸上。(3)运用“反衬”的写作手法,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传来,不绝于耳,有赖于万物之音全部消失,禅院的空寂可见一斑,这就是“以声写静”的妙处。(二)(1)诗眼是悦、空两个字。这两个字准确的表现了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体现了诗人向往佛门和内心的平静。(2)没有矛盾。诗人在这里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只剩下种磬的声音,其他什么声音也没有,这与常建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是吻合的。(3)抒发了诗人忘却尘俗、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三)1.“悦”和“空”两字是此联诗的诗眼(核心),山光使鸟儿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顿时涤除(1分)。“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1分)。“空”既写出了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更表达出了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1分)2.不矛盾。(1分)这里采用了以声衬静(以动衬静、以动写静、衬托)的表现手法(1分)。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袅袅的钟磬音,和作者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相吻合。(1分)(观点1分,表现手法1分,分析1分。)(四)1.宁静、幽美(突出“静”和“美”之意即可),杂念顿消(纯净、安然,意思对即可)2.“静”是指“万籁俱寂”,“动”是指“钟磬音”,用钟磬音的悠扬不绝衬托环境的幽静,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



↓八年级下册↓

课文朗读精讲

全册教学设计

古诗词填空

课文板书设计

知识点汇编

课堂实录精选

期末复习资料

期末检测试卷

全册教案下载

期末试题AB卷下载

文档课件下载网址
www.1ydt.cn
或扫码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整套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